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講一講脾的主體功能。脾居於中焦,五行屬土,為陰中之至陰,於四時而言,應長夏之期,於五色而言為黃,其氣升清,它的主要氣化特點,也是升清。有人說脾胃居中焦,它應該是能升能降,斡旋氣機,為什麼只講升清呢?主要是因為斡旋氣機中,降的這一部分,是為胃所主的。我們經常講脾胃的氣機運化特點是脾升胃降,升降相因。為什麼要說是陰中之至陰?我們知道,在上為陽,在下為陰,所以在上的心和肺就為陽,在下的脾、肺、腎三髒就為陰。為陽的心和肺,心為陽中之太陽,肺為陽中之少陰;在下的三個髒中,肝為陰中之陽,腎為陰中之陰。多一個脾出來,我們就叫它陰中之至陰。為什麼要叫它為至陰?這和它四時應長夏時節有關。
四時有春夏秋冬,這個長夏是個什麼?長夏有不同的說法,我們通常取的說法是,在夏天之後秋天之前的這麼一個時間,或者說是脾不獨主一時,就不專門劃一個時間段給它,春夏秋冬每一季的最後的18天,各18天集之給脾,那麼四個18天加到一起這就叫做長夏。但我們臨床上,應用更多還是前一種說法,就是夏以後秋以前的這段時間叫做長夏。長夏這個時間段呢,我們知道正是一年之中最悶熱的時候,所以長夏之氣呢,就是應溼,這與我們五行中溼屬土也是相對應的。長夏這個時候,不就是由陽轉陰,剛剛摸到陰的門檻嗎?這就是至陰,至是到達的意思。
脾最大的特點,就是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所以《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說「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五味是什麼?五味就是我們吃進去的五穀雜糧了。我們所吃的東西都是五味,所以說地以五味養人。地氣就是能出五味的,所以能養我們人類。萬世間所有的生物都是這個五味所養的。
脾的主體功能包括哪些呢?脾的主要功能,包括三個方面,我們前面概述的時候已經基本講過了。第一個脾主運化。第二個脾主升清,這是它的氣化特點,也是它的主體功能。第三個脾主統血。
脾主運化。運化是什麼意思呢?運化就是說,脾能把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中醫叫水谷——把它變化成為人體的一部分,變化成為各種精微物質來榮養人體。其中的那些濁厚的,不能夠為我們所用的這些東西,就把它排出體外。這麼一個過程就把它叫做運化。所以在《素問•經脈別論》裡面說「食氣入胃(就是東西吃到胃裡面),散精於肝(精微呢就散於肝,當然不僅僅是肝,它是以肝為例),濁氣歸心,淫精於脈」這實際上就是五臟皆養了。實際上這段話再往後講就是毛脈合精,水谷精微是如何運送到手太陰肺經上去的。
手太陰肺經有一個動脈,這個動脈不是我們一般理解上西醫的這個動脈(血液從心臟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的血管叫動脈。)中醫把體表能夠感受搏動的脈,就叫動脈。手太陰肺經是如何運行的?它是出於胸中之後,從那個上臂的內側前緣一直走到橈骨這裡,就是大拇指這一段,然後沿著大拇指的魚際到大拇指的外側,陽面就是外側。這個就是手太陰肺經運行的一個簡單的路線。你看在這條經脈上是不是我們平時摸脈摸的這個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寸口脈,這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所有的氣血,所有的物質都通於手太陰肺經。所以我們獨取寸口,這個寸口脈就可以了解五臟六腑的這個氣血運營的變化,就是這麼來的。那這段話放到這裡的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說:東西吃進去以後還是經過脾胃的運化功能,然後化生成為水谷精微,榮養周身。所以在《內經》裡面說:「脾主為胃行其精液者也」。東西吃進去都放到胃裡面,胃有受納的功能,而最後把這些水谷轉化成精微,輸送到全身,是靠脾實現的。是靠脾主運化的功能來實現的。
另外一方面,它除了運化食物以外,還能運化水。就是喝進去的水。當然不僅僅是喝進去的水,我們吃的其它東西,可能也包含了水,包括喝的湯,還有水谷這些,所有的水液,它都是能夠運化的,都要經過脾運化。
在正常情況下,吃進去的東西經脾運化以後,就化升為各種精微物質,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氣血。所以說,脾為氣血生化之源。然後經過十二經脈,經過五臟六腑的氣化功能,就把這些水谷精微輸布到全身。於是臟腑得養,四肢百駭都能得到榮養。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說脾為後天之本。人只要生出來,就需要吃飯,所以《內經》裡說:「一日不再食則飢」,一天不吃兩頓飯就會覺得餓。這就是自然的規律,那麼我們要身體強壯,要有抵抗力,要身體健康,我們就必須能吃,並且要將吃下去的食物運化變成水谷精微,這就是為什麼脾叫「後天之本」的原因。
假如說脾出了問題,脾的陰陽氣血不正常,會出現什麼問題?就不能運化水谷,一方面表現為納呆,就是吃東西吃不進。納就是吃東西的意思,受納的意思;呆就是減退。納呆就是吃東西差,也叫納差食少。吃一點就肚子脹,不舒服,腹脹,大便就溏薄,不成型。這個主要是脾不能夠運化水谷出現的一些症狀。脾不能夠運化水谷以後,就不能生氣血,氣血不能生,就虛,會出現一些氣虛血少的症狀,包括沒有力氣,消瘦,精神不好。所以我們現在經常講的亞健康狀態,往往就跟這個有關係。
脾還能運化水液。我們剛才講了脾除了能運化食物以外,還能夠把我們吃進去的各種水份,把它運化成為精微物質。你想,我們人體的精微物質無非是氣,血,精,液,津,就是這些東西。它往往是液態的啊,跟水液是有關係的。那它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由我們喝進去的水變化而來的。由誰變化來的?由脾變化而來的。或者說脾在這個運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素問•經脈別論》有段原文。「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所有的中醫對水液代謝的認識。這句話在所有的中醫基礎理論的課本裡面都有提到,所以大家最好是能夠背下來。水喝進去以後,「飲入於胃,遊溢精氣」。遊溢,遊就是遊動的這種感覺,溢是溢出來了,它把水液中的精微之氣,非常的充滿,滿溢,把它變成這個精氣之後,通過脾,上輸於脾,通過脾把這個精氣上輸於肺。把它上輸到肺,然後通過肺的通調水道的作用,或宣或降,那麼其中降的這部分,就下輸膀胱。往下就輸送到膀胱,經過膀胱的氣化功能,水經四布,五經並行。這水中的精微物質就可以分布到周身。五經並行,實際上指的是在所有的經脈裡面運行。這個水經四布,五經並行的規律有什麼特點呢?合於四時五臟陰陽。它於天地之間的這個陰陽變化是相和諧的。與五臟的功能是相和調的。這叫做合於四時五臟陰陽,這樣一種水液代謝的過程就是人體的正常規律,「揆度以為常也」。揆度是《內經》引用的過去的書。《揆度》裡面,這本書裡面認為這就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假如說脾的運化功能正常,喝進去的水,就能夠正常的化升為津液,水液則化,津液則生。基於這個角度,我們對脾有一個說法,脾為水之制。制就是制約,約束的意思。所以,脾對於水液的代謝,實際上起到一個居中協調製約的這麼一個作用。
以後我們如果學到《傷寒論》,會有一個脾約症。脾虛了以後就不能約束水液了,就不能夠制約水液了,那麼水液的代謝就會出現混亂。那麼這個水就偏滲膀胱,所有的水都輸送到膀胱了,前面出的水就多,尿頻,尿急。可是後面水就沒有了,沒有津液去滋潤大腸了,那麼大便就變得乾燥,就會出現便秘,這就是所謂的脾虛症。我們用麻仁丸來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脾約症,但是吃過麻仁丸,就是這樣一個道理。
那麼假如脾主運化水液的功能失調了,它還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個變化就多了,水液不能運化,就會停滯下來,變成痰,溼,水,飲,這樣的一些陰邪。痰,溼,水,飲,在人體各個部分都有可能體現出來,那麼它停在哪裡,就影響到哪裡,於是百病由生,我們後面講病理因素的時候,還會專門分析痰,溼,水,飲是什麼東西。我們經常講「百病皆由痰作祟」,痰,溼,水,飲,這些陰邪實際上是導致疾病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說沒有哪種疾病跟痰,溼,水,飲沒有一點關係的。它們的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脾不能運化水液。所以說脾的功能對於維持我們的身體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再次說明它稱得上是後天之本。
脾的第二個功能是脾主升清。脾主升清的意思是說,脾具有升舉清氣的作用,它能夠各舉身體中的清氣。我們知道清氣本來屬陽,陽主升。在講陰陽的時候,應該就有學到過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瞋脹」這句話。這個清氣則升,靠的就是脾主升清的功能。那如果脾的功能正常,清氣就則升,清氣升了,濁氣自然就能夠降。所以我們講脾以升為健,我們經常把它比喻成是一直在運動,一直維持著升清的這樣一個狀態,有一種天行健的意思在裡面。中醫裡經常講,順其性為補。那如果要補脾的話,應該升還是降?就應該升,用升清的方法。假如說脾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它就往往表現為不能升。不能升,清氣不往上走,那就往下走。就變成「清氣在下,則生飧洩」。飧洩就是拉肚子的症狀。這種飧洩除了說拉肚子的症狀以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往往會拉出一些沒有完全消化的食物。而且這種飧洩,不是水洩,不是這種暴如下瀑,很急迫的這種下洩,它往往是溏稀的,慢性的這種大便不成形,比較溼,這樣的一種洩,叫飧洩。
脾主升清的第二個作用是具有升提臟器的作用。什麼叫做升提臟器?你看我們站在這裡,心肝脾肺腎就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待著,沒有說心臟本來應該在胸腔裡,撲通掉到肚子裡面去了,這不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心肝脾肺腎能夠各守其位呢?就是靠脾主升清的作用,提升臟器的作用來實現的。另外一個方面,氣血精津液這些精微物質,也有它應該待的地方。血行於脈內。津液也可以行於脈內,而且在榮養四肢百駭的時候,還可以行於脈外。這些精微物質為什麼會待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呢?也與這個升清的作用有關。如果說脾的這個升提臟器的作用失常了,它會出現什麼情況?一個就是臟器下垂,我們經常熟悉的就是胃下垂,腎下垂,子宮脫垂,陰道前壁脫垂等等,各種臟器的下垂,都與脾主升清的功能減弱減退有關係。我們有一個專有名詞,叫中氣下陷。什麼叫做中氣?脾居於中,所以中氣就是脾氣,或者說脾胃之氣,主要還是指脾氣。
那麼脾氣不足,中氣虛弱了,它就不能升清。不能升清,升之不足則為陷,所以叫做中氣下陷。中氣下陷最常見的,最典型的表現之一就是臟器的下垂。除了有形的臟器下垂,它還可以有精微的失守,這些精微物質不能在它原來的地方待著了。比方說,如果尿液不能在膀胱裡待著,就變成了尿失禁;如果大便不能在大腸裡待著,就成了大便失禁;精液不能在精室裡待著,就變成了遺精或者早洩。如果汗液不能夠「陽加於陰謂之汗」,如果汗液的產生不正常,產生的太多了,不能夠約束津液,津液自汗孔而出,就變成自汗症,這個都與脾主升清的功能有關係。在這裡特別要說一下的是精微的失守,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脾主升清的一部分,也可以把它理解為脾的第三大功能,脾主統血的一部分。但是為什麼不放在脾主統血裡講呢?因為脾主統血主要強調的是脾有統攝血液的作用。實際上我們知道,它除了統攝血液以外,也能夠統攝其它的所有的津液,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前面講的,你說它是脾主升清也好呢,說它是脾主統血也好,總之脾虛了之後就會出現遺精,早洩,小便失禁,大便失禁等等精津失守的這種症狀。
脾主統血這個理論從那兒來的呢?最早是《難經》裡說的。《難經》說:「脾裹血,溫五臟。」裹血就是約束血液,行於脈道。所以裹血的意思就是統血。為什麼脾會有統血的這個作用?主要還是氣主固攝這個作用來的。因為脾主升清為氣血升化之源,所以氣主固攝的這個功能主要就落實到脾上面去。如果脾氣正常,脾的這個氣血陰陽都足夠的充足,那麼就能夠攝血,就能夠讓血待在它應該待的地方,就是血趨常道。就是在它這個正常的脈道裡運行。假如說脾的功能出現了異常,就趨於脈外,不再待在脈裡面了。不再待在血脈裡面,它流到血脈外面了。別人說這個脈沒有破損,血管沒破,它怎麼會流出來呢?在這裡,我們要特別強調一句,中醫裡講的這個脈,是這個「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為脈」的「脈」,不是說光有那個血管的意思。所以血管沒破,或者說沒有看到有形的血管破裂,也是可以出血的啊。這個跟我們日常的認識可能會有一點點的不一樣。有人說血管不破怎麼可能出血呢?對,血管不破不會出血,但是很多時候血管的破裂不會直接的用肉眼看到,比如婦科的崩漏,你能看到說有血管的破裂嗎?看不到,對吧。我們只能推測說,有形的血管破了,在中醫裡面來說,就是脾可能不統血了。當然脾不統血只是原因之一。
如果說脾不統血,血溢脈外,它主要表現為那些地方的出血?大家想想,脾不統血的這個出血,是虛還是實呢?我們雖然還沒有學虛實的概念,但是虛總歸是不足。所以脾不統血,它是一種虛症,那麼,也是一種陰症,那麼虛和實相對應來說,實為陽,虛為陰。所以它的出血,往往表現為陰性的出血。具體來說就是往往是在下部,或者是在陰位的出血。脾不統血主要的表現,包括崩漏,尿血,便血,血精,或者是紫癜紫班,這些紫癜紫斑往往在人體的陰位,比方說四肢的內側,或者是腹部,有些是下半身,出現一些症狀。這個是脾不統血的一個特點。
要治療的話,就是補脾氣,然後再養血就可以了。有人說脾不統血就是氣不足,你養血幹什麼呢?它不是有出血的症狀嗎?既然出血了,就會有血虛。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出血和氣虛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補氣為主,還是養血為主。如果是補氣為主,我們學方劑學的時候會學到方子黃土湯、補中益氣湯,這些方子都可以用。如果同時還有血虛,實際上這種情況更常見,因為出血必然會血虛。那我們可以用歸脾湯。
稿約:「從頭學中醫」公眾號是由「一小撮」熱愛中醫的人運營的公眾號,致力於中醫學習與推廣。歡迎廣大愛好中醫的朋友們不吝賜稿。但凡與中醫的學習和應用有關的稿件都可以的。錄用後,我們將通過公眾號和其它自媒體將您的想法傳遞給更多喜歡中醫的人。讓更多人和我們一起「從頭學中醫」,讓更多人了解中醫!
投稿信箱:281863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