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

2021-02-23 漫步杏林2012

小腸居腹中,上接幽門,與胃相通,下連大腸,包括迴腸、空腸、十二指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


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小腸附後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即大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靈樞·腸胃》)。

小腸包括迴腸、空腸和十二指腸。

(二)小腸的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小腸主受盛化物是小腸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稱。受盛,接受,以器盛物之意。化物,變化、消化、化生之謂。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腸盛受了由胃腑下移而來的初步消化的飲食物,起到容器的作用,即受盛作用;二指經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小腸內必須停留一定的時間,由小腸對其進一步消化和吸收,將水谷化為可以被機體利用的營養物質,精微由此而出,糟粕由此下輸於大腸,即「化物」作用。在病理上,小腸受盛功能失調,傳化停止,則氣機失於通調,滯而為痛,表現為腹部疼痛等。如化物功能失常,可以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便溏等。

2.主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即精微物質。濁,即代謝產物。所謂泌別清濁,是指小腸對承受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在進一步消化的同時,並隨之進行分別水谷精微和代謝產物的過程。分清,就是將飲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別濁,則體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將飲食物的殘渣糟粕,通過闌門傳送到大腸,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其二,是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膀胱與腎為表裡,俱主水,水入小腸,下於胞,行於陰,為溲便」(《諸病源候論·諸淋候》)。因為小腸在泌別清濁過程中,參與了人體的水液代謝,故有「小腸主液」之說。所以張景嶽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類經·髒象類》)。

小腸分清別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調,清濁不分,水液歸於糟粕,即可出現水谷混雜,便溏洩瀉等。因「小腸主液」,故小腸分清別濁功能失常不僅影響大便,而且也影響小便,表現為小便短少。所以洩瀉初期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實大便」的方法治療。

小腸的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即消化吸收過程,是整個消化過程的最重要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食糜進一步消化,將水谷化為清(即精微含津液)和濁(即糟粕,含廢液)兩部分,前者賴脾之轉輸而被吸收,後者下降入大腸。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在髒象學說中,往往把它歸屬於脾胃納運的範疇內。脾胃納運功能,實際上包括了現代消化生理學的全部內容,以及營養生理學的部分內容。故曰:「人納水谷,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小腸化糟粕傳於大腸而下降」(《醫原》)。所謂「脾化精微之氣以上升」,實即小腸消化吸收的功能。所以,小腸消化吸收不良之候,屬脾失健運範疇之內,多從脾胃論治。

(三)小腸的生理特性


小腸具升清降濁的生理特性:小腸化物而泌別清濁,將水谷化為精微和糟粕,精微賴脾之升而輸布全身,糟粕靠小腸之通降而下傳人大腸。升降相因,清濁分別,小腸則司受盛化物之職。否則,升降紊亂,清濁不分,則現嘔吐、腹脹、洩瀉之候。小腸之升清降濁,實為脾之升清和胃之降濁功能的具體體現。


↓↓↓ 掃描關注 「漫步杏林」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知識

相關焦點

  • 中醫基礎理論:六腑——小腸的作用和功能
    (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
  • 六腑:膽、胃、小腸和大腸都是什麼「官職」
    六腑的生理功能: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傳化物」,即受盛和傳化水谷。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於肺,而布散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而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人膀胱,排出體外。
  • 六腑病機之大、小腸、膀胱和三焦
    在講具體的病機之前,先來複習一下小腸的生理功能。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分清別濁,水液之清者往前滲入膀胱,濁者則向後直入大腸。小腸與心相表裡,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所以不能直接受邪,小腸則承擔一部分代心受邪的任務。小腸為火腑,所以其病也以火熱實證為主。最常見的病機就是小腸熱盛,也可以見到小腸虛寒。
  • 中醫基礎理論——藏象學說
    體內的內臟可以分三類: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五臟(心、肝、脾、肺、腎)與現代醫學不同的是中醫的五臟指的是人體的五個系統,包括臟器和功能,而不是臟器本身。比如區別比較大的脾系統,中醫中脾主運化,主統血,其華在唇,開竅於口;它包含了整個功能系統,而不是現代醫學中解剖的脾。五臟的功能是化生貯藏精氣(精氣血津液),多為實體。有句話叫「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說的就是五臟藏的是精氣而不是水谷排洩物之類的。
  • 【話中醫】六腑
    六腑,是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六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專司,但共同的生理特點是受盛和傳化水谷。前面說過,五臟的特點是「藏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而六腑由於需要傳化水谷,所以具有「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的特點,故稱「六腑以通為用」。
  • 六腑(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與心經脈相互絡屬,故與心互為表裡。小腸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本文詳細介紹六腑之小腸,是中醫基礎。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臟器,有一點現代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小腸位於腹中,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小腸上與胃之幽門相接,下與大腸相連。
  • ​心和小腸是怎樣扯上關係的?
    各位學員:大家晚上好,今晚我們進行《中醫基礎理論》的第十一講,第三章的藏象學內容。大家看下課本,藏象,大家看一下這兩個字,它的讀法是藏象(zàng xiàng)。藏(zàng)就是一個收藏的藏(cáng)字。藏是什麼意思,就是說藏於身體裡面的內臟。那它就包括五臟六腑和奇恆之腑,相當於我們體內的所有組織器官。象,指這些組織器官在體外表現出來的現象以及比象。
  •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中醫解說心與小腸的關係 :心的經絡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絡屬小腸而絡心。
  • 髒 腑 學 說---六腑的生理 ⊙ 膽、胃、小腸、大腸
    第一部分是中醫學基礎理論,第二部分是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其中:一、中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陰陽學說、五行學說、臟腑學說、辨證、經絡學說五章。二、現代醫學基礎理論內容:運動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等七章。
  • 自知是健康的起點,認識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
    六腑的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飲食物入口,通過食道入胃,經胃的腐熟,下傳於小腸,經小腸的分清泌濁,其清者(精微、津液)由脾吸收,轉輸布於全身,以供臟腑經絡生命活動之需要;其濁者(糟粕)下達於大腸,經大腸的傳導、形成大便排出體外;廢液則經腎之氣化而形成尿液,滲入膀胱,排出體外。
  • 六腑以通為用
    六腑,即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的總稱。腑,即府也。《說文解字》曰:「府,文書藏也。」《玉篇》曰:「府,本也,聚也,藏貨也。」府,即庫府,是藏貨穀物之處。六腑與五臟相比,多形態中空,功能以受納腐熟水谷,傳化精微,排洩糟粕為主。故《靈樞。腸胃》有「六腑傳谷」之說。《素問。五臟別論》曰:「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
  • 中醫基礎理論③
    中醫基礎理論就是中醫學在現代科學分化與綜合的結果。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科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自身的科學體系也在不斷地分化與綜合。如髒象原規定為生理病理的綜合性概念,髒象學說則囊括了中醫學的生理學和病理學的全部內容。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的科學體系中,只有病因學而無病理學。
  • 『中醫之美』受盛&傳導之官---小腸&大腸
    >上兩期我們介紹了六腑中的胃與膽,今天談另外兩個腑,即小腸與大腸。中醫眼中的大小腸功能,雖然不像現代醫學描述的那樣十分詳細,但總體上的認識非常相似,當然也有一些特別之處。二千年前的古代醫家就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認為小腸盛納由胃熟腐後的飲食物,在小腸的作用下,將食物轉化成「精微」與「糟粕」兩大類。
  • 【中醫考研】中基回顧(4)六腑、奇恆之腑、臟腑間的關係
    生理功能貯藏和排洩膽汁「中精之府」:膽汁為肝之餘氣主決斷「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為六腑,又為奇 恆之腑膽為空腔器官,與肝相表裡,膽汁助消化——六腑內藏精汁,不直接受納水谷——奇恆之腑生理特性胃氣下降維持胃腸道通暢性的生理特點,體現在四方面:飲食入胃, 容而不拒;經胃腐熟的食糜,下傳小腸;食物殘渣,下 傳大腸,形成糞便;糞便有節度地排出 主通降,以降為和——「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是陰火,小腸是陽火
    在中醫診斷方面,經常會運用到一個概念,就是心與小腸互為表裡。什麼是互為表裡呢?標準的解釋是這樣的,甲為乙的外表,乙為甲的內裡。比喻互相依存,互相接受。在人體裡面,五臟和六腑是互為表裡的,他們的能量,頻率,病氣,都可以直接進行傳遞的。
  •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
    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是自考的一門公共課,小編整理了一些模擬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參考。點擊進入:自考報名有疑問、不知道如何選擇主考院校及專業、自考當地政策不了解,點擊立即報考諮詢》》   2020年自考《中醫基礎理論(一)》真題練習題一、名詞解釋(本大題共7小題,每小題2分,共14分)1.整體觀念2.陰陽轉化3.五行4.藏象5.氣隨血脫
  • 中醫:《黃帝內經》,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190)《黃帝內經》祛溼最好的方法是運動《素問·五臟別論》:「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保胃氣是保胃之陰陽胃居於中焦,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分為三個部分,上部為賁門,稱為上脘;下部為幽門,為下脘;中部為胃體,為中脘。胃是人體能量的發源地。《素問·五臟別論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 【中醫知識】小腸
    與心相表裡,屬火屬陽。(一)小腸的解剖形態1.小腸的解剖位置:小腸位於腹中,上端與胃相接處為幽門,與胃相通,下端與大腸相接為闌門,與大腸相連,是進一步消化飲食的器官。小腸與心之間有經絡相通,二者互相絡屬,故小腸與心相為表裡。2.小腸形態結構:小腸呈紆曲迴環迭積之狀,是一個中空的管狀器官。
  • 中醫話「小腸」說調理 | 六腑之小腸
    小腸位於腹中,其上口與胃在幽門相接,下口與大腸在闌門相連,是一個比較長的、呈迂曲迴環迭積狀的管狀器官。小腸與心由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相互屬絡面成表裡關係。小腸的主要生理機能是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主液。
  • 中醫養生 熟水建功
    中醫養生,就是運用食養、藥養等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時下,中醫注重養生、預防疾病的觀念深入人心。日前,在由北京角樓圖書館、今麥郎飲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聯合舉辦的「涼白開健康飲水知識普及」活動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主任、博士生導師於智敏教授結合中醫養生知識暢談健康飲水,教大家如何喝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