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久了、走多了,蹲下時,上下樓梯時……在進行這些動作的過程中,很多人的膝蓋都會「咔咔」直響,甚至隱隱作痛~
膝關節作為人體最大且最複雜的關節,不僅要承受整個身體的重量,還要調動各個結構參與活動,很容易受傷,因而膝蓋疼痛也成為生活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
每當關節疼痛襲來,往往會被忽視,亦或是被武斷的認為是得關節炎了。其實,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良姿勢、膝關節病變,甚至是腰、髖部病變也會引起膝關節疼痛等不適,而只有辨清症狀,對症治療,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那麼,您的膝蓋疼痛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如何進行針對性的有效改善?今天可可就跟大家詳細地講一講「膝蓋疼痛的事」。
1
有些膝蓋疼痛
可能只是日常習慣不好
有些人沒受過傷,但總莫名出現膝關節痛,去醫院檢查,結果也顯示沒什麼問題,這種時候,就要從改變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入手:
生活中常見的傷膝行為
①常時間站立或者長距離行走:站起和走路時膝蓋負重是體重的1-2倍。
②經常上下坡或是爬樓梯:此時膝蓋負重是體重的3-4倍。
③經常蹲著或跪著:此時膝蓋負重倍數高達8倍。
④過量、過激運動:易造成支撐膝蓋的肌肉疲勞或是平衡失調,關節負荷加重。
⑤長期穿不合腳的鞋子或是高跟鞋,會讓身體被迫用不良姿勢走路,膝蓋也會同時承受更多壓力。
另外,肥胖人群,膝蓋的負荷本身也就更多,更易出現膝關節的發炎、疼痛,所以此類人群要積極控制體重。
除了日常的不良行為習慣傷膝致痛,有些膝蓋痛,則真的可能是病變所致,此時,要積極找到病因,對症治療,以防更嚴重的情況發生~
2
膝關節退化及病變
是膝蓋疼痛的主要原因
以下是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常見誘因,要注意區分:
1
退行性衰老
隨著年齡增長,人體代謝水平逐步下降,體內鈣質、氨糖等關鍵成分流失,會使關節液分泌減少,以致於軟骨逐漸退化、磨損、破裂;再加上日常走、跑、跳、蹲等機體活動,損傷積聚,很容易引發關節的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
關節退化的表現
①晨起時膝蓋疼痛發僵,活動後緩解;
②上下樓梯或蹲起時,疼痛明顯;
③膝關節一活動就出現「咯吱」聲音;
④嚴重時,出現O型腿或者X型腿,或原有關節畸形變重。
膝關節的退行性病變實則是一種正常的機體老化,一般難以治癒,通過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關節退化,緩解疼、腫病症。
另外,日常飲食可以多吃含蛋白質、鈣質、膠原蛋白、異黃酮的食物,如牛奶、奶製品、大豆、豆製品、雞蛋、魚蝦等——鈣質、蛋白質、膠原蛋白能幫助延緩骨質疏鬆;異黃酮能補充雌激素,使骨骼、關節更好地進行鈣質的代謝,減輕膝關節炎症。
2
骨質增生
骨質增生俗稱骨刺,是人體骨骼自然老化時出現的一個現象,在臨床中十分普遍,稍微上了一點歲數的人,去檢查幾乎都會發現關節周圍長了骨刺。
其實骨刺是為了維持關節的穩定而產生的,屬於關節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在沒有症狀時一般不需要採取特殊的處理;但若出現輕微的疼痛,可以通過適度的按摩、運動、熱敷、服用鎮痛藥等方法來緩解;若情況嚴重,則需要通過手術切除,但復發率較高。
骨質增生不同階段的症狀
①初期,患者在行走、慢跑、上下樓梯的時候,膝蓋出現稍微的疼痛或者有時候會有點麻木,關節彈響。
②病情加重後,早上起床會有膝關節麻木、僵硬狀況,但稍微活動會好轉;另外,在陰雨潮溼天氣、寒冷天氣,膝蓋疼痛會加劇。
③後期則主要會出現關節積液,在上下樓梯、久站時,疼痛劇烈。
3
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是膝蓋處兩個像月牙形狀的纖維軟骨。它就像是汽車的「減震裝置」,能緩衝震蕩,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和匹配性。
半月板一旦損傷,自愈的可能性很低,若撕拉較為嚴重,甚至很難康復。
自測是否是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人會在膝關節活動的時候,出現「咔噠」的響聲,且關節不能伸直;走路時關節疼痛明顯,但坐下或躺下休息時,疼痛減輕。
若出現上述症狀,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進一步檢測一下半月板狀況:
①走大猩猩步
雙膝屈膝,內翻下蹲,還可以行走。如果此動作走路感到疼痛,預示半月板有損傷。
②按壓關節膝眼
蹺二郎腿後用手摸膝關節膝眼的位置,順著凹陷的地方一直往下摁,如果有酸的感覺說明沒有太大問題。如果摁的時候疼痛特別明顯,說明半月板明顯損傷。
半月板損傷之後,以靜養為主,根據嚴重程度可選擇藥物治療或者修復手術,而在此過程中要注意關節的保暖。
4
滑膜炎
滑膜炎是一種無菌型炎症,主要是由於膝關節扭傷以及其它多種關節內損傷誘發,從而導致滑膜的功能發生異常,也將使得關節液沒有辦法正常地生成和吸收,此時也就形成了積液。
不同類型的滑膜炎症狀
①急性損傷性:青少年患者居多。傷後1-2小時左右,會出現膝關節明顯腫脹,不能活動、下蹲困難並伴有疼痛等。
②感染性:由於細菌在滑膜上生長、增殖,進而出現關節紅腫、溫度增高、疼痛非常劇烈,嚴重時會伴有寒戰、發熱等情況的發生。
③慢性勞損和損傷性:當發生急性膝關節滑膜炎時,處理不當就會轉為慢性,多發在老年人、長期生活在潮溼環境以及膝部畸形等人群中。
患者一般會感覺雙腿非常沉重,伴隨腫脹、疼痛、活動受限,且一般都是在體育鍛鍊後症狀比較明顯。
滑膜的形態發生改變,會使得膝關節的軟骨受到侵害,因此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會導致骨性關節炎,增加致殘風險。
按鶴頂穴,緩解積液現象
具體按摩方法:兩腿伸直,掌根按住鶴頂穴,手腕擺動一分鐘即可。按摩時力度不用太大,膝蓋很快就會感覺到發熱,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
另外還有一個手法是把指尖放在膝蓋上,輕輕地快速戳即可,裡面有發熱的感覺就是起效了。
5
髕骨軟化
髕骨俗稱膝蓋骨,就是膝蓋前方,圓圓的鼓出來的那塊骨頭,它對膝關節起保護作用,參與膝關節伸直功能的正常發揮。而髕骨出現最多的問題就是磨損,也就是髕骨軟化,發病率高達36.2%,多見於青壯年和老年人。
髕骨軟化的症狀表現
專家表示,在疾病早期階段,患者膝關節前側疼痛,休息後好轉;隨著病程延長,上下樓梯疼痛加重,有些人下樓或行走時,會突然無力摔跤,俗稱「打軟腿」;病情嚴重時,還會出現膝關節無法伸直,夜間疼痛至不能睡著的情況。
除了上述症狀,以下兩種方法也能用來自測髕骨問題:
①用手按壓髕骨,上下或左右滑動,如果有疼痛、粗糙的摩擦感、摩擦聲,並且伴有明顯的疼痛,說明可能有髕骨軟骨軟化。
②嘗試單腿站立下蹲,若出現疼痛、腿軟現象,蹲下後單腿不能站立,則可能髕骨有問題。
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也可減少髕骨軟化的發生。因此,建議平時可在不負重的條件下主動充分活動關節,如平臥在床上主動伸、屈膝關節,也可坐在椅子上做抬腿的動作。
除了膝蓋本身的問題,像腰椎問題、髖關節和腳踝問題;風溼、類風溼、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等免疫性疾病都可能會引起膝關節病變。
因此長期反覆的關節疼痛,最好及時去醫院就診,或聽取醫師的建議,選擇CT、MRI等檢查,提高早期診斷率,以便早治療。
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