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矽谷,巨頭公司們爭相為員工代孕買單

2021-02-27 赤兔華盟美國生活資訊社交平臺

凍卵、試管、代孕...生孩子這件大事上,公司就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鄭爽事件爆出後,除了最被詬病的「棄養」爭議外,最受大家關注的話題還都圍繞在代孕本身。

因為世界各國在歷史、文化、價值觀上都有很大差異,代孕的合法性和道德爭論在全球範圍內很難達成共識,即使是在相對開放的西方國家,各國對待代孕、尤其是商業代孕的態度也存在很大差異。

比如在美國一些代孕合法州,代孕可能會被視為追求女性獨立精神的做法;而在德國、法國,代孕被視為損害了女性尊嚴,是完全被禁止的;英國則將代孕視為「利他主義」,解讀為是一位女性贈予另一位女性的禮物。

再加上跨國代孕產業不斷壯大,於是我們就看到一邊有人譴責代孕產業是對女性、特別是窮困國家女性的盤剝和壓榨,另一邊卻有大量美國知名科技公司為員工提供金額不菲的「代孕補助金」


從聯邦法律層面上看,美國有專門保護勞動者生育福利的法律,好的企業往往會為了吸引人才提供優於聯邦要求的基本生育福利,這些生育福利包括領養、試管嬰兒等相關服務的補貼,甚至包括代孕補貼,而眾多矽谷科技企業更是在為員工提供生育福利方面一路領先。

下面咱們一起看看幾個為員工提供優越生育福利的美國科技公司典範:

客戶關係管理軟體服務提供商Salesforce會為員工提供每個領養子女1萬美金的領養補貼,最高7.5萬美金的試管嬰兒補貼;

英特爾的領養子女補貼是每個孩子1.5萬美金,而且還為員工提供4萬美金的試管嬰兒補貼;

PayPal、Google、LinkedIn的試管嬰兒補貼分別是5萬美金、7.5萬美金和10萬美金,

微軟也是提供5萬美元的試管嬰兒補貼,一般5萬美金是可以支付兩次試管嬰兒療程,微軟在2018年宣布如果第二次療程沒有成功,他們還會為願意繼續嘗試第三次的員工提供補助,不管第三次的費用有多高,同時微軟還為員工提供5萬美金的凍卵、凍精補貼;

Facebook的試管嬰兒補貼是10萬美金,Pinterest和Spotify的試管嬰兒補貼無上限!

另外我們再來專門看看美國科技公司的代孕補貼

Salesforce會為有代孕需求的員工提供1萬美金的補貼,Facebook也為需要代孕服務的員工提供高達2萬美金的補助,谷歌2萬美金的代孕補貼金中還包括報銷律師費用,Pinterest的代孕補貼也是2萬美金。

不僅是谷歌、Facebook、蘋果這樣的「老牌」科技企業才向員工提供代孕補貼,大量新興的初創公司也有非常優厚的生育福利,這幾乎成為了矽谷公司招聘的必備福利之一。

美國科技企業捨得給員工投資生育福利,也促使整個矽谷地區的代孕需求一路飆升。專注於生育服務的初創公司Carrot CEO表示,相比起凍卵服務,其公司的代孕服務需求量一年之間激增500%,佔公司全部業務的20%。

之所以出現這些變化,首先與矽谷開放的思想環境分不開。商業代孕在美國加州是合法的,矽谷普遍對外界排斥或還不能接受的事物抱有更加開放的態度。

其次,商業代孕的花銷也不是一般普通收入者能輕易支付的,矽谷科技行業從業者的經濟能力優勢還是很突出的。

另外,矽谷的科技行業從業者們還熱衷於「設計生活」,以簡化他們忙碌的生活,他們喜歡使用各種APP找人替他們購物、跑腿、做雜事,他們熱衷於精準監控飲食、安排運動頻率,選擇代孕也許可以看成是他們從雜事中脫身、精準策劃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於the economist


作為輔助生育技術的一種,人類歷史上早就有了「借腹生子」,但我們現在討論的代孕概念僅僅是近30年的事情。雖然全球範圍內代孕無論是在法律上還是道德上都頗有爭議,但這並沒有妨礙代孕行業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

聯合國201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2006-2010的四年裡,五家專職代孕中介機構的國際代孕業務擴大了1000倍。據一些專門研究全球代孕產業的機構對代孕產業未來的預測,2025-2026年,代孕行業的全球市場規模可高達275億到410億美金不等。

正在高速增長的市場自然會不斷吸引投資者入場,2018年全球共有6.24億美元投資進場代孕行業,而10年前這個數字僅為2億美金。從生育能力測試、凍卵、試管嬰兒、再到孕育新生兒等等等等...這一條產業鏈在精明的投資者眼中處處都是商機。

圖片來源於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作為一種輔助生育的方式,代孕是替別人或別的家庭孕育胚胎直到孩子出生,選擇代孕的原因有很多,常見的情況可歸結於不能或者不適合自然懷孕或分娩,比如女性或男性本身存在健康問題,或男同性戀伴侶希望有孩子等。

從技術上劃分,代孕分為傳統式和妊娠式兩種。傳統式,即為人工授精,是用代孕母親的卵子和委託父親、或捐精者的精子通過自然或人工方式受精懷孕,代孕者和嬰兒有遺傳聯繫;妊娠式,即是試管嬰兒,是指用委託父母的,或捐獻的卵子/精子在體外人工授精,培育出胚胎後再植入代孕母親子宮,代孕者和嬰兒沒有遺傳聯繫。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不孕不育問題影響著全球數以百萬計的育齡人,他們估算全球共有4800萬對夫婦和1.86億人患有不孕不育症,這個數字裡還不包括可以懷孕/受孕的家庭但女性本身身體不適合懷孕的家庭。

另外還有男性同性戀家庭、單身男女希望可以擁有自己的孩子,代孕從最開始單純作為解決不孕不育問題的一個選項,演變到今天成為一些人眼中的生活方式選擇

圖片來源於biotexcom

如果平時多留意一些歐美娛樂新聞,我們就可以發現不少歐美名人明星都曾使用過代孕服務

比如金•卡戴珊和侃爺的老三、老四都是找代孕母親生產的,卡戴珊曾吐露過自己是因為生完老二檢查出患有胎盤增生症,如果再次生產可能會有大出血的危險;

妮可•基德曼、華裔女星劉玉玲、《欲望都市》中飾演凱麗的莎拉•傑西卡•帕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吉米•法倫、老牌影星羅伯特•德尼羅、大導演喬治•盧卡斯等等,這些名人都有至少一個代孕子女;

男同性戀名人中使用過代孕服務的更是數不勝數,音樂界名人埃爾頓•約翰爵士、拉丁歌手瑞奇•馬丁、CNN王牌主播安德森•庫珀等等。

金•卡戴珊一家

這些名人家庭都曾因年齡問題、健康原因、或者事業安排通過代孕方式孕育子女,而隨著代孕服務產業的不斷普及,也開始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選擇代孕服務,這得益於不少美國公司開始為員工提供代孕補貼

如此旺盛的市場需求加上資本市場的推動,在過去的幾年裡,從簡單的女性排卵追蹤APP,到試圖發現基因與生殖疾病聯繫的測試服務,再到提供試管嬰兒以及代孕服務一條龍服務的綜合服務,美國催生了一批新型的與生育、代孕相關的初創企業。

成立於紐約的Progyny無疑成為這一領域的知名企業,這家公司也成為行業內首批公開上市的初創公司之一。自2019年10月上市以來,Progyny股價已經翻了3倍,市值接近40億美金,上面提到的絕大多數科技公司都是Progyny的客戶,員工可選擇的由公司買單的多種生育福利都需要通過這家公司。

Progyny為客戶提供非常完整的一套生育解決方案,從凍卵、到做試管嬰兒、再到領養、代孕等等,一應俱全地把有生育需求的員工和服務提供商連接在一起。

Progyny官網首頁

另外一家名為Carrot Fertility的初創公司,和Progyny的服務比較相似,也是向僱主提供員工生育福利管理服務,去年8月他們完成了價值2400萬美元的B輪融資。

從它公司官網上可以看到,他們服務的客戶量級比Progyny低了好幾個段位,但這家公司目前正在尋求海外擴張機會,

Carrot Fertility官網

除了像Progyny和Carrot這樣主要向企業用戶提供全套管理服務外,美國生育產業還有很多精分玩家,比如專門預測未來生育能力的初創公司

大家都知道生育能力與個人的年齡、卵子/精子質量、身體健康等等因素都密不可分,一些初創企業希望可以讓女性提前預知自己的生育能力。

在這類公司中,Modern Fertility名氣最大,這家公司為用戶提供一套在家就可以完成的手指刺血測試,採血後將測試盒子寄回到實驗室,專業人員即可分析告知測試者的生育能力和荷爾蒙健康狀況。Modern Fertility的一次測試費用僅需$159,遠低於一般實驗室相關測試$1000以上的高額費用。

Modern Fertility測試盒子

另外旨在幫助人們以傳統方式懷孕、並且提高懷孕機率的科技公司也有很多。

比如Mira這家公司升級了傳統的驗孕棒技術,他們的驗孕棒可以追蹤女性荷爾蒙濃度和月經模式,為每位女性提供個性化的周期預測、健康數據解析和行為指導;另外一家創業公司Natalist提供每月一包的訂閱服務,裡面包括排卵/驗孕試劑、產前維生素、omega-3補充劑、還有專業指導書籍等。

這整個一條產業鏈上很難再找出尚未被開發的全新領域了。

直到1978年人類才迎來第一個試管嬰兒,而在2012年之前凍卵技術還只能提供給像身患癌症這種絕症的病人使用,也就是短短幾十年的時間生育產業已經進入到一個高速擴張階段。不斷精分細化的生育產業再次印證了一句老話:沒有錢不能解決的問題!只要能夠出得起錢生育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也正是這樣的趨勢,使得生育問題已經和其他健康問題劃分開來,患有不孕不育問題的人群越來越大,但並不是所有被這個問題困擾的病人們都能得到醫療救助,就像商業代孕服務一樣,只有極少數人才可能有機會選擇。

參考資料:

https://www.globenewswire.com/news-release/2019/12/16/1960684/0/en/Surrogacy-Market-revenue-to-cross-27-5-billion-by-2025-Global-Market-Insights-Inc.html

https://www.wellandgood.com/fertility-startups-technology/

https://techcrunch.com/gallery/the-top-10-tech-companies-with-the-best-fertility-benefits/

https://medium.com/@1843/surrogacy-is-surging-in-the-tech-community-704e712e3c1c

https://www.wellandgood.com/fertility-startups-technology/

赤兔揭秘: Tesla主收入居然不是來自車銷售! 而是...

最新推文: 

驚! 光天化日灣區亞裔被持槍蒙面歹徒入屋搶劫(含視頻)! 監控全程錄下!

過份! 美警察對九歲女童戴上手扣後仍噴胡椒! 原因竟是...

天啊! 一號公路地段坍塌,修補重開無期...

星爸爸又上新品! 蜂蜜杏仁牛奶冷煮咖啡 還有開心果拿鐵!

可口可樂出醒神咖啡飲料啦! 刺激快感混合濃鬱咖啡 你試過了嗎?

拖欠租金政府支付八成! 加州逐房客令延至6月30日!

美股大戲上演! 韭菜抱團碾贏大鱷 限制散戶論壇防股市震蕩?

相關焦點

  • 疫情下美國大公司:矽谷關門百年老店破產 服裝巨頭GAP給8萬員工放假
    美服裝巨頭宣布8萬員工「休假」美國服裝巨頭Gap創立於1969年,如今已超50歲,在美國有深遠的影響力。4月24日,Gap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其門店被迫關閉,正以驚人地速度消耗現金。自2月份以來已消耗10億美元,預計到下周其銀行帳戶裡將只剩下7.5億美元。Gap相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其不能獲得幫助其維持運營的資金,未來將是不確定的。
  • 約束「矽谷帝國」——監管科技巨頭的困境與挑戰
    《矽谷帝國》告訴我們,矽谷的天才們從最初的理想主義鬥士,陷入片面追求利潤的賺錢機器,這個轉折點往往發生在IPO之際。以谷歌為例,這曾經是一家非常開放而透明的矽谷企業,秉持"不作惡"的理想情懷,但在2004年成功上市之後,就從一家理想主義的公司變成了一個封閉、以利潤為導向的企業。
  • 2018矽谷巨頭七大醜聞算總帳
    新智元報導 來源:techcrunch.com編輯:木青【新智元導讀】年底了,來算算總帳:科技公司都想要自己打造成有理想有原則的好人,但2018年矽谷各大巨頭的表現明顯違背了」不作惡「原則,外媒整理了2018年這些科技巨頭的七大負面新聞,我們熟知的那些巨頭都「光榮」登榜。
  • 專題美國代孕公司的中國員工揭秘代孕細節(三)
    為了便於中國客戶的服務,赴美媽咪幫和Conceptual Options也建立了透明對接機制,包括所有流程與價格,赴美媽咪幫都能為來自中國的客戶提供真實信息與便捷服務。如果想要更多關於Conceptual Options代孕公司及赴美試管資訊,請撥打赴美媽咪幫400熱線電話400-600-1026,或者在微信公眾號內留言,我們都會對您的問題進行耐心解答。
  • 評論:特斯拉等巨頭企業逃離矽谷 給拜登出了一個難題
    巨頭企業逃離矽谷、「藍州」,給拜登出了一個難題文/陶短房特斯拉CEO馬斯克未必是所有人都喜歡、所有領域都如他所極力展示那般出色的人物,但絕對是矽谷「藍血」精英中最善於造勢、最懂得如何打造、經營自身品牌及其影響力的一位。自2020年7月起,他就一再放風「搬離矽谷」,前往德克薩斯州的奧斯汀重起爐灶。
  • 矽谷關閉,數十萬人云辦公,為啥Facebook們還能雲辦公上癮了?
    要知道從疫情開始波及美國的科技行業,繼微軟、推特、臉書、亞馬遜等公司之後,已經有幾十萬矽谷員工在家雲辦公了。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措施正中矽谷公司下懷,矽谷一批摳門的老闆已迫不及待。據悉,由於矽谷的薪資太高、租金太貴,以推特公司為代表的科技巨頭,一直謀求推動遠程辦公,將員工崗位分散在更為廉價的城市。
  • 矽谷員工:居家辦公令人疲憊
    矽谷的「碼農」、IT精英們並不這樣認為。美國商業內幕網站17日報導,匿名職場通信軟體「Blind」近日對亞馬遜和微軟等矽谷巨頭企業中的3023名僱員進行調研,結果顯示高達68%的受訪者認為居家辦公比到辦公室上班更令人疲憊,比今年2月的一項同類調研增長了7個百分點。谷歌和臉書公司的僱員對這種辦公模式的反感尤其突出,分別有高達79%和81%的人認為他們比之前更疲憊。
  • 部分矽谷公司強制員工休假:希望徹底斷網,避免居家辦公倦怠
    部分矽谷公司強制員工休假:希望徹底斷網,避免居家辦公倦怠 澎湃新聞記者 承天蒙 綜合報導 2020-07-27 15:50
  • 國際觀察丨疫情嚴冬下的美國大公司:矽谷關門百年老店破產,服裝...
    新冠疫情對美國經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劇烈衝擊,蘋果、微軟、谷歌等公司雲集的矽谷無奈「關門」。各大企業停工停產,也成為壓倒許多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扛不住了!美服裝巨頭宣布8萬員工「休假」美國服裝巨頭Gap創立於1969年,如今已超50歲,在美國有深遠的影響力。4月24日,Gap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其門店被迫關閉,正以驚人地速度消耗現金。自2月份以來已消耗10億美元,預計到下周其銀行帳戶裡將只剩下7.5億美元。
  • 36氪領讀丨矽谷CEO們的「萬億美元教練」,馬雲馬化騰身邊也需要...
    比爾在矽谷差不多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有人說,參加你葬禮的人數不是取決於你的人品與成就,而是取決於那天是否下雨。比爾·坎貝爾的葬禮不僅集齊了矽谷巨頭的大人物,還有大批來自東岸,他搬到加州之前的朋友與隊友,共1000多人。我想這1000多人從全美各地趕來,大概不會僅僅因為那天加州的阿瑟頓市陽光明媚。
  • 《矽谷》第四季回歸了,看看矽谷的小夥伴們過得怎樣了
    隨著 VR 產業的火熱,Oculus 創始人拉奇卻黯然出局,最近離開了 Oculus 公司。除此以外,12 年 Facebook 就以 7.15 億美元收購了圖片分享應用 Instagram。國外常用的社交軟體,大都被資本參股或者全資收購的方式逐漸收攏到主要的網絡巨頭手中。在群狼環視的矽谷圈,能做到像 Snapchat 那樣輝煌上市的公司本來就少之又少。
  • 又一家科技巨頭,總部搬出矽谷。
    甲骨文總部遷往得州據央視財經援引道瓊旗下新聞網站Marketwatch報導,矽谷老牌公司甲骨文當地時間11日證實,正在把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紅木市的公司總部遷往德克薩斯州奧斯汀。甲骨文發言人表示:「甲骨文正在實施更靈活的員工辦公地點政策,並將公司總部從加州紅木市遷往得州奧斯汀。
  • 美臉書公司要給員工「分房」了
    為解決矽谷房源不足、員工通勤時間長的問題,美國網際網路巨頭「臉書」公司決定不等地方政府,自己「動手」在總部附近蓋房子。英國《衛報》9日報導,「臉書」公司計劃在矽谷總部的馬路對面建1500套公寓。「臉書」全球設施副總裁約翰·特南尼斯說,公司不得不在舊金山以南約48公裡的門羅帕克市建起一處「多功能村莊」,名為「柳樹園區」,「提供必要服務、住房、交通及辦公空間」。
  • 離開乏味的加州:科技四巨頭把紐約變成了14萬從業者「新矽谷」
    補貼爭議 美國和世界各地的城市長期以來都在努力將自己樹立為矽谷的競爭對手。紐約市當然不會超越海灣地區成為美國的科技領導者,但它正在越來越多地爭奪科技公司和人才。
  • 高房價,高稅收,大公司紛紛逃離!加州營商環境倒數第二,矽谷會成為...
    1938年,兩名年輕的斯坦福畢業生帶著538美元,在舊金山灣區一間車庫裡,成立了日後的跨國科技巨頭惠普。這間車庫後來被公認為矽谷的誕生之地,成為加州的歷史標誌性建築。自那以後,年輕人帶著技術創新的夢想,在矽谷創立公司顛覆世界的故事,不斷上演。  作為公認的「世界科技之都」,多年以來,全球各地的城市都希望能複製矽谷的成功。
  • 平均年齡50+的矽谷姐姐們,也要乘風破浪?
    文|矽兔賽跑 Amelie責編|梓最近《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節目很火,小編已經很久沒看到這麼多颯爽的姐姐們濟濟一堂登臺亮相了。這麼精彩的節目,你以為你看的是女團選秀?其實你看的是30+女星們皮膚保養 身材管理 業務能力 豐富人生經歷 為女團夢努力的超級大全。
  • 拜登勝選,矽谷是喜是憂?留學移民,夢想照進現實?
    川普和矽谷交惡已久。川普在社交媒體上曾多次炮轟亞馬遜、谷歌和推特等網際網路巨頭要為美國郵局(USPS)的衰落負責。這和指責「快遞小哥」要為中國郵政業務萎縮負責大概是一個意思。 2016年總統大選,矽谷旗幟鮮明的站在希拉蕊一邊,結果大失所望。在過去4年裡,矽谷巨頭們不得不低頭承受來自川普不斷加碼的指控。
  • 卡蘭尼克,矽谷梟雄的謝幕
    但他後來成為了這家網約⻋巨頭的靈魂人物,甚至連擔任Uber董事長的坎普(他從未以員工身份加入,也沒領過薪水)都說,「優步是卡蘭尼克的,不是我的。」《財富》雜誌一位數次採訪過卡蘭尼克的記者則乾脆評價稱,優步之於卡蘭尼克,就像微軟之於比爾·蓋茨,蘋果之於賈伯斯和Facebook之於⻢克·扎克伯格。在這場長達十年的大冒險之前,卡蘭尼克還短暫做過一名天使投資人。
  • 揭秘世界科技中心矽谷:員工沒有996,上五休二,朝十晚六
    矽谷2017年人均GDP為128308美元,折合人民幣八十二萬 這些數據的背後,都離不開身在矽谷的高科技大公司的創新。可以說,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產業鏈,正是以矽谷為中心輻射至全球範圍內的。 那麼矽谷如此高創新的背後,身在這些大公司的員工們,又是如何上班的呢?
  • 美國科技巨頭公司更青睞名校畢業生嗎?
    其實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一些專業,比如計算機、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高科技領域,美國的科技巨頭們往往更青睞專業實力強的畢業生。>>>>>>>>>>美國的一個職業網站Paysa曾經做過一份調查,針對美國排名前100的科技公司的28萬6千多名的員工的簡歷做了分析,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沒有藤校背景,這一類工作往往代表的是高薪資、福利優越的工作環境,以及高通過率的工作籤證及獲得綠卡的優先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