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佛系思想」盛行,無奈中帶有一絲喪感。大家也都開始把「可以」「都行」「沒關係」掛在了嘴邊。也許是自小經歷許多充盈,對比還在拼命奮鬥房車的前輩們,大家的人生仿佛缺少了一些亢奮。
然後,這款手遊就默默地流行了起來,叫《蠟燭人》。遊戲裡的小蠟燭以遠方的燈塔為目標,充分利用只有10秒鐘的自我燃燒,移動、跳躍、點亮……就這樣一段黑一段亮地一路前行,然後遇見各種各樣的小驚喜、小驚險,哪怕夢想還那麼遙遠。
是不是有點像我們自己?
雖然不是熱烈燃燒的大火,但仍然心中有著小夢想,保持著自我卻確實存在的微光,並不斷地收集人生旅途當中的小確幸,一步一步向前——在佛系的背後,是我們像「蠟燭人」一樣的生活。
剛畢業的小斯經歷了一個不太容易的春天。畢設、簡歷、宣講會、鋪天蓋地的面試、offer以及,分手。經歷了3年的校園戀愛,他跟女友最終因為不同的遠方而分開。女友去了澳洲留學,而小斯獨自留在了陌生的城市,「成空巢青年啦」,他自己打趣道。
城市是陌生的,周圍的人是陌生的,仿佛一切都是未知的。小斯偶爾有些畏懼這些陌生,也想要跟人分享這份未知,但發出聲音的時候,周圍總是沒有回應。
所以小斯很喜歡坐地鐵,感覺那裡有一種克制的熱鬧,每個人都像自己,擠在一起都沙丁魚,彼此又親密又獨立。
有次出外勤回來很累,小斯在地鐵上迷迷糊糊靠著隔板睡著了。朦朧中感覺有人拍自己的頭,一睜眼,看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女孩,一兩歲那種,在盯著自己。
「小女孩手裡拿著一個棒棒糖要給我,我剛醒很懵逼,向旁邊一看,看到了笑盈盈的小女孩媽媽。」
「要給叔叔嗎?」
「嗯,給他,讓他不要難過了。」
女孩的媽媽告訴小斯,女孩以為他靠在那裡低著頭是在傷心,就想用自己的棒棒糖來哄他。
「那一瞬間,我感到地鐵裡的光突然變得明亮。陌生人的溫暖點燃了我自己,雖然只有一點點,但卻足夠綿長,足夠支撐走下去。」
今年是Jessica工作第四年,北漂第八年。別人口中,她是那種「不會放過自己的女孩」。從入職開始,就跑得快繃得緊,終於病倒住院。家人都勸說她趕緊回來。她決定放下工作好好想想。於是四年來第一次,她休了年假出門旅行。
Jessica選擇了北歐航海旅行這個相對小眾的路線。一路上沒有景點可以打打卡,也沒有血拼的地方,有的只是安靜地面對自己的空間。加上海浪搖晃,可以說航海旅行需要身體與靈魂同時強壯。因此同行的人多數正值壯年。
遊客中有一位老太尤其顯眼。老太精氣神也很足,很好奇地觀察船上的一切,手機的快門基本沒聽過。中國大媽嘛,在旅行中總是能爆發最強的戰鬥力。Jessica覺得這個老太沒有什麼特別,但又有些好奇為什麼她會選擇這樣的路線。
老太興奮地跟Jessica說自己快八十歲了。「哦呦來這一趟很麻煩的,旅遊本身不折騰,來之前各種檢查證明真是費盡周折!」
Jessica隨意的回了一句,「那您為什麼還要那麼辛苦,不在家舒舒服服歇著呢?」本以為得到的答案無非就是發揮餘熱、兒女孝心之類的。
沒想到老太突然很認真的回答:
「囡囡哦,如果等你老了有月球旅行,你要不要去的?」
Jessica愣了下說會去的吧。
老太說, 「對我來講,來這裡,就是我年輕時的月球旅行呀。」
「就那麼簡單的一句話,我突然覺得老太年輕的時候肯定跟我一樣不安分。我之前經常想,自己老在外面漂著圖什麼。看到她我就明白了,走出去才是咱們這類人的本能啊。也許未來真的能實現月球旅行,漂到宇宙去,那才帶感。」
二狗小學開始踢球,從小城的「小明星足球俱樂部」球員開始,結識了許多球迷朋友。從前,看球聊球踢球是他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直到工作後越來越忙,踢球頻率從一周一次漸漸變成一月一次、一個季度一次、半年一次……
尤其從去年以來,過去最期待的「人生得意須盡歡,每天凌晨兩點半」,已經不再是大家相約看歐冠暗語,而是他加班的中場時間。
有天又是後半夜,二狗加完班順便看了場球,發了條朋友圈指點江山,沒想到好多人回復。其中竟還有多年未見面的髮小,弗朗西斯科•託哥。
託哥還是從前那樣,一說起球就以為自己是羅馬王子附體,對二狗喜歡的球隊直言不諱開黑,「窩裡橫挖掘機,有本事在歐洲neng個杯回來啊,老打自己班同學。」二狗也不留情面,說村口王子這個點兒就別操心歐洲的事兒了,該給兒子換尿布了。
託哥在老家朝九晚五結婚生子換尿布,二狗在大都市沒日沒夜加班加點累如狗,各有人生,卻從未失去交集。
「別牛逼!換完尿布就等今年世界盃,neng服你。」
「別光動嘴!有種一起去俄羅斯,場上場下都給你整服帖兒的!」
「說熱愛好像挺矯情,但足球於我就是這麼回事,跟朋友能一瞬間找回從前的默契。這種默契能超越日與夜的時差,也能超越多年不見的「時差」,它不劇烈,但足以讓熱愛的一切一直燃燒下去。」
東子是個產品經理,還有一個身份是搖滾青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有第二職業,以為他是文案策劃,其實還是個說唱歌手;以為她是品牌經理,其實還是體質管理師。但東子說,搖滾才是他的主業,做產品那是第二位的,「把我自己做成Rock Star,就會是最成功的產品。」
但Rock Star哪是哪麼好當的,沒錢,燒設備,沒人聽,還會被鄰居投訴。
東子經常在家裡擼琴,擼著擼著保安就上門了,要求他克制搖滾夢想,保護隔壁大媽的脆弱心臟。這種時候他可能會出門,去花園,去公園,也可能打開音樂app,聽自己正練著的歌。
看到評論區裡很多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東子也會把自己的故事寫進評論。「沒想到搖滾青年也有一天會害怕練琴吵到鄰居大媽,琴放閒魚了,不寫歌了,只能寫寫評論了。」
後來他也忘記了這事。直到有一天打開了自己的音樂主頁,發現看到他故事的同好們,過來給他送溫暖了。
「會寫歌的人,別像我這種鹹魚只寫評論啊。」
「學音樂是為了改變世界,堅持音樂是為了不讓世界改變自己。」
「當你覺得孤獨無助時,想一想世界上還有人在單曲循環你的歌。」
「學黴黴吧,把大媽寫進歌裡。」
……
「追求夢想的路如果是光明坦途,它可能也不會如此引人入勝。每個id背後的認同和鼓勵,聲音不大,但都像暗夜微光,在我去遠方的路上一路隨行。」
在工作間,在出租屋,在城市的末班地鐵上,他們獨自燃燒。他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選擇了這一條路,直到遇見生命中那些小確燃的微光。
就像《蠟燭人》的設定,小蠟燭獨自在廢棄的船中生活。起初,它不知自己為何燃燒,直到它尋著微光,走到甲板,看到遠方的燈塔。蠟燭人想要成為燈塔,一路上有龐大無邊的黑暗、黑暗之中隱藏的危險、短暫的光芒,和渺小的蠟燭人自己……它只有10秒鐘的光明可用,何時要點燃自己照亮世界,何時要提心弔膽抹黑前行,只能嘗試。
小確燃,不是發光發熱,不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甚至隨時可能熄滅,不足為外人道。但在尋著微光前行的過程中,它堅定地照亮著自己心裡一直存在著的、從未被黑暗佔領的地方。這就是前行的意義,而最終是否成為燈塔,反而顯得沒那麼重要。
也許正是這些精神的共鳴,讓《蠟燭人》如此吸引年輕人。10秒生命,如何點亮腳下,跨越障礙,不斷前行……這個關於奔赴與達成的平凡童話,適合每個帶著希望前行的人體驗:找到屬於自己的小確燃,有微光,不迷茫。
因為生命不滅,我們還要繼續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