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來自於感受還是判斷?幸福的雞與蛋問題

2020-12-15 解毒時光

一個朋友在研究一個關於幸福的問題,大概意思可能是,幸福作為一種人的感受來說,是客觀實在的,但很多時候,幸福與否卻取決於主觀的判斷。

比如買了輛新車應該會很高興,可以增加幸福感,但如果那天發現鄰居家也買了個車,而且自己的是寶來而他們的是寶馬,這時幸福感可能瞬間就會喪失在比較之中。

由此而來就會有一連串問題,究竟是先有幸福的感受還是幸福的觀念呢,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該看重哪一個或該淡化哪一個呢?

那麼我們來從不同的角度來探討一下,我想從三個方面,先一般的來看一下這個問題的本質,然後再深入到具體的「幸福」上面,最後綜合前者,去一個更高維度上看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在此做一些簡單的定義,可以把幸福分成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對幸福的看法,叫做「幸福觀」,另一個層面是幸福的結果,也就是人的感受,叫做「幸福感」。這二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幸福感的產生,有一部分是源自幸福觀,而幸福觀的形成也來自於幸福感的體驗。至於更深的概念定義,就不涉及了,有時候定義過多反而掩蓋了問題的本質。

關於幸福觀和幸福感的一般性問題

我們再仔細地分析一下這個問題,首先幸福感是人可以體驗的、真實存在的一種感覺,可以暫且將其稱為一種實在的東西;其次幸福觀又是一種認知裡面的內容,可以稱作觀念的東西。

這樣看,問題的關鍵點就找到了,當我們抽取掉幸福這個特殊的內容,一般的來看的話,就是實在性的東西和觀念性的東西之間的關係問題。或者說,從一個極端的角度來看,觀念是怎麼影響了實在,幸福觀成了幸福感的前提也就是觀念成為了實在的前提,這乍一看是跟我們的常識相悖的。

依照常識,我們首先跟實在發生關係,產生所謂的經驗,經驗之後才有了觀念,觀念可以影響經驗但不至於成為經驗的前提。

所以這個「幸福」問題在一般性的角度看,核心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也就是實在的經驗性與思想的觀念性之間的關係。

這個問題背後,有著幾百年人們關於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爭辯,我們不去深究,只是在此用最簡單的方式進行考察:

從實在經驗的角度去看,沒錯,人的一切認識都是受制於外界環境的,就好比有一個蘋果我們才能看見蘋果,如果沒有我們就無法獲得這個蘋果的真實經驗,儘管可以想像,但是在沒有第一次見過蘋果之前,我們是無法獲得蘋果的想像的。這也就會產生一種錯覺,人只能對實在進行經驗性的反應,就好比人是一個幻燈片放映機,放進去什麼底片,就能投射出來什麼思想。

但我們如果倒過來去看,從思維的角度來說,人本質上是不能認識那些我們無法認識的東西的,這看起來似乎是句廢話。但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能看見紫外線麼?當然用現代科學方法可以間接地看到,但我們的肉眼是無法認識的。或者對於一個顏色,某些人會認為是偏藍,有的人會認為偏綠。

這些能說明什麼,如果說我們人的思想是對我們獲得的感性材料進行加工的話,那麼我們獲得感性材料的這個過程,本身就具有主觀性。就像每個人對於顏色的感受力不同,整個人類也有著自己的認知限制,或者叫認知框架或形式,我們都是拿著這些去看世界,獲得經驗,形成觀念的。

所以,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看,實在和觀念二者是一個互相作用的過程,而不存在誰決定誰,因為如果實體決定觀念,那麼我們就會陷入一種徹底的決定論裡面,人就不會有自由意志,不會創造出自然中不存在的東西;如果觀念決定實體,那就有悖於我們經驗,畢竟還沒有人能夠像上帝那樣想到什麼就是什麼。

那把這個一般性的結論對應到幸福的問題上,幸福感是一種實在,幸福觀是一種觀念,關於幸福這個認識,實際上是二者共同作用產生的,它們是幸福的兩個組成部分,甚至不是那種結構性的,而是融在一起的。就像人如果沒有認識框架就無法認識世界,但同時沒有世界的實在也無法獲得經驗一樣。沒有幸福觀和幸福感人都無法去認識幸福本身。

關於幸福觀和幸福感的特殊性問題

接下來我們去看一下幸福的特殊性問題,此前說幸福感和幸福觀代表和實在和觀念,但實際上如果仔細分析,還是會發現一個分類的錯誤。

洛克曾經對事物的特性有一個劃分,提出了第一性的質,也就是形狀、大小、數量關係等等,和第二性的質,也就是顏色、冷熱等。因為第二性的質是由於人的感官能力限制而被確定的,就像顏色,人對事物顏色的認定,是取決於人類的感光能力,這種質就是第二性的,而形狀、大小那些質就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

藉助這個視角,實際上幸福感並不是在人類感官角度上的第一性的「質」。我們可以說欲望的滿足帶來幸福,但這些欲望本身首先帶來的是快感,而不是幸福感。從另一面講,有些幸福感也並不是與快樂相關的,比如隱忍和奉獻帶來的最終成功的那種感受,本身就複合了多種情感,而需要人的思維接入,進行判斷之後,才能明晰。

康德把人的認知分為感性和知性,感性更多是感覺層面,而知性更多的是判斷思考,感性的素材是人在世界上的經驗,而知性的素材是感性。那麼從這個角度來說,幸福觀確定無疑是知性,而幸福感從上面的分析來看,本身也是一個知性的概念。

所以如果以更細顆粒度的分析來看,幸福觀和幸福感,本身都是一種知性的行為,而不是跟現實經驗直接掛鈎的東西,二者不同之處只不過是幸福觀是一種知性的判斷標準,而幸福感是知性對感性素材的綜合。

那麼從特殊性的角度來看,幸福本身就是一種知性判斷,就是人觀念的產物,它跟自由、平等、愛這些概念一樣,雖然有著一些現實的基礎,但並不是現實的一種屬性,而是人創造出來的概念。康德把關於這些知識的問題都歸到道德問題裡面,道德的問題是無法用一種原理來去推導的,只能根據不同情況去演繹。

就像在法庭上,有兩類問題,一類是事實問題,這個找到證據就好,比如幾點幾分某個人在哪兒,還有一類是觀點問題,這個就不是證據能證明的,而是需要進行根據條件的邏輯演繹,比如某個人對某個房子應不應該佔有等。

幸福這個問題,如果歸入道德問題的話,那麼就像法庭上的觀點,它無法通過在現實中收集證據來證明,而只能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探討、交流、比較和不斷發展演繹。那麼,在現實中尋找幸福的根據的嘗試,可能就會落空了。

關於幸福觀和幸福感的超越性問題

前面已經把幸福觀和幸福感這兩個方面給人帶來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困惑進行了分析,但就像很多時候,我們看問題不能只看極端,所謂要有正,也要有反,更要有合,用合的思維可以讓我們從一個更高的維度去看待問題,會有一種超越性的洞察。

前面一直都是在認識論層面在探討,我們如何認識幸福,如何理解幸福,但實際上,如果上一個臺階,人去理解幸福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幸福,這就有了實踐的目的,不在局限於認識論。

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幸福觀可能就變成了一種指導、變成了原因,而幸福感變成了追求、變成了結果。這二者之間不斷地交融、背離,互相拉扯,在發展當中,循環往復的前進。也就是說不會有一種固定的,不變的「幸福真理」,關於幸福的認識,永遠在追尋、實踐、反思的路上。

但這種實踐,也需要建立在爭取的認知方向上。歷史上,有著一群人為所謂的「功利主義」做著努力,他們認為人應該做出能「達到最大幸福」的行為,所謂最大幸福的計算則必須依靠此行為所涉及的每個個體之苦樂感覺的總和。功利主義註定無法成功的原因就是在於他們將幸福認作是一種客觀的可衡量的實在之物,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卻陷入了種種矛盾之中。

所以關於幸福,幸福感也好,幸福觀也好,這都是它的一些特性,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並不是幸福的核心,幸福的關鍵只是在正確認知的道路上實踐,無它。

相關焦點

  • 感受來自AI的幸福:可可豆、巧克力與人工智慧
    圖3,古代機械計算器,圖片來自 wikipedia:很明顯,今天的我們並不是第一代利用數學運算工具來解決自然問題的人類,也正如15世紀的美洲大陸的造訪者一樣,他們不會想到自己並不是最早品嘗到熱可可的那群人。2018年,英國《自然》雜誌在頭版刊登了關於5300年前厄瓜多人民嘗試馴化和食用可可果實的證據。
  • 寶可夢No.242——幸福蛋
    無論是在天空、海洋還是陸地,在這個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有的寶可夢與人類和睦地生活在一起,有的翱翔在天空之中,有的遊走於大海之中,有的棲息在山野之中,它們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可以被精靈球收服,使它們可以被隨身攜帶。
  • 【藤藤小講堂】生蛋寶可夢——幸福蛋
    法系精靈裡能對蛋蛋造成威脅的只有鋼超波導和適應力精靈,除此之外暢通無阻。  85特攻種族也幾乎否定了幸福蛋大法師的夢想,但天之恩惠特性(攻擊技能的追加效果容易發動)又在一定程度上搶救到它的特攻,2倍修正觸發使得幸福蛋可以玩玩充電光束(70%提升特攻→140%即必定提升)、打雷(麻痺概率30%→60%
  • 幸福是什麼?判斷一個人幸福與否,可以從哪些方面展開
    什麼是幸福呢?幸福是一個很大的議題,人生每個階段對於幸福的概念也不同。在這裡我們應該搞清楚一個概念,別人認為的幸福,也就是世俗公認的幸福和個人自身真實感受之間的區別。有的時候在大家看來那個人那樣生活真的好慘,可是他自己卻覺得很充實很快樂。
  • 解析一下自己對幸福感受
    我們每個人對幸福理解不同,當然感受也一樣不同,我來解析一下自己的幸福。有人曾跟我說:我是個幸福而幸運的女人。這句話太對了!如果幸福用10來打,我給自己打8分。因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月瞞著虧,就是這樣的道理!
  • 還是只有吃肉的時候最幸福~
    店內還有一整面幸福牆,你可以寫上你的幸福卡片掛在上面。和大家一起分享幸福。哪裡都有重口味。人氣的甜品是盆栽奶酪,抹茶紅豆布丁和芝麻冰激凌。一起去幸福牧場感受幸福吧~店名:721幸福牧場地址: 浦東新區 東方路796號96廣場2樓210號鋪(近世紀大道)人均:64元*圖文資料來源於網際網路,若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本帳號
  • 幸福關係的秘訣:感受重於對錯
    於是,她很糾結是主動坦白還是等先生回來發現了再說。經過再三掙扎, 小文還是鼓起勇氣給先生發了信息,然後收到的反饋如下:小文:我向你坦白我不小心犯了個錯誤。我很緊張,不敢說。先生:咋了?小文:茶壺的壺嘴破了,真的很對不起。
  • 怎麼去理解幸福,怎麼去感受幸福?
    人的這一生,永遠是在不斷地尋求幸福。每天在學習和成長中的感覺就叫幸福。幸福沒有標準,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也不一樣。幸福猶如市場上商品也有假有真。真幸福讓人留戀忘懷,假幸福卻讓人遺憾痛苦。金盆銀匙、錦衣美食的人,未見得幸福;粗衣布履、粗茶淡飯的人,未見得不幸。這個世界的一枝花、一滴水,都可能成為幸福的源泉。幸福是抽象的也是具體的。抽象是因為它是你的主觀感受,不能被觸摸,不能被隨意使用。具體是因為它可以被某些人、某些事情、某些物品承載,你能通過這些人、這些事、這些物品深刻地體會到它,與它真切相擁。
  • 幸福是一種自我感受
    人忙忙碌碌尋找的其實就是自己的幸福。那麼幸福到底是什麼?「三觀」不同,對幸福的理解不同,追求幸福的方式方法和評價幸福的標準也不同。一千個人對幸福有一千個答案,甚至每個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在不同的時間段、在不同場合,對幸福的感覺也有所不同。我們窮其一生,追求的幸福究竟是什麼?
  • 《寶可夢》幸福蛋到底能否比得過吉利蛋?論其八代的主要定位
    ,但是,一樣作為高HP的盾牌,幸福蛋的對戰使用率一直以來都很穩定,那麼,在當前的八代環境下,幸福蛋又是怎樣的一個對戰定位呢?吉利蛋好用的地方在於其可以有效搭配輝石進一步拉高自己的耐久,從而達到在站場能力上甚至優於自己的進化型幸福蛋,而幸福蛋比起吉利蛋的優勢在於自己在道具的選擇上會比較靈活,而且不太會懼怕拍落,另外就是其有著比吉利蛋好的輸出基礎,像吉利蛋只能用劇毒地球上投做輸出的情況下,幸福蛋可選用的輸出手段就多了很多了,特別是八代本身不管是吉利蛋還是幸福蛋都缺少學習劇毒的途徑
  • 「我幸福嗎」:關於「幸福」的理解
    「我幸福嗎」這個問題似乎是從多年前央視一個採訪開始被大眾熱議的,數年過去,我們其實還是經常問自己「我幸福嗎」?我認為,幸福與否,與我們對幸福的理解有關。一、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古老而永恆的話題。早在幾千年前,著名哲學家、倫理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這個問題給予極大的重視。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是一種自足的、持續的、鞏固的、符合德性的現實活動,是至善。幸福帶給人們的不是單純的物質滿足,而是一種來自於靈魂深處的真正的快樂,是最美好、最善良、最快樂。
  • 早讀:幸福是心靈的感受
    其實幸福就是自己對生活的一種真切感受,若懂得樂觀和感恩,每天珍視自己的好心情,知足常樂,那麼你的生活,就充滿了幸福和快樂。 有人認為,高官厚祿,無盡的財富是幸福的源頭;平庸貧困亦不排除幸福。是啊!生而為人,我們每個人心中對幸福的定位不同,因為欲望不一樣,所以,對幸福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
  • 悅讀丨你追求的是幸福 還是比別人幸福
    這個問題真值得好好想想:孜孜不倦追求的「幸福」,是我們想要的,還是別人放進我們心裡的?  只要這些東西貼上一個共同的標籤——「幸福」,大家就覺得,「那是我的!」「是我要的!」因為有「幸福」這層包裝紙,你只看到外表,忘了這個幸福的概念是誰幫你種下的。可是,誰規定不按照同一張時間表過人生,就沒資格幸福了?  2.你在用誰的概念做「自己」?
  • FUN在倫敦 / 吉年雞至!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雞生蛋,蛋孵雞,雞雞復雞雞,無窮盡也。那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自古以來,這就是一個形而上的思辨問題。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就對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感到困惑,他最終得出結論認為無論是雞還是蛋,這兩者都必然是一直存在著的。這世間不可能有一人生來無有父母,蓋因這一切都是與自然規律不符。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科學研究,雖然聽起來十分高大上,但是有一些課題聽起來就十分接地氣了,甚至有的課題會讓人感覺到十分得無聊,比如在學界,一直有著「先有雞後有蛋」還是「先有蛋後有雞」的討論,甚至許多科學家們為此進行了長年累月的科學研究,就只是為了證明到底雞和蛋哪個最先出來。
  • 錢多未必幸福源,幸福永遠只屬於那些有感受幸福能力的人
    這樣才解決問題。事件平息後,同車的一位警察感慨說,開寶馬車的人也不一定幸福,他可能遇到如何如何的問題,今天一天的心情都不好。這份感慨,既是對寶馬司機的理解、諒解和包容,也是對我們大車司機的寬慰與提醒。是啊。當下能開寶馬車的人肯定是個相對有錢的人,他們外在光鮮,令人羨慕,但是有錢人未必就比窮人更幸福。
  • 你和他(她)來自火星還是金星?情感需求的滿足,決定婚姻幸福
    許幻山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你總是這麼咄咄逼人,從戀愛,到結婚,到創業,每一個決定都是你做的,我算什麼,你的附屬品,萬年配角。許子言是你的小兒子,我是你的大兒子。我只想當個好的設計師,因為你,我從最好的團隊退出來了……」看了的人都在罵許幻山,但分析許幻山的話,是一個男人的真實感受,窩囊、沒有地位、不被認可,許幻山作為男人,在情感需求上得不到滿足。
  • 為什麼你多數時候是快樂的,但還是不幸福?
    你或許很快就會相信喬是一個幸福的人。但你是基於什麼做出這個判斷的呢?上文的所有描述都沒有提到喬本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你也可以想像,他說不定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太注重這種感受,那麼就會產生一種既定印象,認為幸福不過是一些快速消散的短暫情緒,最終我們還是會回到性格中與生俱來的開心「設定值」。不過我們也不能全然忽視認可所代表的這一類幸福。總體來說,開心快樂肯定比垂頭喪氣要好。假如不能時常歡笑,生活將死氣沉沉。大家常說的「感到幸福」這個說法中蘊含的情緒種類之多出乎人們的意料。
  • 白巖松:在平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
    一直都覺得《阿甘正傳》裡主角阿甘就是這樣一個人,懂得知足常樂,出身並不是很好而且先天智商只有75,很多人的認為阿甘的一生裡充滿了傳奇色彩,所有的成就其實都來自於他的運氣。其實並不然,而應該是來源於他自身的努力,以及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 《為幸福喝彩》圓滿收官!感受公益的力量,見證幸福的色彩
    江蘇衛視聯合中國福利彩票發行管理中心製作的觀察類公益體驗真人秀《為幸福喝彩》昨晚圓滿收官!幸福體驗官姜超體驗了即開型彩票從設計、生產到彩民購買、使用的全過程。通過與福彩行業資深工作者深度交流學習,了解福彩33年發展的光榮歷程的同時,姜超和主持人王珏還接受了一系列挑戰任務展開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