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
1、 結構上: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
2、生理關係:
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
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
手少陰心經 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
心與小腸生理上相互為用。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潤,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使水谷在小腸內充分分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和糟粕;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與心,化血以養其心脈,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心與小腸病理上相互影響。心經實火,可移熱與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脈上燻於心,可見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
在五臟之中,心居於胸中膈上、兩肺之間、偏左的位置,形似一團火苗,有心包絡保護在外,故而有了「心」這個象形漢字的模樣。而「小腸」,乃是六腑之一,它之所以叫「腸」,因為它迴轉跌宕,盤旋於腹腔之內。它是消化系統的一部分,上與胃相通,下與大腸相連。小腸在體內負責吸收食物之中液態樣的物質,並通過心臟推動的血流運送到全身,營養各個角落。
古人認為,心與小腸互為「表裡」關係。
表裡,如同天與地
何謂「表裡」?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地與大氣之間的關係,大地在內、在裡,成為了大氣的核心;而大氣在表、在外,將大地緊密地包裹於其中。
這種表裡關係,也是一種陰陽關係。大氣在不斷地循環運動之中,屬陽,相對活躍;而大地靜而守位,相對靜止,一年四季大氣運動所帶來風雨甘露滋潤大地,才能化生萬物。
心與小腸的「表裡」情,背後有一對牽手經絡
如果說五臟六腑是人體最初形成之時,生命在人的胸腹之內不同的方位,埋下的一粒粒功能各異的種子的話,經絡,則是這些種子發芽之後,向外、向著體表伸展出來的枝杈與脈絡。其中,從心與小腸發出來的經絡,相伴著通行於手臂的小指一側,小腸經手背的一側,屬陽,心經在手掌的一側,屬陰。它們在小指的末端牽上了手,相互溝通,對人體內營養的輸布,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
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主神志、主汗液
心為君主之官,人的一切思維、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心神的指揮,而這背後,全賴心血的供養。心的功能正常時,人的思考敏捷、神志清晰;一旦心的功能虛弱,則會出現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等症,它與現代大腦的功能緊密聯繫在了一起。我們可以通過汗液的表現來了解心臟,「汗為心之液」,當心氣虧虛之時,收控不住汗液,便會出現動輒冒虛汗的情況。
小腸為受盛之官,主液
食物經過胃的充分蠕動磨合之後,變成了粘稠的流質物,下一步便來到了小腸。小腸的長度約佔全腸的五分之四,5~7米左右,主要完成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任務。它具有很強的分清泌濁的能力,大分子營養物質經過小腸的分解之後,吸收入人體的血液和淋巴之中,其餘的糟粕一分為二:水液部分滲入膀胱,以小便的形成排出體外,殘渣部分則下注到大腸之內,變成了糞便的模樣
治病要表裡雙解,不可「關門殺賊」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它們之間的動態變化也是相互影響的。打個比方,心火過旺時,除了口舌生瘡、長潰瘍之外,還常常伴有小便短赤、排尿時的灼熱疼痛甚至是痛如刀割的表現,這是因為「心火移熱於小腸」,身體本能地想把心臟多餘的熱量通過小便排出體外。在治療心火旺的時候,就可以順勢利導,用「利小便以清心火」的辦法,但不可關門殺賊,以免熱邪藏匿在其他部位,成為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