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2021-02-20 上海薩提亞中心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假性親密關係,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指伴侶雙方默認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你們可能在外人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這段關係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和接納、避開了雙方自願地為這段感情和對方付出。它是雙方不自覺地精心構建起來的「聯結」,是伴侶雙方的共謀。

真正的親密關係代表著相互關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這些是需要承擔情感投入的風險的,在乎一個人,我們就有可能因此受傷。假性親密關係就是為應對這樣的風險出現的:我們懷著對失控的恐懼,所以不敢投入,迴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

因此,它是一種防禦機制(defensive mechanism),是兩個人一起在防禦那種「需要雙方一起創造的真正親密狀態」。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真的在乎一個人」,或者「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因為真正的愛和關心一個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有一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這使我們恐懼和焦慮。

而這樣的一種防禦機制則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樣的恐懼和焦慮。待在這樣一段關係裡,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係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複雜性中得以解脫。

有心理學家認為,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我們處於一種「情感禁閉」(Brainlock)的狀態,即雙方不自覺地達成了協議——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這種禁閉的狀態,看起來雙方是在一起,但卻拒絕進行深刻的情感聯結,在實質上卻是一種分離。


在近年來對假性親密關係的研究中,這個概念經常被與「Codependency」一起討論,因為「Codependency」造成的病態相互依賴的關係,往往也是雙方的共謀,和假性親密關係一樣,Cod-ependency 的雙方也往往都看似穩固,很難分開。

Codependency這個詞,在中文中曾經被翻譯為拖累症,然而我們認為這種翻譯並不完全準確。我們更願意稱呼它為「依賴共生關係」。

Codependency最早出自和物質成癮相關的語境,是指一種伴侶之間的關係。例如,一對伴侶中一方酒精成癮,導致自身功能低下;而另一方則依賴於伴侶的這種功能低下,給出強制性的照顧(caretake),來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Codependency的本質是一個人無法依賴自己內在的自我、或自身完全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他們的行動和自我價值都依附於外界的東西,可能是人,可能是成癮物質等。在一段狹義的 Codependency的關係中,兩個人都具有這樣的特點,需要一方有生理或精神上的成癮(嗜賭、性成癮、物質成癮等),造成這個人功能低下,極端對自己不負責任;而另一個人則高度依賴這個人的「社會生活功能低下」和「不負責任」,在過分地、強制地、照顧另一方中獲得自己的價值感。這是一種病態的共生關係。

在依賴共生關係中扮演「助人者」角色的一方,往往「依賴別人對自己的依賴」。他們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另一半身上,給予ta並不需要的過多的關懷,為此可以完全忽略自身的需要,同時又帶有強迫性的控制欲,痴迷於控制對方的一切。

一段Codependency的關係中,往往兩個人都既是受害者,又是同謀:一方依賴對方,另一方則依賴「對方對自己的依賴」。在這段「共生」的關係中,兩個人往往都會感到痛苦,也能夠感受到他們在做有害的事情,助人者能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被忽視,還會給自己打上「弱者」、「受害者」的標籤。但實際上這種關係也是他們自己所尋求的。

Codependency關係中的人,其實也是秘密地達成了互惠的共謀,這一點,和假性親密關係是有類似之處的。

不過,假性親密關係的雙方並不覺得自己是受害者,事實上,他們是同盟者。他們攜手建立起了降低焦慮的機制,避免和對方分享真實的感覺,儘管這種機制會使關係變得冷漠和令人窒息。

他們覺得,這種聯盟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而避免使自己面對那些真實的失落感。他們不會輕易對自己的伴侶放手,不肯結束親密關係,但這並不是因為情感上的親密或者深刻的承諾,而是因為這種關係幫助他們防禦了「真的在乎一個人」所可能導致的風險。

而從兩種關係的性質上看,Codependency是一種可以被識別和確認的、有害的個體病態心理(不管是成癮者,還是助人者,雙方都有病態心理),而假性親密關係則只是關係的一種,雖然也必然有它的負面作用,卻不一定是「病態」的。

可能的原因很多。

其中常見的一種是,我們都是從人生早期的關係中學習去「定義」什麼是愛。有些孩子的父母,本身就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他們從不自主、自發的互相表達愛意,這樣的孩子就更容易認為,親密關係、婚姻、愛就是這樣一種程序式的互動而已。在這種僵死的、程序化的、缺乏活力的家庭裡長大的孩子,很容易會缺乏「激情(passion)」,無論是和性有關的激情還是其他方面的。畢竟「激情」它顯而易見不是程序化的。而激情是好的親密關係中所必需的。

假性親密關係看起來有很多種形式:有時候可能一方的行為取決於另一方的需要(索取方為主導);有時候一方接受什麼取決於另一方給予什麼(付出方為主導);有時候一方負責表演而另一方負責讚賞(看起來的完美情侶)。但實際上,無論哪一種,關係中的雙方都是平等地被束縛著,他們自願被束縛去感受到「世界是安全的」,而狂野的激情在他們看來是最危險不過的事情——畢竟這是他們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始終陌生,從未接觸過的。

儘管這種關係在表面上是「安全」的,且會使人長期深陷其中、不易分離,但假性親密關係如果不加修復,會帶來很多問題。就像心臟過於有節律地跳動,反而是嚴重心臟病甚至死亡的前兆一樣(健康心臟的跳動反而不是那麼規則),過於冷靜和規律的交往模式很有可能是一段不夠健康的關係。

一方面,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可能從兒時起,就沒有過真正雙方彼此接納和理解的深度聯結,他們對自我的角色定位因而是非常片面和狹隘的,ta的思想和行為都有日常的規則可循。假性親密關係壓抑了人的情緒、也壓抑了人的自我認識,從而就剝奪了這個人真正去和別人聯結的可能。

此外,假性親密關係中的兩個人,即便努力去「照顧對方」,也常常會覺得失望。雙方都會覺得自己是唯一一直在付出的那個。這些人中的許多,從小就要去滿足父母明確提出的各種需求,因此他們逐漸失去了看到「別人或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的能力。他們自以為是的付出是基於自身,而不是對方的。因此這種付出註定會讓他們感到更加被隔離、被剝削、被低谷,感到憤怒。當我們在無意識中被消磨得精疲力盡,總會有其中一方或者雙方覺得孤立無援,開始渴望真正的親密。最終想要離開這段關係。

在這時,我們中的一方可能就會突然有向外尋找新的對象的衝動。但即便發展了新的戀情,可能還是會對於接納一個新的人、作為「真實的自己」被看待和被愛而感到害怕和焦慮。

如果你習慣了假性親密關係,你最應該做的也許是檢視自己在每段關係中已經形成的角色及期望的固定模式。比如,你們總是無意識地、但卻是不可避免地,按照設計好的固定腳本來扮演角色。我們已經知道,這並非正常的狀態,而只是對焦慮的防禦機制。但是要知道,焦慮是不會因為防禦和逃避就自然消亡的。

在意識到自己的假性親密關係狀態所帶來的危害後,你可能會擁有「冒險」的動力。當你嘗試著邁出第一步,比如試著對一份感情懷有並不總是擁有失敗結局的期待,你就有可能想要發展真正的愛情。漸漸地,你可以試著與對方分享自己的感覺,讓對方了解真實的你

這一定會讓你害怕,你體內的預警機制會跳出來,告訴你讓他人了解你是危險的,這會讓你驚慌和脆弱;然而,處理焦慮的方法不是逃避,只能是經歷它們。

而如果你遇到的對象是長期習慣假性親密模式的,你可能會感到無助,因為你會發現,這個人雖然口上說著愛你,並對你進行著例行的關心,但ta實際上對於了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毫無興趣,面前的這個人好像只是在進行著角色扮演。而你又會擔心,說出真實的感受會對這段關係造成毀滅性的破壞。這時,你也許可以試著坦誠,只有你的坦誠,才可能影響你們互動的狀態,從而影響他。抓住令你失落的感覺,讓它引導你去尋找真正能帶給你內心的滿足感的東西。也許你們之間真正的聯結可以逐漸建立起來。

「勇敢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然向前。」這句話可能就是那些假性親密關係者最好的解藥了。

來源:同道心靈工作室

我們致力於在心理學與日常生活間架起一座橋梁,使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得到薩提亞模式溫暖而有力的心理支持,感謝傳播和分享!

快速關注:右上角菜單→關注官方帳號

如何分享:右上角菜單→分享到朋友圈

課程信息:發送「KC」

最新資訊:發送「M」

成長課信息:發送「cz"

重塑課信息:發送「cs」

關係課信息:發送「gx」

親子課信息:發送「qz」

瑪利亞課程信息:發送「maria」

觸療愈課程信息:發送"cl"

相關焦點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
  • 在假性親密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你以為很近,其實你們很遠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關係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hiding from relationship in relationship)。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
    它的作者,心理諮詢師史秀雄發現:真正親密關係的達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即使兩個人的關係是情侶或夫妻,依然可能生活在假性親密中。真正的親密,其實是由另外的一些過程和行為來建立的。這些過程和行為,關乎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溝通的深度,以及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很多朋友並不懂得具體要怎麼做,所以只能觀察、模仿別人做的那些事情,也就是那些流程性的、儀式性的東西。那麼,該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處於「假性親密關係」中呢?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這種行為本質上是一種防禦機制,因為有些人害怕承認「我真的在乎你」,害怕在承認後會被對方傷害、被拒絕、被拋棄,於是以假性親密關係抵禦這種恐懼和焦慮感,不給對方傷害自己的可能。這種防禦機制會強調可控感,即兩人都在特定的規則下相處。這可能是,一方給予什麼,另一人就接受什麼;或者,一方負責扮演成模範愛人,另一人負責讚美。
  •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發生在意識之外,在有效地幫助他們避免焦慮,親密,和情感投入的同時,也阻礙了他們之間令人滿足的關係的發展。假性親密關係不止出現在戀人之間,同時也可能出現在同事,朋友或者家人之間。簡而言之,假性親密關係雙方都認為去愛,去付出會讓人變得脆弱,去變得親密會把自己暴露在人群中,從而害怕因此受到傷害,而為了避免這種傷害,雙方建立了這種主動心理防禦系統。
  • 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親密關係應當是能夠讓兩個共同成長的關係,如果一段關係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帶來,看似親近,卻又貌合神離,那麼並非是正常的。在《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就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不是嚴肅的心理學術語,它描述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兩個人生活似乎是緊密的關聯在一起,甚至於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對方,並且住在一起。
  • 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婆媳關係,而是貌合神離的「假性親密關係」
    02分析從卷先生和真紀的婚姻裡,我們看到了一種貌合神離的親密——「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是指,一種比較淺層的關係狀態,看似親密,實際不熟。而真正的親密關係是雙方有深層次的交流和互動,彼此相互坦誠、相互理解、相互接納。卷先生明明希望真紀繼續自己的理想,卻不敢明說,不敢坦白自己的心聲。
  • 你被「假性親密關係」拖垮了嗎?
    在外界看起來很般配的情侶也許早就貌合神離了,感覺很親密,可是真正的距離感只有自己清楚,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日益強烈,這便是假性親密關係: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不知不覺兩個人都默認了這種關係。我有一個朋友,和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可是關係卻漸漸變得越來越疏離。
  • 假性親密關係:看看你們是真愛嗎?
    我們相互湊合,但內心其實在逃避彼此,雙方不交流不溝通不理解,但卻仍然在一起。這樣的假性親密關係,最後都難逃分手,因為兩人從沒真正在一起過!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在心理學上,假性親密關係是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並且不作為。
  • 被「假性親密關係」榨乾的夫妻,最後都怎樣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處於很淺層階段,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這也導致,兩個人的關係:看似親密,實際不熟。01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裡唱到:「我站在你的左側,卻像隔著銀河。」這句歌詞,詮釋出了愛情裡的「假性親密關係」。
  • 被「假性親密關係」拖垮的中國年輕人
    真正親密關係的達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即使兩人的關係是情侶或夫妻,依然可能生活在假性親密中。在一段感情中感受不到快樂和被愛5. 懶得和對方說話,更不願分享自己的快樂悲傷6. 不想主動了解對方更多,也不願對方來了解自己7. 很難跟伴侶袒露自我,不會表達情緒和感受,像有一堵牆隔在兩人中間如果你發現自己中了好幾條,可要注意了,你也許正處於一段「假性親密關係」中。
  • 教你保護關係的《假性親密關係》「中」史秀雄
    那麼今天,我們就可以通過這本《假性親密關係》,來學習下這種狀態到底是不是真的親密關係,以及實現有益改善的具體方法。本書的作者是一位青年才俊,名叫史秀雄。他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本碩連讀的高材生,目前在上海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專注於 80 後、90 後的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這本書讀起來並不困難。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分手,可能是因為沒有真正在一起過
    對於假性親密關係,心理學家們做出了進一步解釋:作為一種形式上的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是由兩人或多人,為了逃避在彼此變親密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不確定性,而共同建立起來的一種防禦機制。我們渴望愛與被愛,卻對潛在的失去與拒絕產生焦慮。因為害怕失去與拒絕,我們開始在潛意識裡拒絕對方「了解真正的自己」,同時也拒絕自己「真的在乎一個人」。
  •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比單身還可怕
    在網上看到心理學中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可以理解為兩個人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逃避問題和矛盾,沒有認真的吵架、衝突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像是合夥生活一樣。關係看似很親密,實際上總覺得哪裡好像不太對勁。
  • 婚姻中的殘酷真相:假性親密關係,比出軌更可怕
    有人說,出過軌的婚姻,離又離不掉、過又過不好,實在讓人心累,其實,還有一種關係比這更累。 那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只有親密關係的外殼,缺乏內在親密的核心。
  • 《假性親密關係》:如何撥開「假性」面紗,走進真實關係
    這其實就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外表看上去是般配登對的兩口子,其實兩個人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想親近卻感覺陌生,想遠離卻沒有勇氣。不知道有多少夫妻正處於這種「雞肋」般的婚姻中,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熬白了頭髮,蹉跎了歲月,卻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此刻的困境。
  • 假性親密關係,是隱藏在感情中,最厲害的殺手
    在《假性親密關係》一書當中,有這樣的幾句話。「戀人之所以獨一無二,就是因為他可以在所有人,都對你擺事實講道理的時候,讓你感到,他的情感是他最為關注的、最願意呵護的部分。」什麼叫做假性親密關係?《都市快報》採訪了100對的離婚夫婦,而這些人分別傾訴了自己五花八門的離婚理由:「我不舒服,只會叫我多喝熱水,那我還不如嫁個暖水瓶!」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7本《假性親密關係》,全書208頁,用時2.5小時。 作者:史秀雄,心理諮詢師,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師從知名社工和心理學教授曾家達。
  • 分手是因為你們一直是假性親密關係
    沒有一段分手是真的毫無徵兆,只是很多人在感情中不知道對方的想法,後知後覺罷了。我問:你了解對方到什麼程度了呢?或者對方了解你嗎?她說:「我們談了八個多月了,彼此都很了解。」我:「你了解對方的需求嗎?你們是否無話不談?」她:「了解一點吧……沒有……」我:「你們是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人嗎?」她:「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