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小腸

2021-03-04 安徽誠和享美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

1、 結構上: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

2、生理關係:

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

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

手少陰心經 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

心與小腸生理上相互為用。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潤,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使水谷在小腸內充分分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和糟粕;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與心,化血以養其心脈,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心與小腸病理上相互影響。心經實火,可移熱與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脈上燻於心,可見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

在五臟之中,心居於胸中膈上、兩肺之間、偏左的位置,形似一團火苗,有心包絡保護在外,故而有了「心」這個象形漢字的模樣。而「小腸」,乃是六腑之一,它之所以叫「腸」,因為它迴轉跌宕,盤旋於腹腔之內。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上與胃相通,下與大腸相連。小腸在體內負責吸收食物之中液態樣的物質,並通過心臟推動的血流運送到全身,營養各個角落。

古人認為,心與小腸互為「表裡」關係。

表裡,如同天與地

何謂「表裡」?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地與大氣之間的關係,大地在內、在裡,成為了大氣的核心;而大氣在表、在外,將大地緊密地包裹於其中。

這種表裡關係,也是一種陰陽關係。大氣在不斷地循環運動之中,屬陽,相對活躍;而大地靜而守位,相對靜止,一年四季大氣運動所帶來風雨甘露滋潤大地,才能化生萬物。

心與小腸的「表裡」情,背後有一對牽手經絡

如果說五臟六腑是人體最初形成之時,生命在人的胸腹之內不同的方位,埋下的一粒粒功能各異的種子的話,經絡,則是這些種子發芽之後,向外、向著體表伸展出來的枝杈與脈絡。其中,從心與小腸發出來的經絡,相伴著通行於手臂的小指一側,小腸經手背的一側,屬陽,心經在手掌的一側,屬陰。它們在小指的末端牽上了手,相互溝通,對人體內營養的輸布,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主神志、主汗液

心為君主之官,人的一切思維、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心神的指揮,而這背後,全賴心血的供養。心的功能正常時,人的思考敏捷、神志清晰;一旦心的功能虛弱,則會出現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它與現代大腦的功能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我們可以通過汗液的表現來了解心臟,「汗為心之液」,當心氣虧虛之時,收控不住汗液,便會出現動輒冒虛汗的情況。

小腸為受盛之官,主液

食物經過胃的充分蠕動磨合之後,變成了粘稠的流質物,下一步便來到了小腸。小腸的長度約佔全腸的五分之四,5~7米左右,主要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任務。它具有很強的分清泌濁的能力,大分子營養物質經過小腸的分解之後,吸收入人體的血液和淋巴之中,其餘的糟粕一分為二:水液部分滲入膀胱,以小便的形成排出體外,殘渣部分則下注到大腸之內,變成了糞便的模樣

治病要表裡雙解,不可「關門殺賊」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也是相互影響的。打個比方,心火過旺時,除了口舌生瘡、長潰瘍之外,還常常伴有小便短赤、排尿時的灼熱疼痛甚至是痛如刀割的表現,這是因為「心火移熱於小腸」,身體本能地想把心臟多餘的熱量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在治療心火旺的時候,就可以順勢利導,用「利小便以清心火」的辦法,但不可關門殺賊,以免熱邪藏匿在其他部位,成為後患。

相關焦點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中醫診斷方面,經常會運用到一個概念,就是心與小腸互為表裡。什麼是互為表裡呢?標準的解釋是這樣的,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裡。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在人體裡面,五臟和六腑是互為表裡的,他們的能量,頻率,病氣,都可以直接進行傳遞的。
  • 心與小腸的關係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1、 結構上: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2、生理關係: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
  • 臟腑、心與小腸的功能
    心主掌血脈,這說明心與血脈的關係是一種主從關係,也就是說,心是主導血脈運行的,血脈的功能隸屬於心之功能。心與血脈相互依賴,相互為用,共同完成人體的血液循環功能。 心部於表其華在面「心部於表」是與「腎治於裡」相對而言的,《素問·刺禁論》說:「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 【中醫說】視力不好,可能與心、小腸有關!
    《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血者,皆屬於心,心之合脈也;諸脈者,皆屬於目」;《素問·脈要精微論》說:「脈者,血之府」。 《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這裡的「神」,是指人之精神、思維活動(實為腦的功能)。因神藏於心,其外用又在於目,故眼之能視,受心主使。
  • 中醫話「小腸」說調理 | 六腑之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面成表裡關係。小腸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 心與小腸病辨證——痰迷心竅,痰火擾心,心脈痺阻
    心位居胸中,與小腸相表裡,心主神明,主血脈,主汗液,主火,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聲為舌。
  • 倪海廈講針灸03——心、肺、小腸、大腸的作用及關係
    第一個呢,我們叫做十二經納天幹,在介紹十二經絡之前,諸位有些觀念要有:甲膽B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歸入癸水。次序不重要,心包就是癸,三焦就是壬,甲是膽,乙是肝,把他編入七言絕句比較好背,丙是小腸。那我們為什麼要知道天幹,還有地支呢? 二、十二經納地支歌肺寅大卯胃辰宮。
  •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
  • 細解心與小腸是表裡臟腑
    心與小腸是表裡臟腑《素問·靈蘭秘典論》:「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接受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化生氣血精微,其代謝功能正常與否對血液成分產生直接影響。正常生理情況下,心火敷布小腸,小腸受盛化物、泌別清濁的功能得以正常進行。
  • 【中醫知識】小腸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 任脈——之「心繫小腸」的氣海穴
    也就是要經過腎、膀胱以及大腸的作用形成尿液和糞便,這就是小腸的泌別清濁作用。心居於膈肌上方,與居於膈肌下方的小腸有一定的距離,關係似乎不那麼密切,可是為什麼古人強調「心繫小腸」,為什麼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互為屬絡關係,他們是發現了心與小腸在病理、生理條件下的某種聯繫嗎?氣海穴又是如何維繫「心與小腸」的關係呢?
  • 泌別清濁看小腸
    小腸,是—個相當長的管道器管,位於腹中,其上口在幽門處與胃之下口相接,其下口在闌門處與大腸之上口相連。小腸與心有經脈互相絡屬,故與心相為表裡。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小腸的受盛功能主要體現於兩個方面:一是說明小腸是接受經胃初步消化之飲食物的盛器;二是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有相當時間的停留,以利於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小腸的化物功能,是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進行消化,將水谷化為精微。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
  • 中醫臟腑辨證之小腸
    很多人認為小腸在臟腑辨證中的重要性不太突出,很多中醫辯證都很少有辯小腸病的。實際上,小腸的辯證臨床上與脾胃和心臟的辯證具有同等重要性。不是因為小腸病變少,是因為世上的庸醫太多!後面就知道小腸病為什麼少了。我們知道心和小腸相表裡,後面會談到一個臨床多見的辯證,叫心火下移小腸,如果不懂得其中的奧妙,根本無法辨別是心火,心火下移小腸,再或者小腸實熱。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的作用和功能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 小腸部分切除吻合術
    一、解剖(一)小腸: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起於胃幽門,止於回盲部。
  • 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
    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對於水谷的運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裡面對於水液的運化,尤其重要。也就是說它的這個泌別清濁的功能,決定了津液的代謝,或者說水液的代謝是否能夠正常。所以也有個說法,叫小腸主液。那麼,我們後面還會講到與這相對應的大腸主津。大腸主津、小腸主液無非是講大小腸對水液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我們一般講水液代謝,首先會提到肺、脾、腎,會提到三焦,膀胱。
  • 手太陽小腸經話養生,小腸功能失調,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十二經脈養生祛病詳解——手太陽小腸經中醫有「小腸主液」之說,這是因為小腸能「泌別清濁」,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小腸的這種功能決定了小腸經的治療範圍,凡與"液」有關的疾病,都可以先從小腸經來尋找解決辦法。所以,手太陽小腸經是手到病除的液病殺手。
  • 中醫理論辨證論治方法介紹之肝、膽、胃、心、小腸
    而心陽虛除了有心氣虛的症狀外,突出表現為面色灰滯,畏寒肢冷(表現為人很怕冷很容易四肢冰涼),舌質淡暗,心胸憋悶或作痛,宜溫補心陽。心血虛和心陰虛:共同特徵是心悸失眠,健忘多夢。其中心血虛表現為面色無華,眩暈怔忡,唇舌色淡,脈細。宜補心血,安心神。而心陰虛表現為心煩、虛熱、盜汗、五心煩熱、面色潮紅、咽幹、舌紅少津、脈細數,宜滋補心陰,清心安神。
  • ​心和小腸是怎樣扯上關係的?
    心的話為君主之官,它是老大,它是皇帝,和自然界的夏氣相通,夏氣五行也是屬火,顏色跟赤色相通。跟紅色相通,味道的話跟苦味相通,苦味都能入心,回頭我們講中藥學裡面,能夠入心的藥都有苦味,當然不一定是嘴嘗的苦味,杏屬於苦味。課本上104頁有這麼一句話需要大家背熟下來的,「心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手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相互絡屬於心與小腸,互為表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