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統血,主肌肉四肢,主運化,膀胱者,州都之官,水道出

2021-02-07 滿堂福

脾者,形如刀鐮,與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聞聲則動,動則磨胃而主運化,其合肉也,其榮唇也,開竅於口,是經多氣少血。《難經》曰∶脾重二斤三兩,廣扁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智。脾胃屬土,俱從田字,胃居中,田字亦中;脾處右,田亦偏右。(李士材)

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如磨之能礱,杵之能舂也。以氣吸之,而食物不墜焉耳。食物入胃,有氣有質,質欲下達,氣欲上行,與胃氣燻蒸,氣質之去留各半,得脾氣一吸,則胃氣有助,食物之精得以盡留。至其有質無氣,乃縱之使去,幽門開而糟粕棄矣。(《醫參》)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是經常少血多氣。其合脈也,其榮色也,開竅於舌。《難經》曰∶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髒。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薰心肺也。

上智人心七竅三毛,中智人心五竅二毛,下智人心三竅一毛。常人心二竅無毛,愚人心只一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

○心有七孔應七星,三毛應三臺。心至誠則無所不應。(《醫學入門》)

《經》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又雲∶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邵子云∶心為一太極,而四肢百骸、臟腑陰陽,盡皆稟命於心。所謂天君泰然,百體從命也。凡人之心,上有肺之華蓋遮覆,下有包絡橐 護圍,狀如圓鏡,明如止水,乃虛靈不昧者也。其間藏性、藏情、藏神、藏液,又為樞機之象。如神不守舍,心樞搖也;神思迷惑,心機塞也;七情感觸,心樞動也;顛倒無恆,心機亂也;液藏於中,心樞守也;汗達於外,心機發也。或曰∶樞機之病,獨心臟有之,何也?蓋心家諸病,不能出開闔之理。如不寐,心之開也;善寐,心之闔也;喜笑,心之開也;不樂,心之闔也;不汗,心之闔也;妄汗,心之開也。病情不一,而無形不能出樞機之象,有形不能越開闔之理。豈可不知心之為心乎?(《醫學階梯》)

《經》曰∶七節之傍,中有小心。或指下第七節命門穴為小心者,非也。王注小心者,真心神靈之宮室,以心系並脊膂貫脊髓,正當七節之間。自楊上善認小心為腎神,乃倒數脊骨下七節,致後人即以命門為小心,由此誤也。滑伯仁《心經注》雲∶心系有二,其一上與肺相連;其一由肺系而下,曲折向後,貫脊髓,正當七節之間。又按五內圖,果如所云,據此觀之,小心即心包絡也。何一陽亦謂包絡發原,正在心五椎下二節七節之傍,正與羶中平對,井不可紊。設如彼逆數之,則心當在十五椎,肺在十九椎下矣。自《素問》以來,未聞此倒數法也。(《醫旨緒餘》)

《素問》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一節,此濁氣歸心,不得其解。因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果濁氣歸心,焉得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乎?按此心字,必脾字之誤。考《靈樞》曰∶受谷者濁,受氣者清。又曰∶營者,水谷之精氣也,調和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又曰∶陰清而陽濁,諸陰皆清,足太陰獨受其濁。夫腑為陽,髒為陰。既曰諸陰皆清,則心之受清可知。既曰足太陰獨受其濁,則濁氣歸脾之外,更無一髒再受其濁可知。是濁氣歸脾,經文無不印合。(《吳醫匯講》)

小腸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後附於脊,前附於臍,上左回疊,積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鬥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小腸上口,在臍上二寸近脊,水谷由此而入,復下一寸,外附於臍,為水分穴,當小腸下口。至是而泌別清濁,水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是經多血少氣。

膀胱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當十九椎,居腎之下,大腸之前,有下口,無上口,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為小腸下口,乃膀胱之際,水液由此別迴腸,隨氣泌滲而下,其出其入,皆由氣化。入氣不化,則水歸大腸而為瀉。出氣不化,則閉塞下竅而為癃。諸書有言其有上口無下口,有言上下俱有口者,皆非。是經多血少氣。《難經》曰∶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李士材)

膀胱上口,《靈》、《素》未言有無,後世或言有上口而無下口者,乃以氣化則能出之句而誤會也。若無下口,焉得氣一化則遂若此通利哉!是無下口之說,不必論矣。或言有下口而無上口者,張景嶽、李士材俱主是說,第無上口,則交腸之易位而出者,糞從何處入乎?張三錫以為上下俱有口是也,但語焉而未詳。夫水道既從小腸下口以入膀胱,則清濁不分者,何獨並於大腸之水瀉人所常有,而糞入膀胱之交腸患者甚少乎?諦思其故,必系膀胱有上口而常閉,乃為平人之常,水之人於膀胱者,乃是三焦化入,而非從上口以入者也。或腑氣大虛,則力乏而竅不能閉;或邪熱傷腑,則熱主開洩而竅亦不能閉,以致糞從小腸下口入於膀胱上口,並隨小便而出矣。譬如人身之外竅,亦有常閉而不通者,臍孔與兩耳、兩乳,無故則常閉而不開,有故則或出膿血,或通乳汁,膀胱之上口,亦可以類推矣。

相關焦點

  • 五臟之脾
    五臟之——脾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稱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 脾虛的第五個等級:脾不統血,黑便,經血多,按以下3個方法做
    從這一段我們就能看出脾與血的關係。脾主統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難經》中就有記載,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氣能裹攝約束血液循行於經脈之中,使其不致逸出脈外而為出血。漢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 金匱要略中提出用黃土湯治療脾虛下血。明代張景嶽、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確指出了脾虛不能攝血,可致下血出血。
  • 脾的功能
    脾主統血,即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脾的運化功能,不僅是脾的主要功能,而且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故稱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後天之本」,在防病和養生方面的重要意義。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養肺刻不容緩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多麼精闢。只要是筋的問題,治肝沒錯。只要是骨的問題,治腎沒錯。只要是肌肉的問題,治脾胃沒錯。只要是血脈的問題,治心沒錯。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經典!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心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 脾的主體功能
    脾最大的特點,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是什麼?五味就是我們吃進去的五穀雜糧了。我們所吃的東西都是五味,所以說地以五味養人。地氣就是能出五味的,所以能養我們人類。萬世間所有的生物都是這個五味所養的。脾的主體功能包括哪些呢?脾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我們前面概述的時候已經基本講過了。第一個脾主運化。
  • 脾的主要功能都不懂,你的脾胃問題怎麼好?
    脾的主要作用有3個,那就是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1)運化水谷脾主運化。運,指轉運輸送;化,指吸收消化。
  •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脾的生理功能:脾主運化,脾主生清,脾主統血,主肌肉及四肢,開竅於口,其華在唇。 脾主運化 脾具有有吸收、運化、輸布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並有促進水液代謝的作用。   脾主肌肉因為肌肉的營養是依靠水谷精微的供給,而水谷精微來源,主要靠脾胃的受納、消化、輸布等正常活動,才能起到營養肌肉的作用。營養充足則肌肉豐滿。肌肉豐滿壯實,四肢此案輕勁靈活有力。
  • 中醫:《黃帝內經》,脾胃者,倉稟之官
    脾是五臟之一,它在人體生命整個活動過程中佔有特殊地位。中醫認為,脾生肺,心生脾,稱之為「後天之本」、「倉廩之官」。用現代話來說,脾是我們身體的「後勤部長」。脾主生化。我們知道,脾屬土,土是主生化的,你看梨子是從土中長出的,蘋果也是從土中長出的,小麥、水稻還是從土中長出的。人也一樣,也離不開這個土。
  • 減肥健身,看你的「脾」氣大不大
    脾主要是負責運化營養物質,如果營養物質一下子來的太多了,脾的功能沒跟上,就會出現堆積現象,這些運化不出去的物質,堆積在身上慢慢就成了痰溼,不僅無用還有害。 小知識:你以為胖是健康嗎?非也,很多時候胖,只能說你身體代謝出了問題,核心是脾有問題。
  • 補脾14法!
    三、益氣氣虛多見少食懶言,面色萎黃,心悸氣短,動則汗出。補脾即可以益氣,此為治氣虛經驗。顯效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四、補血營血形成於脾功健運,否則飲食不能生化營血,致面色白,頭昏心悸。脾胃功能衰微時,血虧即不能直接補血,必先補脾以生血,則收效較易。
  • 五臟所主,很經典!
    五臟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小腸為表裡。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 五臟之肺:主氣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調水道!
    總之,「肺為呼吸器官,一吸氧氣納入,一呼碳氣吐出,肺予以換氣轉血,實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國醫藥匯海·論肺之功用》)。中醫學認為,呼吸運動不僅靠肺來完成,還有賴於腎的協作。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肺主呼,腎主納,一呼一納,一出一入,才能完成呼吸運動。肺司呼吸的功能正常,則氣道通暢,呼吸調勻。若病邪犯肺,影響其呼吸功能,則現胸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症狀。
  • 【中醫】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寒溼困脾
    脾陽虛衰,運化失健,則腹脹納少。中陽不足,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熱。陽虛無以溫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溫。水溼不化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較脾氣虛更為清稀,甚則完谷不化。中陽不振,水溼內停,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流溢肌膚,則肢體困重,甚則全身浮腫;婦女帶脈不固,水溼下滲,可見白帶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皆為陽虛溼盛之症。
  • 脾和胃的實質是什麼?
    )疾」,「溼流關節」,脾又主四肢 之故,因此,風溼多會引起關節痺痛之證。,運化的進一步則是益氣生血以及統血。這個精中主要的就是氣;心主血而血的來源也是脾。《內經》中 說脾藏營」,「營出中焦。」營就是營血,營出中焦就是說血來源於中焦的脾 髒。張景嶽說得更具體:「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來,化生於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