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大熊準備用1年左右的時間,一周直播2次的頻率,在享泰極社群用免費直播的方式,帶領中醫愛好者系統學習中醫入門課程。周一內容為中醫基礎入門,周三內容為五運六氣。歡迎大家掃碼關注享泰極公眾號,進入公益學習群。
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腸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臟器,有一點現代生理常識的人都知道,小腸位於腹中,是人體的消化器官,小腸上與胃之幽門相接,下與大腸相連。
在《靈樞·腸胃》中這樣記載小腸的位置:「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清·高士宗《醫學真傳·部位》記載:「大腸名迴腸,旋於腹之左右;小腸居大腸之前,臍乃小腸之總結,而貼臍之左右。」明確指出大腸居於腹腔臟器的外圍,小腸圍繞臍部居於腹腔中部。清·嚴振《循經考穴編》中所繪人體內景圖將大腸繪在小腸四周。古人的記載基本符合人體解剖學中小腸在腹腔中的位置。《靈樞·腸胃》以「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迭積」來形容小腸的附著與走向,基本符合現代解剖學。《難經·四十二難》說,小腸「左回疊積十六曲」,則符合小腸在腹腔的基本狀態。《靈樞·腸胃》記載小腸「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將《內經》時代的長度與現代的度量衡單位進行換算,計算出的小腸長度為6.5 -9 m,與現代解剖學發現的成人小腸全長一般約5-7 m基本一致。受,就是接受;盛,裝水谷,受盛水谷的意思,即受由胃而來的水谷。小腸從位置上來說,它是與胃之下口相連的。胃為水谷之海,胃接受了水谷以後,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就通過幽門傳到小腸。所以小腸有受胃之水谷的功能。小腸受了胃的水谷之後,它還能夠把水谷化為精微,也就說小腸還有化物的功能。一方面,精濁由此而分,精微的部分經過小腸,或者上輸於脾,或者是向前濟泌別汁,注於膀胱;那麼糟粕的一部分,通過小腸的化物功能,把它下傳到大腸,最後由大腸而出。這個就是小腸的受盛化物功能。泌,就是分泌、選擇的意思;別,就是區別。「泌別清濁」,就是把清和濁分開,各走各路。清的,借脾的升清功能,它可以再往上——水谷精微上輸於肺,或者通過脾輸布於全身;而濁的,向後傳於大腸。清的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往前,我們前面講「濟泌別汁,滲入膀胱」。小腸的泌別清濁的功能,對於水谷的運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裡面對於水液的運化,尤其重要。也就是說它的這個泌別清濁的功能,決定了津液的代謝,或者說水液的代謝是否能夠正常。所以也有個說法,叫小腸主液。與此相對應的,還有大腸主津。大腸主津、小腸主液無非是講大小腸對水液代謝起著重要作用。因為我們一般講水液代謝,首先會提到肺、脾、腎,會提到三焦,膀胱。但是實際上大腸、小腸在裡面也起著重要作用。那麼這樣的話,如果說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他就能把清的那部分化為精微,或者是上輸、或者是滲透到膀胱;濁的這部分,就通過闌門傳到大腸,由大腸傳導而出。假如小腸泌別清濁功能失常了,水液代謝就會異常。六腑以通為用,小腸之氣亦然。外感寒邪或情志不遂等易導致小腸氣機鬱滯不暢。《聖濟總錄·大小便門》曰:「故氣結於腹內,脹滿不通,而大小腸俱閉塞也。」指出引起小腸運化、泌別清濁功能失常而形成各種病證的原因是氣機阻滯不通。其主要臨床表現為少腹絞痛、病氣疼痛、腸鳴、腹脹、暖氣等。《素問·舉痛論》雲:「寒氣客於小腸,小腸不得成聚,故後洩腹痛矣。」寒邪客於小腸,或小腸虛寒,其化物、分清泌濁功能發生障礙,而出現腸鳴、洩瀉、腹痛等症。《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指出:「小腸不足,則寒氣客之,腸病驚跳不言,乍來乍去,是為小腸氣之虛也,則宜補之。」說明小腸虛寒證實為脾陽不足、陰寒內盛而致小腸不能分清泌濁、腸腑失於溫煦所致。故見小腹隱痛而脹、喜溫喜按,納呆腹脹,大便稀塘,甚則完谷不化、小便頻數等症。實熱之邪蘊結於小腸,或心火下移小腸,影響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可出現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疼痛,甚則尿血等症狀,臨床上稱之為心移熱於小腸,又稱小腸實熱。《千金方》指出:「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脈陽實者,手太陽經也。病苦身熱來去,汗不出,心中煩滿,身重,口中生瘡,名曰小腸實熱也。」若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燻於心,出現心煩、舌赤糜爛等症狀,故《中藏經》雲:「小腸實則傷熱,熱則口生瘡。」陳無擇在《三因方》中說:「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溼邪乘而襲之。」說明溼邪致病,有內外之分。《吳鞠通醫案》說:「糞後便血,責之小腸寒溼。」高學山註解《金匱要略》時指出:「小腸緊承胃之下口,其氣虛寒,則不能盛溼而化熱。小腸溼熱則上逼胃中。則說明溼邪侵襲人體後,由於體質差異等因素,又可出現寒化與熱化兩種傾向。臨床上小腸寒溼多見腸鳴、腹脹,小便不爽甚則白濁;而小腸溼熱則見臍腹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而不爽,大便茹膩臭穢,納呆嘔惡,小便短赤等症。《金匱要略》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勞黃丸主之。」《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指出:「勞傷之人,脾胃虛弱,不能克消水漿,故為痰飲也。」痰飲的生成主要與肺、脾、腎三髒的功能失常有關,而其中又以脾與小腸功能失常為主。脾與小腸之氣虛弱,升降失司,氣化無力,則水溼聚而成飲為痰。可見腹中腸鳴、瀝瀝有聲,腹脹或腹痛,嘔吐清水痰涎,肢體沉重,納差,便秘等。《脾胃論》指出:「大腸主津,小腸主液,大腸小腸受胃之營氣,乃能行津液於上焦,灌溉皮毛,充實膝理,若飲食不節,胃氣不及,大小腸無所察受,故津液涸竭焉。」說明小腸不僅有津液虧竭的病理變化,而且其形成與胃氣、營氣不足密切相關。其臨床表現除了腹中隱痛或脹滿外,還有腹中灼熱,口乾咽燥,大便秘結、難於排出,納差,身體消瘦等,因此一般將小腸津虧歸於大腸津枯的病機中。綜上所述,小腸是機體對飲食物進行消化、吸收,並輸布其精微、下傳其糟粕的重要臟器。小腸無論從解剖結構、生理功能還是病理變化等方面,與解剖學上的小腸既有相似之處,又有著本質區別。因此,通過對中醫文獻小腸生理和病理的歸納總結,還原了中醫藏象學中小腸腑的原貌,以期為正確認識小腸的生理、病理及小腸病變的辨治提供理論指導。
春節來臨,走親訪友,闔家團聚!
這個春節還有此起彼伏的疫情,可能會少了團聚,但是祝福卻不應該缺位。
南宋詩人李清照有一首描寫香囊的詞
《鷓鴣天 香香的香囊》
「七彩絲線纏香囊,祝福裹滿暖心房。」
……
香囊防疫,已經被多次官宣。我們根據國醫大師周仲英和王琦推薦的預防新冠香囊方,手工製作了一批高顏值香囊,在這個特殊的春節,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雖然禮輕,但情誼深重!
長按下圖,掃描二維碼購買。
每盒香囊禮盒包裝,內含刺繡錦囊一個和藥包6袋,每個藥包大約能持續使用1個月左右。
每個香囊禮盒49元,為家人和朋友團購6盒香囊,總共只要216元。春節假期快遞不停運。
點擊下方「閱讀全文」立即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