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2021-01-15 無戒小島

文/張鐵釘

「為什麼男朋友不聯繫我?」

「為什么女朋友總是對我很冷淡?」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像別人那樣甜蜜?」

當代人總是把問題放在是否內心強大。認為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才會有這樣的問題,內心強大了,就不會有不安全感。

但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想法。親密關係應當是能夠讓兩個共同成長的關係,如果一段關係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帶來,看似親近,卻又貌合神離,那麼並非是正常的。

在《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就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不是嚴肅的心理學術語,它描述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兩個人生活似乎是緊密的關聯在一起,甚至於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對方,並且住在一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兩個人開始有了越來越多無法探討的話題,不敢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掩飾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看似親密的長期相處,但是情感問題一直存在。

不僅發生在談戀愛的情侶中,經營許久的婚姻很經常面臨著假性親密關係。並非是因為不夠愛對方,或者是兩個人之間沒有感情,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感情就是無法好起來,兩個人中間永遠別彆扭扭的,似乎隔著什麼。

這種感覺非常讓人絕望,有人把這些歸結為是錯的人。但是作者史秀雄確認為,並非如此,因為在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無法處理好親密關係。而這其中,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不知道自己在感情中想要的是什麼?

阿明就是這樣,他雖然有著可愛的女朋友,可是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少了些什麼。他的女朋友是典型的小女人,總是粘著他,想要時時刻刻在身邊,偶爾鬧些小脾氣。雖然這個女朋友是他主動追的,剛開始覺得她長得可愛,性格又好。但是越往後,對她越冷淡。但阿明並非不愛她,只是不知道該說什麼,該怎麼相處。時間久了,阿明的女朋友就受不了,提出了分手。分手後,阿明後悔不已。

像阿明這種情況的人有很多,都是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在一起的時候就總無法真正的親密。這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感情中想要的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就很難在感情中得到滿足。即使對方再好,也無法從這段關係中得到真正的快樂和成長。很多人開始時候是因為新鮮感或者是徵服欲,但是往後到了需要維繫親密感的時候就無所適從了。親密關係是需要不斷成長,最重要的就是處在關係中的人成長。如果心理一直在停滯不前的狀態,那麼就會失去親密感。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開始很熱情,後來就變得冷淡的原因。那麼該如何了解自己的情感需要呢?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先要問自己,為什麼要戀愛,結婚?是因為同齡人都這麼做了?還是因為自己感到孤獨?

想要是一種主觀的體驗,這種體驗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由外界所主導。想要有時候和需要是脫節的,但是它卻一直存在,並且影響著感情。在一段感情中,你可能需要的是,自信、安全感、歸屬感、被認可、被尊重、被接納等,又或者是現實總的金錢、物質。但是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你談戀愛的目的是什麼。

只有當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才會感到發自內心的滿意。雖然人的需求是不斷成長的,但是一些共通的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當代都市人的孤獨焦慮。不要根據網上別人的愛情去尋找自己的需求,每個人的愛情理想是被自己獨特人生閱歷定義的,能夠衡量的只有你之前的感情標準。

想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就要去正面回到這些問題?

1、你曾經愛上什麼人?

2、你會被什麼樣的品質打動?

3、你願意和什麼樣的人親近?

4、什麼樣的人在你眼裡會顯得與眾不同?

5、當那個人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會產生莫名其妙的愛慕之心?

當你能夠回答出這些答案的時候,你就會清楚你想要的對象是什麼樣的。

第二個原因:沉迷於被愛

被愛也是錯誤嗎?並不是,錯誤是自己沉溺其中。因為沉溺是失去的開始。

小美曾經有個對她好的不行的男朋友,她非常享受這段感情。她的男朋友每天給她帶早餐,幫她記著所有的事情,省下錢來買小美喜歡的東西,偷偷關注小美微博上種草了什麼,到處搜網紅餐廳帶小美去。只要小美表現的有一點不高興,他就立刻緊張起來,送禮物,發紅包,用各種方式哄她。小美的朋友都很羨慕她。可是有一天,小美卻發現他出軌了。

一個人對你好,你心動了,然後開始了一場戀愛,對方對你更好,你就覺得會永遠幸福?實在抱歉,這樣的情況太少見了,大多出現在童話故事中。因為這並不是正常的愛情。很多人在被別人照顧和關愛的時候,會完全沉浸在幸福中,忘記了要去回應對方。在享受美好的時候,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甚至有些心安理得的享受這一切,認為是應該的。

但沒有什麼是應該的,感情是相互且平等的。對方的付出是因為在乎和愛,雖然沒有提出來回報。但是長期單方面付出的一方,難免會動搖。這是因為每個人在付出的時候,其實都是希望能夠得到等同,或者是超額的回報。就好像做投資的時候,希望能夠回本以及利潤一樣。

感情並非做公益,沒有人能夠無限度的付出不求一點回報。但沉溺在被愛中的人,卻往往忘記了回報對方。久而久之,對方累了,疲憊了,不想再付出了,兩個人的感情也就開始走向了盡頭。

這種關係並非只在愛情中,在親情中也非常常見。人們一旦習慣了別人的好,就會忘記同等付出。

想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清楚的知道感情是平等的,不能只顧著享受對方帶來的感動和溫暖,要好好想想自己能夠給對方帶來什麼,能夠為他做些什麼。在你感到幸福,滿足的時候,就要去想,他是否也和自己一樣,他的需求有沒有得到滿足。

沒有理所應當的愛,大多數努力去愛別人的人,內心其實期盼的是能夠被愛。想要親密關係一直親密,想要這份愛一直長久,就先要去感恩對方對自己的好,讓對方知道,你是真的明白他的苦心。然後儘自己所能的去回報,或者說同樣的對他好。平等的關係才最長久,平等的愛情才能最親密。

第三個問題:不能真實的表達情緒

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面對工作、面對生活、面對感情,都會有自己的煩心事。在真正的親密關係中,這些情緒是可以被接納分享的,但是在假性親密關係中,任何情緒都可能成為吵架的導火索。

莉莉和阿亮結婚十年,有個上小學的可愛女兒。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幸福的一家。但實際上,兩個人除了在女兒面前說話,以及偶爾說孩子的事情外,已經不再說話了。甚至睡覺兩個人都是分屋睡,好像舍友搭伴養孩子一樣。這樣的關係持續了很多年,莉莉周圍的朋友跟她說很正常,因為許多人結婚後時間久了就是不會再聊天,再說話。但是在這樣的婚姻中,莉莉很清楚自己和阿亮誰都不幸福。

為什麼不幸福還能結婚?還是因為結婚讓人不幸福?其實都沒有關係,真正的關係是,兩個人不能真實的去表達自己,才會導致誰都不想說話。想想,每天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很多事情,即使是沒有出家門,看電視,玩遊戲都可以成為話題。但是當一方再也不想說的時候,問題往往處在雙方身上。

不表達情感,日常相處就會缺少溫度,對彼此的信任也會受到限制。因為不了解彼此感受而產生的猜測和誤解就會增加。

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有些人是因為兒時父母不和,而對衝突和緊張關係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當發生矛盾的時候,害怕父母的事情重演,於是壓抑自己,用逃避代替交流。有些人是因為曾經直白的表露過情緒,但是引發了雙發的矛盾,就認為不溝通可能要比溝通更好。還有些人從小不太會表達自己,性格比較內向,不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

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其實都是損害親密關係的幫兇。如果你的另一半是這樣的人,可以試試下面的方式,讓對方向你表露情緒。那就是充分感受對方的心情,將對情感的關注放在最重要位置。用情感上的體恤代替說服、做思想工作、講道理。要清楚的知道,情感的需求是最重要的,鼓勵對方說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覺,並且不加以批判。接納對方的情緒,不管是正面還是負面,包容對方。

很多時候,對方其實並不需要你來提出什麼建議,或者是從你這裡得到什麼。僅僅是因為有些情緒想要宣洩,那麼就讓對方宣洩,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影響對方,更不要講道理說服對方。做一個能夠感同身受的傾聽者。

如果你是個不擅長表露自己的情緒的人,那麼就要嘗試向對方敞開心扉。如果說話感到困難,可以通過發信息或者是寫下來的方式。任何情緒憋悶在心中都可能成為導火索,又或者是將兩個人隔開的玻璃牆。

親密關係是一門學問,如何處理好處理好親密關係正是如此。可惜的是,大多數人並不會處理這些。直到曾經熱烈的愛變成了假性親密關係痛苦不已的時候,才有所反應。

《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正是告訴我們,親密關係是一種難得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能帶來兩個人的自我成長。當你在本應該成長的關係中沒有得到成長,那麼就可能陷入了假性的親密關係中。此時就要想辦法去改變,通過對自我認知的提高到對關係認知的提高。

沒有錯誤的人,只有錯誤的關係。想要好的感情,就要自己去努力,沒有什麼是可以白給的。只有雙方都努力,才能真正得到幸福。

[作者簡介]:原簡書讀書主編,多家自媒體籤約寫手,影評人。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不止出現在戀人之間,同時也可能出現在同事,朋友或者家人之間。簡而言之,假性親密關係雙方都認為去愛,去付出會讓人變得脆弱,去變得親密會把自己暴露在人群中,從而害怕因此受到傷害,而為了避免這種傷害,雙方建立了這種主動心理防禦系統。
  • 教你保護關係的《假性親密關係》「中」史秀雄
    書中作者說:很多人看似在很用力地維繫自己的親密關係,而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地活」,也就是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這話怎麼講?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地每天奔命?工作上要考核,要加班,還要有好的評價和晉升。生活中努力給家人營造好的生活條件,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怎麼變成「不認真地活」了呢?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
  • 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 被「假性親密關係」榨乾的夫妻,最後都怎樣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處於很淺層階段,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這也導致,兩個人的關係:看似親密,實際不熟。01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裡唱到:「我站在你的左側,卻像隔著銀河。」這句歌詞,詮釋出了愛情裡的「假性親密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
    如果你也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這種感受,那你可能是遇到了假性親密關係。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形式上親密,但是實質在感情上迴避著親密關係。它為我們塑造了所謂的「愛情」模樣,大數據為你精心策劃了推送,用汲取你時間和思維模式的方式在入侵我們每個人。其實很多假性親密關係中,人們是擁有真心的。但是他們的真心被包裹在一層厚厚的盔甲裡,害怕被真正觸及。兩個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狀態是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裡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關係,是兩個人對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會有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然後互動過程和情緒流動都很順暢。
  • 假性親密關係
    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好幾條,可要注意了,你也許正處於一段「假性親密關係」中。為什麼你會處於「假性親密關係」中?史秀雄在書中,歸納了我們可能遇到假性親密關係的原因,比如:我們並不真正了解自己;我們和伴侶沒有彼此了解;情感障礙,也就是「愛無能」;原生家庭對成長和性格的影響。
  • 專家解釋何謂假性親密關係你可能是:愛無能
    先生拒絕溝通,拒絕面對壓力,拒絕同理太太,拒絕聆聽,或許就是先生為了保護自己的感受,不想讓自己陷入無奈與自責的情況,而選擇繼續做好丈夫這個「賺錢養家」的角色,不去面對自己那不安的情緒感受。太太為了避免口角,只能繼續日復一日地壓抑苦悶。當別人稱羨自己的家庭時,也只能黯然神傷。假性親密關係就好比一對伴侶在關係中,為了不觸發彼此的情緒地雷,而選擇戴上面具,以便扮演好對方所期待的角色。
  • 《假性親密關係》:如何撥開「假性」面紗,走進真實關係
    配圖是一根雞肋,我知道她又陷入糾結中無法自拔了。敏敏跟老公結婚五年了, 當初的你儂我儂,早就淹沒在柴米油鹽的瑣碎日常中, 兩個人的交流也從「我愛你」變成了「早點睡,明天還要早起」。雖然很多人都說過日子都這樣平淡才是真,可是敏敏卻覺得跟老公越來越沒有話說,工作上的事情老公不理解,家長裡短老公沒興趣。
  • 你被「假性親密關係」拖垮了嗎?
    在外界看起來很般配的情侶也許早就貌合神離了,感覺很親密,可是真正的距離感只有自己清楚,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日益強烈,這便是假性親密關係: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不知不覺兩個人都默認了這種關係。我有一個朋友,和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可是關係卻漸漸變得越來越疏離。
  • 婚姻中的殘酷真相:假性親密關係,比出軌更可怕
    有人說,出過軌的婚姻,離又離不掉、過又過不好,實在讓人心累,其實,還有一種關係比這更累。 那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只有親密關係的外殼,缺乏內在親密的核心。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但是,這種看似一切都在掌控中的關係並非看上去那麼「安全」。假性親密關係事實上是不健康的,在這種關係中的人,可能會習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讓自己的自我認知被規則所限制、害怕展示真正的自己,因而無法和他人建立真正接納和理解的深度關係。另外,假性親密關係中付出都是「設定好的」,完全來自付出方自身,而不是基於對方的需求。因此,這種付出往往也只能得到虛假的回應。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是隱藏在感情中,最厲害的殺手
    在《假性親密關係》一書當中,有這樣的幾句話。「戀人之所以獨一無二,就是因為他可以在所有人,都對你擺事實講道理的時候,讓你感到,他的情感是他最為關注的、最願意呵護的部分。」什麼叫做假性親密關係?《都市快報》採訪了100對的離婚夫婦,而這些人分別傾訴了自己五花八門的離婚理由:「我不舒服,只會叫我多喝熱水,那我還不如嫁個暖水瓶!」
  • 假性親密關係:看看你們是真愛嗎?
    許伯常用這樣「被動攻擊」的方式對待劉淑芬,把對方變成這世上最糟糕的人,這就是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這堵牆,保護那些在感情中不夠勇敢成熟的人,擁有短暫的甜蜜,卻走不到最後。就像紀凌塵和闞清子,在節目《親愛的客棧》裡,兩人甜蜜到令人發酸,結果最後只留一句「你愛過大海、我愛過你」。在這段親密關係中,他們很親密,闞清子有一千種生氣的理由,紀凌塵就有一萬種哄她的方法。但他卻始終不敢給她一個承諾。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毀掉真實感情: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只不過大家刻意迴避,處於假性親密關係的狀態。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百科: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聯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在感情中,若想執意解決假性親密關係的狀態,往往很容易陷入一種誤區,這便是我們要講的另一種病態關係Codependency(依賴共生;拖累症)。在心理學上,很多人會把假性親密關係和拖累症放到一起來說,但又區別兩者。雖然沒錯,但我認為,兩者固然有區別,但其關係卻十分緊密。
  • 分手是因為你們一直是假性親密關係
    我:「你認為他了解你更深還是你閨蜜了解你更深?」她:「肯定我閨蜜。。」我:「如果你閨蜜了解你90%,那麼他了解你多少?」她:「60%吧」我:「你可能談了一個假的戀愛。」……這樣的關係,是一種假性親密。02現在單身不婚的人也很多,我也想過親密關係是否必須存在,如果不是為了繁衍,我們是否能不建立親密關係而存在?我沒有答案,但人都有一種渴望——渴望被理解、被看見、被救贖,這是人類軟弱而又固執的宿命。我們能獨立存在,但是這世界太大人太渺小,總有很多事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無法獨自承擔的。誰都想,建立真正親密的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的五個潛在表現
    婚內孤獨,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假性親密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看似親密,實則不熟。這種情況,並非是彼此不愛了,而是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不懂如何去表達和展示愛。不同於出軌的直截了當,它更像是一種慢性病,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腐蝕彼此之間的感情,最後還可能會錯失愛的人。那麼在婚姻中,有哪些「假性親密關係」的表現呢?1.
  •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婆媳關係,而是貌合神離的「假性親密關係」
    一提起結婚,很多人會擔心婆媳關係,因為婆媳不和是我們常見的問題。但我們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彼此是否足夠親密。對於那些十分親密的伴侶來說,他們會越來越愛對方,信任對方。但對那些不太親密的伴侶來說,他們的生活容易化成一灘死水,變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相敬如賓,卻難以讓心的距離靠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