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總說
「新一年,舊一年,縫縫補補又一年」
若是東西壞了
只要能修補便不會換
德清過去的許多走街串巷
修補各種器具的吆喝聲如今漸漸消失
但你若是仔細聽!
車水馬龍下
好像還有釘釘的敲打聲
與穿針引線的聲音從未停歇……
從年少拜師學藝到如今,孫師傅已經做了五十多年的鞋匠了。曾在武康的興隆街路口開了十幾年的布鞋店,後來卻因為種種緣由,選擇閉店開起了修鞋攤。
如今在英溪路與河濱街的路口,孫師傅支起了一個小小的修鞋攤。
鞋能不能修,孫師傅只看一眼便知道。每雙鞋按破損程度不同,少則幾分鐘,多則一個鐘頭,而有的鞋便是拿來讓孫師傅多看幾眼,他也直言修不了。
除了修鞋,孫師傅仍在堅持親手製作老式的棉鞋、布鞋。老底子的鞋墊是手工繡的,一層一層疊起來,這樣紮實保暖的一雙棉鞋便能過冬。
對於孫師傅來說,無論做鞋還是修鞋,堅持了五十多年,是份生計,也是一份手藝。
「老了,耳朵聽不清了。」
來自蕭山的何師傅今年74歲了,每每遇到上前詢問的客人,何師傅都要掏出盒子裡的助聽器帶上,湊近了聽他們說話。
廣愛路與千秋街的街角,何師傅的小攤在這裡已有三十個年頭了。每日清早六點多,何師傅騎著三輪車帶著大大小小的修鞋家當來,攤子需要半個小時才能擺好,卻也日日如此。
從鞋子的燙底、破損修復,到修拉鏈、紐扣、包包等,何師傅樣樣都會,樣樣也都是手藝活。翻出裝滿紐扣的袋子,外行人看著眼花,何師傅卻清楚著每一顆的區別。
何師傅的修理箱都是自己親手做的,三十年來早已帶上了歲月的痕跡。各種修理的細碎零件都在裡面,它們早已成為了何師傅的另一隻手,幫著無數雙鞋延續了它們的價值。
漫長的時光滴滴答答,就像箱子的銅鎖扣在日日的碰撞下,漸漸留下了凹陷的磕口。千秋街上的行人如今依舊熙來攘往,而何師傅的修鞋攤一直在這兒。他已經習慣了這裡,這裡也習慣了他。
每天上門的客人還是不多也不少,到了天色漸暗,收拾好行頭,收攤回家。
藏在貴和街的這家縫補店也開了十多個年頭了,噠噠的縫紉機聲音陪伴了陳阿姨二十多年。
換拉鏈、衣服破洞或是修改長短、鬆緊啦,在陳阿姨的巧手下,這些都不是問題。手工活不僅要心細手巧還費眼,而陳阿姨縫補價格公道便宜,小到幾塊錢,複雜一點的手工活也大多不超過二十塊。
如今需要縫補、修改衣服的人越來越少,陳阿姨也接著翻絲綿的活兒,有時客人帶著絲綿被來,陳阿姨便叫上附近的幾個姐妹一起來幫忙。」反正都是手工活,「陳阿姨笑著說,「能做一天是一天。」
「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的?大概是16歲吧。」
同在貴和街的王奶奶今年74歲了,翻絲綿的手藝幾乎伴著她一輩子。小小一家店面,與家人在這裡一開就是二十多年,熟客們都稱她為翻絲綿的老手。
翻絲綿是個時節性的活兒,從八九月起到過年,便陸續有人上門來找王奶奶翻絲綿,手工一層層拉扯出來的絲綿被,不僅鬆軟還暖和,仿佛江南冬天的陰冷,都被一床絲綿隔絕開。
一床絲綿被,兩個人需要兩個小時才能完成,上門的客人多是拿著幾床被子而來,一天下來便已是腰酸背痛,而王奶奶卻二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重複著同一件事。
「都是老人,能幫一點是一點。」若是有老人帶著需要縫補或修改的衣物來,王奶奶都會免費幫忙,在她看來,她只是憑藉著這份老手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卻能給予更多人溫暖。
嶄新的日曆已經悄悄掛在了牆上,王奶奶低著頭仍安靜地翻扯著飄飛的絲綿,但抬頭卻也能看到新一年的光景與新的盼頭了。
手藝人,「守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