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面成表裡關係。小腸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小腸主受盛化物,指小腸接受盛納食糜並對食糜作進一步消化的機能。主要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食糜而盛納之,即受盛作用:二是食糜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時間,由脾氣與小腸的共同作用對其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腸受盛化物機能失調,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小腸主泌別清濁,指小腸對食糜作進一步消化, 並將其分為清濁兩部分的生理機能。飲食入胃,經胃腐熟而成食糜,下傳小腸。小腸受盛,並在膽汁的參與下,泌別清濁,水谷精微由脾臟轉輸以養全身;食物殘渣則下傳大腸。
其中清者,即谷精和津液,由小腸吸收,經脾氣轉輸至全身,灌溉四旁;濁者,即食物殘渣和部分津液,在胃與小腸之氣的作用下經闌門傳送到大腸。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正常,則精微與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失常,清濁不分,就會出現便溏洩瀉等症。
小腸主液,指小腸在吸收谷精的同時,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機能。小腸吸收的津液與谷精合為水谷之精,由脾氣轉輸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經三焦下滲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如《類經.藏象類》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故可以「利小便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洩瀉,就是「小腸主液」理論的具體應用。
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屬絡構成了表裡關係。
生理上,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等機能;小腸化物,泌別清濁,清者經脾上輸心肺,化赤為血,以養心脈。
病理上,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燻於心,可見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
小腸主受盛化物,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故飲食上同養胃一樣,多注意三餐的飲食控制,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
神闕:在臍中部,臍中央。有培元固本、和胃理腸的功效。禁針刺,宜用灸法。
小腸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1骶後孔。可推拿腰骶部,也是兩個手掌心搓熱,放在腰骶部的方向往下擦,擦到我們的腰骶部覺得發熱為止。
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很重要,避免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腸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