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縫補……那些讓德清人懷念的老行當如今藏在這兒!

2021-02-14 武康派

過去總說

「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

若是東西壞了

只要能修補便不會換

德清過去的許多走街串巷

修補各種器具的吆喝聲如今漸漸消失

但你若是仔細聽!

車水馬龍下

好像還有釘釘的敲打聲

與穿針引線的聲音從未停歇……


從年少拜師學藝到如今,孫師傅已經做了五十多年的鞋匠了。曾在武康的興隆街路口開了十幾年的布鞋店,後來卻因為種種緣由,選擇閉店開起了修鞋攤。

如今在英溪路與河濱街的路口,孫師傅支起了一個小小的修鞋攤。

鞋能不能修,孫師傅只看一眼便知道。每雙鞋按破損程度不同,少則幾分鐘,多則一個鐘頭,而有的鞋便是拿來讓孫師傅多看幾眼,他也直言修不了。

除了修鞋,孫師傅仍在堅持親手製作老式的棉鞋、布鞋。老底子的鞋墊是手工繡的,一層一層疊起來,這樣紮實保暖的一雙棉鞋便能過冬。

對於孫師傅來說,無論做鞋還是修鞋,堅持了五十多年,是份生計,也是一份手藝。

「老了,耳朵聽不清了。」

來自蕭山的何師傅今年74歲了,每每遇到上前詢問的客人,何師傅都要掏出盒子裡的助聽器帶上,湊近了聽他們說話。

廣愛路與千秋街的街角,何師傅的小攤在這裡已有三十個年頭了。每日清早六點多,何師傅騎著三輪車帶著大大小小的修鞋家當來,攤子需要半個小時才能擺好,卻也日日如此。

鞋子的燙底、破損修復,到修拉鏈、紐扣、包包等,何師傅樣樣都會,樣樣也都是手藝活。翻出裝滿紐扣的袋子,外行人看著眼花,何師傅卻清楚著每一顆的區別。

何師傅的修理箱都是自己親手做的,三十年來早已帶上了歲月的痕跡。各種修理的細碎零件都在裡面,它們早已成為了何師傅的另一隻手,幫著無數雙鞋延續了它們的價值

漫長的時光滴滴答答,就像箱子的銅鎖扣在日日的碰撞下,漸漸留下了凹陷的磕口。千秋街上的行人如今依舊熙來攘往,而何師傅的修鞋攤一直在這兒。他已經習慣了這裡,這裡也習慣了他。

每天上門的客人還是不多也不少,到了天色漸暗,收拾好行頭,收攤回家。

藏在貴和街的這家縫補店也開了十多個年頭了,噠噠的縫紉機聲音陪伴了陳阿姨二十多年。

換拉鏈、衣服破洞或是修改長短、鬆緊啦,在陳阿姨的巧手下,這些都不是問題。手工活不僅要心細手巧還費眼,而陳阿姨縫補價格公道便宜,小到幾塊錢,複雜一點的手工活也大多不超過二十塊。

如今需要縫補、修改衣服的人越來越少,陳阿姨也接著翻絲綿的活兒,有時客人帶著絲綿被來,陳阿姨便叫上附近的幾個姐妹一起來幫忙。」反正都是手工活,「陳阿姨笑著說,「能做一天是一天。」

「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大概是16歲吧。」

同在貴和街的王奶奶今年74歲了,翻絲綿的手藝幾乎伴著她一輩子。小小一家店面,與家人在這裡一開就是二十多年,熟客們都稱她為翻絲綿的老手

翻絲綿是個時節性的活兒,從八九月起到過年,便陸續有人上門來找王奶奶翻絲綿,手工一層層拉扯出來的絲綿被,不僅鬆軟還暖和,仿佛江南冬天的陰冷,都被一床絲綿隔絕開。

一床絲綿被,兩個人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完成,上門的客人多是拿著幾床被子而來,一天下來便已是腰酸背痛,而王奶奶卻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重複著同一件事。

「都是老人,能幫一點是一點。」若是有老人帶著需要縫補或修改的衣物來,王奶奶都會免費幫忙,在她看來,她只是憑藉著這份老手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卻能給予更多人溫暖。

嶄新的日曆已經悄悄掛在了牆上,王奶奶低著頭仍安靜地翻扯著飄飛的絲綿,但抬頭卻也能看到新一年的光景與新的盼頭了。

手藝人,「守藝人」

相關焦點

  • 那些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補鞋修鞋工匠
    隱匿在大街小巷中的補鞋匠黃自宏生於上個世紀80年代,我從記事起,那些在大街小巷生根和穿梭的各類傳統手工藝人:磨菜刀剪刀的、修雨傘的、配鑰匙的、補鍋的……當然在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人群之中,總會有著那麼一個或者一些補鞋修鞋的工匠。
  • 無聲勝有聲 南京有家「無聲」縫補修鞋鋪
    在南京市邁皋橋地鐵站附近的華電東路上,有一家十幾平方米的「無聲」修鞋縫補鋪。經營這家店鋪的是一對聾啞人夫婦荀道新和崔紹英,他們為附近居民縫補已經20多年。顧客要修的東西不用開口,夫婦倆一眼就能看能出來毛病。
  • 北京這些老裁縫鋪加了新服務:一攬子滿足改衣修鞋等生活需求
    自從便民服務中心「匠心工坊」進駐超市後,劉女士再也沒有因為衣服不合身煩惱過,就算是穿舊的鞋子,在這兒加個鞋底、換個鞋跟,看起來就像新的一樣。這樣的規範化、連鎖化便民服務中心,正在越開越多。近日,老國企京工集團的連鎖便民店「京工1961」開進了通州,各式便民服務來到居民家門口。以前到街頭角落尋找裁縫鋪、修理鋪的居民,通過一家小店,就能一站式解決各類生活服務需求。
  • 「修鞋,10塊錢一雙」,社區巷子裡的老鞋匠們
    也許很多人留意過,在自己身邊的社區小巷子裡,總有一群這樣的人,當你走過,他會吆喝一聲,「修鞋,10塊錢一雙」,這就是老鞋匠,一群在風雨中堅守的人。從事修鞋的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勤勞勇敢,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人到晚年,為了不給兒女們添麻煩,仍然想靠著自己的雙手去掙錢,但是因為體力,精力方面的衰退,無法從事高強度的工作,最後選擇成為了一名鞋匠。
  • 揭秘鋪子裡的修鞋手藝:補鞋為何要挑黃道吉日?
    驗傷,銼削,找平,選擇合適的修復材料,縫補,粘合,修掉毛刺,最後將鞋子舉到眼面前平視,再放地上俯視,兩番端詳畢,終於確認修復。這一步一步,一點一滴,使我想起祖母縫補衣裳的一針一線,有耐力、細心在裡頭,呈現嚴謹、穩妥的氣象。   坐在鋪子提供的摺疊帆布凳上,更像是旅途中的小憩。腳邊布滿了鞋子,像港灣裡停泊的船隻,來自廣大的水域,素不相識卻將纜繩繫於同一碼頭,乖乖地等著帶上船塢修整。
  • 修鞋攤、換鎖攤、縫補攤……便民小修攤去哪了?
    修鞋攤、換鎖攤、縫補攤
  • 修鞋
    記得街口處有一老爺子在那裡常年修鞋,於是我按照原來的地址找去。我看見在原來修鞋的地址對面,有一老爺子正獨自守著一個修補的攤子。不過沒有看到他周圍有一雙鞋。我:您這修鞋嗎?老爺子(很和藹地答):是我:那我咋一雙鞋也沒看到?老爺子(急眼了):您有鞋子拿出來我給你修好不就完了。
  • 老夫妻修鞋10多年沒漲過價:賺的錢夠吃就行(圖)
    老夫妻修鞋10多年沒漲過價:賺的錢夠吃就行(圖) 2015-05-11 13:10:24來源:揚子晚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葉攀   老夫妻擺了30年的修鞋攤  1983年,張光華夫妻倆來到蘇州打工,因為張光華肢體殘疾,所以四處求職卻四處碰壁。1984年走投無路的張光華開始跟著師傅學習修鞋,沒想到修鞋攤一擺就是三十年。  「公阿爹」張光華的修鞋手法十分嫻熟,不少人專程來找他修鞋。
  • 修鞋門外漢,卻靠著修鞋年入六十萬
    從修鞋攤起家一步一步走到:在威海市有3家直營店,在其他城市有5個加盟店,直營店的營業收入每年60多萬元徐飛是怎麼做到的?家境貧困,山東省的徐飛初中畢業,孤身一人到威海打工,每月100塊錢的收入讓他頗有滿足感。給工地送飯,結識了在路邊擺攤的老鞋匠。
  • 尋訪淮安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修鞋匠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鞋算是個不錯的手藝,一位修鞋師傅的手藝撐起一個家庭不算問題。沒有明顯的招牌,無需任何吆喝,一臺修鞋機就是修鞋師傅們的共同標識。一個小攤位,一擺就是24年!修鞋是一門傳統的手藝,壞掉的鞋子經修鞋匠之手便能重獲新生。而隨著歲月流逝,這一老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為數不多的修鞋匠秉著對老手藝的堅持,任然堅守在街頭巷尾,周師傅便是其中的一位。
  • 石家莊:桃園路「修鞋哥」 巧手收穫幸福
    修鞋部的主人是一位因小兒麻痺致使下肢殘疾的「修鞋哥」,23年前,他懷揣80元錢,獨自從邯鄲大名來到石家莊,這些年,他憑藉一雙巧手和一顆善心,在石家莊買房、娶妻、生子,過上了幸福生活。這位自強不息的「修鞋哥」名叫馬延海,他說:「這些年,我靠自己的雙手自食其力。我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 南寧修鞋店鋪分布圖
    服務內容:專業機械修鞋、皮衣、皮包、皮鞋護理等2、摩登修鞋服務內容:專業修鞋、訂做皮鞋、乾洗、修雨傘等。4、修鞋保養服務內容:機械修鞋、洗鞋、擦鞋等。2、南寧「最牛修鞋攤」地點:高峰南京路口附近交通:45路在解放高峰路口下車,走進高峰路約50米。
  • 磨刀、修鞋、配鑰匙、換拉鏈……
    經過中關村街道多方協調,解決磨刀、修鞋、換拉鏈這些生活中的小問題有了固定的去處,居民無需再走街串巷四處尋找。攤點設置:「四統一」標準規範管理修鎖、配鑰匙、修自行車、換拉鏈……這些看似不起眼的便民服務,在居民生活中卻必不可少。
  • 縫補光陰
    童年時的衣衫時常被母親縫縫補補針線在燈下穿梭遊走縫起了貼身的暖意也將兩代人的歲月緊緊相連千萬年的時光盡被文物修復師的雙手縫補從破碎到聚合從沉寂到甦醒他們擇一事,終一生每日的自省讓我們知曉得失那是一次次對時間的縫補也是一次次孤獨後的前行常常感喟時間的無情指間流沙,匆匆來去可還有無數人正靜守時光縫補著光陰豐子愷少年離家到遠方求學,每每臨行,母親都會給他置備行李,制一罐豬油炒米粉
  • 那些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職業:夫妻店修鞋也「私人定製」
    原標題:那些正在離我們遠去的職業:夫妻店修鞋也「私人定製」   這些行業的勞動者這些行業的勞動者,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勤勞的雙手就是築成生活和夢想的有力支點勤勞的雙手就是築成生活和夢想的有力支點。他們也曾經用辛勤給予我們便他們也曾經用辛勤給予我們便利和安心。
  • 大鐵門,小鐵門,層層把關的老市場,修鞋老漢一天可賺上百元
    這是一個附近居民熟悉的老市場,前身是夜市,也就是賣菜和各種吃的,家居日用等等。方便了很多居民。後來,夜市被關閉了。這裡繁華不在了。這就是入口,不要好奇,這裡都是這樣的入口。大鐵門,小鐵門,層層把關。這裡就是汽改成家屬區,旁邊就是42中學校,所賣的東西都是物美價廉。當然如果你想買鍋碗瓢盆兒,拖把掃帚等,這裡也可以買到,基本上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在這裡應有盡有。
  • 修鞋攤 (小小說)
    老於天生八字步,兩隻腳後跟外側先著地,時間長了鞋就容易磨偏,偏大了,老於就去找小棗修鞋,一來二去就和小棗熟了。  老於是個好善施樂的人。他了解到小棗上面有三個哥姐出生不久都先後夭折,她娘懷她的時候,爹又患病離世;剩下孤兒寡女,家境越加貧寒,促使年紀輕輕的小棗一狠心撇下娘,一跺腳去了很遠的這裡。
  • 修鞋修表、配鑰匙、改衣服……離不開的便民小修攤應需升級
    修鞋、改衣服、修表、配鑰匙、修自行車……城市裡的各類小修攤,方便和服務著萬千居民。近日,天津市楊柳青鎮首批26個便民修車修鞋鋪投入使用,全部免費提供給經營者,引發關注。其實,近年來北京也在加速便民網點和便民服務綜合體等的建設工作,推進便民服務精細化發展,其中就包含引導和扶持維修等業態。便民小修攤現狀如何、怎樣更好發展呢?
  • 河南農村集市修鞋匠十年修鞋近萬雙 稱收入比種地強
    文/鄉土365(原創文章,謝絕轉載,侵權必究)修鞋、補鞋、修拉鏈、配鑰匙……不大的小攤位上,老張的「家什兒」卻很全,如今,老張在這裡修鞋已經十多個年頭了。「老張,你看看我這拉鏈頭不會咬了,幫我整整」、「你看看,我這鞋幫都穿的開膠了,你幫我粘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