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活得體面,到死都是:人生最後的尊嚴,是安樂死

2020-12-14 壹心理

文:壹心理主筆團-笛子

來源: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今天,壹心理想聊「得體活著」

過年期間,聽我媽說了一件事。

村裡有個老爺爺,前兩年中風,因搶救不及時,成了植物人。

死不掉,也活不好。

他靠呼吸機維持呼吸,飲食靠胃管,他太太每天用注射器「餵」流食進去,身下時刻墊著紙尿片。

沒有尊嚴,只有活著。

他已經沒有意識,不會說話,生活無法自理,家裡沒條件請護理,只有老太太每天在身邊照顧他,哪裡都不能去,有時難免有脾氣,和我媽訴苦:「我真是不想活了。」

我媽嘆氣說,當初醫生建議放棄治療,這樣活著對老人家很折磨。但他們家人不肯,因為老爺爺是退休公務員,每個月有一筆退休金,他活著一天就能領一天錢,人死了就沒了。

聽到這裡,我有點氣憤地說:「如果是我,寧願安樂死也不要這樣活著。」

我媽說:「你懂什麼,好死不如賴活著。」

「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很多人的生命觀。

臨終病人沒有自己的生命決定權,活著的人不肯放手,躺著的人生不如死。

想起巴金先生,活了101歲,生命的最後 6 年沒有離開過醫院的那張病床。氣管被切開,身上插滿管子,靠著機器和藥物人工地活著,毫無生存質量可言。

他曾多次向家人提出希望病重後安樂死,常說的幾句話是:

「自己是一個廢物」。「長壽是對我的折磨。」「我是為你們而活。」

因為,「身邊所有愛他的人都希望他活著」。

如果是你,你願意這樣活著嗎?

我的答案一直都是:不願意。

我最怕的不是活著,而是是活得沒有尊嚴。

我已經無法選擇如何來到這個世界,但希望,能夠決定自己如何死去。

我非常希望有一天,安樂死能合法。

希望有一天,能有尊嚴地離開這個世界。

今天,我想和你們聊聊,這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安樂死。

01

比起人工地活著,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有尊嚴的告別

臺灣體育名嘴傅達仁,亞洲第一位安樂死的中國臺灣人。

他為什麼要千裡迢迢去做這件事呢?

因為,活著太痛了。

2016年,傅達仁檢查出膽管堵塞,發炎。要在膽管裡放支架,才能讓膽汁流出來。

但支架每次只能放半年,時間一到,又要動手術把支架取出來再放進去。

第二次放支架的時候,切除了膽。

同時,大病小病輪番侵襲,左眼視力退化到幾乎全盲,痛不欲生。

他開始積極尋求安樂死。認為這種方式可以避免「過度醫療「,不僅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也能減輕病人的痛苦。

家人反對,怕他是一時衝動,勸他:「很多人沒有膽,也可以活得很好。」

但他說:「痛不在你身上。我已經八十幾歲了,我活夠了。」

2017年,他又確診了胰臟癌。

醫生說,如果要做手術,這樣的高齡很危險,且存活的機率僅有50%,甚至可能躺著度過餘生。

他決定放棄積極治療,了解到瑞士是全世界唯一一個可以為外國人提供安樂死的地方。

兒子傅俊豪和他去了瑞士,在知道安樂死的死亡流程後,傅俊豪退縮了,把他拽回了家。

那時候,家人很自私地,只想讓他多陪他們久一點。

於是,慫恿他寫自傳,鼓勵他辦畫展,希望可以轉移他的痛苦。

他有時候會很生氣地說:「我每天這麼痛苦,吃止痛藥也沒用……我已經活到八十幾歲了,一家子和樂,我很知足。」

直到有一次他用嗎啡止痛的貼片,過敏了,一直吐。到了醫院已經神志不清,不停翻白眼,身體抽搐,骨瘦如柴,幾乎每三秒鐘一次就會因疼痛坐起來又躺下,甚至陷入瀕死狀態。

當他奇蹟般地被搶救過來,說了一句話:「想死也死不掉,想活又活不了。」

傅俊豪才意識到,他的不舍,讓爸爸有多痛苦,而自己什麼都幫不了他。

家人下定決心支持他安樂死。沒有痛苦地死去,或許對他是更好的選擇。

申請流程很繁瑣,確定最終日期前,他和家人去瑞士和醫生面談過兩次。

醫生需要確認三點:第一,本人是自願的;再者,病情真的能達到實施資格;最後,當事人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且意識清楚。

實施當天,他們進入了一個「尊嚴屋」,白色客廳,有一張桌子,可以一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和家人分享最後的想法。

在現場,醫護人員反覆問他,是否真的確定要安樂死:「如果你不想要了,隨時都可以停止。因為這是你自己的權利,我們沒有人可以影響你。」

傅達仁從未動搖 。

2019年2月24日,他的家人公開了傅達仁在家人的理解和陪伴中進行安樂死的視頻。(點擊即可觀看https://v.qq.com/x/page/e0842pje1p6.html)

他要喝兩杯藥,第一杯是止吐劑,喝完後要過25分鐘再喝第二杯終結生命的藥。醫生建議他一口吞下去,因為很苦。他很認真地問:「一口吞嗎?可以兩口嗎……」

他臉上沒有任何悲傷,微笑著喝下那杯藥。在家人唱著他改編的歌曲的歌聲中,和全世界告別:「再見 ,Farewell so long。」

兒子傅俊豪抱緊他的肩膀說:「爸,我們愛你。」

他回答:「好,不痛。」

不痛了,不痛了,再也沒有病痛了。

兒子傅俊豪事後說:「我們覺得一切都圓滿了。所有他想做的事情都完成了,所有的事情都交代完了,真的是沒有任何遺憾地走了——是他想要的『平安喜樂的再見』。」

比起人工地活著,這可能是一個人最有尊嚴的告別。

02

安樂死應該成為可選項嗎?

很多人認為,人因為受病痛折磨才會選擇安樂死。

但在紀錄片《明天之前》裡,104歲的澳洲植物學家大衛·古道爾教授是個例外。

沒有生病,子孫成群,功成名就,是澳大利亞最年長的還在工作的科學家,卻也不遠千裡從澳大利亞遠赴瑞士進行安樂死。

當記者問他,有沒有一瞬間有過猶豫。

他毫不猶豫:從來沒有。

他說:「我不想再繼續活下去了,我很開心明天能結束生命,我不認為有其他人介入了這個選擇,這是我自己的選擇。」

他為何如此堅定?

因為,活著對他來說,也只剩下折磨。

他太老了。

他最愛的一件事是閱讀,但他已經無法閱讀。

他喜歡旅行,但他再也不能行走了。

他熱愛工作,熱愛他研究的科學,但他卻再也無法工作了。

時間突然把他熱愛的一切都剝奪了,生活一成不變,「每天早上起來,等著吃早餐,吃完早餐後,坐著等待午餐,吃了午餐後繼續坐著。」

沒有希望。

讓他最絕望的一次是,獨居在家的他不慎摔倒在地,他大聲喊叫,沒有一個人聽見。

被人發現時,在地上躺了整整兩天。

那時他才開始相信,自己是時候離開這個世界了。

曾寶儀也訪問了一路陪伴他到瑞士的護理人員,他為什麼不去敬老院?為什麼不請一個護工24小時陪護他?

護理人員說:「如果換成是你,連大小便時一分一秒都沒有隱私的生活,你要嗎?」

曾寶儀搖頭。不要。

在飛往瑞士的飛機上,古道爾穿上了帶有「毫無尊嚴地老去」字樣的毛衣。

他相信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為什麼我要因此而傷心呢,我不覺得死是一件殘酷的事,而是一件自然的事。」

他認為,所有人都可以擁有自主的選擇。

最後,他聽著自己最喜歡的歌曲,貝多芬的《歡樂頌》,按下了注射藥物的按鈕。

致力於在全世界推行安樂死的菲利普·尼什克表示:古道爾的選擇象徵著,安樂死不僅僅是絕症人士的特權,這是一項基本人權,一個理性成年人做出的決定。

文明的進步不該只是人類壽命的延長,還應該追求人的生命質量和尊嚴。

03

關於安樂死的爭議

安樂死(Euthanasia)源於希臘語「好的死亡」。

我國對安樂死的定義是:患有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垂危狀態下,由於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和其親友的要求下,經醫生認可,用人道的方式讓病人在無痛苦的狀態中結束生命過程。

安樂死一般分為三類。

一是積極的(主動的)安樂死。指在當事人主動要求下,醫護人員或他人採取措施結束其生命,如注射藥物。

二是消極的(被動的)安樂死。指終止對當事人(如病危且無法治癒的病人)維持生命的醫療行為,讓其自然死亡。這個概念已逐漸由「尊嚴死」取代,是對患者生命自主權的尊重。

三是協助性自殺。指由當事人主動要求,醫生準備藥物,在醫生或病人家屬的協助下服用,或病人自行服用,結束生命。目前世界上合法的國家有:德國、瑞士、加拿大、美國和澳洲的部分地區。

安樂死至今還沒有在多數國家合法化,且關於安樂死是否應該合法化的爭議一直不斷,尤其是主動的安樂死和協助自殺。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其中涉及了很多社會、法律、道德、倫理等難題。

① 人的生命神聖而不可侵犯。

部分持有生命神聖論的人認為,生命是至高無上的。

中國人常說一句話「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還有生的機會,尋求安樂死是一種消極的人生態度。

人死了,就什麼希望都沒了,沒有人可以剝奪一個人的生命,包括自殺和安樂死。應該讓生命自然地來,自然地去。安樂死為人們提供了一個逃離痛苦的出口,如果這個世界,人們有個想死的念頭就能隨時死去,會不會很可怕?

△ 極力反對安樂死合法的殘疾人珍妮 來源:《明天之前》

② 如何確定當事人真正的意願?

人想死的想法可能是階段性的,會隨著時間變化和複雜的心理狀況而改變。

比如在病痛折磨、恐懼和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人或許會做出非理性的決定。

如果我在執行安樂死過程中後悔了,又無法表達,最終導致死亡,這又是「謀殺」的另一種形式。

還有一個可能性,病人家屬、醫生會否可能為了個人利益而利用安樂死「謀殺」病人?比如刻意跟病人誇大病情,加重他的恐懼情緒等。

安樂死合法的閥門一旦打開,病人會不會不是因為痛苦,而是因為遷就親人而違心地選擇安樂死?

對於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來說,還有一個悖論式困境。假如我現在意志清醒,籤訂了安樂死的協議書,但這隻代表了我現在的意志。等我的健康狀況到了需要安樂死的程度,比如嚴重失智,往往已經不滿足安樂死「神志清醒」的先決條件了。此時執行安樂死,執行者是不是變成了「謀殺」?

這其中涉及了諸多法律、道德和倫理的界限,難以有標準的判定。

③ 安樂死會不會阻礙醫學的發展?

醫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不治之症或許明天就會研究出新的治療方法。

有部分人認為,安樂死讓醫護人員放棄了拯救病人的努力,侮辱了醫學救人的內在本質和使命,病人選擇了安樂死,但疾病並不會因此消亡,它還會繼續存在。

如果我們在面對疑難雜症時,都選擇了放棄,罕見病藥物研發的動力會不會減少,醫學如何進步?

△ 對安樂死合法充滿擔憂的黛比,來源:《明天之前》

④ 痛苦的人死了,親人的創傷怎麼辦?

痛苦的人死了,活著的人還要繼續承受著喪失的痛苦和社會輿論的壓力。

而失去親人的創傷,甚至可能需要一生來治癒。

英國的黛比,曾陪伴患漸凍症的丈夫西蒙實施安樂死,被BBC拍成紀錄片《如何死亡,西蒙的選擇》,播出後引起很大反響,甚至推進英國對安樂死的討論。

但她丈夫死後,留給她的,是難以磨滅的創傷。

她覺得丈夫選擇了離開自己,就這麼撒手去了,好像關於他的一切,都戛然而止。

黛比感覺自己被拋棄,經常陷入是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才讓丈夫不願留在人世的自我懷疑和愧疚中。

「如果是我得了這種病,我肯定會考慮安樂死。但是我首要考慮的是對我家人的影響。」

我覺得,她還沒完成丈夫死亡的悲傷過程,還沒能接受丈夫死亡的事實。

或許安樂死要教會我們的,正是怎樣對待生命。

選擇怎樣死亡,是當事人的課題。

如何處理喪失的悲傷,則是他人的課題。

如果非要一個人為了負責別人的悲傷,而艱難地忍受生命只剩下「活著」的痛苦,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這些難題至今沒有統一的答案,答案在每個人的心裡。

不管怎樣,命是自己的,最後做選擇的只能是自己。

04

寫在最後

我想起中國抗癌協會副秘書長劉端祺醫生講過的一個故事。

有個肺癌晚期的老太太,做了3個周期的化療,被折磨得不成人樣。

她徹底了解自己的病情後,和醫生商量,決定放棄化療。

住院時,她唯一的「特殊要求」是:希望有一個由自己安排的單間。

在這間單人病房裡,她請人把自己最喜歡的沙發和幾件小家具移到病房,牆上掛滿了家人的照片。

最後的生命裡,她一直在鎮靜狀態中度過。偶爾醒來,會向每一個查房醫生、護士微笑。有力氣的時候,努力地擺擺手,點點頭。

直到再也沒有醒來。

在生命的最後,她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捍衛著自己的尊嚴。

面對這個話題,白巖松曾說:「死亡有一萬扇門,你在哪扇門前謝幕?」

當生存質量難以保障的時候,是否能帶著尊嚴和體面,走完這樣最後一段路呢?

這是我們終將面臨的課題。

世界和我愛著你。

參考資料:

[1].自述:傅俊豪 編輯:白汶平.中國第一個選擇安樂死的人.公眾號:一條,2018-11-05.

[2].李佩珊.傅達仁兒子談父親安樂死:「他想要喜樂再見」.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2019.03.01.

[3].導演:希·韋塞爾卡,主持人:曾寶儀.紀錄片《明天之前》第4集.騰訊視頻可看.

[4].李冰華,楊楠.關於安樂死.《健康之友》[J/OL]2019年15期.

[5].楊宙.一個科學家決定安樂死.《戀愛·婚姻·家庭(養生版)》[J/OL].2019年4期.

[6].王曉翔.安樂死與死亡的自己決定權.《雲南大學學報(法學版)》[J/OL].2016年6期.

[7].從玉華.生命最後的尊嚴.《 中國青年報 》2012年11月21日12 版.

作者簡介:笛子|作者、歐小宅|編輯、Engin Akyurt|封面。微信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

排版:小鯨魚 八角亭

相關焦點

  • 對話羅點點:「尊嚴死」與「安樂死」,爭議的焦點是什麼?
    兩會期間,有一些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仍然採用「消極安樂死」概念,我覺得有些遺憾。我希望我們的代表、委員、專家、法律工作者等,應該重新認識和儘量避免使用「消極安樂死」這個觀念。當然,大英百科全書是不是代表權威性,這都是可以商榷的。
  • 接受了動物安樂死,中國什麼時候才能接受人安樂死?
    是啊,這是生命最後的尊嚴。那麼,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接受了動物安樂死,中國什麼時候能接受人安樂死呢?別急,我們先來看看人想要安樂死的N個原因——跟一個醫學工作者聊過天,我問他:在你職業生涯中,有病人問過你關於安樂死的問題嗎?他的答案簡單明了:有,而且不止一個兩個。他說,有些病人每天靠著輸液過活,在病床上哀痛呻吟,等著別人餵飯,等著別人換尿布擦身,慢慢完全地失去做人的自尊和體面。
  • 您是否贊成安樂死?古德爾選擇安樂死過程曲折
    最為不孝的是我沒有滿足他們的最後遺願——兩位老人頭腦清醒時,多次表達將來「一下子走了就好」,一是減輕自己痛苦,二是不會浪費醫藥費,三是不佔用醫療資源,四是不想拖累我們。然而,不幸還是發生了,先父1988年中風,辦了病退,熬了10年,到1998年再度中風,送醫院搶救,臥床48天,每天都在病痛折磨中度過。最後一些天,完全昏迷,直至辭世。
  • 紐西蘭安樂死立法,允許安樂死!
    畢竟沒有人喜歡死,可是不喜歡,你就不會死嗎? 在歷史上,很多帝王,都希望自己長生不老,希望自己不死,可是最後還是逃不過時間的車輪,一年一年的老去。
  • 17歲少女抑鬱申請安樂死,被拒後絕食身亡 | 關於安樂死,你知道多少?
    生命的質量與生命本身一樣重要,在某些情況下,無尊嚴地活著甚至可能比死亡更加悲慘。我姐姐患有抑鬱症,最後上吊自殺了。聽說這樣去世的人很痛苦。我現在經常想,留住想死的人,會不會只是親人的一廂情願。在她沒有辦法撐下去的時候,理解她、給她最好的方法,也許還能讓她走得更安心、更不那麼痛苦。
  • 日本記錄51歲女性安樂死:比起苟延殘喘的活著,她想尊嚴地死去
    如同片名所提示的,《她選擇了安樂死》就是真實的記錄了一個女性追求尊嚴的死去的故事。主人公叫做小島美奈,是家中最小的女兒。小島美奈在高中畢業後,前往韓國首爾大學留學,之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韓語翻譯。但美奈仍沒有退步,她堅定地告訴姐姐「不希望姐姐們以後給她換尿不溼時,自己連一句謝謝和不好意思都說不了,那一天到來時真的會很難過」。美奈表示,比起苟延殘喘的活著,她更想清醒著、尊嚴地死去。最終,家人們選擇尊重美奈的想法,幫助她安樂死。然而,在全世界範圍內,安樂死都是極具爭議的死亡方式。
  • 104歲科學家飛瑞士安樂死:非常遺憾,活到了這個年紀
    圖據《衛報》「我非常遺憾活到了現在這個年紀」,他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說,「我更希望自己的生命終結在七八十歲的年紀」。當被媒體問及這個生日是否過得高興時,他說,「不,我不高興,我想結束生命。這並不是一件悲傷的事,相反,如果一個年邁的人想結束生命卻被阻止了,反而會讓人感到悲哀。」「我認為,像我這樣的老人應該擁有選擇自願安樂死的權利。」Goodall說。
  • 日本51歲女性安樂死,從清醒到死亡,只有4分鐘
    聊天時,一個關係好的長輩就說:要是我老了癱瘓或者得了治不好的病,我就吞安眠藥自殺。這讓我想了很久,當一個人的身體遭受病痛的折磨,無法控制自己,那麼苟延殘喘的生活真的有意義嗎?這時候,你會想要安樂死嗎?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講述的是一個日本女人小島接受安樂死的全過程。
  • 安樂死合法化,西班牙一路走來都經歷了什麼?
    華輿訊 據歐洲時報「西聞」報導 12月17日,西班牙國會通過安樂死法案。如無意外,將在《官方公報》上公布三個月後生效。通過安樂死法案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許多國家都在討論安樂死?近日,《歐洲時報》專訪了西班牙中國律師事務所主任季奕鴻律師。他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介紹了西班牙近年來對安樂死的討論,並談了安樂死在西方社會經歷的演變。
  • 【探討】安樂死合法化研究
    顯然,這必須是在沒有妨礙到他人的權利行使、個性是在行使處分權時更加嚴格尊重法律的條件和程序的情況下,才稱得上正當行使權力。對於那些生理上承受巨大痛苦而又不能立刻死亡的患病人群實施安樂死既可以讓患者免受痛苦,又可以保留其尊嚴。這難道不是正面反應了我們對於生命的無上尊重的態度?那麼我們前面提到,生命權是屬於自己的一項權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認定其是不可侵犯的,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應然地對其進行處置呢?
  • 這部臨終紀錄片揭催淚真相:「臨終關懷」成他們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我是子夜,歡迎關注,願做一縷微光,點亮你的人生生命是一種輪迴,有生就有死,而死的盡頭也可以不孤獨。1 接受死,比接受生,困難一百倍中國人普遍忌諱「死」。3 人人都應該享有自主選擇死亡方式的權利,按自己的意願,尊嚴體面地走完生命最後一程在生命的盡頭,比起臨終患者的不接受死亡,更多的是家屬的不接受。我就親眼見過一些活生生的例子。
  • 西班牙通過安樂死合法化 三個月後將生效
    當然,在整個過程中,患者在任何時候都有權改變主意,推遲或放棄安樂死。並且,距離他首次提出安樂死申請至少要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安樂死的「前世今生」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源於希臘文Euthanatos,原意是指善終、舒適無痛的死亡,西方早期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支持安樂死,認為能夠有尊嚴的死去是人的權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普遍允許病人及殘廢人「自由離世」。
  • 寵物安樂死:我為你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安靜的陪你離開
    安樂死這個話題一直以來都比較沉重,中國有一句古話:「好死不如賴活著」,因此網友們對這個話題觀點不一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那你對安樂死是什麼看法呢?或許看了下面幾位外國網友的故事就會有答案了。 主人不要哭,我只是想再看一眼這個世界
  • 安樂死在我國合法嗎?回顧中國安樂死第一案
    安樂死分為積極(主動地)安樂死和消極(被動的)安樂死。積極安樂死指主動採取促使病人死亡的措施,結束其生命;消極的安樂死,即對搶救中的病人如垂危病人不給予或撤除治療措施,任其死亡。事實上,在安樂死第一案發生以後,部分人大代表提議將安樂死列入法律之中,但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對安樂死總體持反對態度,在我看來原因有以下幾點:1. 生命是人類最寶貴的東西,生命權是自然人至高且不可侵犯的權利,沒有人有權侵害其他人的生命;2.
  • 日本一52歲女子安樂死:過程僅4分鐘,死前說了句謝謝
    日本女子小島美奈就是因為覺得,在病魔的折磨下,沒有尊嚴地活著才是莫大的痛苦,因此主動選擇安樂死。l 美滿前半生1967年,小島美奈出生於日本的一個普通家庭,幼年時父母離異,但在兩位姐姐的疼愛與照顧下,仍然有著非常幸福的生活。
  • 在中國為什麼不能實行安樂死?
    在生活中,我們見過太多太多因病痛的折磨而生不如死的人了。安樂死對於那些苦不堪言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非常體面的歸宿。但是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範圍內對於安樂死的爭議都是非常大的。目前為止,只有少數的歐美國家才可以實行安樂死,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都對於安樂死都是非法的。其實對於安樂死這件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實還有不少人支持安樂死的,因為他們覺得是否選擇安樂死這都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生活方式,別人應當給予尊重和理解。但又因為其他種種原因,在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安樂死都是非常難以實施的。就拿中國來說,從古至今,孝都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 67歲男子不忍親人受苦殺妻,網友幫喊冤,安樂死合法豈能隨便喊
    每當有類似的案例出現時,就有一些網友呼籲安樂死合法化,他們認為,人對於自己的生命有處置的權利,既要有「生的尊嚴」,也要有「死的尊嚴」。 在生命瀕危的情況下,有的人可能不希望自己渾身被插滿管子進行無意義的搶救,只希望走得體面一點,這種權利應該被尊重。
  • 沈德詠:我們需要一種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
    在我國,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決定了對人格尊嚴的高度重視。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全國人大剛剛審議通過《民法典》,將人格權獨立成篇,其立法目的就在於體現憲法精神,讓每個人都活得更有尊嚴。《民法典》第一千零二條規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權,有權維護自己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尊嚴。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權。」
  • 他們不是冷血,讓自家寵物安樂死的背後,是鍵盤俠們體會不到的悲哀
    我們商量的結果是,先送到醫院,如果醫生說有希望,就手術治療,如果治癒可能性不大,就直接安樂死吧。把狗從他家往車上抬的時候,他老媽哭了,也許這就是她見它的最後一面。幸好醫生說無大礙,可以治癒。有個同事,家裡的第一隻貓養了兩年,得了貓瘟,醫生說沒有治的必要了,安樂死吧。
  • 死刑犯被判安樂死,倘若注射藥物後沒有死會如何?下場照樣悽慘
    時至今日,我們的社會更加民主和包容,會給死刑犯較為體面和沒有痛苦的懲罰方式。例如現如今很多地方都實行了安樂死,「安樂死」讓他們的死不再痛苦,可隨後出現了一個問題:死刑犯被判安樂死,倘若注射藥物後沒有死怎麼辦?其實這個下場照樣很悽慘。古代社會的刑法非常多,那時候有相當多的殘忍手段,會置人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