宣統,就是清朝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悲催的皇帝,史稱末代皇帝。宣統名字叫愛新覺羅·溥儀,宣統的意思是「宣宗之統緒」,意思是宣統帝的親緣血統來自清宣宗(道光帝)。
宣統作為年號,僅僅存在了4年不到的時間,即1909年——1912年2月。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統」。宣統三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根據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清政府籤訂的清帝退位優待條件修正案,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宣統」年號停用。1917年7月,張勳復闢時期,溥儀曾第二次登基,通電全國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出現了一次短暫的反覆。
之所以先回顧一下這段歷史,與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一枚銅幣真偽有關。
有位朋友發來兩張圖片,問我關於一枚大清銅幣宣統年造一分的真偽。我告訴他,很明顯是一枚假幣。為什麼?下面談一下我的分析方法。
判斷銅幣是否為真,通常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去觀察:
第一,聽故事來歷。
每個收藏品的背後一般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越離奇越悽美,越曲折,往往就意味著這個產品的真實性越低。
所以很多人都會說,你去做收藏,千萬不要相信人家講的那些鬼故事。這句話很有道理,做收藏的一定要記在心裡。
提問的朋友沒有交代這枚銅幣的來歷,但是我們一般能有一個常識的判斷,這個銅幣是比較稀少的價值也很高,如果是真的,一般來說持有他的人,要麼是收藏界的老手,不會到這裡來詢問問題。要麼這樣的銅幣,可能是他家傳了很長時間的,也不存在真偽上的疑問。
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就應當對銅幣的真實性產生懷疑。
第二,看鏽色包漿。
從圖片來看,這枚銅幣上面並沒有明顯的鏽,如果是真的,那肯定是傳世品無疑。
因為如果是從土裡挖出來的,難免會有各種顏色的銅鏽。但是,因為鏽色比較難做假,而且影響品相賣不出高價,所以假貨大部分都偽裝成傳世品。看見這種情況,值得高度懷疑。
第三,看文字花紋。
上面這張圖,突出部分磨損痕跡明顯,好像是傳世很久了,龍鱗隱隱約約,貌似被包漿覆蓋,但這是假象。
如果你洗去這層假包漿估計就會發現,這些龍鱗很難看。而晚清銅幣中最出彩的部分,其實就是龍鱗。等下你可以對照真幣自己體會一下。
更明顯的證據是文字。注意看這個一分裡面的一字,左邊是平頭的,對不對?而下面「換銀幣一枚」裡面的一字,左邊是細長的尖頭。同一個面同一個字出現兩種寫法,明顯很不正常。
再看看下面的真品宣統年造一分。
真品裡面「一分」的一字,左邊是尖頭的,對不對?真偽立判。而且你再看看龍鱗,是不是有很大的不同?這都是重大破綻,很確定的證據了。
所以,你現在應該明白,這種包漿是典型的假幣包漿,本就是為了掩飾假幣的假象。
看起來有年頭的是假貨,看起來嶄新的卻是正品。收藏就是這麼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