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親密關係」.

2021-12-31 大Mia的時尚帳號



What is GIRLCHAT?

是給我的讀者們,尤其是女孩但不局限於女孩的「特別專欄」,目的是就一些社會想像,女孩的困擾,女孩的喜好,女孩的纖細,女孩的敏感,來進行討論的欄目。EMPOWER WOMEN是我和我們團隊一直以來的tag,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我們希望公眾號承載更多的社會性和文化性,UNITE女性還有更多各式各樣的為實現個人魅力和價值而存在的人(不論性別),形成一個像COMMUNITY存在的地方,讓我們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交流想法,不是批判而是探討。


每周四或五或六更新。




girlchat #73

🌹

/

「我們分手了,很不可思議吧?前幾天我還大張旗鼓地說我想結婚想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家,我還在發我們一起去打卡那家想去很久的西餐店。」
「但是直到分開的那刻,我感覺我仿佛從未了解過他,我們之間好像存在著某種結界跨越不過去。」
「在一起那麼久了,愛不愛的其實很難說吧,好像是習慣和責任在驅使一樣……」說到這,她頓住了。如果你也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過這種感受,那你可能是遇到了假性親密關係。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形式上親密,但是實質在感情上迴避著親密關係。作為一個人類社會親密關係的觀察者,我可以勇敢的大放厥詞,這樣的irrelationship更多發生在「速食主義」的現代社會,當然過去也有,但是現在它具有了更多的現代性(modernism)。因為人們著急,我們慕強,我們追逐效率,我們在乎自己的社交形象。也因為,現代人比任何時候都擁有更大的自我(ego),現代人比任何時候都更害怕受傷,我們看起來很勇敢,本質上卻是比任何過去時候都更膽怯。假性親密關係就是為了規避這樣的風險出現的:我們懷著對失控的恐懼,所以不敢投入,迴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IRRELATIONSHIP AS ROLE PLAY 

戀愛變得好像角色扮演

愛具體的人,不要愛抽象的人,要愛生活,不要愛生活的意義。單身幾年的我總是這樣說,心裡也是這麼想的,可是看到隔壁桌飯館裡吃飯的情侶,我卻沒有辦法升起羨慕的情緒,他們看起來好疏離,一張桌子,兩部手機,看到他們甚至讓我覺得更寂寞。現代人的戀愛有時仿佛就是奔著想談戀愛去的,愛的本就不是那個具體的人,而是戀愛的感覺,更多的時候是製造感覺。
社交網絡有很多教材,教你怎麼撩,怎麼斬,怎麼鑑渣,怎麼談,怎麼愛,甚至就要教你怎麼戀愛得像小紅書情侶博主一樣。「一百件情侶應該做的事」,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也傻傻地按著條目一件件去完成然後打勾 。同事說她以前也做過,可是哪有什麼應該做的事情呀,有好多明明是兩個人都不愛幹的事情,導致戀愛結束了也沒有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好像他做了所有網上那些男朋友該做的,但是還是感覺無法靠近他。約會很浪漫,是發朋友圈很美的玫瑰和燭光晚餐,也會有去海邊一起吹海風腳丫子的照片。一起品嘗美食和電影,做著所有情侶都會做的事情。可能為了能談一場像樣的戀愛,他們做的功課、學習的技巧,勝於大眾。「我好像只擁有了他的女朋友這個身份,在固定的時空裡扮演著。在他身側卻像隔著銀河,真有這樣的感覺。」當談論起某一任時,她這樣說。我喜歡她嘴裡說的「身份」這個詞,現代社會我們太在乎自己的social tag,我們的身份政治,那些比真實的自我要更縹緲但看起來光鮮的身份,就連談戀愛也變得更像是什麼身份要做什麼事。飯店很高級,但是她一直忙著拍照,她好像不是不在乎他愛不愛自己,但她好像更在乎他是不是對她百依百順,更在乎他會做什麼來證明「他愛她」,自己是不是擁有一個令人豔羨的男朋友。打開Tinder,有人直球尋找weekend couple,就是那種在周末才會出現在彼此生活裡,不需要太多的附庸,忙碌工作的時候不希望被打擾,愛和性都只在周末出現就可以了,做著像情侶一樣的事情,但只是在周末。愛和關係都可以變得簡單,變得不再「麻煩」,關係和身份都被放進時間的管理區域裡,在特定時間生效,開啟一場浪漫的「角色扮演」。戀愛關係從來都是願者上鉤的故事,無好無壞,各自悲喜。但多數時候在終點悲傷的,多是女性,不可否認的女性總是在既定的遊戲裡,賦予更多的情感。不管跟20歲的女孩聊,跟40歲的女人聊,跟任何背景的女人聊,女人更容易在角色扮演的遊戲裡付出真心,有意外但不是多數,這無關於我們是不是足夠女性主義,只是我們在生理,我們在心理,我們在歷史中,被塑造了。時間賦予了一切存在合理性,看似只有30歲的我,其實已經被塑造了幾千年,因為我是社會性的人,我是我,我也是社會裡的角色,我在牢籠裡,我也在自由裡,只是有時候進了牢籠卻還不自知。它為我們塑造了所謂的「愛情」模樣,大數據為你精心策劃了推送,用汲取你時間和思維模式的方式在入侵我們每個人。其實很多假性親密關係中,人們是擁有真心的。但是他們的真心被包裹在一層厚厚的盔甲裡,害怕被真正觸及。兩個人在一起,最理想的狀態是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裡面描述的安全型依附關係,是兩個人對彼此感到安心,信任,安全,不會有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然後互動過程和情緒流動都很順暢。這大概是個理想狀態。年幼時害怕被拋棄的感受讓我們在親密關係裡會產生焦慮、不信任和缺乏安全感的原生情緒。由於生活經驗的影響,我們在面對恐懼或者傷心的情緒時,我們帶著這些情緒的防禦機制長大成人,並且走入親密關係。我們成年人的愛情呀,有時候真是既不勇敢,也不坦率。過去的我,很害怕展露出自己的缺點。總以為那個在我眼裡閃閃發光的人看到我的缺點,就會離我而去。很多年過去了,我曠日持久的愛情裡,卻始終覺得他不懂我,歸根結底是我沒給他懂我的機會。「不完美的東西卻是最好的東西,他選擇讓誰進入我們的世界。」真正親密的建立,就是從暴露、看見、接納彼此的不完美開始。想到《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裡的開頭,米琪為了保持自己完美的形象,每天等到丈夫入睡後才卸妝,而早上又早早起床化好妝假裝睡覺。當時看到這一幕我直呼震撼,但後來我意識到這不過是電視劇誇大了但表現手法。我們許多人的現實不正是如此嘛?總想在愛人面前展現完美的自己。因為我們自己去相信,去相信愛情,去相信他,但事實上我們連自己都不相信。因為在之前的感情經驗裡面受過傷害,就給自己留足了退路。這樣做可能的確不會再感到如此受傷,但你也失去了全身心投入愛戀裡面的美好感受。現實卻並非把自己抽離出去就安全了,世間存在著看不見摸不著的守恆定律,它的計算單位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一生,其實誰都是失去和得到一樣多。
「如果你有足夠的能力和勇氣,那麼你盡可以嘗試建立自己的遊戲規則,宣揚你的價值觀念,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人,在無止境的學習、對話和反思中不斷成長。你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侶,那麼你們將會擁有一段有機的、不斷成長的親密關係。在這個充滿變數的環境中,穩固的關係靠的不是死守,而是持續的學習和適應。這才是情感關係中真正的自由。」電影《花束般的戀愛》裡男女主人公的愛情,充滿了一切我們對愛情的美好想像,如花束盛放,卻也如花束繼而枯萎。
喜歡一樣的音樂、一樣的書籍、一樣的電影,一樣鄙夷著成年人世界的規則。對著世俗默認的石頭剪刀布的規則有一樣不同的見解。「我遇見了和我一樣想法的人」愛情一開始的時候他是這樣想的。一起踏浪追風,拍下兩個笑得明媚的大頭照片。可以呆在出租屋裡四天不出門,交纏著從床上到廚房。可以不用去計較太遙遠的未來,只活在此刻的美好。可是隨著鏡頭推進,生活慢慢變成吞噬人的怪獸,住在一個屋子裡的兩個情侶慢慢看起來更像合租的關係。小娟繼續讀著以前喜歡的書、看著電影,想和小麥共享時小麥卻說下次吧。當小娟分享喜歡的麵包店關門時,信息抵達小麥手機的那刻時,他正為工作惱怒著:「換一家麵包店不就行了「。太能感受到小麥的無力和小娟的失落了,無法同頻了,這一份心情,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共通了。可是這該怪誰呢?談戀愛當然包括了這些,但是我想,肯定不止這些。生活和責任並非浪漫的對立面。如果有一天生活的柴米油鹽捲走了你所想要的浪漫,你們不再看同一本書、同一部電影,你是否覺得這份感情依然如故?我們總會怕生活裡的一地雞毛捲走我們的浪漫,但浪漫真的僅僅是建立在玫瑰花瓣上的東西嗎?

我當然希望找一個可以和我談天說地的男人,無聊的人誰都不喜歡。我們可以在看電影看書,窩在沙發裡討論文學和藝術,對著天空發呆,聞著新鮮的空氣也覺得是一種福氣,哲學和人類學,那些無關於賺錢養家的事兒也可以是我們茶餘飯後的焦灼討論的內容。可以去畫廊博物館逛逛,也能在花鳥市場和商販討價還價買一盆喜歡的盆栽,一起去買點菜吧,然後一起做飯,全部吃掉。
各自忙碌著事業或愛好,而不用拿著手機一天到晚黏在一起發消息。他可以不和我看一部電影,因為他可能真的不感興趣,但他也能聽我嘮嗑幾句劇情一起捧腹大笑。我也未必要和他一起打遊戲,但可以在他身邊遞上水果和牛奶。我們擁有各自的朋友,但不會一天到晚提及那些過往紅塵裡的人名。愛真的可以是讓人更自由的東西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件事我很篤定,愛確實是可以讓人更勇敢的東西,如果我們言說的是一種愛。而不是一種「假性的」,包裹著糖紙的,所謂的「親密關係」。
當然很多時候經過激情的「蜜月期」後,陷入茶米油鹽和生活裡的細碎,積攢的情緒和矛盾,關係會被迫陷入「情感禁閉」的狀態中。
就在不久前,一位朋友把她的愛情困惑告訴我:明明兩個人相處地也很和諧,但就是溝通不到更深層次的地方去。一旦討論到未來或者公共議題,對方總因為怕意見不和而拒絕與她繼續溝通。甚至有時候一度陷入沉默,但是新的一天,他就像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過一樣。她也不好開口再詢問,顯得自己很小心眼,沒完沒了讓人生厭。為什麼談著談著戀愛就變成了這樣呢?明明剛開始大家都是開心的。電影《戀愛般的花束》結尾處男主哭著對女主說,「我們結婚吧」,大家不都是這樣的,即便沒有了最初的情感,但還是不想讓對方走。他們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在情感和心理上變得愈發緊密,相處成為了習慣、義務和責任。他們在桌前坐著,疏離又親密,不甘也無奈,我哭了又哭了,為他們哭也為自己哭,更為無法終老的情感哭。很多人之所以普遍認為「愛情最終會變成親情」就是錯把假性親密關係當成了感情必然的歸宿。理想的親密關係是不斷成長和成熟的,它需要被反覆練習,研磨,就像我們個體的發展一樣。但事實上許多親密關係到達某一點時就停止了成長甚至產生後退的行為。我們都渴望愛情,但很多時候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更不懂得愛,我們總是希望在一份感情中得到什麼,卻總是忘記愛是需要被練習的,另一個人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去學習的。並非不了解,只是了解的不過是他說話的語氣,他的小動作,他愛去的麵館,喜歡的牙膏味道。可再往深處,那裡是空白的。原來這種所謂的默契並不是心有靈犀,只是時間造成的假像。在上海的大街上,走在我前面的年輕情侶們,我總懷疑他們是因為有情人傍身所以就擋著我去路,走得慢悠悠,還眉目傳情。雖然我孤身一人,從來都來去匆匆,也渴望戀愛,但很奇怪我不羨慕他們,有的時候我會懷疑,懷疑這真愛不真,懷疑那假意不假,沒有經歷過時間的一切,都可以是我懷疑的對象。當然人家也不需要我羨慕,不屑於我懷疑,他們幸福就好。有些東西好像我們伸手就可以拿到,但這手一直揣在兜裡,因為不想要那個香蕉,要等到蘋果才行。單身不是因為我不好,不是因為我不受人待見,不是因為我有病,只是因為我想要好的,更好的,我貪婪,貪圖世間珍貴。
有那麼一次,我遇到一個人,很短暫的遇見,我們聊了幾個小時,在某些個瞬間我覺得自己的腦袋被「入侵」了(也可以說是被brain fu*ked),我們的身體並沒有接觸,但在一個瞬間我覺得我們快速建立了一種親密,僅僅是因為他能理解我,並且激活我的大腦,就像上張貼圖裡寫的「the intimacy of being understood」(圖片有typo),那種彼此宇宙相交結的瞬間,創造了一種無限的親密。難的是,讓這種「親密」延續,我所言的假性親密關係,正可能是缺少了這種因為被理解而創造出親密感。但這種感覺可真是遇上方知有啊,你有理由相信一個會懷疑的人,僅僅是因為她遇到過更好的。有時候寫這類文章,感覺跟沒寫一樣,沒頭沒尾沒結論,各自冷暖,各自悲歡,每個人都被破壞著,damaged,每個人都完善著,批判和讚美也好像沒有立足點,個體渺小,每個社會單位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抱團取暖也無可厚非,誰不貪圖溫暖,不論一天或長久。寫著寫著也有想要「好為人師」的嫌疑,所以你姑且就當這些是非常自我的東西吧,是我作為一個小寫的人想要表達的觀點,這觀點也具有流動性,不是非黑即白,也非一塵不變。每個人都只能讀到自己腦海裡已經有的東西,所以權當是寫給懂我的人讀的吧。
前幾天在外地,小館子裡坐著等我熱乎乎的羊肉湯,左右張望著,平行我們靠牆的位置坐著一對老夫妻,他們都穿著藍色的羽絨服。奶奶問店員「老闆還是以前的嗎」,我想著是故地重遊。爺爺聽力不好,店員問了幾次要不要香菜,他都茫然,奶奶跟他大喊著重複這個問題,爺爺才說「都要,都要」。
可是我卻紅了眼眶,可能是北方的冬天會讓人多些情愫,冷風裡更渴望溫存。他們也許是很多年前來這裡吃羊湯,彼時,此時,人白了發,耳朵也不聰了,但是還是他們一起來的這裡,吃一碗冬天裡冒著熱氣的羊湯。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7982

整理編輯:Sherry & mialiu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字原創

感謝你的閱讀
women empower one another

weibo @大mia的時尚帳號  Instagram@ miallllling

小紅書/B站:MiaLiuuuu

相關焦點

  • 假性親密關係
    它的作者,心理諮詢師史秀雄發現:真正親密關係的達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即使兩個人的關係是情侶或夫妻,依然可能生活在假性親密中。真正的親密,其實是由另外的一些過程和行為來建立的。這些過程和行為,關乎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溝通的深度,以及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很多朋友並不懂得具體要怎麼做,所以只能觀察、模仿別人做的那些事情,也就是那些流程性的、儀式性的東西。那麼,該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處於「假性親密關係」中呢?
  •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發生在意識之外,在有效地幫助他們避免焦慮,親密,和情感投入的同時,也阻礙了他們之間令人滿足的關係的發展。假性親密關係不止出現在戀人之間,同時也可能出現在同事,朋友或者家人之間。簡而言之,假性親密關係雙方都認為去愛,去付出會讓人變得脆弱,去變得親密會把自己暴露在人群中,從而害怕因此受到傷害,而為了避免這種傷害,雙方建立了這種主動心理防禦系統。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本文還會談到另外一種病態共生關係,我們翻譯為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特此劇透。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 關係 | 假性親密關係:在關係中逃避真的親密感?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我們今天要討論一種很有意思的狀態:在關係中逃避關係。這就是我們所說的Irrelationship,假性親密關係。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 假性親密關係:你們關係真的親密嗎 性知
    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先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本文還會談到另外一種病態共生關係,我們翻譯為依賴共生關係(Codependency),特此劇透。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 怎樣的才是假性親密關係呢?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兩人之間一種深刻、自由、有回應的聯結,它需要兩人的坦誠與理解、投入與付出。假性親密關係,則是兩人「貌合神離」,雖然形式上在一起,但卻共同選擇了迴避情感上的投入。雙方不自覺地達成協議,一起在情感上封閉自己,拒絕向對方敞開內心,也拒絕任何的付出。
  • 被「假性親密關係」拖垮的中國年輕人
    真正親密關係的達成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即使兩人的關係是情侶或夫妻,依然可能生活在假性親密中。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中說:周末的燭光晚餐、羞澀的牽手和初吻,情人節的玫瑰花,雪白的婚紗盛大的婚禮……這是社會對親密關係的描述,大家都會做這些事情,但並不是經歷了這些過程,兩個人的感情就會變得親密和幸福了
  • 假性親密關係:看看你們是真愛嗎?
    這樣的假性親密關係,最後都難逃分手,因為兩人從沒真正在一起過!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在心理學上,假性親密關係是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並且不作為。許伯常用這樣「被動攻擊」的方式對待劉淑芬,把對方變成這世上最糟糕的人,這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 被「假性親密關係」榨乾的夫妻,最後都怎樣了?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處於很淺層階段,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這也導致,兩個人的關係:看似親密,實際不熟。01五月天的《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裡唱到:「我站在你的左側,卻像隔著銀河。」這句歌詞,詮釋出了愛情裡的「假性親密關係」。
  • 你被「假性親密關係」拖垮了嗎?
    在外界看起來很般配的情侶也許早就貌合神離了,感覺很親密,可是真正的距離感只有自己清楚,焦慮或者不信任的感覺日益強烈,這便是假性親密關係: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不知不覺兩個人都默認了這種關係。我有一個朋友,和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可是關係卻漸漸變得越來越疏離。
  • 《假性親密關係》:如何撥開「假性」面紗,走進真實關係
    這其實就是一種「假性親密關係」,外表看上去是般配登對的兩口子,其實兩個人的內心早已千瘡百孔,想親近卻感覺陌生,想遠離卻沒有勇氣。不知道有多少夫妻正處於這種「雞肋」般的婚姻中,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熬白了頭髮,蹉跎了歲月,卻不知道應該如何解決此刻的困境。
  • 成年人交往潛規則:「看似親密,實則假性關係」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這也導致了兩個人在一起:看似親密,實則不熟。
  • 分手是因為你們一直是假性親密關係
    但是失戀痛苦的人,也不一定是真正進入過一段親密關係。在你想要得到對方,讓對方滿足自己之前,可曾想過TA的需要是什麼?假性的親密關係,也只會帶來消耗、不滿足感,甚至痛苦。03再講一個挽回的例子。前些天,一位姑娘急切的找到我,字裡行間都能看出她的痛苦。但是她一開始不是讓我幫她挽回。她說讓我幫幫她男朋友,他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 你是否也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
    親密關係應當是能夠讓兩個共同成長的關係,如果一段關係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無法帶來,看似親近,卻又貌合神離,那麼並非是正常的。在《假性親密關係》這本書中,就將這種情況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不是嚴肅的心理學術語,它描述了一種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兩個人生活似乎是緊密的關聯在一起,甚至於日常活動都圍繞著對方,並且住在一起。
  • 被「假性親密關係」毀掉的中國式婚姻
    莉莉的這些話,讓我想到了心理諮詢師史秀雄的《假性親密關係》。書中有個觀點讓我印象深刻: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親密。婚姻,不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朋友小麗跟丈夫很長一段時間感情都很不順,尤其在婚後。丈夫覺得她太獨立。前些天,她出差回到深圳,已經是凌晨2點。但是她沒有告訴丈夫,而是自己拖著疲憊的身軀打車回家。
  • 婚姻中的殘酷真相:假性親密關係,比出軌更可怕
    有人說,出過軌的婚姻,離又離不掉、過又過不好,實在讓人心累,其實,還有一種關係比這更累。 那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指的是只有親密關係的外殼,缺乏內在親密的核心。
  • 「假性親密關係」的五個潛在表現
    婚內孤獨,也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假性親密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看似親密,實則不熟。這種情況,並非是彼此不愛了,而是缺乏愛與被愛的能力,不懂如何去表達和展示愛。不同於出軌的直截了當,它更像是一種慢性病,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腐蝕彼此之間的感情,最後還可能會錯失愛的人。那麼在婚姻中,有哪些「假性親密關係」的表現呢?1.
  • 教你保護關係的《假性親密關係》「中」史秀雄
    第三個部分,要改善假性親密關係,我們該如何思考與行動。好,我們先來看第一個部分: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假性關係會帶來哪些不良的後果。書中作者說:很多人看似在很用力地維繫自己的親密關係,而實際上,並沒有「認真地活」,也就是陷入了「假性親密關係」中。這話怎麼講?誰不是上有老下有小地每天奔命?
  • 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需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情
    假性親密關係,是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在很淺層、又不作為的狀態。提到假性親密關係,可能許多人都覺得這個詞彙相當陌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假性親密關係顯得越來越普遍。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需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情。你有過假性親密關係嗎?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父母,雖然磕磕絆絆,但整體上也算相敬如賓,但卻總覺得兩個人之間好像少了一些什麼。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7本《假性親密關係》,全書208頁,用時2.5小時。 作者:史秀雄,心理諮詢師,多倫多大學社會工作碩士,師從知名社工和心理學教授曾家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