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關係都是鏡子,我們只能看到自己

2022-01-01 生命旅程

所有的關係都是鏡子,我們只能看到自己

在地球上我們的面向被反射回來給我們,所有我們察覺到的外在自我,都是內在某個東西的鏡子,因此我們看到外在自我的一切都是投射,我們取一個自己的面向,譬如倔強,然後想像那個特質是在那些圍繞我們周圍的人身上。

我們常常投射自己的東西到其他人身上,好壞兩者都有,然後假設那是他們的內在,而否定這是在我們的內在。

真相是:

你只能看到你自己

你只能聽到你自己

你只能與自己說話

你只能批評你自己

你只能讚美你自己

每一次當你說這些話「你是」、「他/她 是」,你正在投射你自己某樣東西到其他人身上,這可能是:「你真奇怪。」在這個例子中,你無意識地看到你自己的怪異在那個人內在出現;當你說:「她是愚蠢 的。」

你是在投射你自己的愚蠢到她的身上;或者那可能是:「你是很棒的。」因為你在別人內在看到你自己的美妙;如果你告訴其他人他們是聰明的,卻不接受你 自己是有智慧的,你正把你的智慧投射到外在。

當我們假定別人與我們有同樣的感覺時,這是一種投射。

「你對那件事一定感覺糟透了。」或者是「你一定感覺如此地歡喜。」兩者都是投射,你正把你的感覺加在別人身上,他們可能感覺完全不一樣。「沒有人喜歡我做的布丁。」是一種投射,你描述某個你不認識的人說:「她當然喜歡馬。」也是一種投射。

吉兒的婚姻不快樂,而凱特愛她的先生,她有一段真正支持的關係,吉兒常常告訴凱特:「你應該離開你的先生。」她把她覺得自己應該離開她的婚姻的那一部分,投射在她的朋友身上。

我們把自己的恐懼投射到這個世界上,我聽到某個人跟她的伴侶說:「你是一隻老鼠,你沒有勇氣為自己站穩立場。」他沒有勇氣可能完全正確,然而,除非她的某個部分害怕為自己站穩立場,否則她不會覺察到這一點,儘管她是一個大女人,她把自己膽小的那一部分投射到對方的身上。

「你沒有幽默感。」僅僅是指另一個人沒有與你以相同的方式來看著世界,他們可能有極好的幽默感,但卻是一種不同的幽默感,你實際上是在批評自己。

去想像別人有著我們希望否定的內在特質要更舒服多了。

如果你埋藏你的敵意,然後以被動的憤怒表示出來,你將投射敵意到你四周的那些人,然後想像人們是激進的,不論他們是否如此,你將有選擇性地想像出憤怒或是威脅的態度,即使那裡沒有人試圖或表現如此,那些投射他們的恨意的人認為每個人都企圖有恨意。

一位年輕的女士向我抱怨,他的伴侶一直告訴她:「你不知道如何去愛。」在我解釋投射法則之後,她認清她的伴侶正在說他自己的某個部分,這可能與她有關或毫無關係,於是開始看看她關閉自己的心的方式。

我們投射自己的不安全感與性慾到其他人身上,一個對其他人的道德有偏執狂的人,是在投射自己潛在的不道德。

一位懷疑他所有的員工都在欺騙他的老闆,是在投射他內在的欺騙,因此他可能理所當然地吸引了欺騙。一位太太持續地譴責他忠實的丈夫不忠誠,是在投射她自己對這段關係缺乏信心。

如果你聽到某個人在說另一個人:「她是一位頑固的女人。」你會想知道說這句話的人的頑固性,某個沒有這種特質的人不需要說別人有這個特質。

因為我們當中有許多人不承認或不相信自己的美好,我們也把自己美麗、仁慈、有力量與傑出的部分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每一次當你認為人們有美好的特質時,記得在你內在也有那樣的品質,否則你不會在他們裡面看到那個特質。

我們把自己的愛投射到其他人身上,我們的友善、慷慨、善良也是一樣,一個天生就很親切的人,會想像他四周所有的人也是很親切的。

一個非常慷慨的人也會期待別人這麼做。

當一對情侶在戀愛中,是在各自投射他們內在的美到對方身上,看到我們的光芒擴大然後反映到另一個人身上,這提供一個靈性成長很好的機會,在愛中是一種恩典的狀態。

一般性的投射非常普遍,比如:『每一個人都害怕考慮』、『所有的女人都是喋喋不休的』『小孩的功課很難』,把這些投射翻譯成:「我很怕老虎。」「我的某個部分是喋喋不休的或是很喜歡閒聊」以及「我發現我小孩的功課很難」就只是為任何屬於你的部分負起責任。

把你自己投射到每個其他人身上,讓你不能為自己負起責任,大多數的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正在說的特質,實際上就在他們內在,這是一個很有力量的否定形式。投射可以創造出桌球的遊戲,當兩個人彼此咆哮,每個人都譴責對方的不是,兩個人都在投射自己的憤怒與恐懼。

有句諺語:「五十步笑百步。」確切地描述了投射法則,沒有看到自身的黑,反而看到其他人是如此地黑。

你只可能跟自己說話,當一對父母說:「你是一個很難相處 的孩子。」他們是在投射自己到他們的子女身上。這真的會毀了一個小孩,他還不了解事實,那就是這完全與他無關,而一切都與他父母有關。一個母親愛她的嬰 兒,不斷告訴這個嬰兒她是多麼地美麗與可愛,這是正面地投射她敞開的心,她在這個過程中點亮了兩個人。

這裡有一些投射的例子:

你是個雞婆的人。

我感覺你在管閒事。

做一個軍人很困難。

這個世界是一個很可怕的地方。

當我們停止投射時,取而代之的是為自己的感覺負起責任,我們可能說:「當你問這些問題時,我感覺不舒服。」或是「這是我個人的事情。」你會說:「我發現當一位軍人非常地困難。」或者「我覺得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威脅到我。」

甚至有高度經驗與客觀性的專業人士,也會透過有色的眼鏡來看這些情境,當我們有人類意識時,這幾乎是無可避免的;當我們百分之百超然,能夠從一個全然客觀的位置來觀察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透一個人或是一個情況,到了那一刻,我們最好能從我們的生命中切除投射。

你的生命就是你所經驗的,其他人或許有非常不同的生命經驗,因此觀察你的投射,然後在自己身上下功夫,了解到這個法則提供個人與靈性成長巨大的機會。

你不知道別人的感覺是他的狀態,你在其他人身上看到的每一樣東西,都是你自己一部分的投射。

相關焦點

  • 關係是一面鏡子,藉由他人照見自己
    為了一個人改變自己,就等於放棄自我。我們怎麼能夠改變別人呢?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是為了成為自己,每個人都在為活出自己而努力。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任何人。如果有人改變了,那是他自己想要改變。除非一個人自己想要改變,否則沒有人能改變他。若你還是試圖改變伴侶,越大的努力只會使問題變得越多、關係變得越糟。
  • 在現代舞劇《微妙關係》中,我們都是一面發光的鏡子...
    在第一部(走的部分):上場前一直在想著排練時候所訓練的呼吸(很難),當進入舞臺區域,每個人都要把腳步放到一個呼吸上。其實這個上場進入的狀態每次都不一樣。但我們所有人都是一種凝聚力。力量的部分:當所有人把目光放在郭老師身上時,我們就成形成了一種力量。雖然導演要我們每個人凸顯自己的力量。在演出的時候我更是感覺自己被包裹到所有人的更大的力量裡面。雙人部分:這部分非常考驗演員的專注力,因為每個人的力量不同。
  •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生命中所有的遇見都是人生的一面鏡子我是從生命中覺醒的蓮花/原創,抄襲必究轉載請註明出處,我曾是長期受情緒困擾,關注我做您的貼心使者,讓我用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陪伴您,帶您走出黑暗之前有看到一個老師分享了這樣一篇文章,主題是,如果你有覺知,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真的是好有智慧的一個洞見啊!人生中你遇到的每個人都會成為你的鏡子,如果帶著覺知,就會有返照自己的能力,從對方的身上能夠反射出自己內心世界的種種。或者是自己的優點,也或者是自己的缺點。
  • 洗臉盆和鏡子的血緣關係(古代的鏡子怎麼做的)
    我們現在用的玻璃鏡子,是從明清年代才有的,那麼在這以前,古人用什麼照鏡子呢?一般人都會說,當然是銅鏡。那麼,鏡子和臉盆又怎麼扯得上關係呢?這就要繼續往前推,追溯到銅鏡發明以前。沒有銅鏡的時候,人們當然也想看到自己的模樣。怎麼辦?那就只好到水邊去看自己的倒影了。不過,在臉盆裡放上水,也能達到這樣的效果。那時候,盛水的大盆叫做「鑑」,所以,「以人為鑑」、「以史為鑑」都是從這裡引申過來的。而後來的鏡子,也被叫做「鑑」,就是因為它代替了臉盆的附屬作用。
  • 人間所有的關係都是「天賜良緣」
    透過別人,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的其實就是你自己。我們對別人的意見,主要是取決於他們使我們看清自己什麼,而不是我們如何看他們。你所有的人際關係都是一面鏡子,透過它們,你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你在發覺對方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你也等於是在發掘你自己。
  • 鏡子的隱喻:認識你自己!
    每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一面鏡子,反映著另一個過路者。——查爾斯·霍頓·庫利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外界和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印象、評價和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鏡中我」也叫「社會我」,只有通過傳播、互動、社會交往,才能形成「鏡中我」。
  • 鏡子裡的自己是別人眼裡的樣子嗎?
    每次在洗完澡後,我們都會沉迷於鏡子中,自己驚為天人的「絕世顏值」,不禁發出:世界怎麼會有如此好看之人的感嘆。然而,看著手機裡沒有經過美顏修圖的自己,畫風差異之大,手機、單反、鏡子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你呢?
  • 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幫我們照見內心的秘密
    每個到你面前的人都是一面鏡子 你在看到鏡子的同時也必須看到鏡中的你自己 與你相遇的每個人都是你的啟示
  • 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現在有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臉,而是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關係是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不是看到你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實的情況。
  • 每種關係,都可以被視為我們與自己關係的一個反映!
    愛自己,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因為只有自愛者才能愛人,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能好好愛別人?我們擁有的每種關係,都可以被視為我們與自己關係的一個反映。通過信任自己,聽從自己的想法、感覺和情緒,我們變得更加真實,這給了我們很好的機會以一種舒適的方式接納自己。然而,當我們不接受真實的自己,我們便將不能接納的部分投射到別人身上。很多人都說自己「愛自己」或者覺得自己已經很愛自己了。但你是否真的在愛自己呢?
  • 想看到真實的自己,要敢於在陽光下照鏡子
    先生說,她家裡有三面鏡子,一面鏡子擅長奉承主人,一面鏡子刻毒,還有一面老實。讀著讀著,我一時好奇心起,想想自己家裡也有三面鏡子,可是每次照鏡子,不論照哪一面鏡子,它們給出的答案總是千篇一律,從不曾出現多大的差別。是我家的鏡子都比較誠實,不會奉承也不刻毒,總是誠實地呈現我的形象嗎?還是它們商量好了,口徑一致,免得主人厚此薄彼?我決定整個明白。
  • 鏡子裡:你看到的是自己還是別人的人生?
    從外面回來,從喧囂的車流裡回來,靜坐著聽夜從遠方傳來的震顫,心靈的弦響,穿越千山萬水,穿越記憶裡所有的空白。又飲酒了,每一次從燈紅酒綠、虛杯碟盞中收拾回本來的心情,總是有很長一段路在走。晃晃蕩蕩,如同第一次蹣跚學步,我在找尋一些可以讓自己不至於摔倒,但還是挺直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我總是在找,清醒的時候找、醉了的時候也找。
  •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那鏡子裡的人是誰
    筆者-小文 無論你是不是愛美人士,都一定會有照鏡子的習慣,鏡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儀容,以一副更好的姿態去面對外界。
  • 自己給自己做鏡子,敢於認識你自己
    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你約翰大叔是個瘋子呢。"愛因斯坦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拿別人做鏡子,白痴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愛因斯坦聽後頓時滿臉愧色。原來,小時候的愛因斯坦總是喜歡和一群頑皮的孩子在一起,不愛學習。
  • 故事:老人看到鏡子後,道出了房間的秘密
    公司為了省錢在離公司沒多遠的地方,一個很老的小區,三樓租了一間房子,記得我剛搬進這間房屋時,房間內的環境給我第一感覺就是很有年代感,如果不是嶄新的防盜門,我都懷疑自己穿越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了。因為當時我身穿短袖,而這個手印正好在小臂內側,要不是營業員看到,估計等它消失了我也不會發現的。營業員見我呆呆的看著鏡子一言不發,打趣道:「咋地了,溪風哥,被我猜穿了吧,你怕啥啊,這不是很正常的事嘛!」
  • 所有的關係,都是這樣變淡的
    所有關係的變淡,都有一個過程。看過這樣一句話:成年人絕交不用說出來,默默不聯繫,慢慢遠離就可以了。就算是再好的朋友,久了不聯繫後,也不得不承認,你們的感情變淡了。前幾天在微信上收到了一條訊息,是許久不聯繫的高中同學發來。「24號我約了幾個同學,你要不要來?」
  • 我也想看到你在鏡子裡打扮
    我喜歡看你化妝當生命不重要的時候數一數你梳了多少根黑髮當我們都老了不再愛憂傷我也想看到你在鏡子裡打扮看著鏡子裡的女兒我想我很快就會看到我的同志們一起戰鬥了是什麼樣的調皮可愛的笑容當窗口管理雲鬢時,將花黃粘貼到鏡像--北魏《木蘭詞》這幅明代的老畫使我想起了他
  • 人都是相互的——鏡子效應
    它分為狹義與廣義的兩種解釋,前者是指,當你照鏡子時,鏡子裡的你,會隨著你的喜怒哀樂而變化;後者是說,在人際交往中,你對別人好,別人也會對你好。相反,你對別人不好,別人也不會對你好。東子解析——鏡子效應告訴我們——人都是相互的!
  • 看完《聽見她說》第一期,我才明白:其實我們都應該愛自己
    通常,他們習慣於將目光與焦點都放在別人的身上,他們也習慣於毫不吝嗇地誇讚別人,可與此同時,卻忘記了自己也是全世界最獨一無二的存在。當看到一張驚豔的面孔時,他們總會拿著鏡子照著自己的臉,然後一臉惆悵,再一聲嘆息後,他們將鏡子狠狠地扔在了一邊。
  • 投射的把戲 | 如何認清一段關係?答案就在你每天照的鏡子裡
    作者/池遠之 編輯/玫瑰 圖片/花瓣網我們都需要關係,而關係究竟是什麼?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在關係中對抗的,渴望的,是否真的跟關係對面的那個人有關?彼此破解了關係的奧義之時,是否即是緣盡之時?這或許是一個蒼涼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