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話「小腸」說調理 | 六腑之小腸

2021-02-23 攝膳

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面成表裡關係。小腸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小腸主受盛化物,指小腸接受盛納食糜並對食糜作進一步消化的機能。主要表現於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食糜而盛納之,即受盛作用:二是食糜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時間,由脾氣與小腸的共同作用對其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兩部分,即化物作用。小腸受盛化物機能失調,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小腸主泌別清濁,指小腸對食糜作進一步消化, 並將其分為清濁兩部分的生理機能。飲食入胃,經胃腐熟而成食糜,下傳小腸。小腸受盛,並在膽汁的參與下,泌別清濁,水谷精微由脾臟轉輸以養全身;食物殘渣則下傳大腸。

其中清者,即谷精和津液,由小腸吸收,經脾氣轉輸至全身,灌溉四旁;濁者,即食物殘渣和部分津液,在胃與小腸之氣的作用下經闌門傳送到大腸。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正常,則精微與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泌別清濁的機能失常,清濁不分,就會出現便溏洩瀉等症。

小腸主液,指小腸在吸收谷精的同時,吸收了大量津液的生理機能。小腸吸收的津液與谷精合為水谷之精,由脾氣轉輸到全身,其中部分津液經三焦下滲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如《類經.藏象類》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於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故可以「利小便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洩瀉,就是「小腸主液」理論的具體應用。

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相互屬絡構成了表裡關係。

生理上,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養,有助於小腸的化物等機能;小腸化物,泌別清濁,清者經脾上輸心肺,化赤為血,以養心脈。

病理上,心經實火,可移熱於小腸,引起尿少、尿赤澀刺痛、尿血等小腸實熱的症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燻於心,可見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此外,小腸虛寒,化物失職,水谷精微不生,日久可出現心血不足的病證。

小腸主受盛化物,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飲食,故飲食上同養胃一樣,多注意三餐的飲食控制,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要注意忌嘴,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的食物。

神闕:在臍中部,臍中央。有培元固本、和胃理腸的功效。禁針刺,宜用灸法。

小腸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骶正中嵴旁開1.5寸,平第1骶後孔。可推拿腰骶部,也是兩個手掌心搓熱,放在腰骶部的方向往下擦,擦到我們的腰骶部覺得發熱為止。

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緒穩定很重要,避免焦慮、恐懼、緊張、憂傷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疲勞而殃及腸胃。

相關焦點

  •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人膀胱,排出體外。
  • 六腑病機之大、小腸、膀胱和三焦
    在講具體的病機之前,先來複習一下小腸的生理功能。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分清別濁,水液之清者往前滲入膀胱,濁者則向後直入大腸。小腸與心相表裡,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所以不能直接受邪,小腸則承擔一部分代心受邪的任務。小腸為火腑,所以其病也以火熱實證為主。最常見的病機就是小腸熱盛,也可以見到小腸虛寒。
  • 六腑(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與心經脈相互絡屬,故與心互為表裡。小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本文詳細介紹六腑之小腸,是中醫基礎。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臟器,有一點現代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小腸位於腹中,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小腸上與胃之幽門相接,下與大腸相連。
  • 母嬰課程產康調理篇--六腑調理小腸
    1、小腸的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小腸附後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即大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
  • 自知是健康的起點,認識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六腑的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布於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 小腸疝氣與鞘膜積液的調理
    溫馨小兒推拿 媽媽的成長殿堂今天這堂課是應我們的一個調理客戶的邀請講的,因為他的親戚家有個小男孩是小腸疝氣,希望他能夠聽到這期分享
  • 髒 腑 學 說---六腑的生理 ⊙ 膽、胃、小腸、大腸
    精汁即膽汁,味苦黃色,來源於肝,受肝之餘氣而成,故稱膽為「中精之府」。膽汁流洩下去,注入腸中以助消化食物。肝、膽相表裡,膽氣的盛衰可涉及情志活動的變化。故古人有膽主決斷。勇怯與否跟膽氣有關係的見解,現代科學實驗證明,氣功鍛鍊能增強、改善膽的功能。
  • 心與小腸
    1、 結構上: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2、生理關係: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手少陰心經 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了表裡關係。心與小腸生理上相互為用。
  • 下巨虛穴:調理小腸,吸收好!
    這兩個穴位同屬於人體的足陽明胃經,下巨虛穴與上巨虛穴的作用差不多,都是調和腸胃方面的病症,但是相比較而言還是有區別的,上巨虛穴調理的多數是大腸上的病症,而下巨虛穴調理的則是小腸方面的病症,所以更側重於吸收方面的問題。俗話說「吃多少不重,吸收多少才重要」,如果吸收不好的話,吃得再多,身體也利用不上。下巨虛穴就在上巨虛穴再往下垂直走大約四個橫指的位置。
  • ​心和小腸是怎樣扯上關係的?
    奇恆之腑在形態上也是中空的,是有腔的,這和六腑相似,功能上它們又能儲藏精氣,與五臟相同,所以說它們既不屬於五臟又不屬於六腑,故稱為奇恆之腑。因為它們結構的特殊性,所以在生理上,《黃帝內經 · 素問 · 五臟別論》說:「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洩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簡明扼要的概括五臟和六腑各自的生理特點,闡明了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的作用和功能
    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小腸附後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即大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靈樞·腸胃》)。小腸包括迴腸、空腸和十二指腸。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腸上口,此處泌別清濁,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腑中之有鑑別者,故與心相表裡,脈附於膀胱而在左尺。」——《筆花醫鏡》小腸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其精微,下傳其糟粕的重要器官,五行屬火,與心相表裡,心為髒屬陰火,小腸為腑屬陽火。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內經》稱之為「受盛之官」。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中醫診斷方面,經常會運用到一個概念,就是心與小腸互為表裡。什麼是互為表裡呢?標準的解釋是這樣的,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裡。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在人體裡面,五臟和六腑是互為表裡的,他們的能量,頻率,病氣,都可以直接進行傳遞的。
  • 心與小腸的關係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1、 結構上: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2、生理關係: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
  •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因而心與小腸通過經絡構成表裡相合的關係。1、 結構上: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2、生理關係:心火溫煦小腸,心血滋養小腸小腸吸收水谷精微,經脾轉輸以養心之氣血。心主血脈,心陽之溫煦,心血之濡潤,有助於小腸的化物功能,使水谷在小腸內充分分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和糟粕;小腸主化物,泌別清濁,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濃厚部分經脾氣轉輸與心,化血以養其心脈,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謂「濁氣歸心,淫精於脈。」
  • 髒象學說:小腸、大腸
    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小腸包括迴腸、空腸和十二指腸。
  • 中醫臟腑辨證之小腸
    中醫臟腑辨證之小腸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主要功能為受盛化物。
  •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位於腹中,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小腸上與胃之幽門相接,下與大腸相連。《靈樞·腸胃》以「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來形容小腸的附著與走向,基本符合現代解剖學。《難經·四十二難》說,小腸「左回疊積十六曲」,則符合小腸在腹腔的基本狀態。《靈樞·腸胃》記載小腸「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將《內經》時代的長度與現代的度量衡單位進行換算,計算出的小腸長度為6.5 -9 m,與現代解剖學發現的成人小腸全長一般約5-7 m基本一致。
  • 六腑以通為用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腑,即府也。《說文解字》曰:「府,文書藏也。」《玉篇》曰:「府,本也,聚也,藏貨也。」府,即庫府,是藏貨穀物之處。六腑與五臟相比,多形態中空,功能以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精微,排洩糟粕為主。故《靈樞。腸胃》有「六腑傳谷」之說。《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 習練健身氣功 強化六腑功能
    人體六腑包括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主要功能是主管食物的受納、消化、吸收、傳導和排洩。六腑以通為用,正如《素問 ·五臟別論》所說:「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滿也。」六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是傳化關係,食物由口入胃,通過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由小腸分別清濁,使營養物質經脾的吸收,轉輸於周身各臟器組織,糟粕則下注於大腸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