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PHOTOFAIRS | Shanghai)於9月7日至9月10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其中9月9日至10日為公眾開放日。2017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攜50家畫廊及機構登場,分別來自16個國家、28個城市。此外,還有「在場」(大型裝置與行為藝術展)、「洞見」(實驗性作品特展)、「焦點」(已故藝術家任航個展)、「敘事」(四大收藏家展)等多個特展版塊,以及十餘場「對話」項目。
鳥頭,歡迎再次來到鳥頭的世界,2016,香格納畫廊提供這是一場受到全球矚目的影像藝術活動,澳大利亞攝影中心(雪梨)、墨爾本當代攝影中心、巴黎歐洲攝影之家、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上海)、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OCAT西安館、麓湖·A4美術館(成都)等藝術機構紛紛參與其中。
在紐約國際攝影中心(ICP)收藏與展覽總監艾琳·巴尼特(Erin Barnett)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影像藝術博覽會給予相關人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交流空間,也是畫廊展示自己的絕佳平臺,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來說,這也是了解當下攝影發展和多樣性的很好機會。
艾琳·巴尼特受邀策劃了收藏家特展,呈現四位中國收藏家的私人珍藏——鄭志剛(K11藝術基金會)、周大為(Cc基金會)、王津元(復星藝術中心)和邵忠(現代傳播集團)。收藏家特展中既有羅伯特·卡帕、安妮·萊博維茨、荒木經惟等國際大師作品,也有楊福東、陳維、程然、張克純等中國攝影師的作品。
羅伯特·卡帕,隆尚賽馬場的觀眾,1952,王津元收藏「過去四年見證了中國藏家從逐步了解影像收藏到將其視為一種可收藏的媒介的轉變,」世界攝影組織和影像藝術博覽會CEO、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創始人斯科特·格雷(Scott Gray)在接受《藝術新聞》採訪時表示,」但整體市場還處於初級階段。」
無論如何,中國收藏家正在成為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世界攝影組織僅選擇了兩座城市舉辦影像藝術博覽會,一個是舊金山,另一個就是上海。
本次博覽會吸引了50家畫廊和機構參與其中,分別來自16個國家、28個城市。從中可以部分了解全球攝影藝術的現狀和發展。
來自阿姆斯特丹的卡曼畫廊(Kahmann Gallery)是首次來到中國。卡斯帕·法森(Casper Faassen)身兼攝影師和畫家雙重身份,他在玻璃材質上面進行創作,作品表面留下了獨特的龜裂效果;絲希爾特&波迪爾吉(Schilte & Portielje)的照片中的人像擁有一種雕塑的質感。畫廊經理表示,這兩位攝影師的作品都是首次介紹給中國觀眾,希望人們能夠喜歡。
卡斯帕·法森,樹,2016,展示於卡曼畫廊來自德黑蘭的Ag Gallerie也是首次參與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他們帶來的作品體現了伊朗攝影藝術的近況,也反映了伊朗社會和政治的變化。Taraneh Hemami將大量流離失所在異國的伊朗人的照片結合在一起,這些老照片中的人像仿佛逐漸融化一般,也表露了一種深切的鄉愁。Ali Zanjani的作品借用了電視臺曾經播放的日本摔跤的影像,後來因為種種原因,這些關於外國的影像被棄置了,藝術家將其收集起來,並重新選擇、利用,經過多重的揀選過程,最後呈現的仿佛不再是一場比賽,而是人與人的微妙關係。
Ali Zanjani作品,展示於Ag Gallerie本次博覽會也有不少中國畫廊和機構參與其中。來自成都的千高原藝術空間帶來了多位藝術家的作品,每件作品都講述了獨特的故事,也在攝影這個媒介上面做了不同的嘗試和跨界。黎朗的作品「《父親1927.12.03-2010.08.27》之最後的沙發」拍攝了父親曾經使用的沙發的照片,並在其上用鉛筆寫下了父親生命中的每一個日期,這種類似於禪修的方式,既是一種守靈和超度,也體現了父親的生命歷程及其背後的政治社會背景。
上海的Leo Xu Projects則試圖通過攝影作品的呈現探索社會政治身份的話題。Pixy Liao(廖逸君)出生於上海,而今生活在紐約。她的攝影展現了和日本丈夫的生活片段,通過一幕幕精心編排的場景,重新描繪和界定亞裔群體在紐約這麼一個特殊的美國/全球文化之中的處境,展現了環境對於兩性關係之中欲望和權力角逐的定義。
廖逸君,金滑鼠,2014,Leo Xu Projects提供Leo Xu Projects的許宇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他特別關注在國外湧現的視覺藝術家的創作。「而今,很多年輕的藝術家、創作者,因為求學、家庭等關係,散落在世界各地。在世界範圍內,中國經濟、人口所佔比例很大,但中國的文化就跟中餐一樣,並沒有在很高階層的話語權裡面。有很多中國人用英語在國外創作,但是視覺藝術家還是特別少。特別是那種在中國大陸以外,在世界各地冒尖出來,這個挺少見的。」在許宇看來,這是一個特別需要關注和支持的潮流。
劉詩園而今生活於哥本哈根,她的作品位於博覽會的入口處。藝術家將「泥巴」翻譯成不同語言,並在谷歌上搜索對應圖像,將其集合成一部關於「泥巴」的百科全書式的集錦。泥巴是神話中造人的元素,也是藝術創作、建築的材料,是具有本源性質的物質。通過搜尋引擎展現的圖像,展現了當今世界跨民族、文化、地域的圖景,也是藝術家針對全球視域的個人表達。
劉詩園,像泥巴一樣簡單,2013(局部)「攝影不是拍一些風景的照片,也不是脫衣、親吻和快照,更不是對於行為藝術的記錄,」許宇提到,他特別希望藝術博覽會可以拓寬人們對於攝影的認識,「大家喜歡講套路,但是比較少關注光譜當中的延展性、血脈的師承關係,我覺得這是一種偷懶的思維。我特別希望把展覽放在一個大的語境裡面,讓人們看到豐富的面向,我覺得特別需要去展示不同的攝影。」
第四屆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是中國與世界在影像藝術平臺上交融合作的見證。博覽會現場也有不少精心策劃的特別展覽。例如,剛剛去世的攝影師任航有19幅作品在「焦點」單元集中呈現。「洞見」單元則推出了名為「色彩爆炸:當代攝影的崛起」的特別展覽,探討了在一個偏愛使用銀鹽明膠印刷的時代,絢爛顏色的出現是如何永遠改變了我們看待影像的方式。據悉,在博覽會舉辦期間,十餘場「對話」項目也將漸次舉辦,針對攝影藝術、攝影市場的一系列話題進行探討。
【相關連結】影像上海藝術博覽會部分作品© Christopher Anderson, Cherries Spilled on Crosswalk, New York City, 2014. Courtesy of Magnum Photos(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