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所主,很經典!

2021-02-22 易乾通健康管理

《黃帝內經》記載:

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肉,心主脈,肺主皮毛,多麼精闢。

五臟

1、心:心為神之居、血之主、脈之宗。在五行屬火;

生理功能:①主血脈;②主神志;心開竅於舌,在體合脈,其華在面,在志為喜,在液為汗。與小腸為表裡。

2、肺:肺為魄之處、氣之主,在五行屬金;

生理功能:①主氣司呼吸;②主宣發肅降;③通調水道;④朝百脈主治節;輔心調節氣血運行;肺上通喉嚨,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於鼻,在志為憂,在液為涕,肺與大腸相表裡。 

3、脾:牌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屬土。

生理功能:①主運化;②主升清;③主統血;開竅於口,在體合肉,主四肢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脾與胃相表裡。 

4、肝:肝為魂之處,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屬木,主升主動。

生理功能:①生疏洩;②主藏血;開竅於目,在體合筋,其華在爪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肝與膽相表裡。 

5、腎:腎為先天之本,藏志,腰為腎之腑,在五行屬水;

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長發育與生殖;②主水;③主納氣;在體為骨,主骨生髓,其華在發、開竅於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腎與膀胱相表裡。

六腑

1、膽:生理功能:貯存和排洩膽汁,膽主決斷。

2、胃:生理功能:受納腐熟水谷,胃以降為和。

3、小腸: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別清濁,「小腹主液」

4、大腸:生理功能:傳化糟粕,大腸主津。

5、膀胱:生理功能:貯尿和排尿,依賴腎的氣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氣,總司氣機和氣化,為水液運行的道路。

中醫五行相生相剋,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是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中醫辯證治病的至上法寶。人體五臟通過相生相剋的這一規律,在源源不斷地影響和修復人體的自身健康。生則順,克則病。五臟相生為正常人,五臟相剋為非正常人即病人。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如肺虛就要補脾,叫培土生金。肺實就要瀉腎。

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精勝堅, 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 故土勝水。

金克木,因為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有礦的土地不長草)

木克土,因為樹根吸收土中的營養,以補己用,樹木強壯了,土壤如果得不到補充,自然削弱。

土克水,因為土能防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水克火,因為火遇水便熄滅。

火克金,因為烈火能融化金屬。

五行身體

金——皮、鼻孔、肺臟、大腸。

木——筋、眼睛、肝、膽。

水——骨、耳朵、腎臟、膀胱。

火——脈、舌頭、心臟、小腸。

土——肉、嘴巴、脾臟、胃。

木火土金水

木: 木旺得金,方成棟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強木得火,方化其頑。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弱逢木,必為傾陷。

木賴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縮。

火: 火旺得水,方成相濟。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強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見銷熔。

火賴木生,木多火熾;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變;強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為淤塞。

土賴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強金得水,方挫其鋒。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為砍折。

金賴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變。

水: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縮;強水得木,方洩其勢。

水能克火,火多水幹;火弱遇水,必然熄滅。

水賴金生,金多水濁;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相關焦點

  • 中醫五行與養生 臉部露出的疾病 五臟所主與五臟所惡
    臉部上顯露出的疾病臉部上顯露出的疾病五臟所主:簡稱「五主」(見《素問·宣明五氣篇》),即「心主脈」,「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五臟所惡:簡稱「五惡」(見《素問·宣明五氣篇》)。「惡」,有憎厭的意思。五臟各隨其性能與氣化而有所惡。所謂「五惡」即「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溼」、「腎惡燥」。五臟所藏:主要是把精神,思維等各種中樞精神活動和五臟相聯繫。
  • 【黃帝內經】中五臟所惡,五臟化液和五味所禁
    本節論述了五臟所惡、五臟化液和五味所禁。五臟所惡,指心為陽髒,心火主降,惡熱;肺為嬌髒,主運水,主宣發與肅降,惡寒;肝主疏洩,主升發,喜條達而惡抑鬱,惡風;脾主運化,喜燥,惡溼;腎主藏精,主水,惡燥。五臟化液,指五臟有相對應的五液,心在液為汗,是津液通過陽氣的蒸化後經汗孔排於體表的液體;肺在液為涕,涕,即鼻涕,為鼻黏膜的分泌液,有潤澤鼻竅之作用。
  • 五臟之心: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
    五臟具有化生和貯藏精氣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時又各有專司,且與軀體官竅有著特殊的聯繫,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特殊系統。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一、心(附:心包絡)心位於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圓而下尖,形如蓮蕊,外有心包衛護。心與小腸、脈、面、舌等構成心系統。心,在五行屬火,為陽中之陽髒,主血脈,藏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與四時之夏相通應。
  • 中基基礎理論-五臟-筆記
    五臟主藏精氣,以藏為主,藏而不洩;六腑傳化水谷,傳化物而不藏。奇恆之腑,雖名為腑,但其功能卻有異於六腑,並有類似於五臟貯藏精氣的作用,具有似髒非髒、似腑非腑的特點。  藏象學說的特點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體現在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五臟與外界環境的統一性兩個方面。
  • 五味過重 傷五臟
    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各種各樣美味的食物更是讓人垂涎欲滴,而有些人吃的口味比較重,而平常飯店的菜大多口味都稍重的,所以很多人喜愛吃,可是,中醫表示,口味偏重會傷五臟  根據中醫五行學說,酸、辛、苦、甘、鹹五種味道與五臟有著特定的「親和性」。《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道,「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
  • 中醫淺談五臟五行……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火→土→金→水      肝→ 心→脾→肺→腎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
  • 論五臟
    五臟是組成人體的五個功能系統,維持五臟的正常功能,得有足夠的物質為基礎。人體的物質基礎就是精氣,精氣是構成萬物的物質基礎。  精氣有兩方面,一是源於先天,二是源於後天。 先天之精,是在娘胎裡形成的,而後天之精則是源於肺(肺吸天之清陽)和脾(脾主食物的消化吸收),腎則是貯藏精氣的倉庫(腎主藏精),所以自古以來,對於虛損性疾病的治療,總是在肺脾腎上做文章。
  • 【黃帝內經】中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
    本節討論了奇恆之腑、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特點。奇恆之腑的名稱主要由其結構功能所決定的。在性能上,它們屬陰像地,主藏蓄陰精,與五臟性能相似,但髒與腑之間有表裡配偶關係,而它們卻沒有。因此,既與一般的髒與腑有相似之處,又異於一般臟腑,故稱「奇恆之腑」。五臟的功能主藏精氣,故精氣宜充滿。
  • 五臟性能全揭秘,辨證選穴不再難
    其實,咱們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和臟腑密切相關,疾病所表現出來的症狀,更是能間接反映是五臟六腑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臟腑各自的功能和特性也決定著不同的症狀。 因此,當我們的身體出現了某些症狀,我們最先要做的就是思考這一症狀到底與身體的哪個臟器相關。
  • 吳金樂 肛門又叫魄門,「魄門亦為五臟使」的意義.
    「魄門亦為五臟使」,語出《素問·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 【典籍解讀】魄門亦為五臟使
    原文出處:  《素問·五臟別論》:「魄門亦為五臟使,水谷不得久藏。」
  • 中醫基礎理論——情志與五臟的關係
    五神五神是神、魂、魄、意、志的統稱,是五種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五神分屬五臟,與五臟的關係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腎藏志。腎藏志腎藏精,精舍志,意之所存謂之志。把意保存下來就是志,所以志就是記憶能力。還需要知道的是短期記憶能力是志,長期記憶能力是魄。比如老年痴呆記不得剛發生的事,卻能記得小時候的事,說明出問題的是志不是魄。五志五志是喜、怒、憂(悲)、思、恐(驚)五種情志,是人對外界刺激表現出來的精神活動變化。
  • 五臟之脾
    五臟之——脾脾位於中焦,在膈之下,脾主運化水谷精微,為人身氣血生化之源,故被稱為"倉廩之官"、"後天之本".
  •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對應表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 七情與五臟的關係
    《黃帝內經》認為人有喜、思、悲、怒等精神情志活動,這是五臟功能的提現。情志與五臟的關係: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脾主思,腎主恐。然而五志的活動一定要在心神的統攝下才可以正常的進行。由於心臟在臟腑功能中是「君主之官」,並起到主導作用,「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如果心神發生錯亂,就會出現喜怒無常、悲思太過、驚恐等。
  • 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五行分別代表:火、木、土、金、水。五臟代表:心、肝、脾、胃、腎。那麼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心主火,肝主木,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五行相生相剋,相生則是遵循自然的規則,生生不息。像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與五行對應關係
    二、五行與五臟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 【經典】「心腦一體,共主思維」,從《黃帝內經》論「腦病」
    自「囟」演變為帶「心」而為「思」之後,「心腦一體,共主思維」的文化基因就成為國人的固有觀念。《黃帝內經》中的藏象理論秉承了這一旨意,於是在腦的功能「總統於心,分屬於五臟」的背景下,運用諸如煎厥、薄厥、肉苛、癲癇、狂證、頭痛、眩暈等病證論證該理念的合理。腦主神、主思維,這是中國人固有的看法。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看法逐漸被心主神、主思維所取代。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木  →   火 → 土 → 金 → 水肝  →   心 → 脾 → 肺 → 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
  • 五行、五臟、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五液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4、脾色黃:宜食大豆、慄;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 5、腎色黑:宜食肌肉、桃、蔥;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