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主體功能

2021-02-12 從頭學中醫

今天我們講一講脾的主體功能。脾居於中焦,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於四時而言,應長夏之期,於五色而言為黃,其氣升清,它的主要氣化特點,也是升清。有人說脾胃居中焦,它應該是能升能降,斡旋氣機,為什麼只講升清呢?主要是因為斡旋氣機中,降的這一部分,是為胃所主的。我們經常講脾胃的氣機運化特點是脾升胃降,升降相因。為什麼要說是陰中之至陰?我們知道,在上為陽,在下為陰,所以在上的心和肺就為陽,在下的脾、肺、腎三髒就為陰。為陽的心和肺,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在下的三個髒中,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多一個脾出來,我們就叫它陰中之至陰。為什麼要叫它為至陰?這和它四時應長夏時節有關。

四時有春夏秋冬,這個長夏是個什麼?長夏有不同的說法,我們通常取的說法是,在夏天之後秋天之前的這麼一個時間,或者說是脾不獨主一時,就不專門劃一個時間段給它,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後的18天,各18天集之給脾,那麼四個18天加到一起這就叫做長夏。但我們臨床上,應用更多還是前一種說法,就是夏以後秋以前的這段時間叫做長夏。長夏這個時間段呢,我們知道正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時候,所以長夏之氣呢,就是應溼,這與我們五行中溼屬土也是相對應的。長夏這個時候,不就是由陽轉陰,剛剛摸到陰的門檻嗎?這就是至陰,至是到達的意思。

脾最大的特點,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是什麼?五味就是我們吃進去的五穀雜糧了。我們所吃的東西都是五味,所以說地以五味養人。地氣就是能出五味的,所以能養我們人類。萬世間所有的生物都是這個五味所養的。

脾的主體功能包括哪些呢?脾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我們前面概述的時候已經基本講過了。第一個脾主運化。第二個脾主升清,這是它的氣化特點,也是它的主體功能。第三個脾主統血。

脾主運化。運化是什麼意思呢?運化就是說,脾能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中醫叫水谷——把它變化成為人體的一部分,變化成為各種精微物質來榮養人體。其中的那些濁厚的,不能夠為我們所用的這些東西,就把它排出體外。這麼一個過程就把它叫做運化。所以在《素問•經脈別論》裡面說「食氣入胃(就是東西吃到胃裡面),散精於肝(精微呢就散於肝,當然不僅僅是肝,它是以肝為例),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實際上就是五臟皆養了。實際上這段話再往後講就是毛脈合精,水谷精微是如何運送到手太陰肺經上去的。

手太陰肺經有一個動脈,這個動脈不是我們一般理解上西醫的這個動脈(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的血管叫動脈。)中醫把體表能夠感受搏動的脈,就叫動脈。手太陰肺經是如何運行的?它是出於胸中之後,從那個上臂的內側前緣一直走到橈骨這裡,就是大拇指這一段,然後沿著大拇指的魚際到大拇指的外側,陽面就是外側。這個就是手太陰肺經運行的一個簡單的路線。你看在這條經脈上是不是我們平時摸脈摸的這個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寸口脈,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有的氣血,所有的物質都通於手太陰肺經。所以我們獨取寸口,這個寸口脈就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這個氣血運營的變化,就是這麼來的。那這段話放到這裡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東西吃進去以後還是經過脾胃的運化功能,然後化生成為水谷精微,榮養周身。所以在《內經》裡面說:「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東西吃進去都放到胃裡面,胃有受納的功能,而最後把這些水谷轉化成精微,輸送到全身,是靠脾實現的。是靠脾主運化的功能來實現的。

另外一方面,它除了運化食物以外,還能運化水。就是喝進去的水。當然不僅僅是喝進去的水,我們吃的其它東西,可能也包含了水,包括喝的湯,還有水谷這些,所有的水液,它都是能夠運化的,都要經過脾運化。

在正常情況下,吃進去的東西經脾運化以後,就化升為各種精微物質,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氣血。所以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然後經過十二經脈,經過五臟六腑的氣化功能,就把這些水谷精微輸布到全身。於是臟腑得養,四肢百駭都能得到榮養。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說脾為後天之本。人只要生出來,就需要吃飯,所以《內經》裡說:「一日不再食則飢」,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覺得餓。這就是自然的規律,那麼我們要身體強壯,要有抵抗力,要身體健康,我們就必須能吃,並且要將吃下去的食物運化變成水谷精微,這就是為什麼脾叫「後天之本」的原因。

假如說脾出了問題,脾的陰陽氣血不正常,會出現什麼問題?就不能運化水谷,一方面表現為納呆,就是吃東西吃不進。納就是吃東西的意思,受納的意思;呆就是減退。納呆就是吃東西差,也叫納差食少。吃一點就肚子脹,不舒服,腹脹,大便就溏薄,不成型。這個主要是脾不能夠運化水谷出現的一些症狀。脾不能夠運化水谷以後,就不能生氣血,氣血不能生,就虛,會出現一些氣虛血少的症狀,包括沒有力氣,消瘦,精神不好。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亞健康狀態,往往就跟這個有關係。

脾還能運化水液。我們剛才講了脾除了能運化食物以外,還能夠把我們吃進去的各種水份,把它運化成為精微物質。你想,我們人體的精微物質無非是氣,血,精,液,津,就是這些東西。它往往是液態的啊,跟水液是有關係的。那它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我們喝進去的水變化而來的。由誰變化來的?由脾變化而來的。或者說脾在這個運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有段原文。「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所有的中醫對水液代謝的認識。這句話在所有的中醫基礎理論的課本裡面都有提到,所以大家最好是能夠背下來。水喝進去以後,「飲入於胃,遊溢精氣」。遊溢,遊就是遊動的這種感覺,溢是溢出來了,它把水液中的精微之氣,非常的充滿,滿溢,把它變成這個精氣之後,通過脾,上輸於脾,通過脾把這個精氣上輸於肺。把它上輸到肺,然後通過肺的通調水道的作用,或宣或降,那麼其中降的這部分,就下輸膀胱。往下就輸送到膀胱,經過膀胱的氣化功能,水經四布,五經並行。這水中的精微物質就可以分布到周身。五經並行,實際上指的是在所有的經脈裡面運行。這個水經四布,五經並行的規律有什麼特點呢?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它於天地之間的這個陰陽變化是相和諧的。與五臟的功能是相和調的。這叫做合於四時五臟陰陽,這樣一種水液代謝的過程就是人體的正常規律,「揆度以為常也」。揆度是《內經》引用的過去的書。《揆度》裡面,這本書裡面認為這就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假如說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喝進去的水,就能夠正常的化升為津液,水液則化,津液則生。基於這個角度,我們對脾有一個說法,脾為水之制。制就是制約,約束的意思。所以,脾對於水液的代謝,實際上起到一個居中協調製約的這麼一個作用。

以後我們如果學到《傷寒論》,會有一個脾約症。脾虛了以後就不能約束水液了,就不能夠制約水液了,那麼水液的代謝就會出現混亂。那麼這個水就偏滲膀胱,所有的水都輸送到膀胱了,前面出的水就多,尿頻,尿急。可是後面水就沒有了,沒有津液去滋潤大腸了,那麼大便就變得乾燥,就會出現便秘,這就是所謂的脾虛症。我們用麻仁丸來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脾約症,但是吃過麻仁丸,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那麼假如脾主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了,它還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多了,水液不能運化,就會停滯下來,變成痰,溼,水,飲,這樣的一些陰邪。痰,溼,水,飲,在人體各個部分都有可能體現出來,那麼它停在哪裡,就影響到哪裡,於是百病由生,我們後面講病理因素的時候,還會專門分析痰,溼,水,飲是什麼東西。我們經常講「百病皆由痰作祟」,痰,溼,水,飲,這些陰邪實際上是導致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沒有哪種疾病跟痰,溼,水,飲沒有一點關係的。它們的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脾不能運化水液。所以說脾的功能對於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再次說明它稱得上是後天之本。

脾的第二個功能是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意思是說,脾具有升舉清氣的作用,它能夠各舉身體中的清氣。我們知道清氣本來屬陽,陽主升。在講陰陽的時候,應該就有學到過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瞋脹」這句話。這個清氣則升,靠的就是脾主升清的功能。那如果脾的功能正常,清氣就則升,清氣升了,濁氣自然就能夠降。所以我們講脾以升為健,我們經常把它比喻成是一直在運動,一直維持著升清的這樣一個狀態,有一種天行健的意思在裡面。中醫裡經常講,順其性為補。那如果要補脾的話,應該升還是降?就應該升,用升清的方法。假如說脾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它就往往表現為不能升。不能升,清氣不往上走,那就往下走。就變成「清氣在下,則生飧洩」。飧洩就是拉肚子的症狀。這種飧洩除了說拉肚子的症狀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會拉出一些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而且這種飧洩,不是水洩,不是這種暴如下瀑,很急迫的這種下洩,它往往是溏稀的,慢性的這種大便不成形,比較溼,這樣的一種洩,叫飧洩。

脾主升清的第二個作用是具有升提臟器的作用。什麼叫做升提臟器?你看我們站在這裡,心肝脾肺腎就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待著,沒有說心臟本來應該在胸腔裡,撲通掉到肚子裡面去了,這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心肝脾肺腎能夠各守其位呢?就是靠脾主升清的作用,提升臟器的作用來實現的。另外一個方面,氣血精津液這些精微物質,也有它應該待的地方。血行於脈內。津液也可以行於脈內,而且在榮養四肢百駭的時候,還可以行於脈外。這些精微物質為什麼會待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呢?也與這個升清的作用有關。如果說脾的這個升提臟器的作用失常了,它會出現什麼情況?一個就是臟器下垂,我們經常熟悉的就是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陰道前壁脫垂等等,各種臟器的下垂,都與脾主升清的功能減弱減退有關係。我們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中氣下陷。什麼叫做中氣?脾居於中,所以中氣就是脾氣,或者說脾胃之氣,主要還是指脾氣。

那麼脾氣不足,中氣虛弱了,它就不能升清。不能升清,升之不足則為陷,所以叫做中氣下陷。中氣下陷最常見的,最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臟器的下垂。除了有形的臟器下垂,它還可以有精微的失守,這些精微物質不能在它原來的地方待著了。比方說,如果尿液不能在膀胱裡待著,就變成了尿失禁;如果大便不能在大腸裡待著,就成了大便失禁;精液不能在精室裡待著,就變成了遺精或者早洩。如果汗液不能夠「陽加於陰謂之汗」,如果汗液的產生不正常,產生的太多了,不能夠約束津液,津液自汗孔而出,就變成自汗症,這個都與脾主升清的功能有關係。在這裡特別要說一下的是精微的失守,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脾主升清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它理解為脾的第三大功能,脾主統血的一部分。但是為什麼不放在脾主統血裡講呢?因為脾主統血主要強調的是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實際上我們知道,它除了統攝血液以外,也能夠統攝其它的所有的津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前面講的,你說它是脾主升清也好呢,說它是脾主統血也好,總之脾虛了之後就會出現遺精,早洩,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等等精津失守的這種症狀。

脾主統血這個理論從那兒來的呢?最早是《難經》裡說的。《難經》說:「脾裹血,溫五臟。」裹血就是約束血液,行於脈道。所以裹血的意思就是統血。為什麼脾會有統血的這個作用?主要還是氣主固攝這個作用來的。因為脾主升清為氣血升化之源,所以氣主固攝的這個功能主要就落實到脾上面去。如果脾氣正常,脾的這個氣血陰陽都足夠的充足,那麼就能夠攝血,就能夠讓血待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就是血趨常道。就是在它這個正常的脈道裡運行。假如說脾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就趨於脈外,不再待在脈裡面了。不再待在血脈裡面,它流到血脈外面了。別人說這個脈沒有破損,血管沒破,它怎麼會流出來呢?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一句,中醫裡講的這個脈,是這個「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為脈」的「脈」,不是說光有那個血管的意思。所以血管沒破,或者說沒有看到有形的血管破裂,也是可以出血的啊。這個跟我們日常的認識可能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有人說血管不破怎麼可能出血呢?對,血管不破不會出血,但是很多時候血管的破裂不會直接的用肉眼看到,比如婦科的崩漏,你能看到說有血管的破裂嗎?看不到,對吧。我們只能推測說,有形的血管破了,在中醫裡面來說,就是脾可能不統血了。當然脾不統血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說脾不統血,血溢脈外,它主要表現為那些地方的出血?大家想想,脾不統血的這個出血,是虛還是實呢?我們雖然還沒有學虛實的概念,但是虛總歸是不足。所以脾不統血,它是一種虛症,那麼,也是一種陰症,那麼虛和實相對應來說,實為陽,虛為陰。所以它的出血,往往表現為陰性的出血。具體來說就是往往是在下部,或者是在陰位的出血。脾不統血主要的表現,包括崩漏,尿血,便血,血精,或者是紫癜紫班,這些紫癜紫斑往往在人體的陰位,比方說四肢的內側,或者是腹部,有些是下半身,出現一些症狀。這個是脾不統血的一個特點。

要治療的話,就是補脾氣,然後再養血就可以了。有人說脾不統血就是氣不足,你養血幹什麼呢?它不是有出血的症狀嗎?既然出血了,就會有血虛。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出血和氣虛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補氣為主,還是養血為主。如果是補氣為主,我們學方劑學的時候會學到方子黃土湯、補中益氣湯,這些方子都可以用。如果同時還有血虛,實際上這種情況更常見,因為出血必然會血虛。那我們可以用歸脾湯。

稿約:「從頭學中醫」公眾號是由「一小撮」熱愛中醫的人運營的公眾號,致力於中醫學習與推廣。歡迎廣大愛好中醫的朋友們不吝賜稿。但凡與中醫的學習和應用有關的稿件都可以的。錄用後,我們將通過公眾號和其它自媒體將您的想法傳遞給更多喜歡中醫的人。讓更多人和我們一起「從頭學中醫」,讓更多人了解中醫!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

相關焦點

  • 脾的功能
    引起脾腫大的原因很多,如血吸蟲病、慢性肝炎、黑熱病、傷寒、瘧疾、門靜脈高壓症、白血病、惡性淋巴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脾腫大以後,可引起脾功能亢進,使血液中的血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脾腫大一般進行病因治療,如有脾功能亢進或門靜脈高壓所致者,可考慮手術切除。
  • 脾是什麼?脾的功能作用
    「脾,土髒也」。中醫的五臟是歸五行的,脾五行屬土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個是運化。
  • 脾是什麼? 脾的功能作用,脾虛必讀
    一:脾的功能脾的作用有三:運化、升清和統血1.運化:脾主運水化溼,進嘴的食物和水液經過消化吸收後,有一部分糟粕的食物和水液要排出體外,如果脾的運化功能不好,該排出的水液就會積壓在體內,俗稱「溼氣」!比如便秘,慵懶,嗜睡,黑眼圈,皮膚乾燥,水腫,溼疹等等不適,有姐妹留言說:皮膚乾燥,早上醒來水腫怎麼回事兒,其實是脾的運化功能差,無法把水液運送到皮膚,所以皮膚乾燥,水液積壓在體內又會造成水腫!所以脾的運化功能差的姐妹,一定少吃或不吃水果,水果含有大量水液,給脾減輕負擔,反之越吃越溼!
  • 脾腎互相滋養,脾功能下降男女都會出現問題,固精補腎脾腎同補
    脾虛是一個中醫的說法,指的是脾臟的功能下降。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同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當脾虛的時候,容易出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情況,同時伴有氣血不足、全身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如果脾虛運化水液的功能下降,還會出現脾虛溼盛的表現,表現為肢體困重、乏力、四肢倦怠,女性則容易出現一些婦科的炎症,男性容易出現陰囊潮溼等等。溼氣重和脾虛如何區分溼氣重與脾虛都是中醫的概念,溼氣重的可以分為溼熱和寒溼兩種。
  • 脾的主要功能都不懂,你的脾胃問題怎麼好?
    脾主運化,是指脾具有把飲食物轉化為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並將這些對人體有用的營養物質吸收、輸送到需要部位的生理功能。脾對飲食物的運化運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飲食物在進入胃以後,要靠胃的"腐熟"和蠕動,將食物變成粥樣食糜,通過幽門及十二指腸後進入小腸,而這個過程必須依靠於脾氣(功能)的幫助,才能完成。
  • 我的脾(一)脾氣虛怎麼辦
    近期我們會寫一系列關於脾的文章,跟大家好好聊聊脾及關於脾的各種常見問題。脾和胃的功能可以說是超級強大,我們吃喝進去的食物先由胃來消化,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後靠脾再把水谷精微輸送到臟腑和四肢。所以如果脾和胃都有了問題,人差不多就要掛了。很多病了很久身體很虛弱的人,往往都從調理脾胃開始,讓身體的功能慢慢運轉正常。我們先來看看脾的功能以及如果脾氣虛會怎麼樣。
  • 調理脾的食物 調理脾食療方
    調理脾的食物 調理脾食療方  1、調理脾的食物  糯米  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的作用,脾虛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孫思邈說:「糯米,脾病宜食,益氣止洩。」所謂脾病,乃指脾虛為病之義。《本經逢原》說得好:「糯米,益氣補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滯。若作糕餅,性難運化,病人莫食。」
  • 五臟之脾
    (2)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主運化"運",有運輸、布散之意,例如體內各種精微物質的運輸布散等;"化",有變化、消化、化生之意,主要指飲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等。脾主運化就是將水谷消化成為精微物質並將其運輸、布散到全身。這些功能需胃和小腸等的配合,但主要以脾為主。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溼兩個方面。運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種飲食物。
  • 脾對人體到底有多重要?脾不好,身體會變得怎樣?如何補脾?
    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它能將水谷精華轉化為氣血、津液,滋養全身,一旦脾失健運,五臟都受累。如何判斷自己的脾好不好呢?脾不好,應該如何調理?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說一下脾臟的重要性。脾是生氣之源,人體內的氣血生化都要依靠脾。
  • 脾的保養方法
    具有造血、濾血、清除衰老血細胞及製造抗體參與免疫反應等功能,【脾的功能】中醫認為,脾的主要功能是:將飲食的精華運輸於全身,統攝周身血液、調節血液循環,使之正常運行;脾氣主升,能把飲食中精氣、津液上輸於心、肺,然後再輸布於其它臟腑以化生氣血。
  • 脾腫大的原因
    另外,內臟下垂病人,以及左側胸腔積液、氣胸時橫隔下移,可能會使脾臟下垂,這些不屬於脾腫大。臨床上判斷脾腫大也可以通過B超或CT等手段。B超圖像長徑超過10~11cm,厚徑大於4cm可以認為是脾腫大。CT或MRI顯像脾臟長徑超過5個肋單元認為是脾腫大。脾臟具有以下功能:①造血。脾是胚胎階段重要的造血器官,胚胎後成為淋巴器官。
  • 五臟六腑之脾的養護
    脾統血,是人體的免疫器官,脾本身的疾病較少見,一旦出現問題,人體整體健康都會亮起紅燈,因此平時不能忽略保養脾臟。一、支配食物的吸收。脾將食物的營養吸收,並分解成容易吸收的養分,輸送到全身各器官。因為脾臟異常,往往會使消化能力衰退,造成營養不良,使身體消瘦。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二、支配肌肉、手、腳。身體過胖、太瘦或手腳冰冷,不想活動都是脾功能異常的症狀。
  • 脾惡溼,到底為何?
    「脾惡溼」是強調脾的水液運化的功能只能正常而不可失常,一旦失常就形成「內溼」。溼邪內停,必然導致脾胃氣機升降樞紐的功能失常。還有「外溼」引動「內溼」。由於脾為陰土,主運化 水溼,卻又喜燥而惡溼,對溼邪有著特殊的易感性。水溼的溼邪易傷陽氣,又有黏滯特性,所以溼邪侵襲人體,常先困脾,使脾陽不振,氣化氣機受損,運化水溼失司,從而導致水溼停聚,就是外溼引動內溼的機理。
  • 脾乃「後天之本」,故百病從脾治
    脾在五行中屬土,在五臟陰陽中屬陰中之至陰。脾主運化,統血,升清,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出生後,各臟腑皆依賴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養,故稱脾為「後天之本」。脾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幾乎所有的胃腸道疾病都可出現或伴有脾虛。下面77健康生活就來詳細看看脾虛有哪些症狀以及日常調理方法——
  • 補脾14法!
    補脾法為《脾胃論》中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它不僅適用範圍廣泛,且運用得當,收效確甚顯著。茲將臨床所得提出研究。一、助運脾主消化食物和輸布精微。如脾氣虛弱,不能健運,可出現消化呆滯,納減腹脹,腸鳴洩瀉,脈濡弱,苔白膩等消化功能低下症狀。久則眩暈倦怠,面色萎黃。治療時應先健脾助運,使納運正常。
  • 脾和胃的實質是什麼?
    在五行學說中,脾胃同屬於土,而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屬溼土,而胃屬燥土。 脾與胃的功能,主要為運化水谷、益氣、生血、統血幾種,這些功能的獲得, 是「脾」與「胃」的生理功能進行的結果。 脾與胃的生理功能雖相同,而它們二者之間,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作 用,它們不同的特點是相反的,但又是相成的。
  • 【巳時養生】「脾」吉泰來(上)
    (三)當心「脾病」纏上你脾在志為思,如果經常思慮過度、所思不遂,就會傷了脾氣、脾經、脾神,影響脾的運化功能,就能導致不思飲食脾在體合肌肉,主四肢。如果人體脾的運化功能很好,肌肉就會發達,四肢活動輕勁有力。反之,必致肌肉瘦削,軟弱無力,甚至痿廢不用。
  • 脾受損,人就廢了一半,難怪身體越來越差,需補脾了
    人體的脾、肝、腎等器官各自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任何一個器官出現問題,對身體所帶來的危害將是巨大的。中醫認為,脾是後天之本,負責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供給全身的營養。一旦脾出現問題,對身體會造成很大影響,也會引起一些明顯的症狀,這種情況下需要及時調理脾臟,避免身體進一步受損。
  • 頭暈眼花、內臟下垂、出血原來都和脾有關,來了解什麼是中醫的脾
    吃飯吃到七八分飽,此時脾胃是有運的空間的,而吃到十二分飽,脾完全缺少一個運轉的空間,運不轉就停下來。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第一個是運化。這裡注意是兩個動詞,一個是運、一個是化。很多人學中醫很喜歡跟西醫對,一跟西醫對會出現一個什麼問題?把脾主運化簡化成了脾主消化。不是那麼回事,消化僅僅是脾功能的一部分。
  • 「傷脾食物」被公布,吃得多,脾或會越來越虛,不少人還在吃
    在中醫上有脾虛的說法,脾不好,就不能及時對食物進行運化,身體就不能及時吸收到營養,腸胃、肝臟等器官的健康也會受損,牽一髮而動全身。脾不好的人,往往有食慾不好、消化不良、臉色發黃、大便溏稀等身體表現,不知你中招了嗎?「傷脾食物」被公布,吃得越多,脾或會越來越虛,不少人還在吃,下面具體向大家介紹下,希望你能少吃,脾會感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