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2020-12-21 新浪科技

來源:中國青年報

記者直擊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 實習生 蘇佳霖 陳琳

掛著一張張生活照的照片牆,歸類擺放著各類書籍的圖書閱覽室,跑步機、撞球桌等活動器械一應俱全的大教室,畫板顏料調色板齊全的畫室,能容納10餘人的卡拉OK室……從門診大廳經過兩道玻璃門和鐵門,記者來到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眼前的小屋看上去特別溫馨。

9個月前,該科室正式成立,而今,保持平穩而規範的運行,護士站前的公告欄上,張貼著入住患者的日程作息安排表和考核評分標準等。

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16.57%的國人受到各類精神障礙和心理問題的困擾。心理健康,特別是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宣部、教育部等12個部委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提出到2022年底,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心理服務平臺或依託校醫等人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機構要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有專家指出,近年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形勢不容樂觀,此方案的最大亮點是將兒童心理健康體系建設落到實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近百家網癮戒斷機構,還有各種訓練班、夏令營等,但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卻有所不同,主要收治以青少年為主的遊戲成癮、購物成癮、賭博成癮等各類非物質成癮患者。

臨近新年,青少年成癮行為科顯得有些「冷清」,在院青少年只有9人。9個月來,已有約70人出院,絕大部分是18歲以下的青少年,其中單純遊戲成癮的青少年約佔67%,最小的10歲,最大的25歲,主要集中在12-16歲,男生約佔八成。

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主任葉堅分析,這些青少年大多從小學四年級以「學校作業布置在手機上」為由開始使用手機,剛踏入初中時,容易出現與老師同學難以相處、成績波動下滑等問題,從而產生厭學心理,沉迷遊戲。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近年來,除了沉溺於「王者榮耀」「吃雞」「三國殺」等網路遊戲之外,觀看遊戲直播更使青少年難以自拔。

「我要給這個遊戲主播刷飛機和遊輪(打賞)」「我以後當一名遊戲主播」……當深陷遊戲和網絡直播等問題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將對生活、家庭和個人健康產生難以想像的傷害。

當白雲心理醫院的醫生第一次見到遊戲成癮的少年小陳(因涉及隱私,本文中的未成年人均為化名,下同——記者注)時,他的頭髮又長又亂,顯然很長時間沒有打理,嚴重駝背且高低肩,頸椎脊柱明顯側彎變形,按在手機屏幕上的兩根手指指關節粗大,指腹凸起,臉上滿是熬夜長的暗瘡,身上一股餿味。「這是遊戲成癮給他帶來最直觀的傷害。」他的母親搖著頭說,孩子成天不出門,手機不離身,已經兩個星期沒有洗澡、換衣服了。

而另一位19歲的遊戲成癮患者,偷偷從家中拿走20萬元充值遊戲。

事實上,遊戲成癮與吸毒成癮相似,會出現為了獲得遊戲資金而進行偷盜、搶劫的情況。有研究者曾對遊戲障礙患者進行頭部掃描,發現他們的腦部結構發生了改變,遊戲成癮已對他們產生病理上的影響。

因此,對這類青少年進行救治刻不容緩。由醫院收治遊戲成癮患者,白雲心理醫院走在了廣州市乃至廣東省的前面。2018年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遊戲障礙」即「遊戲成癮」納入《國際疾病分類》,正式認定「遊戲成癮」為精神疾病,並制訂了診斷標準,「這讓我們收治遊戲成癮患者有據可循。」

2019年7月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就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制定了面向2022年、2030年的階段性目標。其中,到2022年,配備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中小學校比例要達到80%以上。

在「遊戲成癮」尚未列入疾病前,白雲區心理醫院的門診就收到了100多位家長的求助。機緣巧合下,廣州白雲心理醫院了解到,日本一家醫療中心醫院住院部收治「遊戲障礙患者」,便前往學習,在實地考察其治療框架和療程安排經驗後,廣州白雲心理醫院結合中國青少年的實際情況,籌建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強調家人陪同青少年入院一同參與回歸期治療。9個月的實踐中,成效斐然。

家庭是青少年遊戲成癮的重要因素

據權威數據,每天玩遊戲12小時、持續12個月以上,是判斷一名青少年遊戲成癮的「雙十二標準」。而事實上,孩子持續幾個月打遊戲就讓很多家長接近崩潰了。遊戲成癮者往往對遊戲失去自控力,日常生活以遊戲優先,過度沉迷導致無法自拔,社會功能受損。

在葉堅看來,影響青少年遊戲成癮的關鍵因素莫過於家庭。「門診前來諮詢或治療的青少年中,80%以上都存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

葉堅表示,青少年之所以沉迷遊戲,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逃避現實中的不快,除了缺乏現實的交際往來,遊戲成癮患者往往更缺少家人的關注和關心。

在患者小黃眼中,父親是一個「經常出差、可能一個月只見一次」的人。家人關心和教導的缺失,現實生活的不如意,使他選擇沉迷虛擬世界以獲得現實世界不能滿足的需求。

「他(小黃)打遊戲打得很瘋狂,他媽媽帶他在醫院辦完住院手續,他都渾然不知。」葉堅回憶,辦完手續,醫生收走手機的那一刻,「他開始瘋狂地發飆踢門,看到誰都像仇人,變得很暴躁、很有攻擊性。」這是成癮患者一般會出現的戒斷反應。1個月後,小黃母親來探望他時十分驚喜。「以前一邊打遊戲一邊吼我們,叫他吃飯就一腳踢過來,現在能靜下心來談心了。」

針對性的治療、家人的關心、彼此的傾聽,讓小黃逐漸戒掉網癮。2019年5月出院後,小黃成了一名外賣配送員。「現在我送外賣一直要用手機接單,但基本上不打遊戲了,每天挺充實的,幹得很開心。」

此外,父母的婚姻關係出現問題也可能是孩子遊戲成癮的催化劑。一對從北方到廣州求醫的父母描述說,原本成績優異、愛好廣泛的兒子小林從上中學開始沉迷遊戲,並且患有抑鬱,多次試圖自殺。

醫生發現,小林的問題,和其父母糟糕的關係密切相關。原來,小林不願意看到父母關係不好,害怕他們離婚,因此希望通過出格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以消耗父母爭吵的精力,卻在不經意中成為「問題少年」。

父母的爭吵和不融洽的關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子女的心理健康,他們對孩子管教上的疏忽缺位,使孩子的成長路上得不到支持和幫助,缺少鼓勵和肯定,導致一系列問題。

因此,綜合各種影響因素和現實原因,青少年成癮行為科制訂了一套封閉式住院兩個月的治療方案,分脫癮期、康復期和家庭回歸期三個階段。其中,家庭回歸期的家庭治療是重中之重,要求父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住院治療」兩個星期,共同解決家庭問題。

此外,臨床醫生、體能康復師、作業訓練師等專業人員同時對遊戲成癮者開展藥物、物理、技能訓練等綜合輔助治療,通過體能訓練幫助他們強身健體,對肢體進行矯正。科室的400平方米公共室內場地還設置了學習室、圖書室、畫室、健身房、卡拉OK室等,幫助患者正確地理解「玩」,更健康地「玩」。葉堅解釋:「生活只剩下遊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患者不會『玩』,不懂得如何正確地『玩』,導致遊戲成癮。」通過各種課程將成癮患者的注意力從線上拉到線下,培養他們多方面的興趣,從和遊戲屏幕互動轉換到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互動。此外,開展團體治療,設置雙人間,也讓患者學會和同伴相處,學會處理人際關係。

戒的是「癮」,而不是「網」

「戒網癮,戒的是『癮』,而不是『網』。」葉堅介紹,當患者處於住院的家庭回歸期時,醫院會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歸還手機和電腦,讓孩子合理上網,學會自我控制。「如今的生活無法離開網絡,不可能、也沒必要戒網,讓孩子學會合理利用網絡才是最重要的。」

青少年成癮行為科護士長劉春柳介紹,生活技能訓練、閱讀寫作貫穿治療全程,幫助患者克服成癮行為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更好地融入社會。「醫院沒有配備保潔人員,我們把清潔打掃衛生作為治療手段,通過適當的勞動讓他們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治療期間,小林的父母接受了醫生的夫妻輔導,夫妻關係逐漸修復。「正常療程需要兩三個月,但他們在住院的第49天就出院了。」看到他們一家其樂融融地出院的場景,葉堅很欣慰。「很多父母不認為自身有問題,所以問題得不到及時處理,只有父母積極主動參與,治療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葉堅說,「青春期階段的青少年不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是一個矛盾體,出現任何問題都有可能走上歧途。家長應主動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及時引導和疏導,高質量、用心地陪伴,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根據我國剛剛出臺的行動方案,到2022年底,50%的家長學校或家庭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60%的二級以上精神專科醫院設立兒童青少年心理門診;30%的兒童專科醫院、婦幼保健院、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精神(心理)門診;各地市設立或接入心理援助熱線;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識知曉率要達到80%。

國家衛健委疾控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啟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就是為了確保到2022年實現上述階段性目標,應對當前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逐漸上升的挑戰,形成學校、社區、家庭、媒體、醫療衛生機構等聯動的心理健康服務模式,基本建成有利於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比如,對於面臨升學的學生及家長、處境不利的學生、一般不良行為青少年要進行心理輔導,必要時開展心理幹預。

相關焦點

  •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原標題:「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 青少年遊戲成癮怎麼治  掛著一張張生活照的照片牆,歸類擺放著各類書籍的圖書閱覽室,跑步機、撞球桌等活動器械一應俱全的大教室,畫板顏料調色板齊全的畫室,能容納10餘人的卡拉OK室……從門診大廳經過兩道玻璃門和鐵門,記者來到廣州白雲心理醫院青少年成癮行為科,眼前的小屋看上去特別溫馨。
  • 「孩子通宵打遊戲,整天不出門」 警惕遊戲成癮
    暑假期間,像俊俊這樣的沉迷網路遊戲不能自拔的「熊孩子」,讓不少家長感到發愁。濟南遠大中醫腦康醫院戒癮專家郭樹傑主任告訴筆者,遊戲障礙(俗稱遊戲成癮)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成癮性」精神類疾病。在她接診的遊戲成癮患者中,出現情緒障礙、雙相情感障礙、抑鬱、焦慮、不典型精神障礙,還有精神分裂症等各種精神疾病症狀的不在少數。
  • 【熱點】遊戲成癮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你中槍了嗎?
    世界衛生組織昨天宣布,把沉迷於網路遊戲或電視遊戲妨礙日常生活的遊戲成癮認定為新的精神疾病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疾病,多巴胺「滿足感」是元兇,要學會打破執念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發布的一個消息,證實了如今青少年和兒童遊戲成癮問題的嚴重性。在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將把遊戲成癮列入成癮性疾患章節。這條消息中的相關規定從當年6月19日正式生效,世界衛生組織告知世界,將遊戲成癮納入醫療體系。這一消息一經推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輿論影響,一時之間青少年兒童遊戲成癮的話題又掀起了新一波高潮。
  • 青少年玩這種遊戲或成癮,你怎麼看?
    有心理治療師稱,目前難定義這類娛樂設施是否屬博彩遊戲,認為青少年心智未成熟控制能力較低,家長若憂慮,應教育子女適可而止,多留意其生活習慣有否異樣,做好預防。對社會有意見憂慮這類具不確定性娛樂設施與博彩類遊戲性質相似,或會令玩者成癮成為青少年問題。心理治療師陳立文受訪時強調,目前在心理專業的層面上都未有一個標準界定哪類遊戲屬於博彩類遊戲,須視乎每個地區的法律對這方面的定義。
  • 網路遊戲成癮癥結在哪裡?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等官方機構聯合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運用報告(2019)》,網絡沉迷成癮已經與網絡違法侵害、不良信息影響、個人隱私洩露共同構成青少年網絡使用中最高的四個風險,預防青少年網路遊戲沉迷成癮任重而道遠。  那麼,什麼是遊戲成癮?為什麼一些人會對網路遊戲如此沉迷?《法制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 網絡成癮竟是精神疾病?對待「網癮」少年,家長該怎麼辦?
    其實現在好多家庭父母都對孩子的網絡行為表現得不怎麼在意,最終大多都會導致青少年或多或少有網癮的「習慣」。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手冊,新增了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的診斷分類,並將其納入物質使用或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環節。
  • 遊戲成癮是病嗎?還...有得治嗎?
    當個體在現實生活中受挫,遊戲可以成為一種短暫的對現實世界的逃避。在遊戲裡建立社交關係,不斷升級,提供了持續的挑戰和個體存在的意義。和成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對電子遊戲產生依賴。很多父母都有過類似的抱怨:「為什麼我的孩子永遠都在玩遊戲,真想把他的電腦扔了、網線拔了!」
  • 「再來一局」危害大,遊戲成癮其實是精神疾病……
    伴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發達網路遊戲也在不斷花樣翻新遊戲本是讓人放鬆身心的娛樂方式但有一部分人卻沉迷其中無法自拔.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導,數據顯示,疫情宅家期間,英國人用在打遊戲上的時間比以前多了19%。你知道嗎「再來一局」的後果嗎?
  • 東莞如何治上網成癮 東莞成人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
    東莞如何治上網成癮 東莞成人沉迷網路遊戲怎麼辦另一方面自控力差又導致晚年生活一團糟
  • 「遊戲成癮」被認定為認知障礙?別罵,我們來分析一下遊戲二元性
    遊戲成癮終於還是成為了一種心理障礙去年的6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國際疾病分類》ICD-11的預覽,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入成癮行為障礙的子分類。遊戲界的擔憂,很大程度上來自《國際疾病分類》這一權威的「人類共識」將對全球各國衛生體系造成的影響。
  • 遊戲成癮列入精神病!網友:電子競技就尷尬了!
    就在今天下午的時候,人民日報發布了一條微博,這一條微博也是引起了很多遊戲玩家的注意。微博內容就是世衛組織宣布從明天開始,遊戲成癮將正式被列入精神疾病,不僅僅如此,世衛組織還列舉了多條遊戲成癮的症狀供大家參考,症狀分為無法控制地打電玩,越來越經常將電玩置於其他生活興趣之前,即使有負面後果也持續或增加打電玩的時間。也就是說,符合以上症狀的任意一條的玩遊戲上癮的小夥伴從明天開始就正式成為精神疾病患者了,真是令人哭笑不得。這條微博底下也是引來眾多電競圈的大佬圍觀。
  • 戒除遊戲成癮的方法
    遊戲成癮的特點成長滿足感遊戲會給人多巴胺刺激。很多介紹跑步優點的文章,都會說到跑步時會產生多巴胺分泌,讓人很high,但跑了幾年,這種情況並不多,大概只有1/10的長距離跑步會有。但是,遊戲會長時間給玩家滿足感,每一個階段都有適當的反饋。
  • 7月1日起,四川首家「成癮醫學門診」可預約診號!這種情況需就診
    問:沉迷於網絡或遊戲算是成癮性疾病嗎?答:2013年,網際網路遊戲障礙(IGD)首次作為一種「需要進一步研究的疾病」列入美國疾病診斷與分類系統(DSM-5)的附錄。2018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了《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遊戲障礙作為一個診斷實體正式納入了「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章節。
  • 觸漫攜手壹心理聚焦網絡成癮 讓青少年學習自律、轉移動力
    首頁 > 傳媒 > 關鍵詞 > 觸漫最新資訊 > 正文 觸漫攜手壹心理聚焦網絡成癮 讓青少年學習自律、轉移動力
  • 酒精成癮是病,得治!
    由於工作壓力大,單位人事變動,領導不重視,他開始出現失眠,於是借酒助眠,有時喝high了,一直打遊戲,甚至通宵。開始他能控制,清楚什麼時候能喝、喝多少。可是,慢慢地,他失控了。他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喝酒,喝完了才有勁頭做事。中午回家午休時他也喝,有兩次喝醉後睡著了,醒來已是下午5點,因此耽誤上班。他在家偷偷藏酒,我在床底下、書包裡都能找到。
  • 臺灣醫生解析網絡成癮 籲列為正式疾病呼聲屢起
    臺灣桃園一對年輕夫婦沉迷在線遊戲,導致嬰兒餓死。檢警勘驗發現夫婦住處堆滿雜物。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中新網6月15日電 據臺灣《蘋果日報》報導,臺灣桃園一對年輕夫婦沉迷在線遊戲,導致嬰兒餓死,臺大醫院精神科醫師林朝誠認為,當事人應是罹患網絡成癮症;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網絡成癮症的特徵是無法克制地把大部分時間用來上網、玩在線遊戲,且「愈用愈兇,不用不行」,有人甚至玩到暴斃,這與酒精、藥物成癮類似,許多國際醫學會議均建議列為正式疾病。
  • 網絡成癮原因分析
    玩,是我們一種根深蒂固的一種天性,無論大人小孩,對玩無一沒有不津津樂道,快樂無比的體驗,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就是對「玩」的一種最好的詮釋,因此在人類天性中就存在著遊戲的「基因」,並在某特定人群中有很高的概率。電腦、網際網路的出現。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重讀了一遍福柯《精神疾病的歷史構成》
    」,是一種遊戲行為(「數碼遊戲」或「視頻遊戲」)模式,「特點是對遊戲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於遊戲,以致其他興趣和日常活動都須讓位於遊戲,即使出現負面後果,遊戲仍然繼續下去或不斷升級」。其中的重點在於,「就遊戲障礙的診斷而言,行為模式必須足夠嚴重,導致在個人、家庭、社交、教育、職場或其他重要領域造成重大的損害,並通常明顯持續了至少 12 個月」。就目前來看,即使遠遠沒有到蓋棺定論之時,但 WHO 這一草案引發的爭議實實在在是巨大的。福柯在《精神疾病與心理學》一書裡,曾以瘋癲病人為例,回顧了從十五世紀開始直到今天,「瘋癲」一步步被列入「精神疾病」的歷史。
  • 【測一測】我該不會網絡成癮了吧?
    這種不自主的強迫性現象已被稱為「網絡成癮」。窩在沙發上、床上,盯著手機一刻不停的上網、玩遊戲,不吃不喝、跟他人不再交流,玩到深更半夜也不休,這是很多網絡成癮成員的一種現象。網絡成癮也確實困擾著許許多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