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焦」的形態爭論已久。筆者認為,說其有形,大則臟腑之間、組織之間;小則肌腠紋理之間,凡有空隙之處,凡能進行氣化之所,皆為「三焦」。說其無形,則是可言其功能而不可盡見其實質。所以,古人主張有形者,有的把「三焦」作為六腑之一,有的從皮膚毫毛的情況來判斷「三焦」厚薄緩急的變化,如《內經》等;有的明確提出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如《靈樞·營衛生會》等;有的認為「三焦」是腹腔之油膜,如唐容川、張錫純等;有的認為是空腔,如薛生白、張景嶽、汪仞庵等;有的認為是淋巴系統,如章太炎、祝味菊、陸淵雷等。主張無形者,都是源於《難經·三十八難》所云「……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元氣之別使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難經·二十五難》亦云:「心主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自《難經》之後,從其說者代不乏人,如楊玄操、孫思邈、滑伯仁、李梴、張山雷等,但都承認三焦的功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所謂「無形而有用」。可見,古人尚未完全理解三焦的生理實質,故硬把這一高度概括的臟腑概念加上一個具體組織的名稱。我們應當本著中醫理論體系的統一性、前後一致性和完整性來進一步探討「三焦」的形態及實質。
「三焦」既是元氣通行的道路,又是進行氣化的場所,所以,它的功能表現是多方面的。
氣化作用是命門元氣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貫穿生命始終,是機體推陳納新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是通過五臟六腑來完成的。古人用「三焦」這一概念,把五臟六腑這一氣化功能統一起來,正如《難經·八難》所說:「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中藏經》說:「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氣也。號曰中清之腑,總領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也。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皆通也。其餘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大於此也。」這說明通過三焦把五臟六腑、榮衛、經絡、周身上下內外連貫成有機整體。
人的消化、吸收、排洩過程也是靠氣化作用來完成的。《難經·三十一難》說:「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上焦者……主納而不出……中焦者……主腐熟水谷……下焦者……主分別濁清,主出而不納,以傳道也……」清·喻嘉言《醫門法律·論三焦》也說:「三焦取火能腐物之義,火之性自下而上,三焦皆始於元氣,遊於中脘,散於羶中,皆相火之自下而上也。其曰上焦主納而不出,下焦主出而不納,其納其出,皆繫於中焦之腐熟,焦之為義可見矣。」這就把整個攝入飲食,進行消化、吸收和排洩的過程有機地聯繫起來。所謂三焦消化腐熟水谷之熱力,是來源於命門之火,乃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此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化,此生之本也。
氣血的化生亦是靠氣化作用在三焦完成的。《靈樞·營衛生會》云:「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又云:「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與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又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精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為血……」《靈樞·癰疽》云:「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營與血、衛與氣同類而異名,說明營衛氣血是在中焦脾胃和上焦心肺通過氣化作用而生成的。
水液的代謝,不論是肺之宣降、脾之轉運、腎之蒸化,還是膀胱之貯藏排洩,都是以「三焦」為通道,以氣化為動力。如《素問·靈蘭秘典論》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這是從水液的代謝方面再次說明「三焦」是元氣的通道和氣化的場所。
「三焦」是元氣通行的道路,又是氣化場所。元氣為諸氣之根,如果「三焦」有病,元氣通行受阻,氣化功能障礙,則五臟六腑之氣、陰陽營衛之氣均不能發揮正常作用,必然導致諸證叢生。歸納起來有下面幾個方面。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云:「師曰:熱在上焦者,因咳為肺痿;熱在中焦者,則為堅;熱在下焦者,則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說明「三焦」有病則出現臟腑證候。清代醫家便把「三焦」病變作為辨證的綱領,如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凡溫病者,始於上焦,在手太陰肺經。」又說:「溫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肝與腎也。始上焦,終下焦。」可見,就溫熱病來說,上焦是指心肺,是病的初期階段;中焦是指脾胃,病情較重;下焦指肝腎,病情到了最後陰竭陽耗的衰微階段。這是「三焦」有病表現為臟腑病變的典型例證。
三焦不通,氣化不行,水不化氣,水液宣通受阻而發生腫脹,《靈樞·邪氣臟腑病形》云:「三焦病者,腹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窘急,溢則為水,留即為脹。」張景嶽說:「上焦不治,則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則水留胃脘,下焦不治,則水亂二便。」因水行必賴氣化,腎主水,膀胱為州都之官,二者雖均主水液,然而必賴氣化,而氣化行水必歷「三焦」,水在上焦必賴肺氣宣降以運行,故稱肺為水之上源;水在中焦必賴脾氣輸布,故曰脾主運化水溼;水在下焦必賴腎氣之氣化,故謂腎為水之下源。此乃人身三元之氣,三者合一,上下貫通,一氣周轉,激發生機,滋養性命。若上焦閉塞,則肺氣不降,腎氣不化,脾氣不運,水液停留,不歸水腑而泛濫於三焦致腫脹。正如《聖濟總錄》所說:「若三焦氣塞,脈道壅閉,則水飲停積……」
「三焦」不通,元氣通行受阻,氣機壅閉,而出現氣脹的證候,正如《靈樞·脹論》云:「三焦脹者,氣滿於皮膚中,輕輕然而不堅。」
在治療原則上,「三焦」病和其他腑病一樣,都是以通為主。這是由「三焦」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點所決定的。因為「三焦」病變常常通過臟腑、氣、水等病理證候體現出來,故在治療時不能單獨治療「三焦」。一般是上焦病治心肺、中焦病治脾胃、下焦病治肝腎。歷代醫家多同意這個原則。總之,調理臟腑氣機,疏通「三焦」之道,為元氣通行開拓道路,為進行氣化肅清場所。
「三焦」為六腑之一,故具腑主「傳化物而不藏」的生理特性。這一特性是從它通行命門元氣和進行氣化之生理功能概括出來的。古人把它說成「元氣之別使」「決瀆之官」,以及「蒸津液」「化精微」「開發」「洩氣」「出氣」「出於」「走於」等描述皆有「通」「行」之義。正如《千金要方·三焦脈論》所說:「夫三焦者,一名三關也……合二為一,有名無形,主五臟六腑往返神道,周身貫體,可聞不可見,和利精氣,絕通水道,息氣腸胃之間,不可不知也。」吳天錫亦說:「三焦者,稟元氣以資始,合胃氣以資生,上達胸中而為用,往來貫通,宣布無窮,造化出納,作水谷之道路,為氣之所終始也。」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從各個角度對三焦進行了廣泛的探討,認識越來越深刻,使中醫學理論逐步系統化、科學化。「三焦」的存在,體現了人體的完整性、統一性,為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奠定了物質基礎。說明髒與髒之間、髒與腑之間、腑與腑之間、臟腑與體表組織器官之間及與九竅之間的聯繫,都是以「三焦」為通道。若沒有「三焦」,元氣無以通行,氣化無有場所,一切組織器官就會失去生理功能。所以說,人的生命不能脫離「三焦」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