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住般若的火焰,以欲制欲歡喜禪

2020-12-23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歡喜禪

人生第一大事就是種欲,種下各種各樣的欲因,要種善的欲因,不可種惡的欲因。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貪慾,最好的伴侶就是清淨之欲、心靈之欲。物質的欲最沉重,心性的欲望最輕鬆。人有欲望是正常的,連天人也有欲望,四大天王、上帝、玉帝、彌勒菩薩,都還在欲界天,連出離三界還很遙遠。不過,天人要的是心性的欲望,人類更傾向於飲食男女的物慾、性慾。

人最可怕的是虛偽,嘴上不要身體很真實,身體不要內心很誠實,如果寧肯失去真實的自己,也要虛偽的自己,那無異於扭曲的魔一般。 所以,不要輕易說無欲則剛,越壓抑欲望,欲望潛伏得越深,長久並不是一件好事。欲望不是問題,對欲望的執著才是問題,真實具有萬鈞之力,當一個人極度坦誠自然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金剛而無堅不摧。

宗薩仁波切說:佛教只對一件事感興趣,就是洞見真理、悟道。擺脫欲望並不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對真理的證悟、道心不生不滅。如果欲望是你洞見真理的障礙,那你就要放棄這樣的欲望;如果欲望並不構成障礙,那就沒有關係。處理欲望和情緒的過程,也是引導你洞見真理的過程。

人最難搞定的是性慾,一切教派修行最難過的刀山火海也是這個欲。密宗專有安住般若火焰,以欲制欲的歡喜禪,就是要修成歡喜佛。這個也是最有爭議的一種修煉法門,常常被人虛偽地利用,違背教義滿足貪慾。世間就是人魔共舞,地獄門前僧道多,說的一點不錯!

《四部毗那夜迦法》上說:觀世音菩薩悲憫天下眾生,運用慈善法力變化成女人毗那夜迦的形象,來到歡喜王的住地,歡喜王看見毗那夜迦生得嬌美,陡起慾念,想要擁抱毗那夜迦時,遭到拒絕。毗那夜迦說:我雖是女子,但早得袈裟衣缽,你實在要想和我親近,可以隨我教成為信徒,在來世中為佛護法,不做業障不生惡欲,這樣才能成為我的親眷。歡喜王聽得這番話非常高興說:「我按照緣分遇上你,從今以後,我定跟隨你守護法,做善事。」於是毗那夜迦含笑與之相抱。在觀世音菩薩溫暖的懷抱裡,化解了此惡,歡喜王心中懷愛,終於皈依佛教,成為金剛歡喜佛。

密宗認為女子感化那些強暴的神魔,可以引領他們到佛的境界中來。佛經說:應該以女子的身體得度的人,佛就應變成女人去超度他。在密宗修行的最高階段,必須有女伴合體才能修煉成真法。由於密宗義理非常繁瑣和艱深,能習雙修法的僧人極少。我曾問從藏地回五臺山的一位信徒,她說學密宗是師父找徒弟,不可輕易外傳的。越是密而不宣,越是讓人爭議紛起。

密宗彼岸智慧「般若」代表女性的創造活力,另一種修煉方式「方便」代表男性的創造活力,分別以女陰的變形蓮花和男根的變形金剛杵為象,通過冥想的交媾或者是真實的交歡瑜伽,親證「般若」與「方便」融為一體的極樂涅盤境界。宗喀 (kā)巴(喇嘛黃教開祖)說,喇嘛與女者修雙身法時,若能不舍菩提心,不於行淫中出精,即是不犯戒者。「調心要令信所緣」,對著歡喜佛「觀形鑑視」,漸漸習以為常,多見少怪,慾念之心自然消除。佛教教義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利用「樂空雙運」產生悟空性,達到「以欲制欲」之目的。密教肯定萬物並不是不存在的,認為陰陽兩性的和合是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後的解脫。

聖嚴法師說,密教中上師以一切修密法的女性為空行母,男精女血為甘露,以將要出精而又使之持久不出時所生之樂為妙樂,傷害了佛教的慧命。

佛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

真是紅塵滾滾來,萬緣本難空,若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安住般若的火焰,以欲制欲歡喜禪,究竟歡喜不歡喜,春江水暖鴨先知。

(李松陽20200528fccf00927)

相關焦點

  • 老子的「無知無欲」和佛學的「般若智慧」其實具備同樣道理
    「理入」就是明了正確的道理,也就是指佛法的般若智慧。這個般若智慧就是道法自然。一切是順應自然,而無知無欲就是它的核心,所以說老子的無知無欲,就是佛家的般若智慧。
  •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釋義:般若的日文讀法是はんにゃ,這裡說的般若並非佛教中的「智慧」之意,而是日本傳說中的一種鬼怪,更確切的說應該是一種怨靈,據說是因女人強烈的妒忌怨念形成的惡靈
  • 白般若 · 赤般若 · 笑般若
    般若大體分為笑般若(わらいはんにや)、白般若(しろはんにや)和赤般若(あかはんにや)三種。這就是廣泛流傳於後世的,大家一般概念中的那個"般若"。笑般若原是一位本分老實的婦人,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可惜她沒有一個老實本分的男人——在外面沾花惹草,偷偷養著一個情人。男人和情人使用詭計逼得婦人離家,並霸佔了她娘家留給她的家產。情人看婦人留下來的孩子也不順眼,逼著男人把孩子送到深山,最後凍餓而死。婦人得知後傷心欲絕,發狂般奔向深山,從此沒有人再見過她。後來男人和情人生下了一個男孩。
  • 放光般若經 第二卷
    我等欲往見釋迦文及諸菩薩。並欲聞般若波羅蜜。諸佛各各告諸菩薩言。欲往隨意。於是諸菩薩各各取諸名華名香。種種幢幡珍寶華蓋。發其國土來詣忍界。諸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天各持天上諸名香華來詣佛所。諸天人諸菩薩皆悉來至。見釋迦文佛已。各各供養散諸名華。所散華寶即於佛上在虛空中化成四柱臺。其臺高顯四面窓向。臺遍三千大千剎土各各莫不見有好臺。羅列分別不相障蔽。其臺妙好交露莊嚴未曾所有。於是坐中諸億百千人。
  • 金剛經全文、譯文、釋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原文第二品
    願樂欲聞。」譯文這時,長老須菩提領悟如來不時在乞食、穿衣、洗足等平常生活中所示現的佛法。在大眾中就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合掌恭敬地對佛說:「希有,世尊!如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顯現在平常生活中,正是如來護念一切菩薩,要付囑一切菩薩的佛法。
  • 科普丨日式般若也分笑、白、赤般若,這些般若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幾個?
    被我們所熟知的日式般若,其實也有類別之分:笑般若、白般若和赤般若三大類。 今天兵妹就帶大家一起走進「般若」這扇陌生又熟悉的世界大門。後來男人和情人生下了一個男孩。小男孩十分可愛,總是喜歡眯著眼睛笑。一天晚上,男人和情人在睡夢中聽到隔壁傳來孩子的笑聲,越笑聲音越大,兩人就起身去看看。
  • 黃念祖居士點滴開示 欲速則不達
    ● 欲速則不達        特別的根器不用薰習就解決問題,我們不行,就得慢慢薰習。要知道「潛移默化」。
  • 人間訓·心欲小而志欲大
    人間訓·心欲小而志欲大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談無欲(介紹)
    本是殺人不手軟的女魔頭黃泉贖夜姬,般若海五星 [12] 其四,一日遇上落拓江湖的談無欲,忽地了悟世間輪迴之道,金盆洗手、回頭是岸後,化名丹楓公孫月,女扮男裝遊歷江湖 [13] ,多次協助武林正道。談無欲答應解惡者之條件,吞下毒丹後,要為醒惡者找出天座身上的魔心。找到劍僧玄蓮等三人,請三人前往火焰之城外吸納魔火,解救佛劍分說、傲笑紅塵兩人,眾人並前去道境封雲山要解除封印,談無欲守在黑暗道外,發現封雲山封印有變後,匆忙前往道境,並解救佛劍分說與四雅雜詩郎(即耆耋耄)。前往聖域說明魔界要求以魔心交換傲笑紅塵之事,但聖域堅拒。
  • ​什麼是般若心咒
    如般若波羅蜜能生諸佛,並給予諸佛一切智,有示現世間相之作用,故將之神格化,稱為佛眼佛母,乃金胎兩部之總母。  般若心咒(漢傳)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心咒(藏音)  噶雅他嗡,噶帝噶帝,波吶噶帝,波吶桑謨,噶帝,波帝雅,娑訶。  《心經》可以說是學佛人最熟悉的經文了。
  • 無論在家出家,斷欲去愛是修行根本,以智慧破除執著,能契悟道果
    假使不念佛號,也可以用慧觀的方法來斷除欲垢、愛垢。男女之間的欲垢、愛垢,有的貪物、有的貪相。假使不了解色是一種假相,就會被種種虛妄的顏色所迷惑,生起愛著。高矮、肥瘦,就是相,相也是虛妄的。就是斷欲去愛。此外,還要起大悲心、大願心,用大行來實踐自己的悲願,最後就能達到「一乘任運、萬德莊嚴」的諸佛境界。《楞嚴經》云:「菩薩見欲,如避火坑。」菩薩遇到欲愛的境界,都要繞道而行,唯恐被沾染上淫慾之毒。凡夫眾生存在心當中的「欲愛」習氣,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遇緣就會炸開。所以,最徹底的辦法,就是移除這個不定時煩惱。
  •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文版)
    《薄伽梵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藏文版)
  • 經常檢討反省自己有沒有欲垢、愛垢的煩惱,道業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大眾發心出家,辭親割愛,離開世俗的家、離開紅塵境界,表面上好像舍離了「欲愛」,可是如果仍然心生掛礙,就不是真正的舍離。修行、修道沒有別的,就是要在這念心上用功,如果這念心不清涼、不自在、不平靜,即使自己躲到深山中,不與人往來,最終還是與道不相應。無論禪、淨、密、律,都強調「欲愛」是生死的根本。淨土宗祖師云:「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
  • 我們很多人修行不得力,慚愧心不具足,所以不能安住
    「常行慚愧」,我們很多人,修行不得力,慚愧心不具足,所以不能安住。【怖畏眾罪。修持禁戒。不受諸欲。信甚深法。】持戒完具,畏懼輪迴之苦,六道之苦,「不受諸欲」。這個「不受諸欲」非常重要,般舟首要的考驗,是不管受,只管念。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什麼?
    法藏法師解釋本經經題,以「般若」為所詮之法,「心」字是能詮之喻,即大般若內統攝要妙之義。說明這部經是統攝概括整部《大般若經》,在般若經類中,它最為尊勝,是一切般若的樞紐。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菩薩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
  • 欲奢不能·銀制餐具美學典範-Robbe & Berking
    欲奢不能·銀制餐具美學典範-Robbe & Berking餐具美學·第12期 by Mofer
  • 般若紋身,傳統中的經典!
    在紋身中,般若圖案被大家熟知,但是,我們除了熟悉般若的形象之外,又有多少人了解般若的意義呢?一、般若是什麼?般若也有其類別之分,基本上有笑般若、白般若和赤般若三大類。不同的般若在日本民間有著不同的傳說和故事。笑般若是江戸時代的《浮世絵》中描畫的長野縣傳說中的妖怪。通常以描畫了手持小孩子的頭,長著彎角和獠牙的狂笑不已的女鬼形象。其將小孩子的頭像石榴一樣握在手中,給人以兇惡厭惡的感覺。
  • 佛法知識丨什麼是般若?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
    實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觀照一切對境之真實絕對者;此雖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稱般若;觀照般若,即能觀照一切法真實絕對實相之智慧。  三、世間般若與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即世俗的、相對的般若;出世間般若,即超世俗的、絕對的般若。又實相般若與觀照般若,若加上方便般若或文字般若則稱三般若。方便般若系以推理判斷,了解諸法差別之相對智;文字般若系包含實相、觀照般若之般若諸經典。
  • 但欲漱水不欲咽是有瘀血嗎?
    第202條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陽明病,口燥」,陽明胃開竅於口,故陽明有熱則口燥。
  • 《漂流欲室》:欲與魚
    這一現象在《漂流欲室》這部片子裡有著十分明顯的體現。                      男人愛性      在這部片子裡,似乎所有的男人都沒有愛情,如果硬要找出一個男人的愛情,那麼我只能說那個身負兩樁命案的警察是出於愛而殺了背叛自己的女友,也許這算是男人的愛情。但是,他對啞女,根本就談不上愛情,有的只是性的發洩。他眼中的啞女只是一個玩物,一個人盡可夫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