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性相處中,比起歇斯底裡的爭吵,沉默的貌合神離,更讓人感覺窒息。
明明是情侶,卻好像單身;
白天是夫妻,晚上卻過得像室友。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
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處於很淺層的狀態,然後又處於不作為的狀態。
這也導致了兩個人在一起:看似親密,實則不熟。
01.我們在一起,不是因為相愛
五月天在《你不是真正的快樂》裡唱到:「我站在你左側,卻像隔著銀河。」
這句歌詞,完美詮釋出了愛情裡的「假性親密關係」。
我們站得很近。
但我們的心,卻隔得很遠。
想起一位女讀者。
她曾在給我的留言裡,提到她與前男友的「假性關係」。
女讀者叫李清,和男朋友在一起半年,兩人之間的各種相處,可以用「按部就班」來形容。
眾所周知,現實中一段感情會翻到最終篇章,大多是因為,在這段感情裡,你不會再為了對方心動。
然而李清和男友,與大多數情侶都不一樣,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過心動。
兩人之所以會在一起,是因為彼此的感情世界裡,剛好都缺少「另一半」。
於是各取所需,「按部就班」地成了情侶。
在確定關係以後,男友會固定在每周三和每周六與李清約會,在此以外的時間,男友從未約過李清。
除此之外,每次約會前,男友都會提前和李清規定好第二天的約會內容,然後按照計劃好的內容進行約會,從未「超綱」。
兩人之間,與其說是約會,倒不如說是「例會」。
就好像小時候,老師給我們布置的家庭作業,我們會一一完成,但這並不代表我們想去做。所謂的「假性愛情」、「假性關係」,便是建立在這種「非情願」的基礎之上。
這樣的「假性愛情」,只是徒有愛情的「皮囊」,卻內裡空空。
好像彼此之間約定好,披著各自準備好的「面具」,演著一場愉悅對方的戲。
但遺憾的是,你想演戲,現實卻總讓你出戲。
李清和男友的「假性」戀情,並沒有持續多久,最終還是以分手作為結尾。
也是在分開以後,李清才意識到,自己好像從來沒有和男友「在一起」過。
02.所謂真愛是假,不過是吝嗇付出真心
顧城在《避免》裡寫到:
「你不願意種花,你說,我不願意看見它一點點凋落。是的,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一切開始。」
兩性關係中,也不乏這樣的人。
他們為了避免受傷,於是拒絕開始,仿佛只要不帶感情,就不會被感情傷害。
想到一個很早前認識的女孩,琪琪。
她和老公之間的婚姻,便像是約定好一般,彼此達成協議,共同保持情感上的冷漠。
兩人結婚不到一年,便沒有了共同話語。
明明在同一屋簷下,卻有著兩種生活軌跡。
老公每天的生活,是上班下班,然後休息,而琪琪,便是照顧家庭,偶爾有時間,也只會和朋友一起逛街喝下午茶。
明明是兩夫妻,約會交流的次數卻屈指可數。
後來,為了避免「打擾」到對方,兩人甚至還分房睡。
從「同床異夢」變成「異床異夢」,成了真正意義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一次偶然間,琪琪和我聊起這個話題。
我問她:為什麼要和老公保持距離?你們不應該是最親密的愛人嗎?
琪琪卻告訴我,她結婚,也只是為了完成人生路上,必須要經歷的一個環節,她從來,就不對婚姻抱有任何幻想。
原來,在琪琪還小的時候,就曾目睹過父母之間支離破碎的婚姻。從她懂事以來,父母的世界裡,便充斥著看不見的「硝煙」,兩人會為了小事爭吵,也會為了大事大打出手。
要說琪琪的父母不愛對方嗎?
當然也是愛的。
但也有一種愛,叫做互相傷害。
愛和傷害成正比,愛的越深,傷害也越深。
於是,為了不讓自己也成為愛的「犧牲品」,琪琪拒絕付出愛,拒絕付出真心,她不想自己的真心,變成可以肆意踐踏的存在。
像琪琪這樣,沉迷於「假性關係」的人,其實都是缺乏安全感的人。
所謂的「假性」,只不過是他們的「保護色」。
就像歌裡唱的那樣:
「刺蝟般防範,偽裝的勇敢,只是不想輕易讓你看穿,刺蝟的堅強,其實全都是假象。」
03.避免假性親密關係,逃離假性框架
蔡康永在《給殘酷社會的簡訊》裡寫到:
「15歲覺得遊泳難,放棄遊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遊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語難,放棄英語,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語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這段話,適用於人生。
也適用於所有害怕受傷,喜歡用「假性關係」麻痺自己的人。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的每個靈魂,都渴望親密。
一旦在一開始,就錯把「假性親密關係」當作感情的必然歸宿,那最後得到的,必定也是虛假又冷漠的感情。
只有逃離「假性」的框架,才能夠得到真正的情感溫暖,遇見期盼之外的新風景。
不管是婚姻、愛情、還是人際交往,想要拒絕「假性關係」,最重要的,是要去嘗試,去溝通,讓情緒親密。
還是說一個讀者的故事。
文笑是關注我多年的鐵粉了,她和男友是通過相親認識的,在此以前,她從沒有想過,相親也能帶來真愛。
今年26歲的她,也曾想過,結婚就是找一個差不多的人,過差不多的人生。
但和男友相識以後,她改變了想法,她想給自己,也給對方一個機會。
於是,從來不主動的她,學會了主動。
她開始每天和男友分享生活中的小事,分享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沒想到的是,通過這些分享和溝通,她發現自己與男友有著不少共同愛好。
也是這樣愛好,拉近了她們之間的距離,她驚喜地發現,男友好像世界上的另一個自己,她找到了與她靈魂相契合的另一半。
文笑的幸運,在於她沒有從一開始,便用「假性關係」來作為情感的歸宿。
她很勇敢,她樂於與對方分享情緒。
而真正的親密,便是始於分享的欲望。
04.
電影《倒數第二次戀愛》裡有這麼一句臺詞:
「比起什麼都不嘗試,積極嘗試,即使遭遇痛苦和失敗,人生也會很精彩。」
因為只有在嘗試以後,大部分人才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適合什麼。
然而可悲的是,許多人在垂垂老矣之前,都沒有給予自己一個機會,去嘗試。
也正是因為這樣,人類的情感中,才會存在著這麼多的「假性親密關係」。
所以,學會嘗試是打破「假性親密關係」的第一步。
有所嘗試,才會有所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