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

2021-02-07 南柯醫夢
三焦為六腑之一。《素問·金匿真言論》說:「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 同時, 三焦也為十二官之一。《素問·十二藏相使論》說:「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又《素問·五藏別論》說:「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 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 名曰傳化之腑。」則所謂三焦, 好象和膽為清淨之腑, 有所區別;而和其他諸腑, 統司傳化, 無多大區別。但問題不是在五腑和六腑的不同, 而是在其分野部位究竟在什麼地方, 就是《淮南子》所謂「循名責實」問題。此是三焦的根本問題。茲將《素》《靈》《難經》有關三焦論說的記載, 概括說明如下。《史記·律書》:「數始於一、成於三」。焦,《雲笈七鑑》云:「熱也」。顧名思義, 所謂三者, 明指上中下三個部位而言; 所謂焦者, 以其發源於所謂下焦腎間動氣, 而中而上, 猶如熱氣從下向上蒸發者然。無非言其中上之氣,如無下焦腎間動氣主持其下, 則必不能達到其生理上的一切正常作用。即是說, 必須由下焦熱氣由下上蒸以為之根, 而後可以成其溫煦的功能職責。所以《難經·八難》說:「所謂生氣之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 十二經脈之根, 呼吸之門, 三焦之原。」能明及此,則三焦的名稱問題, 和其他諸腑的不同都可以清楚, 即《靈樞經·本輸》所謂「孤腑」和《難經·三十八難》所謂「外腑」的稱號, 亦可以解決, 進而推及其部位問題以及功用問題,也都可以全部解決了。因三焦既為六腑之一, 又於十二經脈也有手少陽的稱號及其循行分野。其所以為腑, 所以為手少陽, 如無一特殊的名義以別之, 這就顯示不出和其他諸腑的不同。所以《靈樞·經脈》既列三焦為十二經脈之一, 又復異其例,而於十二經脈通稱屬髒絡腑、屬腑絡髒之外, 特於其「屬三焦」句上加一「遍」字以異之,「絡三焦」句上加一「歷」字以別之。《靈樞·本輸》三焦條和其他諸腑同樣列有腑的名稱外, 復加「是孤之腑也」一句以殊之。其所謂「遍」、所謂「歷」 、所謂「孤」 , 通是寓有不同、有區別的意思在內的。至於《難經·三十八難》稱為外腑, 也是這個意思。考遍, 幣也, 周也。歷,盡也。孤, 特也。外, 內之對。其總的精神, 無非說明三焦和其他諸腑相較, 有其周遍、歷盡、獨特、例外的意思。是以《難經·三十九難》說:「五臟各有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就是這個道理。《靈樞· 營衛生會》說:「上焦出於胃上口, 並咽以上, 貫膈而布胸中, 走腋, 循太陰之分而行, 還至陽明, 上至舌, 下足陽明。」「中焦亦並胃中, 出上焦之後。」「下焦者,別迴腸, 注於膀胱。」《難經·三十一難》說:「上焦者, 在心下, 下膈, 在胃上口, 其治在羶中。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不下, 其治其臍旁。下焦者, 當膀胱上口, 其治在臍下,故名曰三焦。其腑在氣街。」考《靈樞》《難經》所說部位分野, 文字方面似略有出入和不同, 但大體並無多大分歧, 總的意思, 通說明三焦指上中下三個部位, 同時又和其他諸腑不同。所以, 三焦不能和其他諸腑等量齊觀, 因其他諸府, 都是位於一處, 不象三焦而有上中下三處。但, 三焦和其它諸腑的異同, 究竟在什麼地方呢? 這是首先須要搞清楚的。三焦和其他諸腑, 通為傳化之府, 又同是瀉而不藏, 此是相同點。《靈樞》稱為「孤府」、《難經》名為「外腑」, 而又有上中下三個部位, 這就是三焦和其他諸府的不同點。這個問題解決了, 則整個三焦和其他臟腑問題, 就可全部清楚了。《靈樞· 經脈》說:「三焦手少陽之脈, 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下膈遍屬三焦。其支者,.至目兌眥。」則好象和其他經脈循行分野, 同樣有其不同路線,可以和其他經脈循行分路揚轆。但據《靈樞· 本輸》說:「三焦者, 足少陽太陽之所將, 太陽之別也。」則所謂三焦手少陽之脈, 就可很明顯地看出即是太陽經脈別脈行於手的部分、而不和其他經脈一樣的真面目來。所以《素問· 熱論》說:「太陽者, 諸陽之屬也, 故為諸陽主氣也」。《難經· 三十八難》說: 「三焦主持諸氣, 有名而無形, 其經屬手少陽。」就是說, 手少陽經脈是足太陽經脈在手部的主持諸氣部分。惟其屬足太陽主持諸氣的在手部分, 所以有名;惟其為足太陽的別脈, 原屬太陽膀胱, 所以無形。惟其無形, 所以《素問·五藏生成篇》備述經脈入藏為病。如說「頭痛顛疾, 下虛上實, 過在足太陽少陰, 甚則入腎。循蒙招尤, 目冥耳聾, 下實上虛, 過在足少陽厥陰, 甚則入肝。……」而獨不述及手少陽厥陰病證。惟其屬於膀胱, 所以《靈樞· 本藏》詳言六腑厚薄緩急直結, 即以三焦連在膀胱合說, 云:「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 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結也。」這也和膽與胃腸諸腑各自分序兩樣。而後人反因此而誤認為三焦有形的依據, 這是古人所意想不到的。所以, 如不識及古人為了湊合手足三陰三陽之數而以虛充實, 以為既有其經脈之名, 必有其內屬藏府之實, 有其藏腑之名, 必有其內在藏腑之實, 好象未看到奇經八脈統無直屬藏腑, 腦髓女子胞有其形體而無直屬經脈一樣, 不辮異同, 以虛為實, 則必為古人所愚。三焦之功用, 歸納起來, 就是《難經·三十一難》說的「水谷之道路, 氣之所終始也」兩個方面。關於水谷之道路, 即是《素問·五藏別論》所說「傳化之府」的另一稱號。所以《靈樞·營衛生會》說:「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 下焦如瀆。」 也是傳化過程的描寫。《難經·三十一難》說:「上焦者, 主納而不出」,「中焦者, 主腐熟水谷」,「下焦者, 主分別清濁, 出而不納, 以傳道也。」就是傳化之府和水谷之道的階段分析。至於「氣之所終始也」, 這是要聯繫到整個藏腑問題了。如《靈樞·決氣》說:「上焦開發, 宣五穀味, 燻膚充身澤毛, 若霧露之溉, 是謂氣。中焦受氣取汁, 變化而赤, 是謂血。」《靈樞·五癃津液別》說:「陰陽氣道不通…...留於下焦, 不得滲膀胱, 則下焦脹。」可見, 上焦的功用, 簡直和心肺功用無大兩樣。中焦的功用, 又和脾胃的功用不相上下。下焦的功用,和腎與膀胱的功用也很難分析異同。《素問·十二藏相使論》說:「三焦者, 決瀆之官, 水道出焉。」「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這看上去似有些不同, 但如果對調一下, 也不見得有多大不通。不過,心肺和上焦的功用, 一是分言, 一是合言。所以上焦的功用, 不等於就是心肺的功用; 反之心肺的功用,以及整個三焦問題, 也是一個分合不同的問題。也不就等於上焦的功用。進而推及中焦下焦以及整個三焦問題,也是一個分和不同的問題。所以《難經·三十八難》說:「藏惟有五,腑獨有六者,.謂三焦也」。《難經·三十九難》說:「六腑者, 止有五腑也。」由此可見, 古人所以在五藏五腑之外又加入一個所謂三焦其腑者, 無非作為整個藏腑的綜合,使起到相當的聯繫作用而已。故《難經·六十六難》說:「腎間動氣者, 人之生命也, 十二經之根本也, 故名曰原。三焦者, 原氣之別使也, 主通行三氣, 經歷於五藏六腑。原者, 三焦之尊號也。」就是說明這個道理的。《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膀胱不利為癃, 不約為遺尿」。而《靈樞·本輸》述及三焦為病時也說:「三焦者, 實則閉癃, 虛則遺尿」。這豈非三焦病就是膀胱病, 膀胱病就是三焦病呢? 《素問·宣明五氣篇》又說:「心為噫, 肺為咳。」《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篇》說:「上焦竭善噫」。「熱在上焦者, 因咳為肺瘻」。這豈非上焦病就是心肺病、心肺病就是上焦病呢? 《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篇》又說:「趺陽脈浮而澀, 浮則胃氣強, 澀則小便數, 浮澀相搏, 大便則堅, 其脾為約」。又說:「熱在中焦者, 則為堅」。這又豈非中焦病就是脾胃病、脾胃病就是中焦病呢。但《靈樞》「邪氣藏府病形」和「脹論」, 都以三焦病和膀胱病分為兩條敘述的, 這好象三焦病和膀胱病又不是一樣的。然而仔細比較, 則仍是不易找出明確的界限來。就以《靈樞經》專言三焦病最為詳細和最為有利於分別的「 經脈篇」的是動病和所生病來說(如是動病的「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痺。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 目兌眥痛, 頰腫, 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 小指次指不用」) , 除了一些硬性劃分的經脈循行方面一小部分病證外, 就也很難找出何病為三焦病的獨特證狀、而非其他藏腑經絡一定絕對不能出現的病狀來。所以, 《素》《靈》對於三焦的病證有時雖曾談了一些, 而大部談到藏腑經絡為病, 如《素問》中「藏氣法時論」、「脈要精微論」、「氣厥論」和《靈樞. 淫邪發夢》等, 都不言及三焦病證怎樣。即如《靈樞, 五色》分部察色, 可以說是談得很為全面周到的, 也未述及三焦在何地觀察, 也就不難水落石出了。三焦問題, 既如上述, 下面再引《素問》、《靈樞》、《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有關三焦的原文, 總的歸納一下, 作為本文的結束。《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下焦溢為水。」這和《素問·標本病傳論》「膀胱病、小便閉」, 可以兩相貫通的。《素問·脈要精微論》:「水泉不止者, 膀胱不藏也」 。這和《靈樞·本輸》「三焦者, 中瀆之腑也, 屬膀胱」可以一氣連貫的。《素問·經脈別論》說:「飲入於胃, 遊溢精氣, 上輸於脾, 脾氣散精, 上歸於肺, 通調水道, 下輸膀胱」。這和《靈樞· 營衛生會》「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也是可以相通的。《靈樞. 本輸》說:「少陽屬腎」。《靈樞· 本藏》說:「腎合三焦膀胱」。這與《難經·八難》說的「腎間動氣.三焦之原」 也是有其相互聯繫的。尤其與太陽膀胱, 更是難以分割。如《素問· 評熱論》: 「巨陽主氣。《靈樞·經脈》說:「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所生病。」 《靈樞·四時氣》言及三焦,就不言膀胱。《傷寒論·太陽病篇》說:「熱結膀胱...…血自下。」《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聚》即說「熱在下熱者, 則尿血, 亦令淋泌不通。」都是異曲同工、所謂其理一者是也。

聲明:本文節選自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79年第2期。作者吳考槃。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刪除。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中涉及所有治法、方劑、藥物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員慎用。

相關焦點

  • 三焦俞:三焦的背俞穴
    穴位簡介三焦俞穴在背部。腰系上腰帶,腰帶正好在左右腰骨上。以線連結左右腰骨的最高處。
  • 論三焦
    摘要:三焦是中醫藏象中六腑之一,有名有形,而非後世《溫病條辨》中的「部位之三焦」。三焦的具體功能是主持全身氣機和氣化,疏通水道、運行水液。正確地認識三焦的實質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中醫的藏象學說及整體觀,使中醫理論體系更加科學化、系統化。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 兩個方法,打通三焦!
    「三焦」二字,相信很多灸友都聽過,但是,具體什麼是三焦、三焦對我們有多重要,可能是很多灸友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我們重點來討論一下。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個人認為上面三個焦字的解釋中,最後一個理解最形象,有益幫助我們來理解三焦。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人的五臟六腑中,三焦最大,至於三焦到底是不是有形的,這是一個迷。
  •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一個穴位,打通三焦!
    「三焦」二字,相信很多灸友都聽過,但是,具體什麼是三焦、三焦對我們有多重要,可能是很多灸友都不知道的,所以今天我們重點來討論一下。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 三焦的專業知識!
    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體液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 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但對三焦生理功能的認識,基本上還是一致的。三焦,作為六腑之一,一般認為它是分布於胸腹腔的一個大腑,惟三焦最大,無與匹配,故有「孤府」之稱。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中醫總是說「三焦不通」,三焦到底是指什麼?如何打通三焦?
    三焦不通,是中醫常說的詞彙,但三焦到底是什麼,一些患者摸不著頭腦,也不知道是什麼病。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三焦,看看它到底是指什麼,三焦不通有啥危害,又該如何打通三焦。三焦是六腑之一,和五臟相對應。六腑和五臟不同,五臟幾乎都是實心的,六腑都是空心的。胃、膽、大小腸、膀胱都是如此,六腑的作用源自於空,承擔的功能主要就是疏洩。三焦則是六腑中最重要的一腑,卻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其他六腑,都能從現代醫學中,找到與之對應的器官,只有三焦特殊,完全就是個虛擬的存在,是指所有臟腑之間的間隙。
  • 「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髒象學說中的一個特有名稱。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稱,為六腑之一,屬臟腑中最大的腑,又稱外腑、孤髒。主升降諸氣和通行水液,在五行屬火,其陰陽屬性為陽。三焦的解剖形態對三焦解剖形態的認識,歷史上有「有名無形」和「有名有形」之爭。即使是有形論者,對三焦實質的爭論,至今尚無統一看法。
  • 三焦不通,百病纏身!快看看你的三焦堵了沒?
    三焦不通,老病纏身。三焦若通,百病不攻自破。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正如張景嶽所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類經.髒象類》)。
  • 淺談「三焦」到底是什麼?
    三焦位於臟腑之外,軀體之內,分為上中下三部,即上焦、中焦和下焦,和心包互為表裡。中醫基礎中講到,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諸氣,即總司人體氣化的作用,為通行原氣和水液的通路。三焦為本原之氣的通道,原氣發源於腎,須借三焦之通路才能輸布周身,以激發和推動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難經》《難經》中記載「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就是對於原氣通道的描述;另一方面,三焦也是水液的通道。
  • 三焦不通得百病
    經現代醫學研究,三焦與人體內分泌系統和微循環血管網有密切聯繫,是一個統管全身的大系統,通過氣血、經絡、體液密切相連,形成一個大循環。三焦不通,是各種慢性病根源。也是情緒在體內留存的地方。所以不管那種情緒堆積的人,都會相應在不同身體部位表現出脂肪增多。身體會提醒我們,我們的體內留下來多餘的東西了。三焦通,百病無。什麼是三焦?
  • 千古之秘三焦的秘密
    有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實和三焦經的經絡不通有直接的關係,比如三焦積熱型肥胖。唯獨三焦是一個概念,有經絡循環對應,但是三焦卻沒有實體器官對應,在這醫學上乃至道家等和人體修煉有關中,是千古的奧秘。三焦本無物,三焦是一個宏觀的概念,三焦顧名思義有三個部位,分「上焦」,「中焦」和「下焦」。
  • 中醫診斷:三焦辯證|中醫|三焦|溫熱病|溫病
    三焦辨證,是外感溫熱病辨證綱領之一,為清代醫家吳鞠通所倡導。它是根據《內經》關於三焦所屬部位的概念,大體將人體軀幹所隸屬的臟器,劃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從咽喉至胸隔屬上焦;脘腹屬中焦;下腹及二陰屬下焦,並在《傷寒論》六經分證和葉天士衛氣營血分證的基礎上,結合溫病的傳變規律特點而總結出來的。
  • 你經常聽說的「三焦」,到底是個啥?
    關於「三焦」的形態爭論已久。筆者認為,說其有形,大則臟腑之間、組織之間;小則肌腠紋理之間,凡有空隙之處,凡能進行氣化之所,皆為「三焦」。說其無形,則是可言其功能而不可盡見其實質。所以,古人主張有形者,有的把「三焦」作為六腑之一,有的從皮膚毫毛的情況來判斷「三焦」厚薄緩急的變化,如《內經》等;有的明確提出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如《靈樞·營衛生會》等;有的認為「三焦」是腹腔之油膜,如唐容川、張錫純等;有的認為是空腔,如薛生白、張景嶽、汪仞庵等;有的認為是淋巴系統,如章太炎、祝味菊、陸淵雷等。
  • 三仁湯:清熱利溼通三焦
    三焦是中醫藏象學說中一個特有的名詞,是西醫所沒有的。人體「五臟六腑」中六腑之一,「腑」就是容器腔。胃是一個容器腔,腸也是一個腔,三焦就是把五臟六腑都包括在裡面的大腔。張景嶽說:「三焦者,確有一腑,蓋臟腑之外,軀殼之內,包羅諸髒,一腔之大腑也。」
  • 詳解為何三焦不通,百病易生!
    上圖為平素理解的「三焦」三焦的生理特性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
  • 通利三焦寬胸膈方
    通利三焦寬胸膈方來源:《博濟方》作者:王袞  朝代:宋·慶曆七年  年份:公元1047年  1、利膈丸治三焦不順,胸膈壅塞,頭昏目眩,涕唾痰涎,精神不爽。 2、神妙沉香丸內容:消化滯氣,調順三焦,空胸膈,理脾元,大能化酒食毒。
  • 雙手託天理三焦~淺析少林武八段錦(一)
    今天我們先說說第一式雙手託天理三焦,何謂三焦呢?三焦是裝載全部臟腑的大容器,也就是整個人的體腔。為什麼八段錦第一式要首先調理三焦呢?華佗在《中藏經》中說:「三焦者,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
  • 乾貨,三焦排毒原理與銷售話術,很實用
    綜上所述,三焦關係到飲食水谷受納、消化吸收與輸布排洩的全部氣化過程,所以三焦是通行元氣,運行水谷的通道,是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為「五臟六腑之總司」(《類經附翼.求正錄》)。中老年人有多種疾病的主要原因是「病機叢雜,虛實互現,多髒受累」,究其根本就是「三焦不通」,三焦不通是中老年人常見病、慢性病、久治不愈頑固病的總病根。
  • 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三焦首見於《黃帝內經》,有奇恆之府、三焦三部說等內涵,其中「三焦三部說」由清代醫家吳鞠通發展為三焦辨證,開創了從三焦辨治溫病的先河。《傷寒論》以三陰三陽辨證著稱,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有三焦辨證的雛形,如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159條「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282條「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俱。
  • 《黃帝內經》:三焦主全身之氣,三焦不通百病纏身!
    三焦是什麼?三焦是人體的六腑之一,是人體的氣之通道,每一焦裡都蘊含著一種人體的「生命之氣」。人體氣的來源有三種:自然之氣、水谷之氣、先天之氣。一身之氣分布於三焦,在上焦為宗氣,上焦宗氣的失調與心肺之病有密切的關係。三焦的生理功能1、通行元氣三焦通行元氣於全身,是人體之氣升降出入的通道,亦是氣化的場所,故稱三焦有主持諸氣,總司全身氣機和氣化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