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端」是孟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儒家推崇的四種德行,「四端」,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猶如人的四肢一樣與生俱來,必不可少。黨員幹部在工作生活中也需涵養「四端」之心。
惻隱之心。意思是見到遭受災禍或不幸的人產生同情之心。惻隱之心更多的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激發你對不幸之人或弱勢群體的一種憐憫心理。惻隱之心,貴在一個「仁」字,在基層工作中,我們要發揮「仁者愛人」的精神,要時常懷有惻隱之心、同理心,遇事要懂得推己及人,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為民情懷,心繫群眾、身在基層的黨員幹部要重點關注貧困戶、困難黨員、失學兒童、獨居老人等弱勢群體,及時為他們送上物質上的補貼和精神上的關懷,通過物質扶貧和精神扶志,逐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實現「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
羞惡之心。這是指對自己犯了錯誤覺得羞恥和對別人幹了壞事感到憎惡的心情。羞惡之心貴在「義」,黨員幹部要以「義」為標尺,要有起碼的廉恥之心,要有「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的氣節,要有明確的價值觀和榮辱觀。要有直面錯誤的擔當和勇氣,勇於承認錯誤,貴在改正錯誤,不能聽之任之、置之不理。作為黨員幹部,要愛憎分明,立場明確,自覺抵制不良誘惑。做事不能背離黨性原則,不能忘記為民初心,不能損公肥私,要守規矩、知敬畏,時常自警自省,做到心中有「戒尺」,方可不無愧於心。
辭讓之心。意思是做事懂得禮貌謙讓。辭讓之心的核心要義便是「禮」。「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守。」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是一種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一種行為規範,調整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禮」於個人是學識、魅力、風度、教養等方面的體現,於國家則是國家的姿態與風範,體現的是國家的文化修養、處事原則、待客之道。堯將帝位皇權禪讓於舜,體現的是他選賢任能的眼光、天下為公的胸懷;「六尺巷」的故事體現的是宰相張英寬容謙讓的品性,「孔融讓梨」體現的是友愛孝悌、謙讓待人的美德。黨員幹部在為人處事中也要深諳「禮之道」,懂得謙虛禮讓,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恩愛、鄰內和睦、團結同事。
是非之心。這是一個人分辨是非得失的能力。是非之心的核心是「智」,要善於觀察、懂得判斷,對事情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人云亦云,不隨波逐流,才是智者所為。黨員幹部要善於明辨是非,要有鮮明的是非觀念、堅定的革命信仰。從國家層面,我們要有明確的政治立場,愛黨愛國愛人民,堅決擁護黨的領導,不跟風,不詆毀侮辱黨和國家的聲譽,要堅決與危害黨和國家的行徑作鬥爭,捍衛黨和國家的尊嚴。從個人角度,遇事要善於權衡利弊,懂得取捨,面對誘惑,守住底線。捨去個人私利,換來民族大義,捨去金錢名譽,換來群眾口碑;捨去貪念欲望,換來兩袖清風。新時期的黨員幹部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榮辱觀,不忘入黨初心,踐行為民諾言。
孟子「四端」的主旨便是仁義禮智,是自古以來我們一直推崇的社會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新時代的黨員幹部要寬厚待人,明禮守法,要知進退、懂謙讓、識大體、曉分寸、明是非,這才是國人應有的度量和氣魄,要將中華傳統美德傳承發揚,讓優秀民族文化在悠悠歷史長河中亙古長存、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