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天,是指從冬至逢壬日算起的三個寒天,其是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具體計算方法是,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每"九天"算一"九",第一個九天叫做"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年中最冷的時期便是"三九天"。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此時寒氣已盡,天氣就暖和了。冬至交節時間在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以冬至逢壬日為起點推"九九"八十一天,即是在公曆3月下旬(春分前後)便"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由於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並非全國各地都如此,與冬至逢壬日"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春深日暖"相對應的只有我國部分地區。
民諺雲:"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數九方法自古在我國民間口口相傳,有歷史、乏記載,至於起源何時,沒有確切的資料。為什麼要數"九"呢?為什麼不數二、三、四、五、六、七、八呢?這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陰陽的消長,陽長陰消就象徵暖來寒去。九,為"至陽"之數,也稱老陽,九又是至大之數,"至陽之數"的積累意味著陰氣的日益消減,累至九次已到了頭,意味著寒去暖來,"春已深矣"了。
廣泛流傳的"九九消寒歌"說: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
七九河凍開,八九燕子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由於各地氣候寒暖不一,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區別,如: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緣凌走;
五九半,凌碴散;
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
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
九九楊花開,以後九不來。"
今天就給大家介紹這個時節應該如何吃,怎麼養生!
■三九天如何養生?
中醫5個「三九」關鍵詞
中醫認為,數九寒天是一年中陰氣極盛而陽氣始生的轉折點,此時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發揮滋補功效。
1、食宜溫
溫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雞肉等,有助身體禦寒;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養腎的首選。
2、睡宜早
為了順應冬藏,人們的起居上應注意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清晨不妨賴床幾分鐘,伸伸懶腰,或者靠在床頭坐三五分鐘再起。
3、動宜慢
冬藏時節,鍛鍊要有節制,微微出汗就好,建議選擇一些舒緩的運動,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
4、頭宜暖
零下10℃時,3/4的熱量從頭部「跑掉」。天冷出門,戴一頂保暖性較好的帽子,以毛線、毛呢等材質為佳。
5、心宜平
注意積極調節心態,節制喜怒,多聽音樂,參加娛樂活動。還要多曬太陽,接受「光合作用」,靜心等待寒冷過後的春色。
■三九天,護好身體4個部位
「數九寒天,冷在三九」,遠離疾病,尤其要護好以下4個關鍵部位。
1、腳
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一旦受寒,可能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
出門穿上厚鞋襪;每晚用熱水泡腳,水要沒過腳踝,溫度保持在38~40攝氏度,每次15~20分鐘。
2、頸
脖子是寒氣入侵的主要位置,頸部受涼,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狀的感冒,向上則會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
出門圍一條適合的圍巾,即可避免頸部著涼。
3、膝
關節周圍的末梢神經對溫度和氣壓變化特別敏感,受涼後會出現紅腫、疼痛等症狀,引發關節炎。
冬季要注意適度運動,保持膝關節溫度,不輕易露出膝關節。
4、腹
上腹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疼痛;下腹受涼對女性生殖健康傷害很大。
冬季穿個護肚子的小背心,晚上睡覺蓋好被子,不要露出腹部。
■防病別做7件事
1. 洗澡水溫過高
洗澡水溫過高容易燙傷,加劇皮膚乾燥。同時,過高的溫度還會增加心臟負擔,特別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腦血管病的老人,水溫過高可使血壓降低、心率加快,加重心腦血管負擔,引起休克。
建議:洗澡時水溫與體溫接近為宜。
2. 醒後立即起身
冬天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醒後猛起身,血壓一下上不來很容易引發意外。
建議:起床堅持「221」原則,即剛甦醒時,睜開眼在床上躺2分鐘,起來後坐2分鐘,坐到床邊等1分鐘再站起來活動。
3. 用圍巾捂口鼻
圍巾一般不常清洗,會大量吸附灰塵和細菌,且其纖維容易脫落,用圍巾捂口鼻,很可能誘發呼吸道疾病。此外,圍巾不建議太長,以免騎車時發生絞纏引起窒息。
4. 一大早鍛鍊
冬季清晨寒冷,心腦血管會因此受到明顯刺激,且早上汙染物堆積嚴重,並不適宜鍛鍊。
建議:鍛鍊最好在下午三四點進行,以慢跑、快走為宜,運動前至少熱身20分鐘,切忌大汗。
5. 開電熱毯睡覺
不少人晚上睡覺喜歡用電熱毯,或者用熱水袋取暖,時間長了容易引起低溫燙傷,特別是「糖友」,很可能燙傷了而不自知。
建議:電熱毯最好在睡前開啟,睡覺時一定要關掉。長時間使用電熱毯也容易造成血液黏稠。
6. 總是不開窗
冬季門窗緊閉,人容易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上火症狀,被稱為「暖氣症候群」。
建議:每天定時開窗通風,以每天早、中、晚三次各通風20分鐘為宜。
7. 不及時補水
越冷越要多喝水。人們待在溫暖的室內,很少外出活動,但並不意味著人體消耗的水分會減少。如果喝水少,血液濃稠度就偏高,容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
■防燥——重保溼
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較少,室內暖氣或暖風也會蒸發空氣內的水分,使得天氣極為乾燥,讓很多人都出現了皮膚乾燥瘙癢的症狀。
三九天吃什麼好 這些食物幫你抵禦三九天的嚴寒1生薑
「冬吃生薑,不怕風霜」。生薑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等保健養生功效。能治療溼痛及受冷之腹痛腹瀉。此外,生薑含人體所需的胺基酸、澱粉、磷、鐵等成分,有助促進血液循環,並加速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三九天天氣嚴寒,可適當吃些生薑驅除寒冷。
推薦食譜:當歸生薑羊肉湯
材料:當歸20克,生薑30克,羊肉500克,黃酒、調料適量。
做法:將羊肉洗淨,切為碎塊,加入當歸、生薑、黃酒及調料,燉煮1~2小時,食肉喝湯。
功效:有溫中補血、祛寒強身的作用,適用於神疲乏力、面色蒼白、畏寒肢冷等血虛及陽虛的人群。
2薑黃
薑黃不是姜,是一種草本植物,類似於生薑,卻沒有生薑的辣味和極度刺激。它本身是一種香料,也是中藥材,具有很好的暖身效果。做菜時加點薑黃,既可以促進食慾,又可以通經止痛、活血行氣、驅寒暖身,讓你的活力立即回歸。
推薦食譜:薑黃雞湯
材料:薑黃粉3匙、香菇4~5朵、雞腿肉1隻、枸杞少許
做法:先將雞腿肉切塊,川燙,雞肉塊變色就可以撈起來,將雞肉、香菇、枸杞、薑黃粉放進鍋子裡,並加入水。沒過食材即可。加熱1~2小時即可。
功效:驅寒暖身,強身健體。
3羊肉
性味甘溫,含有豐富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無機鹽和鈣、磷、鐵等營養成分,有暖中補虛、開胃健脾、益腎養肝、禦寒祛溼之功效,歷來被用作冬季禦寒和進補壯陽的佳品。冬季常食還能保護胃腸黏膜,增加消化酶分泌,促進消化吸收。
推薦食譜:山藥燉羊肉
材料:羊肉(瘦)1000克,山藥1000克,大蔥5克,料酒3克,鹽4克,花椒2克,八角3克,胡椒粉3克
做法:
1、將羊肉洗淨,切成長6釐米、寬5釐米的塊,放入沸水鍋氽一下,撈出備用;山藥去皮洗淨,切滾刀塊備用;大蔥洗淨切段;姜切片備用。
2、鍋放入羊肉及適量水,用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加入蔥、料酒、八角、花椒,改用小火燉至八成熟時,放入山藥燉熟,加入鹽、味精、胡椒粉、調好味即可食用。
功效:潤澤脾胃,補益虛損。適宜於體虛胃寒、四肢冰冷、慢性哮喘、貧血以及陽氣不足的人。
4核桃
能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和高血壓。核桃仁還富含磷脂和維生素E能增強細胞活性,含脂肪40%50%其中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促進造血功能,增進食慾。核桃中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產熱量高,冬季食用可增加機體熱量,禦寒保暖。
推薦食譜:核桃粥
材料:圓糯米1杯,核桃仁75克,水8杯,冰糖適量。
做法:
1、圓糯米洗淨,加水8杯浸泡20分鐘,移到爐火上煮開,改小火煮到米粒熟軟。
2、核桃仁洗淨,放入粥內同煮,並加入冰糖調味,待冰糖融化即可熄火盛出食用。
功效:溫肺定喘、潤腸通便。
好文推薦:
1.每天堅持喝決明子水,堅持喝一個月有什麼好處?
2.胃不好,遠一紅,近二黃,改三習,做四勤,動五處,胃越來越好
3.脾虛百病生, 脾虛氣血弱的人, 注意脾有「三怕」, 五個方法健脾
4.高血脂的「死對頭」被發現, 不是苦瓜, 你若愛吃, 血管幹淨又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