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病機之大、小腸、膀胱和三焦

2021-02-22 從頭學中醫

在講具體的病機之前,先來複習一下小腸的生理功能。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分清別濁,水液之清者往前滲入膀胱,濁者則向後直入大腸。小腸與心相表裡,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所以不能直接受邪,小腸則承擔一部分代心受邪的任務。小腸為火腑,所以其病也以火熱實證為主。最常見的病機就是小腸熱盛,也可以見到小腸虛寒。

所謂小腸實熱,就是指熱結小腸而引起泌別清濁功能失常的病理變化。小腸的實熱通常來自心經或者胃腑。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心火亢盛的時候,火邪可以循經下移於小腸,使小腸代心以受邪氣,這也是邪氣有所出路的一個方式。

小腸受心經之熱以後,不能正常地泌別清濁,則水液代謝失常,表現為小便赤澀、疼痛,甚至尿血。同時在上的心火亦未完全消失,所以還有心火上炎的表現,比如心煩,口舌糜爛,失眠等。這種心與小腸同時出現的火熱擾動在導赤散的方歌裡就說得非常清楚:「口糜淋痛兩經火,清熱通淋有奇功。」所以可以用清熱通淋的方法來治療它。

如果是小腸陽氣不足,失於化物,就會表現為小腸虛寒。小腸虛寒證與脾胃中焦的虛寒有關。其病因也非常類似,只是病位有所不同而已。所以症狀表現也就有所區別。小腸虛寒也會有腹痛,但是就以少腹和小腹隱痛或冷痛為主,也是喜溫喜按,也會有腸鳴洩瀉,甚至是下利清谷。

接下來看看大腸的基本病機。

大腸的主要功能是傳導糟粕。當然,這些糟粕也是在大腸裡最終成形的,這就是「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大腸還與肺相表裡,是肺主通調水道功能的重要協助者。大腸氣機通降也是六腑氣機通降的最後體現。畢竟只要大腸不通暢,其它六腑氣機再通降,也有限。所以大腸的功能對六腑乃至對五臟都非常重要。所以《內經》中說「魄門亦為五臟使」,魄門就是大腸的下口。而大腸的各種異常,也都最終表現為大便的異常,或者是洩瀉,或者是便秘。

如果寒溼水飲留於大腸,或者脾腎陽虛,大腸失溫,就可能引起大腸寒溼,或大腸虛寒證,表現洩瀉,寒溼者瀉出清稀,兼見腹中隱痛喜暖。虛寒則易下利清谷,或者是五更作瀉,甚至滑脫不禁。若陰寒內盛者,還可以有四肢不溫,畏寒喜暖等全身的寒證表現。

更常見的大腸病機是由於飲食不潔,溼熱下迫而引起的大腸溼熱證。其典型表現就表現為洩瀉,甚至洩痢,大便出而臭穢。大便當然都是臭的,但是這種病人的大便特別臭,還有肛門灼熱感,裡急後重感,總覺得有大便,還沒解乾淨。甚至是下利膿血,嚴重的還會有全身的發熱症狀。

如果是燥熱盛而無溼邪,或者是大腸津液已傷,就會形成大腸液虧的病機。大腸中的津液不足,就不能濡潤腸道,大便就燥結難出,而表現為便秘。前面說過小腸有泌別清濁的功能,把水液中濁的一部分直接下傳大腸以濡潤之,如果小腸失於泌別清濁,把本來應該到大腸的這部分水液也送到膀胱,大腸也會津虧而結,導致便秘。這種情況下,最直接的病機當然是在大腸,但小腸是更重要的環節。小腸的功能失調是由脾主升清的功能失調引起,是脾不能約束水液正常運行的結果,所以被稱為脾約證。這個證就涉及到脾、小腸、大腸三個臟腑。可見在臨床上,多數疾病都不是只病在一髒一腑,而是複合的,變動的。這也是看病的難點所在。當然學習的時候,還是只能一個一個地學,然後再試著把他們排列組合,最後融會貫通。這是恰好講到這兒,舉個例子。

再看膀胱的基本病機。膀胱是藏津液,出氣化的腑,它的藏津液出氣化的功能,最終是靠正常排尿體現出來的。所以膀胱最基本的病機就是膀胱氣化不利,而引起膀胱氣化不利的最常見原因就是溼熱。膀胱的溼熱,主要來源有兩個方面,可以從上、下兩個方向來說。在上,是中焦脾胃的溼熱下移而來;在下,則是外感的溼熱毒邪直接由下竅而入。溼熱留於膀胱,就會影響膀胱的氣化功能,膀胱氣化不利就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等幾乎所有的排尿異常。

溼熱之外,腎陽蒸騰無力或者脾氣清氣不升,或是肺熱灼傷津液,都會引起膀胱氣化功能異常。大體來說,熱者,如肺熱症則以淋痛為主;寒者,如脾腎的虧虛,則以排尿困難或失禁、遺尿為主要表現。

最後一個腑是三焦。「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具有主氣化,通行元氣、水液的功能。所以三焦的病機主要表現在氣化異常。但氣化異常總是要通過具體臟腑表現出來。所以臨床運用時,往往把三焦病機都歸結到具體臟腑上。比如在上焦則病在心肺,中焦則病在脾胃,下焦則病在肝腎,比較少單獨講三焦的某個病機。這也與在實際臨床中把三焦演變成了部位概念有關。雖然並不準確,但因為臨床上用起很順手,大家也就這麼接受了。對於實際使用基本沒有影響。

稿約:「從頭學中醫」公眾號是由「一小撮」熱愛中醫的人運營的公眾號,致力於中醫學習與推廣。歡迎廣大愛好中醫的朋友們不吝賜稿。但凡與中醫的學習和應用有關的稿件都可以的。錄用後,我們將通過公眾號和其它自媒體將您的想法傳遞給更多喜歡中醫的人。讓更多人和我們一起「從頭學中醫」,讓更多人了解中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相關焦點

  • 自知是健康的起點,認識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合稱。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氣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食糜糟粕得以下傳。脾胃之氣升降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脾胃並居人體之中央,為臟腑氣機升降的樞紐。脾氣升則肝腎之氣皆升,胃氣降則心肺之氣皆降。胃氣不降,可影響心火和肺氣的下降,在腹脹、便秘的同時,可伴見心煩、失眠、口舌生瘡、牙齦咽喉腫痛等病變。如《素問·逆調論》有「胃不和則臥不安」之論。
  • 六腑以通為用
    若六腑不通,則致飲食停滯,糟粕不瀉,氣機不暢,而見腹脹疼痛,二便不通等症。如食積胃脘,則脘脹疼痛、納呆不飢、噁心嘔吐;膽腑不通,則脅脹疼痛、納呆食少等;大腸傳導不利,則致大便秘結、腹脹疼痛等;膀胱閉阻,則見尿少尿閉、小腹脹痛等;三焦氣滯,氣化不利,則見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等病症。因此,六腑的功能特點以通暢為要。儘管六腑以通為主,六腑不通則為病,但若六腑通之太過,可引起各種病證。
  • 六腑(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與心經脈相互絡屬,故與心互為表裡。小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本文詳細介紹六腑之小腸,是中醫基礎。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臟器,有一點現代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小腸位於腹中,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小腸上與胃之幽門相接,下與大腸相連。
  •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和三焦的合稱。其中,胃、小腸、大腸和膀胱等傳導化物的腑又稱之為傳化之腑。
  • 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其共同傳化飲食和水液。飲食的消化、吸收及排洩過程,須通過消化道的七道門戶,《難經》稱之為七衝門。
  • 五臟和六腑之間互為表裡的關係
    消化方面:由胃的腐熟、膽汁的參與、小腸的化物作用共同完成。吸收方面:由小腸泌別清濁以吸收精微,大腸的傳導以吸收水分來完成的。排洩方面:由大腸的傳導以排大便,膀胱的氣化以排小便來完成的。消化、吸收、排洩雖然是三個不同階段,但又相互依賴、相互為用。三焦為水谷和水液運行的道路,參與了消化、吸收和排洩的整個過程。
  • 【話中醫】六腑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專司,但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前面說過,五臟的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而六腑由於需要傳化水谷,所以具有「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的特點,故稱「六腑以通為用」。
  • 論三焦
    2三焦的功能 《素問·五臟別論》指出:「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在,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胃、大小腸、膀胱即可傳化水谷,泌別清濁,通利大小便,那麼三焦的具體功能是什麼?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兩個方法,打通三焦!
    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位於軀體和臟腑之間的空腔,包含胸腔和腹腔,人的其他臟腑器官均在其中,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稱,即將軀幹劃分為3個部位。三焦連接五臟六腑與女性胞宮,對女性健康具有決定性作用!三焦具有運行水谷,協助輸布精微,排洩廢物的作用。其中,「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燻膚,充肌,澤毛,有輸布精微之功(《靈樞》);中焦「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靈樞.營衛生會》),有消化吸收和轉輸之用;下焦則「成糟粕而俱下人大腸,循下焦而滲入膀胱」(《靈樞.營衛生會》),有排洩糞便和尿液的作用。
  • 11.六腑其實不是六腑
    我們通常知道的就是六腑為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女子胞,然後膽藏膽汁,故又為奇恆之腑。但其實除了奇恆之腑之外,還有一個和它相對應的腑一直被忽視,那就是傳化之腑。不僅如此,奇恆之腑和傳化之腑都不是指的某一個固定的臟腑,而是指一個系群。
  • 三焦
    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金匿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同時, 三焦也為十二官之一。
  • 八會穴與六腑下合穴
    小腸的募穴。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它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並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複。如章門為髒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羶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 都說人有五臟六腑,哪五臟、哪六腑?您能數對麼
    六腑的生理功 能是 「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六腑的生理特點是 「瀉而不藏」「實 而不能滿」。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 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 (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布散於全 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 (糟粕)下達於大腸,經 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 五臟六腑中最有爭議的腑~三焦,此文有詳解(建議收藏)
    五臟為肝心脾肺腎,六腑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和三焦,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位於腹腔中,與其它五臟一樣有著特定的形態結構與生理機能。三焦與心包絡由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經相互屬絡而成表裡關係。那麼關於三焦的形態結構,大多數認為是腹腔內的腸繫膜及大小網膜、淋巴管道等組織,這些組織充填於腹腔臟腑之間,能通透津液,為津液之胃腸攝入膀胱的通道,與六腑中空有腔的形態結構特點相符。
  • 中醫基礎知識:六腑——膀胱的功效和作用!
    膀胱又稱「脬」,是貯存和排洩尿液的器官。膀胱與腎由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相互屬絡而構成表裡關係。其代謝後的濁液(廢水)則下歸於腎,經腎氣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濁:清者回流體內,重新參與水液代謝,濁者下輸於膀胱,變成尿液,由膀胱貯存。  二、 排洩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時排洩,由腎氣及膀胱之氣的激發和固攝作用調節。腎氣與膀胱之氣的作用協調,則膀胱開合有度,尿液可及時地從溺竅排出體外。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腎氣主上升,膀胱之氣主通降。
  • 沉香養生:活五臟,護六腑
    在中醫來講,「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為陰是重症裡病,「六腑」( 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為陽是輕症表病。與此相對應,沉香按結香情況分為「熟結沉香」和「生結沉香」。根據陰陽學說,「熟結沉香」又稱沉香牡,屬陽,陽體陰用,適合用於治療陰病,「五臟」相對「六腑」為陰,故「熟結沉香」最適合用治療「五臟」之病症;而「生結沉香」又稱沉香牝,屬陰,陰體陽用,適用於治療陽病,即六腑之病。
  • 沉香養生:活五臟,護六腑!
    在中醫來講,「五臟」(即心、肝、脾、肺、腎)為陰是重症裡病,「六腑」( 即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三焦)為陽是輕症表病。與此相對應,沉香按結香情況分為「熟結沉香」和「生結沉香」。  五、膀胱腎與膀胱相表裡,腎為陰屬裡,膀胱為陽屬表。膀胱的貯尿和排尿功能依賴於腎氣與膀胱之氣的升降協調。腎氣主上升,膀胱之氣主通降。腎氣之升,激發尿液的生成並控制其排洩;膀胱之氣通降,推動膀胱收縮而排尿。
  • 【中醫考研】中基回顧(4)六腑、奇恆之腑、臟腑間的關係
    生理功能貯藏和排洩膽汁「中精之府」:膽汁為肝之餘氣主決斷「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為六腑,又為奇 恆之腑膽為空腔器官,與肝相表裡,膽汁助消化——六腑內藏精汁,不直接受納水谷——奇恆之腑生理功能主受盛化物受盛:小腸接受由胃腑下傳的食糜而盛納之化物:食糜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時間,由脾氣與小腸共同 作用進一步消化,化為精微和糟粕泌別清濁「小腸主液。」
  • 千古之秘三焦的秘密
    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實和三焦經的經絡不通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三焦積熱型肥胖。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膽。唯獨三焦是一個概念,有經絡循環對應,但是三焦卻沒有實體器官對應,在這醫學上乃至道家等和人體修煉有關中,是千古的奧秘。三焦本無物,三焦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三焦顧名思義有三個部位,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一個穴位,打通三焦!
    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元氣(又名原氣)是人體最根本的氣,根源於腎,由先天之精所化,賴後天之精以養,為人體臟腑陰陽之本,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通過三焦而輸布到五臟六腑,充沛於全身,以激發、推動各個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