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峻神奇索烏山 男山女山山連山

2020-12-26 中國西藏網

  在四川省阿壩州金川縣萬林鄉境內,有一座山叫索烏山。索烏山又分男山、女山、城牆山、棋盤山等,山山相連,形態各異,景象奇特如人工雕塑,以「險、峻、神、奇」出名。

  自古以來,索烏山就是金川、馬爾康地區藏族同胞心目中的神山。每逢吉日,藏族同胞就要在此轉山轉水,進行各種祭祀活動。其中,男山是索烏山主峰,海拔3750米,像一高大威武的男子漢,昂首挺胸,高出雲霞。索烏山風景區,面積100餘平方公裡,景點繁多,有的鬼斧神工,有的栩栩如生,讓人流連忘返。

  除了獨特的自然景觀,索烏山還有清朝乾隆皇帝兩徵金川時留下的古戰場遺址。其中規模最大,保留基本完好的古戰場遺址便是長百餘公裡的萬裡城,包括城堡、城牆、炮臺、軍火糧倉庫、營盤、石刻、戰壕等。

  萬裡城仿北京萬裡長城而修築,每隔約50多米就有一處哨所,皆設在要害或顯眼之處。站在山頂的城牆上,方圓三四十公裡的景觀盡收眼底。有專家考證,萬裡城保留有乾隆徵戰金川留下的實物依據,具有極大的旅遊觀光和科學探險價值。

  2000年的春節,萬林鄉愛寫對聯的劉光榮將索烏山的130多個千奇百怪的景點匯集在一起,編撰成了一副1200字的長對聯,上下聯各600字,以此來宣傳家鄉景點。這副長1200字的長對聯,用了38副對聯紙,目前存放在他家裡。

  作為當年的新世紀春節獻禮,長對聯被當地很多人知曉,也為索烏山宣傳做了貢獻。劉光榮說,等索烏山景區的索烏大廟修好後,準備刻在那裡。當地人都在等著觀賞。(徐中成 整理)

(責編: 於超)

版權聲明:凡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或「中國西藏網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轉載、摘編、引用,須註明來源中國西藏網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在興國人們最喜愛的山是什麼?不是大烏山,這座山告訴你事實!
    今天要說的是在興國最熟悉的山是什麼?不是大烏山,這座山告訴你事實!這就是美麗物華天寶方山嶺。「頭戴風扇帽,腳踏鳳凰莊,誰能選的中,紗帽任船裝」,這在興國是一個非常有詩意的情景,那麼這裡會指的是哪裡呢?這就是興國的方山嶺。登方山嶺看看興國的廣袤無垠的大地,很多人都會感慨他蓬勃氣勢。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發現檔案烏石山摩崖石刻烏石山簡稱烏山。(市文物局供圖)傳承保護1961年,烏山摩崖石刻及造像被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年9月,於山摩崖石刻被公布為福州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64年,於山劃歸市園林處(現市園林中心,下同)管理,並成立於山風景區管理所,對摩崖題刻進行保護。
  • 上聯:「山外有山山連山」,「吳中四才子」祝枝山和文徵明如何對
    文徵明望著兩人面前的巍峨連綿的高山,於是精妙的一聯便浮上腦海,馬上就來了一上聯,於是張口便來:「山外有山,山連山。」這上聯是一幅好上聯,那麼祝枝山該如何對下聯呢?祝枝山是何等聰明之人,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是猶豫了一下,他環顧四周看到,有一對年輕夫婦正手牽手散步郊遊,而那位年輕的婦人腆著大肚子,很明顯已經懷孕好幾個月了。
  • 山在哪裡?廣東有兩座城市帶有「山」字,卻找不到同名的山峰
    過去的日子裡,很多文人墨客,在祖國的山川裡留下很多讚美的詩句,如今不少城市還是帶有山字。例如安徽的黃山市,江西的廬山市,福建的武夷山市,都是以山峰直接作為名字,的確讓遊客更加容易辨識,也能夠更好推廣相關的旅遊資源。廣東省,位於祖國的南端,也有兩個地級市是帶有「山」字的,分別是佛山市和中山市。
  • 廣東最低調的山,被譽為「嶺南第一山」,百粵群山之祖
    廣東省是全國旅遊收入第一大省,旅遊資源豐富,說起廣東名山,可能會想到韶關的丹霞山、廣州的白雲山、佛山的西樵山,在廣東和全國都很有名,但廣東有一座最低的山。你覺得廣州的朋友是哪座山,位於惠州市的博羅縣,與「羊城第一秀」的白雲山相比,羅浮山顯得格外低調,而羅浮山則名符其實地是嶺南第一山,是百廣東群山的祖先。
  • 山海經|讓人震撼的山神祭祀之禮
    從錢來山到騩山,也就是從錢來山到青海的日月山,《山海經》西山一經中一共記載了十九座山,全長兩千二百五十七裡。這些山中最大的山神就住在華山之上。華山就是太華山,也就是今天的西嶽華山,在陝西省境內。華山山勢險峻、壁立千仞,山峰如刀劈斧削一般,單單是「險峻」二字就讓人望而生畏,是名副其實的「奇險天下第一山」。
  • 秋遊五女山,愛上了山上的楓葉和山下的鐵鍋雞燉魚
    自從桓仁五女山山城的高句麗王城遺址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就一直想去,一拖就是十幾年。通常,十一我會宅著的,怕擠了,只能宅著。這一年也基本宅著了。原本以為今年就這麼宅下去,一個好事從天而降——15號的時候,俺家老頭單位停電,放假一天!這一天就被我用來做了計劃已久的桓仁行。怕堵車,6:20就出發了。
  • 小篆大美之《國山碑》
    於是宜興(古稱陽羨)的離墨山被封為國山,——《封禪國山碑》(又稱《國山碑》)也由此誕生!結字寬博是漢篆的典型特徵,而如《天發神讖碑》做得如此陡峭險峻、稜角分明的則極為罕見。而《國山碑》相對就柔和多了,與《袁安碑》頗為相似。
  • 萬事屋人物傳記·山與世家
    《萬事屋人物傳記》山與世家人世間流浪人歸亦若回流川你可能在朋友圈看過很多人賣茶,賣無錫特產的,但是山與茶事是我見過,最有格調的,它的格調表現在,根本不在乎格調山與茶事有兩個老闆,一男一女,女的叫小語,男的叫Tony。Tony溫柔、深邃,似水;小語爽朗、快樂,如風。他倆性格迥異,各自分工,但作為商業夥伴,他倆最默契的點在於,都有錢。大概是跟兩位老闆殷實的家底兒有關,也跟年輕和學識有關,這個茶室讓他們開的,不慌不張,不亢不虛,不油不膩。
  • 張同俊|遊千佛山
    文|張同俊 編輯|淑為 圖片|均來自網絡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濟南千佛山這座海拔僅有285米的秀麗小山,雖沒有泰山的雄偉,華山的險峻,但它卻以山上擁有成千上萬尊的佛像,以及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文化名揚天下。
  • 紫金山,又一山
    山崖上的王通小道沿王通小道上到山頂的清風嶺,是魚脊形山梁,頂寬不足I0米,兩邊是百米深懸崖,很是險峻。清風嶺東邊是牛首山。清人康基田在《晉乘搜略》中的「一峰屹峙」就說的是它。它也是白牛溪叫「牛溪」的原因。牛首山頂是觀賞東邊的老虎嘴嶺、松樹嶺及西邊清風嶺的最佳地點。
  • 五峰壺瓶山林場的「女漢子」
    五峰壺瓶山林場的「女漢子」 2020-08-06 19: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如何理解「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的三層境界?
    02.關於寫作文/王豖【看山是山】:起初學習作文的時候,都是最樸素的原始的狀態,要求:語句通順,真情實感。【看山不是山】:慢慢的,隨著閱量的不斷膨脹,涉獵的逐步擴大,思維的漸漸深入,邏輯的慢慢優化,情緒的豐厚培養,品味的頻頻提升,技巧的日益精進,詞彙的日積月累,筆法的悄然熟練,文氣的漸入佳境,頓感自己滿溢的文學造詣蠢蠢欲動
  • 西安3男2女竟進山了
    秦嶺救援隊員:「是三男兩女,年齡大概在五十歲左右。我們隊員在山頂上,被困者他們在山溝裡,相互喊叫的話,都能聽見。」 雖說與被困者的直線距離幾乎是近在咫尺,可救援隊員們直到凌晨5點左右才與被困者會合。
  • 初天麟:24山破土訣
    2、坎癸丑山屬武曲: 深三尺左輔加一尺武曲長子富貴,深五尺貪狼長三二房發進田地,深七尺八寸左輔右弼吉,深六尺巨門吉,加二尺殺中男,加九寸紫微吉, 3、艮寅甲山屬文曲: 深五尺得輔弼二星,中房吉加八寸巨門吉,加一尺一寸武曲吉,加二寸殺長子,加四寸殺小男。
  • 盱眙第一山,真的是天下第一山嗎?
    莫論橫霍撞星鬥,且是東南第一山",並大書"第一山"三個大字,從此改南山為"第一山"。第一山景致秀麗,佔河山之奇,有林、泉、亭、宇之玲瓏,融儒、釋、道於一體。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景色秀美盱眙歷來以十景著稱。
  • 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更比一山高
    當我們快接近山頂時;有的望著山下的人,心生自傲「我快到山頂了,你們還在下面」;有的望著山頂,心生自豪「我終於要登到頂峰了」;也有的望著山頂,心生自滿「山頂也不過如此,不上也罷」。殊不知,等你登頂後才發現,一座更高的山峰在等著你。其實,人生中的山峰是連綿不絕的,永無止境;不到山頂,你是看不到下一座山峰的。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更比一山高。
  • 河南旅遊景點大全—焦作雲臺山
    我在百度百科上搜了一下雲臺山,竟然有9個省都有雲臺山,分別位於河南、山東、湖北、陝西等地,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河南焦作的雲臺山景區,該景區是國家5A級景區,在焦作市修武縣,距離河南省會鄭州70多公裡。河南雲臺山景區有青龍峽、紅石峽、泉瀑峽、百家巖等10多個景點。景區的泉瀑峽盡頭瀑布的落差巨大,山勢險峻、能讓大家感覺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景區地質遺蹟豐富,已經發現34億年前的巖層,景區內各種動態的瀑、泉、溪、潭,共同構成了「雲臺地貌」景觀。大家可以從焦作市長途汽車站或旅遊車站乘車,每人10元可到達雲臺山景區。
  • 因山和蔬菜出名的城市:山高0.6米,坐擁全國最大蔬菜生產基地!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山東省壽光市,這個城市默默無聞,不被眾人熟知,但卻擁有世界上最小的山和全國最大規模的蔬菜基地,一大一小的強烈對比下,給該縣城的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也創造了新的旅遊增值機會。因山和蔬菜出名的城市:山高0.6米,坐擁全國最大蔬菜生產基地!
  •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的深層意義
    見山見水的見解原出處在佛教禪宗史書《五燈會元》卷第十七:青原惟信禪師吉州青原惟信禪師,上堂:「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祇是山,見水祇是水。大眾,這三般見解,是同是別?有人緇素得出,許汝親見老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