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會令玩者成癮成為青少年問題
俗稱「夾公仔機」的娛樂設施遍布各區,如中區、祐漢、筷子基等社區都見玩者蹤影,成青少年流連消遣地。有聲音憂慮這類具不確定性的娛樂設施變相賭博,易令成癮。有心理治療師稱,目前難定義這類娛樂設施是否屬博彩遊戲,認為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控制能力較低,家長若憂慮,應教育子女適可而止,多留意其生活習慣有否異樣,做好預防。
近年俗稱「夾公仔機」的娛樂設施在港澳臺地區再度興起,不少社區都見有商鋪經營,大部分都是無人看顧,設置24小時閉路電線監測保安。記者根據網上搜索資料到各區設有「夾公仔機」的商鋪採訪,發現中區同一街道已有兩間同類商鋪,並與位於祐漢、筷子基的商鋪一樣都是處於民居附近,居民隨時可進內。小型商鋪一般場內設有10臺機,空間相對較大的則設有十五、六臺,以投幣5元一局的方式消費。記者在每間商鋪內觀察10分鐘後發現,不少進場的都是十多歲的青少年,即使深夜時分也有進場,可見這類娛樂設施逐漸成為了時下年輕人較常流連和消遺的地方。至於銷售推廣方面,部分商鋪的遊戲機身貼有早前曾「夾中公仔」人士的相片以作招徠,也有部分商鋪會有「幸運」、「幾多次包送」的字眼吸睛。
導致成癮行為大致從三個特徵觀察,包括心理遺傳、過度依賴物質如酗酒、沉迷電子遊戲和電視及網絡等,以及該場所的環境有否一些較易讓人成癮的因素,如該場所的位置很容易便能到達、場內經常播放令人感愉悅的音樂、燈光等。但因應成年人都具一定的自控能力,部分人即使賭博了數十年都未必會成癮,賭幾盤便不賭;部分人卻可能一接觸便成癮,故成癮與否取決多方因素。
若有家長憂慮子女會否過度沉迷這類遊戲而成癮,陳立文稱當一個人出現成癮,會在原來生活習慣中有很大改變,甚至影響學業或工作。家長可留意子女會否經常花費了大量金錢卻無法說明原因,又或已形成依賴無法控制和停止繼續相關行為,甚至做不到相關行為便會變得情緒暴躁、失眠等,這些都可能說明子女或出現了成癮行為,家長可多留意子女有否出現這些異常情況。最重要的是親子溝通,適當的遊戲可助促進親子關係,家長鬚做好自己責任,教導子女適可而止,預防工作更勝治療。
有多年經驗的玩家稱有感「夾公仔」在臺灣較流行,隨處可見,不認同這類遊戲應歸類博彩,也相信許多人「練習」即可提高夾中機率。另有玩家表示「無聊先玩嚇」,不會花費大量金錢,認為與賭博性質不同。玩家梁同學稱,本身在臺灣讀書時都會玩「夾公仔」,有感這類遊戲在臺灣較流行,許多地方如捷運站、地下街內等都會有相關遊戲機。近年開始興起「必中大賞」的遊戲,玩家只要付一百元新臺幣即可任意選擇其中一格商品,有機會取得大獎。坦言自己比較少玩這種遊戲,一般都是花數十元夾公仔便結束,不會沉迷。有感在臺灣的「機爪」相對較「緊實」,相信多「練習」即可提高其夾中的機率。但澳門相對較松,或因此會減低夾中機率。不認同這類遊戲應歸類於博彩類,因為都是可講求技術而非單純取巧。另有玩家稱,平時無聊見到附近有遊戲機中心才會與朋友玩一下,很少花大量金錢。認為「夾公仔」性質與賭博不太相同,都知道機內的對象不會價值太高,純粹娛樂開心,不認為這類遊戲要歸類於博彩。
關於「夾公仔機」這類大眾觸手可及的遊戲,是否屬博彩類受監管,社會一直存在爭議,各地定義和消費模式也不同。以港澳臺為例,在香港經營這類商鋪須申領娛樂牌照,否則屬違法。臺灣和本澳目前都歸類於電子遊戲業務作管理,向相關行政部門申領牌照即可經營,到底這類遊戲屬性有沒有確切答案,相信仍需社會廣泛討論。「夾公仔」之所以與博彩遊戲掛上邊,因存在「射幸性」即不確定性的輸贏,部分人認為遊戲容易促使消費者沉迷而花費大量金錢,甚至誘使青少年成癮引發其他情況,故應歸類博彩遊戲受博彩監管。但部分人則認為與踢球、划艇等運動一樣,都是講求技術,熟能生巧,不一定要花大量金錢都可成功夾到對象,也有部分機器是「確保取物」必能取得,不存在射幸性。
該名業者認為,「夾公仔機」所以受年輕人歡迎,皆因同齡者多鍾情於日韓的動漫文化。玩家最終會否因此成癮?見仁見智,凡事不太沉迷、適可而止即可,大眾不宜對此休閒活動過度標籤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