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品味人生情感」獨家原創首發,如需轉載,請註明,轉自百家號。
假性親密關係,是指很多人在情感裡的連結處在很淺層、又不作為的狀態。提到假性親密關係,可能許多人都覺得這個詞彙相當陌生。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假性親密關係顯得越來越普遍。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需要學會做到,這三件事情。
你有過假性親密關係嗎?有些人覺得自己的父母,雖然磕磕絆絆,但整體上也算相敬如賓,但卻總覺得兩個人之間好像少了一些什麼。或者隨著時間的長大,學生時代結識的朋友,成年之後頻繁覺得找不到共同話題,也覺得彼此之間像少了一些什麼。對於愛情,你覺得非常投入,對方也看似上心,可你總覺得這般無懈可擊的完美戀情,還是少了些什麼。關於這些方面,如果你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困惑,那麼你們之間或許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其實假性親密關係的產生,一半因為彼此情感和性格的問題,另一半是由於疏忽和不重視。想要避免這種狀況,就要像對待病症那樣,定期回顧感情,早發現早改善。在假性親密關係中,你跟對方之間的關係相比於相濡以沫的「共存」,更像是絞盡腦汁的「共謀」。雖然說表面上看起來,你們的感情很好,但卻永遠缺乏一種深刻、自由、可以與之相呼應的情感連接。可生活當中,大部分處在假性親密關係中的人,無論是伴侶、朋友或是家庭成員,都沒有辦法做到發自肺腑去欣賞對方,也沒有辦法敞開心扉去對話。我們要嘗試遠離並改變假性親密關係,其實也並不是什麼難事。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的第一步,要用「非暴力溝通」代替暴力溝通。在任何一段關係當中,我們總是會由衷喜歡那些對自己有好感的人。非暴力溝通概念的創始人指出,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順從、敷衍對方,而是通過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心願,有意識地去使用語言。在每一次跟對方的互動當中,去認真傾聽對方的想法。非暴力溝通過程中,我們會習慣用控制情緒代表情緒宣洩,用轉換思考代替獨斷專行,用關懷柔情代替批評無視,這也讓我們的共情能力和傾聽能力能夠有所增強。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的第二步,就是要將彼此之間的信任、親密和愛放在第一位。史秀雄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提到,處在親密關係的雙方,對雙方的差異心知肚明,但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永遠把兩人之間的信任、親密和愛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說,想要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一定要能夠先做到這一點。心理學中有著名的「踢貓效應」,告知我們壞情緒是會傳染的,關係當中的弱者會非常容易成為負面情緒的犧牲品。假性親密關係中,會容易將彼此之間的關係演變成「踢貓效應」。負面情緒像被堵住閘口的堤壩一樣,一旦宣洩,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在這段關係中,將信任和愛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為了關係能夠真正達到親密的狀態,我們需要擺脫情緒垃圾桶和情緒汙染的影響,收到壞情緒的時候,讓其轉變消逝掉,到此戛然而止。
走出假性親密關係第三步,經常表達欣賞和感激。羅蘭·米勒曾在《親密關係》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更喜歡更有可能接納自己的人。經常被表達欣賞與感激,能讓對方覺得你似乎很喜歡他。」無獨有偶,在《行為改變思想》中,也從行為心理學的角度講過萊斯的問題。「如果你想擁有一種品質,那就表現得像是已經擁有了這個品質一樣。」換句話說,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關係,就要讓彼此之間能夠具有親密關係的行為和方式。主動跟對方表達自己的心意,主動跟對方傾訴自己的想法。
儘管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多此一舉,但我們也會更容易喜歡上那些能夠接納、理解我們的人。那些擅長表達和欣賞別人的人,無論男女,在人際交往中都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們如果想要遠離假性親密關係,就要先知道它跟親密關係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我們是否具有假性親密關係中的那些困擾。一旦發現之後,就遵循這三件事情,去改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相信一定會令彼此之間的感情更加親密,建立真正意義上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