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如易|易經中等待的智慧

2021-02-22 萬事如易

《易經》中等待的智慧

劉緒義

  如今太多的心靈雞湯都告訴我們要懂得捨得,而且其重心都在一個「舍」字,說得似乎頗有哲理,有舍才有得嘛,挺合乎辯證法的。

  可是,真心去想,才明白,那些大談捨得的人往往都是已經功成名就、財富盈室的名人,他們在撈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卻勸人要「舍」,就好像教一個窮人放棄手中的雞腿來喝他的雞湯那樣,餓著肚子來講究養生,全然不顧天理世情,此之謂架空之理。

  《易經》才真正是接地氣的,切近天理人情、自然萬象,令人敬畏而又親近。

  《易經》也從不教人求「得」,它總是循乎生命發展的自然規律來教人一步步規避風險,修德解困,進入一種坦然無懼的人生。

《易經》第五卦之需卦便是如此。它承接屯卦之「動乎險中」,即動則遇險,因而,易經教我們穩定既有態勢,徐圖進取;之後又以蒙卦教我們「啟蒙奮發」,於是需卦進一步啟示我們要等待時機。《易經》需卦之《彖傳》這麼說:需,須也。險在前也。意思是力量還不夠充滿,尚處於柔弱之時,此時行動,危險正在前面,因而,需要等待。

等待什麼?《易經》不是說要我們休息觀望,而是要我們積蓄力量,吸收能量。這能量就是雨水。

需卦的卦象正是乾下坎上,乾為天,坎為水,是水在天上之象。水在天上,意味著還沒有成雨,因而《象傳》曰:雲上於天,需。意思是此時的水還只是水汽聚積於天成為雲層,密雲未雨,需要等待。

雨水既是農業生產的必需,也是生命得以滋潤成長的必需。

雨水,在中國文化中,不僅是一種節氣,還是一味良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意思是說,雨水節氣前後,萬物開始萌動,春天就要到了。《逸周書》中也有雨水節後「鴻雁來」「草木萌動」等物候的記載。在《本草撮要》裡面,專列一「梅雨水」,指出,梅雨水不能用來釀造酒和醋,但用它來煎藥,服食後可以滌清腸胃的積垢,使人飲食有滋味,精神也爽朗。

需卦的需字從雨從而,「而」的本義是鬍鬚,與柔軟同義。因此,需的本義是雨下得緩和有節,大概屬於潤物無聲的那種及時雨吧。在甲骨文中,「需」字乃象形字,像人沐浴濡身的形象。到了周代金文中,「需」字的形狀更直接形象化為人沐浴雨水的樣子。

可見,《易經》用需字來形容「水在天上」之象,旨在告訴我們,生命初生之際離不開雨水的滋潤,正所謂「雨露滋潤禾苗壯」。

然而,奇怪的是,臺灣學者龔鵬程先生在釋「需卦」時,卻反其義而曰:需卦是個好卦,象天降霖雨,惠施及物。對人來說,代表需求可以獲得滿足。且不說天道無吉兇,《易經》無好卦與不好卦之說,需卦也並不代表「天降霖雨,惠施及物」,而是啟示我們等待天降霖雨。龔先生此解完全與《易經》本義相背。

生命初始之際應待需而動


「需卦」之象辭解釋其卦象是「雲上於天」,進而指出「君子以飲食宴樂」。古人云,飲食以養其氣體,宴樂以養其心志。相對於卦爻辭,象辭上升為哲學解讀,意味著雲尚未化成雨,此時務必審時度勢,耐心等待,事成於安詳,人成於體心,切勿冒險,欲速不達。其卦辭也闡釋了這一道理:要心懷誠信,臨危不懼,堅守中正,必可化險為夷。即使情況有利,仍該居安思危。

孚者,信也。有孚,即心懷誠信。光,即光明磊落。大川,喻艱難險阻。

水氣在天為雲,方雲而未雨,蒸養太和,這就是需之象。本卦之上卦為坎,中爻為陽,與下卦乾卦之二爻相應,意味著當需而需,是誠信相孚之象。需卦從整體上來說,是生命初始之際遇險而能待,有德而不苟進,有從容、和平、退讓、敬慎之意,如此天下無不可為也。

《序卦傳》更是直接點明:「物稚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就是說,當生命尚稚嫩之時,不可不小心養護,所以,需的本義就是談飲食之道。當然,這裡的「飲食」是借吃飯喝水來比喻養氣保身,藉助外界的力量滋養元氣與增加能量,待機而動。

法國作家大仲馬有句名言:人類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這四個字裡面的:等待和希望。路易·巴斯德也說過:「字典裡最重要的三個詞,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礎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這些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等待」這個詞,不能不令人深思。尤其是巴斯德,這位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的科學世界是由他主宰的人物,雖然將「等待」列在「意志」、「工作」之後,但在他這裡,等待其實就是意志,就是工作。

在《易經》需卦中,闡述的正是這樣一個智慧。

需卦六爻中以五個「需」字分別描述了等待的幾種狀態。

初爻,需於郊。郊,是指郊野。郊野是離人們聚居不遠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等待,要有恆心,就會平安無事。

二爻,需於沙。沙,水旁平衍之地,即沙灘。喻離坎險不遠。在此處等待,意味著犯了點小錯誤,但也沒有大問題。

三爻,需於泥。泥,是指泥濘之地。眾所周知,在這樣的地方等待,處境不妙,身處泥濘,容易招來敵寇的攻擊。

四爻,需於血。血,喻遭遇傷害之處。在危險的地方等待,必須離開險地。此爻的象辭說:「需於血,順以聽也。」意味著進入險地,要順從變化且聽取建議,即可離開。順聽,有耳聽八方之意,也即要高度警覺。

五爻,需於酒食。在有酒食的地方等待,那當然大吉,這樣可以補充能量和體力,有利於行動。

上述五爻生動地描述了一個人從離開城市或住處,先後經歷過郊野、沙地、泥濘、血汙險地終於抵達一個可以補充能量的地方的過程。好一幅漫漫人生旅途的縮影。也啟示我們隨時都要審時度勢。

最後一爻,上六:入於穴,有不速之客三人來,敬之終吉。酒足飯飽之後,突然又陷入險境,此時有不速之客來,因為敬重他們而平安吉祥。就好像一個人落入了陷阱,有陌生人經過,禮敬他們獲得他們的幫助而脫離險境一樣,意象十分明了。

「在亞歷山大的勝利根源裡,人們總能找到亞里斯多德。」比照西方這句諺語,我們完全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人生裡,人們總能找到《易經》。

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


需卦沒有難懂的意象,全是根據我們旅途中熟悉的景象來取象,簡潔直白地昭示了一個人生哲理,即等待不是觀望,而是行動,在行動中待機而動。同時,需卦也告訴我們在不同境遇中等待的原則。

一是恆而需。等待要有恆心、意志,等待的過程就是逐步壯大自己,這無疑需要時間。當今很多中國人都有一種時不我待感,做事情急不可耐,其實,時間是最有耐心的東西,只是你願意跟上。不管你理不理時間,時間都在等你,等到你跟不上了,他就徑直往前走了,決不會回頭看你一眼。

有時候,等待看起來是浪費時間,但這種浪費其實是非常有必要的,等待的過程中就是積累能量的過程,就好比人到了晚上,一定要睡一覺。相對於做事、走路來說,睡覺顯然是浪費時間,但沒有這樣一種等待式浪費,哪有力量繼續幹事繼續走路呢?

機會需要等待,但行動從來不要等待。在跨出那一步之前,我們可在等待中沐雨櫛風;在抓住那一瞬機會之前,我們可在等待中經受洗禮。

這樣的等待不會讓人虛度光陰;

太多人有一種時不我待感,總是覺得一刻也不能等待,卻沒有看到當機會落到你面前時的慶幸;大多人感覺到等待是一種痛苦或煎熬,卻沒有看到當你終於等到你女神的那一刻時的喜悅。

二是養而需。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趕路上,他的路是走不遠的。等待就是積蓄力量,涵養自己。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功」。等待不是休止符,等待是進行時。

等待是一種磨練,也是一種考驗,能力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礪中提升;機會往往是在等待的磨礪中出現;希望往往就是在等待的磨礪中來的。都說諸葛亮神機妙算,其實他也不外乎是個普通人,沒有三頭六臂。他隱居隆中,並非真正的高臥塌上,而是洞明世事,深察時局,博覽群書。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多付出一些努力;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是多了一份耐心;他比別人多的,只不過是多一份思考罷了。三顧茅廬,他等待的是劉備付出真誠;赤壁之戰,他等待的是大自然送來的東風。恰當的等待,為他贏得了別人的尊重;恰當的等待,為戰役贏得了成功。好人多是磨礪出,良機半是考驗來。

梅在寒冬的考驗中等待,才有那醉人的香味;稻在酷夏的磨礪中等待,才有那飽滿的金黃。有足夠的時間去磨礪並非一件易事,多數人經受不住這種考驗,因而在芳香初綻的喜悅前就放棄了等待;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並不是一件易事,多數人都缺少這份耐性,因而觸手可及的成功就在放棄等待的那一剎那而漸漸遠去了。

三是敬而需。有些事可以看一看,等一等,衝動是魔鬼。敬人者人皆敬之,敬是禮讓,是恭敬,敬則能得人,開車走在路上,兩輛車並道時,與其爭先通過,不如等一等,讓人家先行通過,或許速度更快,也更安全。

就像需字的異體字「儒」字,一邊是人字,一邊是需字。自己需要,被別人需要。因此,等待也可能是等待朋友、夥伴,人生之路,與其一個人走,不如大家一起走。人多總是力量大。老子有一句話,叫做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那麼,止於什麼呢?止於千裡。因為你不可能永遠這樣走下去,否則就不叫千裡了。所以,跑得早的不一定跑得遠,跑得快的不一定跑得久。那個跑得早的人,以及那個跑得快的人遲早會在前頭等你。甚至有時你要比他先行到達千裡之外的目的地。

四是應而需。順天應時,是等待的智慧。時機未到,匆促行動,反而會錯過最好時機;能力不夠,勉強行動,反而會做出錯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鄉人有名俗話,沒學會走路,就學著跑,是要跌跟頭的。同樣,沒有學會等待的人,就急不可耐地行動,也是會出問題的。

  《易經》需卦告訴我們,等待充滿智慧。等待是一次充電。等待是一種執著。等待是一種從容。兩個人都看到了要到達那個叫成功的地方,充滿艱難,甚至是有些異想天開,當你還在觀望時,他騎著自行車出發了;到了半路上,他換上了汽車;當前面是懸崖無路可走的時候,他卻換上了飛機。看似不可能的一切都在等待中成熟。(劉緒義|文)


相關焦點

  • 至簡至易的《易經》智慧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這是孔子為《易經》所做系傳第一章中的一段。闡明了兩個道理,首先,《易經》所說的是宇宙乾坤之道。其次,《易經》所講述的道理至簡至易,就是告訴我們《易經》是最平凡的,而非神秘的。
  • 《易經》的處世智慧
    關於《易經》,我們聽過太多它的傳奇。譬如兩儀四象八卦、再譬如陰陽五行、河圖洛書、太極圖等等等等。它們神秘晦澀,卻又引人遐思。似乎好像只要得到了《易經》真傳,就能預測未來,避禍就福。而真正意義上的《易經》,其實是指夏代的《連山》、商代的《歸藏》、周代的《周易》這三本易書。它們並稱為「三易」。
  • 孔子:「善易者不卜」蘊藏的智慧受用不窮
    孔子:善易者不卜。我們用易經來解讀這句話!上古時期,易經認為天生萬物,以地養之!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兩種形式構成,並有規律的相互轉換變化!根據大自然變化規律衍生天道地道人道三才。天道周而復始,剛健不止;地道,容萬事萬物,順從天之變化;人道,立足天地之間,吉兇受制於天地變化!所以佔卜之術從古延續至今!並被披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機緣巧合學到一點易經知識,來分析下孔子說的善易者不卜更深層的含義!易經佔卜起卦斷卦的方式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我給大家分享下我所學到的方法。
  • 《易經雜說》第01部分 基礎知識(二)
    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
  • 易經名句起名:高貴儒雅的寶寶名字,個個智慧明達
    從古至今,《易經》史料價值、思想價值和文學價值都超乎想像。《易經》這本書是很多人取名的必看典籍,許多中國古代名人的名字都來自於《易經》,例如,白居易、李鴻章、蔣百裡等。所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出自《易經》裡的好名字,個個都有內涵和氣質。
  • 《易經》10句名言,感悟古人的大智慧!
    《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對我們中華幾千年的文化,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分享其中的10句名言,感悟古人的大智慧!一、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易經.乾卦》點評:天體的運行,從來沒有停止過,作為一個人君子,也應該效法天道的這種精神,自強不息,永不放棄。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點評:大地敦厚和順,滋養萬物,卻從來不圖回報。君子只有擁有大地的這種美德,才能容載萬物。三、不恆其德,或承之羞。
  • 易經入門的5個基礎知識點,看不懂先收藏,助你讀懂《易經》
    易經是群經之首,無易不成將相,不讀易不為太醫。易經講的是天道,地道,人道,氣勢磅礴,字字精煉,可謂一字能表千言,是一部集哲學,教育,數理,軍事,養生,文學於一體的巨著。易經最原始的時候是一本關於佔卜的書籍,後來慢慢地人們在易經上面加上了一些內容,讓易經不單單是佔卜了,還能看風水,帝王之術、經商之道、天文地理等等都包含在了易經裡,可以說易經是中華五千年智慧的結晶。
  • 《易經》智慧,在一「變」字——惟變不變
    《易經》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經典著作,它作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內涵無數的智慧。但事實上,這無數的智慧都凝結在一個字中——變。看其名也可窺見端倪:易者,變也。通讀《易經》,我們會發現,世間萬物變化發展的規律其實就是「變」,而絕不是亙古不變的死板教條與既定規則,這才是《易經》的智慧核心。也正因社會在時時變、事事變,《易經》這部經典才會永不過時,以其變幻之道,始終為我們提供與時俱進的見解答疑。
  • 易經智慧:從「火天大有」卦,看《易經》的遊戲規則
    《繫辭》傳說為孔子所作的《十翼》之一,是《易經》的使用說明書。這句話表明,「君子」學習《易經》,需要動靜結合,既要觀察「象」,又要理解其「辭意」(數理),還要切身實踐,玩其佔變。這對於《易經》初學者尤為重要,因為其打破了象數派和義理派的隔閡,把《易經》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來研究、把玩。
  • 《易經雜說》(一)——看相
    南懷瑾先生則說《易經》為儒家「五經」之首,又是道家「三玄」之一。「《易經》是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針對初學及學而生惑者,南懷瑾先生深入淺出講解《易經》,寫了《易經雜說》,把《易經》與我們人生的關係,更拉近了一步……潔靜精微《禮記》的《經解》篇中,提到《易經》時說:「潔靜精微,易之教也。」
  • 《易經》六句名言,「句句人生大智慧」,越早了解越好!
    《易經》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老的經典名著,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可以說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每一句話都是有很深的含義,都包括著不一樣的人生哲理,今日末學選擇其中的六句經典名句,與大家共同學習。一,天行健,君子以自立自強。
  • 易經算卦的本質
    所以,這個有大智慧的人就是這樣,一下就點到了精要的地方。哈哈,不服不行啊! 首先我想說,我的易經算卦與外面所說的什麼算命、什麼預測未來都沒有關係。如果認真看過我收費算卦的帖子,應該非常清楚,我是拿易經的卜筮決疑的。那什麼是決疑呢?從本質上講,只有當下的覺受。而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面臨的也只有當下的抉擇。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做出「正確」抉擇的智慧。
  • 學《易》,只學六個字,外行不懂不說,內行懂了不說
    今天就來說說學《易》,只學六個字,外行不懂不說,內行懂了不說的這六個字。我們先要記住,人人可讀《易經》!我們現在讀《易經》,也不要有多麼的畏懼,把它多麼的神話,好像害怕讀不懂似的。其實,用平常心去讀《易經》,就當一本普通的傳統文化書籍去讀,就可以了。每個人對《易經》都有自己的理解,沒有高低之分,有感悟既有收穫。
  • 易經智慧:所有突如其來的好運,都是來自你的正向積累
    我讀完《易經》,發現規律和我們看到的現象不一樣,真正的規律是:所有突如其來的好運,都來自你的正向積累。1、變化的規律,總是循序漸進。《易經》有64卦,每一卦都代表一種變化的卦象。天底下萬事萬物,都遵循這條規律,沒有人會例外。以前看過一則笑話:有個人吃包子,吃1個不飽,吃2個不飽,連續吃完7個包子,才吃飽。他摸摸肚子,懊惱地說:「早知道這樣,我就直接吃第7個包子,不用吃前面6個包子了。」我們看笑話,知道這個人是傻子。
  • 《元會運世》隱藏的自然規律,尋覓易經智慧
    《元會運世》是易經預測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皇極經世》中非常重要的創新。《皇極經世》是宋朝易學大師邵雍花費畢生心血研究易經而獨創的經天緯地的預測學。邵雍根據河圖、洛書數理變化,陰陽五行,天地自然,對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觀察、整理、分析而推理出來的一部偉大著作。
  • 南懷瑾:2種人可探《易經》,第一流的智慧人、沒讀過書的白紙人
    《易經》以為,六合萬物都處於永不暫停的發展之中,其論述的"道"指的便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則。由此,《易經》發展出三個核心,用六個字歸納為"簡易"、"變易"、"不易"。簡易是指世界上有許多雜亂的、超出人們了解範圍的事物,可是都可以經過人類的才智,將其轉換成人們簡單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則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改變發展著;不易是指在世界萬物皆變的前提下,存在著僅有不變的東西,便是萬物皆變的這條規則。
  • 被納入國考的《易經》,卻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國家親自為它正名
    我們都知道,易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我們中華文明的根源之所在。千百年來,它的智慧哺育著我們一代代華夏子女...雖然易經有著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可是在21世紀的今天,易經對於現代人卻很陌生。「易經是宇宙代數學」,這是中國著名院士、哲學教授馮友蘭晚年對易經作出的精闢論斷。卦畫符號的八種和六十四種組合,就像代數學中的公式一樣,任何數目字都可以代進去,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代進去求解。
  • 射覆 智慧的趣味遊戲 學易入門好方法
    古人還有一種類似猜謎文人玩的高級遊戲,叫射覆,就是把一件物品用器具覆蓋住,用眼睛完全看不到放的是什麼,讓人起卦來射,就是猜,看誰能射中,翻覆而驗易之本事!射覆遊戲,一起玩樂射覆不是靠猜,靠大腦想像思維得不出結果,它是靠易經的象數易理來推斷。看似不可能,其實有規律可循,也有理論依據支持。
  • 《易經》:四種抉擇、兩種思維、一種境界
    易經博大深奧,彌綸天地之道。但古人又說,大道至簡、道不遠人。高深的易經中,也包含很多平實接地氣的生活和人生智慧,即使是在其根本和核心處。《周易·繫辭上》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易經數字卦佔卜方法
    是不是感覺易經太牛叉了,前段時間看程小程的關於周易的小說,把易經說的神乎其神,但小說還是小說。不過其中的易理卻非常值得稱道。其中易經佔卜方法千千萬,今天就說一下易經數字佔卜方法。       說起易經佔卜,就不得不提易經佔卜三原則:不義不佔,不疑不佔,不誠不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