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基礎——黃芩 瀉火除溼 堅陰清熱 涼血止血

2021-02-07 專長醫師網

黃芩,「味苦,平。主諸熱,黃疸,腸澼洩痢,逐水,下血閉,惡瘡疽蝕,火瘍。」(《本經》)

黃芩瀉實火、除溼熱,其性寒也 凡壯熱煩渴,肺熱咳嗽,溼熱下利,黃疸熱淋,吐衄崩漏,目赤腫痛,胎動不安,癰腫疔瘡並皆治之。《經》謂主諸熱者,乃氣血分熱,風熱,溼熱,痰熱,五臟六腑之熱也。陳修園、徐靈胎以黃芩色黃屬脾土,其中空似腸胃,為腸胃溼熱之用藥;黃元御以黃芩清相火,止呃逆,除痞熱,退鬱蒸,為肝膽少陽經之用藥,所論或稍有局限,黃芩之用也廣。

《傷寒論》葛根芩連湯治傷寒表證未解,醫反誤下,邪陷陽明致成熱利,黃芩清洩裡熱,苦堅胃腸以止利,今用於溫病初起,即見下利壯熱,煩躁口渴,小便短赤,所利之物臭穢異常,肛門灼熱疼痛者;黃芩湯治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膿血,黃芩清熱解毒治痢也,今用於急性痢疾腸炎,又用於寒邪深伏,已經化熱之溫病,黃芩苦寒直清氣分之實熱邪火也;小柴胡湯本治寒熱往來之中風,大柴胡湯治發熱、汗出之少陽熱結,其法亦為後世採用治療暑溫時疫之溼遏熱鬱,三焦不利,肝膽相火熾盛者,惟必用黃芩以瀉伏熱鬱火也;乾薑芩連人參湯治傷寒本自寒下,脾氣內陷,下利益甚,嘔吐彌增,拒食不納,黃芩洩熱於上,乾薑溫中,人參益胃,陰陽升降復常,寒熱格拒自然可愈;瀉心湯四方皆治傷寒心下痞滿,皆重用黃芩洩鬱火熱結也。

外感疫毒、溼溫,黃芩皆系要藥 《醫方集解》普濟消毒飲治大頭瘟流行蔓延甚廣,惡寒發熱,頭面紅腫焮痛,目難開,咽喉不利,舌燥口渴,黃芩清熱解毒,消腫逐水也;東垣二黃湯(黃芩、黃連(俱用酒炒),甘草各等份)亦治大頭天行疫病;三黃石膏湯(生石膏3錢,黃芩、黃柏各2錢,豆豉半合,麻黃1錢,梔子5枚)治瘟證高熱發狂不識人,其力甚雄。

《溫熱經緯》甘露消毒丹重用黃芩、滑石、茵陳三藥治溼溫時疫,邪在氣分之發熱睏倦,胸悶腹脹,發黃頤腫等證,夏令暑溼季節最為常用。貴州陳慈煦氏以之治療不明原因持續高熱,其證或有寒戰,入夜盜汗,微咳,膝關節時而酸痛,口渴而思熱飲。餘認為凡屬溼熱瘀滯氣分者,無論沙門菌屬感染、傷寒、病毒感染抑或不明原因之發熱,皆可辨而用之。

黃芩涼血止血 《金匱》瀉心湯,以大黃、黃芩、黃連治邪火內熾,迫血妄行以致吐血衄血者,氣火下降,血亦漸趨寧靜也,今用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者。

貴州陸鴻賓氏以黃芩加養陰、清涼、除溼之藥,為養陰清膈湯、滋陰涼血湯、清絡清營湯,治療無症狀之頑固持續性腎小球炎性血尿,每有顯效也。又用黃芩與龍膽、梔子、知母等清洩肝膽三焦命門相火,治療冬至後發作之頑固性鼻衄。此非一般之邪熱,乃內生陽氣所過也。

吳讓德氏有清涼止血湯(黃芩、阿膠珠、茜草根、側柏葉、生地各30克,甘草15克)治鼻血、吐血不止者。吐衄反覆發作難止,量多血色鮮紅者,直須此類大劑涼血止血藥如本方者。

下血及吐衄,婦人血崩,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黃土湯以黃芩苦以堅陰,合以溫陽健脾,滋陰養血之藥,剛柔相濟,乃脾氣虛寒血證之良方也。

黃芩兼行衝脈,古方一味子芩丸,治女子血熱經水暴下不止者甚效。餘治子宮肌瘤不正常出血者,以子宮氣血分之溼熱也,每以芩連四物湯為主治方,此北京劉奉五先生經驗也。胎動不安,若為血虛溼熱類證,黃芩堅陰清熱,血復而溼熱去,故胎安也。

黃芩又為痰熱類證要藥,其所以除痰,亦去溼熱之藥效也,痰多溼熱所釀成也。王隱君滾痰丸(大黃酒蒸、黃芩酒洗各8兩,礞石1兩煅金色,沉香5錢。水泛丸。)主治實熱老痰,發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痰多,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有力者。用本方得當,可治數十種病證,餘常以之治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呼吸道感染、急性肺炎、梅尼埃症候群、潰瘍性結腸炎、疫毒性感冒、多發性癤腫之屬痰熱內蓄者。

· END ·




您的點讚評論轉發,是給我最大的鼓勵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用

請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看

亦可給我們留言
謝謝









相關焦點

  • 上中下三焦,黃芩上焦清肺,黃連中焦清胃,下焦是什麼?
    今天講的中藥猜到了嗎?估計很多人猜到了,黃芩黃連黃柏嘛,連在一起的。黃芩清上焦,黃連清中焦,黃柏清下焦。黃柏也是出自《神農本草經》,為芸香科喬木植物黃柏或黃皮樹除去栓皮的樹皮。這個有點不一樣哦,之前的黃連,黃芩都是草,都是用根入藥,這個是樹皮。黃柏性苦,寒。歸肝、膽、大腸、胃、腎、膀胱經。看著歸經就體現了善清下焦的意思。黃柏的具體功效為清熱燥溼,瀉火解毒,退虛熱。什麼時候用它?首先就是清熱燥溼了,尤其是肝、膽、大腸、膀胱部位的溼熱。
  • 中藥材:黃芩
    清熱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清上焦熱可酒炙用,止血可炒炭用。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配伍應用(1)用於清熱瀉火、解毒黃芩配黃蓮:清熱瀉火,燥溼解毒,清熱安胎。黃芩配射幹:清瀉肺火,通利咽喉。用於肺癰咽喉聲音嘶啞,或肺癰初起發熱惡寒,頭痛胸痛,喉中雞鳴之聲。黃芩配杏仁、桑白皮:清熱瀉肺止咳。用於外感肺熱咳嗽,痰氣喘滿。如清肺湯(《萬病回春》)。黃芩配百部、丹參:清熱涼血,潤肺止咳。用於肺熱燥咳,肺癆咳嗽
  • 瀉火通便--清熱神芎來助力
    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乾燥氣候及連綿溼熱天氣時更易發生。一般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臨床常見的「上火」類型有「心火」和「肝火」。解決方法是「去火」,即中醫的清熱瀉火法,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藥物。同時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 黃芩,清熱燥溼的的藥,善於清肺熱,治少陽,要預防燥傷正常津液
    今天開始我們來連續講幾篇清熱燥溼的中藥。這類藥祛溼熱力度強,但苦寒之性及燥性偏強。所以用的時候,那種寒溼的需要配合溫藥。燥易傷陰,對於陰虛的要適當養陰。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黃芩,出自《神農本草經》。具體的功效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怎麼來運用它呢?從它的功效來入手,我們分四種情況下用它。
  • 清熱燥溼藥——黃芩
    功能主治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1.用於溼溫發熱、胸悶、口渴不欲飲,以及溼熱瀉痢、黃疸等症。此外,本品又有清熱安胎作用,可用於胎動不安,常與白朮、竹茹等配合應用。黃芩能瀉上焦肺火,清腸中溼熱,為臨床常用藥物。本品配以柴胡,則清透解熱;配桑白皮,則瀉肺火;配黃連,則清熱瀉火而燥溼;配白芍,則清熱止痢而除痛;配白朮,則清熱補脾而安胎。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
  • 中藥的五味酸苦甘辛鹹,與滋味相關,但更是中藥藥效的總結,五味功效...
    中藥是中醫治病的重要工具,而在中藥理論中,性味理論是中藥藥效理論的基礎。所謂性,即寒、熱、溫、涼、平五性,指的是藥物的寒熱屬性;而味,則是指中藥的五味:酸、苦、甘、辛、鹹。
  • 每天學一味中藥,黃芩!
    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屬清熱藥下屬分類的清熱燥溼藥。用量3~9克,煎服。用治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含黃酮類化合物,是黃芩的有效成分,還含少量甾醇和胺基酸。黃酮類化合物主要有黃芩苷、黃芩素、漢黃芩苷、漢黃芩素、黃芩素粗毛豚草素等,另黏毛黃芩素、二氫木蝴蝶素A等。脾胃虛寒,少食便溏者禁服。
  • 黃芩的養生功效和在廚房裡的運用
    《本草綱目》謂:「治風熱、溼熱、頭痛、奔豚熱痛、火咳肺疹、喉腥、諸失血。」可見,黃芩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之功效。主要用於肺熱咳嗽、咯痰、溼熱下痢、嘔吐、黃疸、熱淋、吐衄便血、崩漏下血、胎熱不安等。黃芩在廚房裡的運用。
  • 中藥安胎利器
    12月5日仁和中方養生日報星期六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中藥安胎利器
  • 中醫中藥,黃芩的功效及應用
    【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用於溼溫,暑溫胸悶嘔惡,溼熱痞滿,瀉痢,黃疸,肺熱咳嗽,高熱煩渴,血熱吐衄,癰腫瘡毒,胎動不安。 3、癰腫瘡毒:本藥有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治痛腫瘡毒,常與黃連,黃柏,梔子配伍。
  • 史上最全中藥歌訣,快收藏(拿走不謝)!
    1中藥的藥性之最清熱解毒之最———銀花芳香化溼之最———藿香重鎮安神之最———硃砂利水滲溼之最———茯苓芳香開竅之最———麝香清熱之最———石膏瀉火之最———黃連降氣之最———沉香十、黃芩、黃連、黃柏共性為清熱燥溼、瀉火解毒;差異為黃芩主清上焦熱為主、亦清肝火併兼有止血安胎,黃連主清中焦相火為主、亦清心火及肝火、並善治溼熱痢疾,黃柏主清下相火為主、退虛熱、止帶、治溼疹、溼瘡。十一、龜板、鱉甲共性為滋陰潛陽、退虛熱;差異為龜板主固經止血、益腎健骨、養心補心,鱉甲主軟堅散結。
  • 一個古方:除溼益氣丸
    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所著《內外傷辨惑論》名方:除溼益氣丸,正是除因傷於溼和食物積滯而導致心腹滿悶,肢體沉重的良方。組成:枳實(麩炒黃色) 神曲(炒黃色) 黃芩(生用) 白朮(以上各30g)蘿蔔子(炒熟去穢氣,15g) 紅花(0.3g)本方既名除溼益氣丸,當然是除溼益氣兩手抓,並在這個過程中消堅除脹。
  • 常用中藥藥性——棕櫚炭
    【配伍應用】1.配白茅根:白茅根有涼血止血、清熱利尿之功效,棕櫚有收澀止血、殺蟲止癢之功效,二藥相伍應用,清熱利溼之功倍增,又能涼血止血、殺蟲止癢,治療熱淋、疥瘡、吐血有顯著療效。2.配龍膽草:龍膽草能清熱燥溼、瀉肝火,棕櫚清熱斂溼止血。
  • 黃芩
    黃芩生於向陽草坡地、休荒地上,海拔60~1300(1700~2000)米。產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甘肅,陝西,山西,山東,四川等地,中國北方多數省區都可種植。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蒙古,朝鮮,日本均有分布。模式標本採自俄羅斯。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 常用中藥藥性——竹茹
    【功效】止咳平喘,清熱止嘔,滌痰開鬱。【功效特點】本品善於滌痰止嘔,清熱除煩,適用於痰熱咳嗽、胃熱嘔噦、呃逆煩躁等證,兼可涼血安胎,用於胎動不安,是一味治胃熱胃虛嘔逆的良藥。【功效作用】1.清熱化痰,用於痰熱、肺熱咳嗽,痰熱心煩不寐。竹茹甘寒性潤,善清化熱痰。
  • 黃芩品種淺析
    黃芩來源於唇形科植物黃芩,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之功效,常以其2-3年的乾燥根入藥,是小柴胡湯、流感方劑中的常見藥材。
  • 如何用中藥黃芩防曬
    【1】黃芩是一味清熱解毒的中藥,它防曬、抗光毒功效很強大。
  • 治風熱 溼熱 頭疼,可止血 安胎 降壓,說的就是黃芩,也叫山茶根
    黃芩是最為常見的一味中草藥,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唇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北方的農村裡到處都有。野生黃芩主要分布中國內蒙中東部和東北三省大部,栽培黃芩主要分布在山東、山西、陝西、甘肅四大產區。
  •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禁忌症
    黃芩的功效和作用炒黃芩的別名為山茶根,具有清熱燥熱、涼血安胎等功效,然而炒黃芩是有食用宜忌人群的。1、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的人群;2、涼血安胎、治療胎動不安的孕婦們;3、治療溼溫、暑溼的人群;4、治療肺熱咳嗽,高熱煩渴的患者。
  • 中藥側柏葉:涼血止血 生發烏髮 化痰止咳,有少白頭之人,也可用
    塗湯火傷。生肌殺蟲。炙罨凍瘡。今天,我就來跟大家科普下中藥側柏葉的功效作用,希望本文能對大家帶來幫助,碼字不易,期待關注和轉發。中藥側柏葉的功效作用涼血止血中藥側柏葉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側柏葉屬於一味藥性苦寒的中草藥,善於清血熱,可以起到涼血清熱的功效,同時由於其味澀,故同時兼有收斂止血的治療效果,可以幫助治療各種出血性病症,對於血熱引起的一些症狀也有極其明顯的改善作用。化痰止咳中藥側柏葉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側柏葉味苦,可以降洩,而且其性寒,能夠清熱。同時側柏葉可入肺經,因此具有十分顯著的清肺熱,以及化痰止咳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