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早上10時,僅有的一絲陽光穿透過厚厚的雲層,灑落在貴定縣昌明開發區巖下社區馬踏屯村。 村民王仲富早早就起床,在家等著瞿繼勇。 魚池裡,一條養了4年的娃娃魚被王仲富捉了出來,放到了泡沫箱裡。「賣條娃娃魚,得點錢好籌備明年開春後所需的種子、肥料錢」,王仲富說,現在他的魚池就是一個零錢袋,急需用錢了,就給瞿總(瞿繼勇)打個電話,他都會上門來拿魚,給現錢,馬上能救急。 為幫助村民消化一條娃娃魚,瞿繼勇開著車,從他位於昌明經濟開發區的貴州黔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出發,需要奔襲30來公裡。 早在2006年7月,貴定縣就獲得了國家農業部授予的「中國娃娃魚之鄉」稱號,而貴定縣的娃娃魚人工養殖當時主要就集中在巖下社區馬踏屯村等周邊村寨。近幾年來,娃娃魚養殖市場供大於求,許多養殖戶的娃娃魚銷售不出去。 這個時候,本身也是當地養殖大戶的瞿繼勇,就開始琢磨如何走出困境,不僅要讓自己的娃娃魚有銷路,也要幫助村民找到銷路。 「必須對娃娃魚進行深加工,把單一的食品製作為產品」,瞿繼勇終於琢磨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心理定位的路子,就是把娃娃魚肉製作為麵條,而且定位的消費群體就是兒童,「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各種營養,而娃娃魚是含有胺基酸和微量元素最豐富的物種之一,8種人體必須胺基酸基本都有,我想你一定知道含胺基酸高的物品一定美味。娃娃正需要」。 要開展正規生產,瞿繼勇首先成立了貴州黔夢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辦理了所有需要的證照。 一條養殖在池子裡的娃娃魚,瞿繼勇是如何讓它變身成為兒童麵條? 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瞿繼勇將這一條從村民王仲富家購買到的8斤重的娃娃魚拿回到了廠裡。 近兩個月來,瞿繼勇已經幫助20多戶村民,消化娃娃魚800多斤,解決了部分村民的經濟困難。
娃娃魚身上的黏液,經過人工處理後,就可以對其進行宰殺了。然後,對娃娃魚進行肉體分片。 大家不要擔心,這個娃娃魚是人工養殖,不是野生娃娃魚,人工養殖的娃娃魚子二代允許銷售食用。瞿繼勇也持有國家有關部門頒發的《經營利用許可證》和《馴養繁殖許可證》。
娃娃魚肉分割切片後,將魚肉放在大鍋裡,對魚肉進行熟化。
魚肉熟化後與魚湯融合在一起,然後,按照比例配方將魚肉和魚湯倒入和面器中,進行攪拌和面。這是一個極為嚴格的過程,魚肉如果沒有熟化好,就容易導致麵條在生產過程中折斷,如果熬湯時間過長,營養成分則會丟失。僅這一步,瞿繼勇當年就「實驗」掉麵粉500多斤,才取得現在的成熟工藝。
嚴格按照比例配製出來的含有娃娃魚肉和湯的麵粉,成為絮狀後,被送入了自動化生產線。麵條源源不斷的從機器裡出來,工人們將麵條拿出後,進行晾曬或烘乾。
麵條晾曬或烘乾後,又進入自動包裝車間。機器按照設定好的程序,對麵條進行切割,分包。
每一個封裝好的小包麵條,再次進入自動包裝系統,裝進寫有各種標註的包裝盒裡。正式成為麵條商品,上市銷售,娃娃魚最後「變身」為兒童餐桌上的麵條美食。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傑
編輯 施昱凌
編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