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鞋算是個不錯的手藝,一位修鞋師傅的手藝撐起一個家庭不算問題。
沒有明顯的招牌,無需任何吆喝,一臺修鞋機就是修鞋師傅們的共同標識。
一個小攤位,一擺就是24年!
修鞋是一門傳統的手藝,壞掉的鞋子經修鞋匠之手便能重獲新生。
而隨著歲月流逝,這一老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為數不多的修鞋匠秉著對老手藝的堅持,任然堅守在街頭巷尾,周師傅便是其中的一位。
24年的風雨滄桑仍遮不住他眼裡的溫柔,手中的活熟練有勁兒,布滿傷口的雙手託著鞋子,偶爾抬起頭和來往客人閒聊幾句,一臉笑意。
一個裝滿工具和物件的鐵皮箱,一架歲月斑駁的補鞋機,一張陪伴他數十年的板凳,這是周師傅營生的全部家當。
「我沒什麼其他手藝,年輕的時候給人家幫忙,看著看著就學會了,一做就做了這些年。」
「現在的年輕人看不上這個手藝,生意不如從前,好的時候,一天也能有六七十人,都是熟客。」
「不瞞你們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搞過攝影,就在工人文化宮。後來一些事情,我就沒繼續……」
見我們拿手機拍他,周師傅一邊樂呵呵的跟我們談天說地,手上的活也沒有落下。天氣漸冷,他每天都是8點開工,晚上5點就收工。
修鞋攤也不只修鞋,我們去的時候,周師傅正在處理一件衣服的拉鏈,幾乎是三下五除二,幾分鐘的時間就修好了。
修鞋靠的就是一雙手!
這就是周師傅的工作檯,各種細碎零件都在這上面。它們有些也帶上了歲月的痕跡,有些已成為了周師傅的另一隻手。幫著無數雙鞋延續了它們的價值。
幾乎每雙鞋子都是靠自己的雙手打磨、修補,最後清理時才用到機器。這時周師傅的話明顯變少了,注意力都在操作上。
自學成才的周師傅告訴我們,剛入這一行時受傷都是家常便飯,最嚴重的一次是在夏天,手裡的工具一下掉落扎在了腳面上。幾十年的時間,慢慢磨鍊,精心的修整,一次次的調試,才能做到現在的幹練有力。
小攤前女士的高跟皮鞋居多,學生的運動鞋、小孩子的鞋、大頭皮鞋都有。「所有的鞋都能修,終生保修。」曹師傅自豪的說。
「時代的痕跡」
周師傅的修鞋攤總是很熱鬧,無論是不是來修鞋,老主顧們也總願意來這裡說說家常,幾個人一聚,枯燥的下午才顯得不那麼無聊。
周師傅的家並不在附近,但他一直在這裡擺攤,也許對於周師傅來說這就是很稀鬆平常的一件事,堅持了24年,是吃飯的生計,也是一份手藝。
隨著時代的發展,昔日輝煌的老行當蜷縮在鬧市一隅,靠著老手藝在城市中發光發熱。
假如有一天它們都不見了,是該感慨時代發展太快還是要感嘆手藝的落寞。假如有一天他們不見了,消失的不僅是一到風景,更是一種回憶。
# 今日話題 #
「現在你們的鞋子壞了是選擇去修or重新去買?」
本文由「壹伴編輯器」提供技術支持
圖 | 打卡妹
文 | 打卡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