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在十幾年的情感諮詢經歷中,來訪者有一個共性,就是感受不到幸福,接受不了愛,包括自愛。為什麼總是感受不到幸福的感覺呢?究竟守候我們人生的幸福密碼是什麼呢?我們不防用案例來分析,答案見仁見智吧。
最近,接訪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微信上發來的照片,她30歲上下,眼神乾淨善良,面容恬靜又有張力,知性又帶點甜,可實質上,她已經40多歲的人。
她,是屬於最典型的缺愛又無法獲得愛的人。
她說她人到中年,遇見了人生中第一場真正的愛情,只因沒有愛過,太用力,沒有抓住,把對方嚇跑了。
她不斷地自責,不斷地反悔,又不斷地想要去挽回對方。她諮詢過好幾個情感機構,理論上的指導都一樣,可是她沒有配合到位。他還是離她而去。只是,她的傷痛,靠的是一劑萬能藥,就是時間。
只是傷口結痂了,脫痂,露出新鮮的痕印,醒目。給她留下了永久的內傷。
對方是一個事業有成的男人,愛她。但是她總是感覺他身邊有些其他女人的影子,讓她沒有安全感。她擔心,擔心他的身邊不斷會出現其他的競爭者,她試圖控制他,追蹤他,要求他,最後果然是如她所願,他身邊一段又一段的感情被她挖出來,當然是他過去的感情。他們這一段感情自然就斷送了。她如果不在乎他的過去,如果給他空間,如果她引發他們美好的未來,或許結局又是不一樣的。
感情和友情都是經不起考驗的,不要去考驗。愛他,幹嘛要去挖他的情感旮旯?
她錯哪裡呢?她沒有自信,沒有自我安全感,她遇到了愛,完全把重心放到了對方身上,她忽略了自己,失去了自己。在她悔過,慢慢成熟的時候,對方早已投入了他人的懷抱。
他在她的心中的磐石般的愛,碎成了一地雞毛!
她才真正看清楚,原來,她以為的只是她以為的,他並沒有她以為的那樣愛她。
原來,愛情來了,先要愛自己!
在跟她近一個月的時間溝通中,她終於放下了對方,找回了最珍貴的東西——自愛。
另外一個諮詢者:男,正在離婚後的痛苦中煎熬。他快言快語,精明世故。他完全投入工作,不斷衝殺,攢積了豐厚的家產。完全到了財務自由人生階段,可是,他的興趣愛好完全在事業上,他享受那種拼殺沙場的感覺,完全沒有了家庭生活。由於太急進,一次又一次的燒錢,虧錢。妻子希望他及時止損安心生活。而他要的是打拼,而不是家庭生活。於是,離婚了。
我們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溝通,他告訴我他會考慮再婚,而且還要找一個未婚的女孩,再生三個孩子。最後,我對他說了以下的幾段話,不知於他是否有用:
如果,當一個人無法感受到工作之外的存在生活所提供的滿足時,就會只專注於工作本身。
比如,就會無法體會到家庭心中的愛、暖、柔情,會變本加厲會愈加渴望成功帶來的刺激。
而,成功是為了什麼呢?
如果我們只把重點放在自己身上,並未把對方當作一個真實的生命去愛,就會物化對方。會把愛的人只當作一個可以提供自己快樂與滿足的物品。
你,事業上已經很棒了,你不妨靜下來聽聽你老婆的心聲,或許你們還是可以一起走下去的,畢竟還有一個孩子。
如果不內觀自己,即便再結婚,也會是同樣的問題出現。
以上這個案例,是一個太愛自己的人沒有辦法維護好親密關係的例子。
自愛,是一套防禦體系,缺少的人,是沒有辦法維護好長期的親密關係的。
自愛,這一套防禦體系,太過固守的人,也是會讓別人無法進入,亦是沒有辦法維護好長期親密關係的。
慶山有一段善於愛的文字,表達很成熟到位:「對他人最大的慈悲是,允許對方愛你。很多時候,我們判斷、評估、限制、懷疑對方,也經常試圖改變對方,並直接或間接地拒絕對方。這些都是常人通用模式。慈悲是一面湖水,你扔進來什麼,我都容納。不發出聲音,只是把你承託。 可以接受一朵花綻放後褪色、殘缺、乾枯、凋謝,卻為什麼要強求別的永久不變呢?當花朵供養出它的芳香,毫無心機,只要你觀望和悅納就足夠了。不佔有,不緊抓,但相互的一刻全部投入。接受任何一種結果。」
她的觀念很佛系,但的確這才是真正對愛情的一種成
熟面對,只有做到「來了接愛,走了不留」、「你在我珍惜,你要我配合」等這樣的坦然,或許才是我們找到幸福的真諦法碼。
寫在最後--
如何維護長期的親密關係?守候我們人生的幸福密碼是什麼?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思考。讓我們慢慢去尋找自己答案吧,或許,幸福就在尋找的過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