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樣的佛系青年,其實心中有微光

2021-02-27 後園

最近 「佛系思想」盛行,無奈中帶有一絲喪感。大家也都開始把「可以」「都行」「沒關係」掛在了嘴邊。也許是自小經歷許多充盈,對比還在拼命奮鬥房車的前輩們,大家的人生仿佛缺少了一些亢奮。

然後,這款手遊就默默地流行了起來,叫《蠟燭人》。遊戲裡的小蠟燭以遠方的燈塔為目標,充分利用只有10秒鐘的自我燃燒,移動、跳躍、點亮……就這樣一段黑一段亮地一路前行,然後遇見各種各樣的小驚喜、小驚險,哪怕夢想還那麼遙遠。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自己?

雖然不是熱烈燃燒的大火,但仍然心中有著小夢想,保持著自我卻確實存在的微光,並不斷地收集人生旅途當中的小確幸,一步一步向前——在佛系的背後,是我們像「蠟燭人」一樣的生活。

剛畢業的小斯經歷了一個不太容易的春天。畢設、簡歷、宣講會、鋪天蓋地的面試、offer以及,分手。經歷了3年的校園戀愛,他跟女友最終因為不同的遠方而分開。女友去了澳洲留學,而小斯獨自留在了陌生的城市,「成空巢青年啦」,他自己打趣道。

城市是陌生的,周圍的人是陌生的,仿佛一切都是未知的。小斯偶爾有些畏懼這些陌生,也想要跟人分享這份未知,但發出聲音的時候,周圍總是沒有回應。

所以小斯很喜歡坐地鐵,感覺那裡有一種克制的熱鬧,每個人都像自己,擠在一起都沙丁魚,彼此又親密又獨立。

有次出外勤回來很累,小斯在地鐵上迷迷糊糊靠著隔板睡著了。朦朧中感覺有人拍自己的頭,一睜眼,看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女孩,一兩歲那種,在盯著自己。

「小女孩手裡拿著一個棒棒糖要給我,我剛醒很懵逼,向旁邊一看,看到了笑盈盈的小女孩媽媽。」

「要給叔叔嗎?」

「嗯,給他,讓他不要難過了。」

女孩的媽媽告訴小斯,女孩以為他靠在那裡低著頭是在傷心,就想用自己的棒棒糖來哄他。

「那一瞬間,我感到地鐵裡的光突然變得明亮。陌生人的溫暖點燃了我自己,雖然只有一點點,但卻足夠綿長,足夠支撐走下去。」

今年是Jessica工作第四年,北漂第八年。別人口中,她是那種「不會放過自己的女孩」。從入職開始,就跑得快繃得緊,終於病倒住院。家人都勸說她趕緊回來。她決定放下工作好好想想。於是四年來第一次,她休了年假出門旅行。

Jessica選擇了北歐航海旅行這個相對小眾的路線。一路上沒有景點可以打打卡,也沒有血拼的地方,有的只是安靜地面對自己的空間。加上海浪搖晃,可以說航海旅行需要身體與靈魂同時強壯。因此同行的人多數正值壯年。

遊客中有一位老太尤其顯眼。老太精氣神也很足,很好奇地觀察船上的一切,手機的快門基本沒聽過。中國大媽嘛,在旅行中總是能爆發最強的戰鬥力。Jessica覺得這個老太沒有什麼特別,但又有些好奇為什麼她會選擇這樣的路線。

老太興奮地跟Jessica說自己快八十歲了。「哦呦來這一趟很麻煩的,旅遊本身不折騰,來之前各種檢查證明真是費盡周折!」

Jessica隨意的回了一句,「那您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不在家舒舒服服歇著呢?」本以為得到的答案無非就是發揮餘熱、兒女孝心之類的。

沒想到老太突然很認真的回答:

「囡囡哦,如果等你老了有月球旅行,你要不要去的?」

Jessica愣了下說會去的吧。

老太說, 「對我來講,來這裡,就是我年輕時的月球旅行呀。」

「就那麼簡單的一句話,我突然覺得老太年輕的時候肯定跟我一樣不安分。我之前經常想,自己老在外面漂著圖什麼。看到她我就明白了,走出去才是咱們這類人的本能啊。也許未來真的能實現月球旅行,漂到宇宙去,那才帶感。」

二狗小學開始踢球,從小城的「小明星足球俱樂部」球員開始,結識了許多球迷朋友。從前,看球聊球踢球是他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工作後越來越忙,踢球頻率從一周一次漸漸變成一月一次、一個季度一次、半年一次……

尤其從去年以來,過去最期待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每天凌晨兩點半」,已經不再是大家相約看歐冠暗語,而是他加班的中場時間。

有天又是後半夜,二狗加完班順便看了場球,發了條朋友圈指點江山,沒想到好多人回復。其中竟還有多年未見面的髮小,弗朗西斯科•託哥。

託哥還是從前那樣,一說起球就以為自己是羅馬王子附體,對二狗喜歡的球隊直言不諱開黑,「窩裡橫挖掘機,有本事在歐洲neng個杯回來啊,老打自己班同學。」二狗也不留情面,說村口王子這個點兒就別操心歐洲的事兒了,該給兒子換尿布了。

託哥在老家朝九晚五結婚生子換尿布,二狗在大都市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累如狗,各有人生,卻從未失去交集。

「別牛逼!換完尿布就等今年世界盃,neng服你。」

「別光動嘴!有種一起去俄羅斯,場上場下都給你整服帖兒的!」

「說熱愛好像挺矯情,但足球於我就是這麼回事,跟朋友能一瞬間找回從前的默契。這種默契能超越日與夜的時差,也能超越多年不見的「時差」,它不劇烈,但足以讓熱愛的一切一直燃燒下去。」

東子是個產品經理,還有一個身份是搖滾青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第二職業,以為他是文案策劃,其實還是個說唱歌手;以為她是品牌經理,其實還是體質管理師。但東子說,搖滾才是他的主業,做產品那是第二位的,「把我自己做成Rock Star,就會是最成功的產品。」

但Rock Star哪是哪麼好當的,沒錢,燒設備,沒人聽,還會被鄰居投訴。

東子經常在家裡擼琴,擼著擼著保安就上門了,要求他克制搖滾夢想,保護隔壁大媽的脆弱心臟。這種時候他可能會出門,去花園,去公園,也可能打開音樂app,聽自己正練著的歌。

看到評論區裡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東子也會把自己的故事寫進評論。「沒想到搖滾青年也有一天會害怕練琴吵到鄰居大媽,琴放閒魚了,不寫歌了,只能寫寫評論了。」

後來他也忘記了這事。直到有一天打開了自己的音樂主頁,發現看到他故事的同好們,過來給他送溫暖了。

「會寫歌的人,別像我這種鹹魚只寫評論啊。」

「學音樂是為了改變世界,堅持音樂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當你覺得孤獨無助時,想一想世界上還有人在單曲循環你的歌。」

「學黴黴吧,把大媽寫進歌裡。」

……

「追求夢想的路如果是光明坦途,它可能也不會如此引人入勝。每個id背後的認同和鼓勵,聲音不大,但都像暗夜微光,在我去遠方的路上一路隨行。」

在工作間,在出租屋,在城市的末班地鐵上,他們獨自燃燒。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了這一條路,直到遇見生命中那些小確燃的微光。

就像《蠟燭人》的設定,小蠟燭獨自在廢棄的船中生活。起初,它不知自己為何燃燒,直到它尋著微光,走到甲板,看到遠方的燈塔。蠟燭人想要成為燈塔,一路上有龐大無邊的黑暗、黑暗之中隱藏的危險、短暫的光芒,和渺小的蠟燭人自己……它只有10秒鐘的光明可用,何時要點燃自己照亮世界,何時要提心弔膽抹黑前行,只能嘗試。

小確燃,不是發光發熱,不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甚至隨時可能熄滅,不足為外人道。但在尋著微光前行的過程中,它堅定地照亮著自己心裡一直存在著的、從未被黑暗佔領的地方。這就是前行的意義,而最終是否成為燈塔,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

也許正是這些精神的共鳴,讓《蠟燭人》如此吸引年輕人。10秒生命,如何點亮腳下,跨越障礙,不斷前行……這個關於奔赴與達成的平凡童話,適合每個帶著希望前行的人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燃,有微光,不迷茫。

因為生命不滅,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

相關焦點

  • 請珍惜那些愛旅行的佛系青年
    廣場舞大媽拿出了彩色的絲巾,佛系青年把頭一扭,只露出半邊臉——看不見臉的照片才高級。這個背影不錯,有一種淡泊的感覺。佛系青年下飛機的的一天,就在火車站被義大利小夥坑了幾十歐,心中不免滴血。不過,十幾秒後,唱誦幾句大悲咒的時間,心中再度被peace and love填滿。過去了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未來。
  • 你是「佛系青年」嗎?如何成為真正的佛系青年
    什麼是佛系青年?社會上說的佛系青年是個網絡流行詞,它是指抱著所謂一切隨緣、不苛求、得過且過、不走心的活法和崇尚這種生活方式的青年人。其實,這樣的生活其實並非真正的佛系,大部分只是因為還沒有明了宇宙人生的意義,所以不知道我們為何而存在所導致失去了人生的目標和動力。歡迎關注我們,一起 #輕鬆學佛# 。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無為而無所不為!真正的佛系青年也是如此,會將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無我利他的社會責任之中。
  • 古代的「佛系青年」和近代「佛系青年」都是震爍古今的典範
    【百科】現在所謂的「佛系青年」是形容一些現代青年想逃避世俗、只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過日子的一種生活態度,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怎麼都行,隨緣就好,與世無爭。」這樣的生活方式真的是佛系嗎?可能跟「佛」一系的理念剛好相反,我們來看看過去真正佛系的青年們都是怎麼樣生活的。
  • 在職場中做一個佛系青年就是作死,除非……
    有佛系追星、佛系購物、佛繫戀愛,還有佛系員工、佛系好友等等。很多人開始忙不撤的給自己貼上「佛系青年」的標籤,一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歲月靜好,我心慈悲的樣子。 看了幾篇關於「佛系青年」的文章之後,我想到的卻是很久之前一篇轉瘋了的文章,標題是《不要在該約炮的年紀談修行》。
  • 你還在以「佛系青年」自居?這其實是一種失敗的生活方式!
    繼「佛系青年」之後,「被動式佛系青年」又衝上熱搜。一條高贊評論戳穿不少人:「佛系青年」看似不爭不搶,實則消極逃避。這些人的表現要麼很「高冷」,要麼很「佛系」。但其實,他們只是在用理性來掩飾內心的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以及猶豫不決。
  • 佛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佛系青年是一部部絕對服從的機器?
    作為社會意識的反映的網絡熱詞總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姿態更新,最近「佛系青年」這一詞開始流行起來,佛系青年指的是「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引自百度百科),對生活質量沒有了追求,不再固執於某個選項,對於來自社會的要求服從但不上心。
  • 嗨,你是佛系青年?我是佛系醫生啊~
    「佛系設計師」手握枸杞保溫杯,「你說改哪兒就改哪兒」……不爭不搶、不悲不喜、不哭不鬧的「佛系青年」,其實就是「鹹魚青年」,他們往往對生活煩惱備感無力,卻又找不到解決的辦法。佛系青年是種病,這病還要靠「佛系醫生」來治。有這樣一位來自伊良部綜合醫院的伊良部醫生,他沒有繼承老院長的衣缽,而是躲在昏暗的地下室裡「遁世」,當起了精神科醫生。
  • 為什麼這麼多的佛系青年,我拼了命的努力,才是你的起點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說自己是佛系青年,是自己真的無欲無求嗎?顯然不是,只是我們拼了命的努力,最後才只是剛剛達到別人的起點阿成是我的一個好哥們,退伍後通過家裡的關係進入了一家工程單位,給副總做司機。這樣的工作本是讓很多人羨慕不來的,可阿成卻說,有什麼好炫耀的,只是一個司機而已。太辛苦了。
  • 佛系減肥是什麼,為什麼佛系減肥越來越流行,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現在很多人開始加入佛系的行列,年紀輕輕就有一種看破紅塵的感覺,這讓小編也是哭笑不得,小編覺得這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嗎,哈哈。不管怎麼說,但是現在確實很多人都開始了佛系徵程,比如佛系考試、佛系減肥等。那麼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什麼是佛系減肥?
  • 微光|疫情中的我們
    紀錄片:微光2020年初,武漢突然傳出疫情的消息,全城戒備,很多人都在往外跑,但是有一批人,卻選擇留守原地,甚至向「中心區」挺進!在這些勇敢的「逆行者」中,就有湖北九州通上醫館的中醫人。前路,烏雲壓境,但他們成為了黑暗中的那一點「微光」在人手不足的情況下,大家都在忙著運物資,煎藥,看診,加上煮飯阿姨,也就四個人,為患者撐起了一整個診所的運行。
  • 體制內不爭不搶不進步的佛系青年,他們是這麼想的
    試用期結束,轉正的時候,領導真想按照試用期不合格,取消錄用,可是考慮這樣包漏出自己單位培養的問題,也顯示的領導沒水平,於是還是按期轉正了。後來聽說這個小胡在單位還是這種不求上進的樣子。其實,體制內,現在的佛系青年越來越多,這些佛系青年,普遍有以下一些特點:一是家庭條件比較好,只求工作穩定。對於進入體制內,就是求一個穩定的工作和父母的面子,自己對於這份待遇是不在乎的,對於職位的晉升也是無所謂的。
  • 這個時代所不受歡迎的佛系青年,原來是這樣
    我們究竟要不要去做一個佛系青年~?,這個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某雜誌可以說這是一個新詞,也反映出現在社會上有存在著越來越多這樣的青年也就是說,二戰後,日本作為戰敗國,日本國民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生存,不得不掙扎,拼搏,何談佛系一說中國建國初期也是相似的情況,現在人們物質生活極大滿足
  • 【用德語講中國】佛系青年
    兩個月前,「佛系」概念突然火遍網絡:佛系學生、佛系追星、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繫戀愛等等。究竟何為「佛系」?怎麼來解釋這個流行語的走紅?
  • 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佛系青年
    事實上這款遊戲同樣吸引了大量男同胞,他們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佛系,所謂佛系青年的概念來自日本,大意就是隨緣、平和、無過多欲求的人。那麼歷史上有哪些佛系青年呢?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伯夷叔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淡薄利祿但卻極端重視個人名聲的傳統,因為近乎固執的堅持、反抗而受到了司馬遷的高度評價,開創了中國隱逸文化和佛系青年的自我放逐之旅。
  • 佛系青年其實是從沙雕青年中脫穎而出鬥戰勝佛
    新世相有篇文章《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一句頂一萬句非常管用給佛系貼上喪文化的標籤,其實是前浪對後浪思維模式的錯位理解。這種解讀始終遊走於迷霧森林外圍,自動腦補了他們想像中的內核實景。佛系青年表示:什麼時候我都出家了?我自己怎麼都不知道~~佛系青年其實是從沙雕青年中脫穎而出的鬥戰勝佛。奈何成長百般毒打,佛系青年的不卑不亢,倔強抵禦,大眾知多少?
  • 成長對話 丨你是這樣的「佛系」青年嗎?
    大學這幾年,他身上也會有「佛系」的影子,與那些整夜開黑、貪圖幸運考試,以「佛系少年」自居的同學最大差別在於他有清晰的目標,知道什麼時間段應該幹什麼,絕不拖拉,反而剩餘時間該玩照常玩。 他時常說:「玩跟拖延、逃避是大學生的通病,不可避免,但是重要的是你要有目標。」
  • 佛系青年:不是我們喪,只是我們與人為善
    2017年馬上過去了,整個下半年的流行詞好像都人不大友好,「佛系青年」一詞繼「豬精女孩 」「油膩大叔」為2017年年度熱詞語畫上了一個符號。 有一群這樣的九零後,他們生活隨意,看淡一切,身邊的所有仿佛都可以雲淡風輕,口頭禪基本就是:「就這樣吧,算了還可以,我覺得挺好」,有人說90後活的喪喪的,其實我們只是與人為善。
  • 沒什麼,佛系生活不過是通往地獄的又一條道路
    是以一種隨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為指導的生活態度,時刻保持著「就這樣吧」、「都行」,無所謂的心態。說白了,就是不care別人的看法,講究「萬事隨緣」,不爭不搶。火遍全國的佛系梗,總有一些典型的佛系人群,這種「典型劃分」總有人會感同身受。
  • 佛系青年不可取
    每個人都有一種生活態度,對於佛系青年在這個大千世界裡也無可厚非。但如何追究一下佛系的形成,也許對佛系這樣的人生態度並不贊同。佛系,該詞最早來源於日本,2014年,日本雜誌介紹最近流行的一種男性新品種——佛系男子。
  • 我們都被那些說凡事要佛系的人給騙了
    記得2014年的某一天,「佛系」這個詞悄然興起,在日本的某雜誌上刊登了「佛系男子「,之後網絡傳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網絡詞語。而被稱之為佛系的人都有一個共同點: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