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
天寶陂、龍首渠、三十六堰、桑園圍
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
成為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
分布範圍最廣泛、
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其中桑園圍位於廣東省佛山市
成為我國首個以基圍水利為主體的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也是廣東省內首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
此次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
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廣西靈渠等齊名!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一個都江堰,
鑄就了巴蜀之地「天府之國」的美譽;
一個白起渠,
澤被宜城平原百姓上千年。
而跨越900多年歷史的桑園圍,時至今日仍在發揮防洪、灌溉、排澇、水運、養殖、種植等綜合水利效益。佛山歷代先輩在對桑園圍的持續修繕中,一直享受著它的恩賜,也讓它成為嶺南水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文化符號。
佛山「桑園圍」
包括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和九江鎮大部分,以及順德區龍江鎮的全部、勒流鎮勒北村的一部分。圍堤周長 83.86km,圍內土地面積265.4km2,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
南順桑園圍全圖。資料圖片
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區多水,水每歲為患,此地居民只能「依高阜而居」,並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保護農業生產,人們開始大規模修建堤圍。
據史料記載,桑園圍自宋代開始修築,合圍於明初,興盛於清中葉。清光緒年間,桑園圍堤工程總長約39km。圍內築有竇閘51處,其中以九江堡的閘竇最多,有29處。圍內田地約15萬畝,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
九江桑基魚塘
西樵桑基魚塘
900多年前,南海人就開始用區域「大包圍」式的防洪理念,與暴戾水患鬥爭。到了17 世紀,桑園圍已經形成圍堤、河湧水系、竇閘工程體系完備,防洪、擋潮、灌溉排水、水運等功能齊全的基圍灌排工程體系。
竇閘就是哪裡受益,哪裡出錢出力。」西樵人梁成坡喜歡研究桑園圍歷史文化,他表示,竇閘多是政府補貼一些資金,主要由鄉親共籌共建共護。如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吉水竇,就是由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捐助重建的。
西江江堤上的竇閘
至清末,桑園圍成為古代最大基圍水利工程之一。「清代將桑園圍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近省第一沃壤』,可見其重要性和突出價值。」中國水科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雲鵬介紹。
西江江堤
邁入近現代社會,隨著水利施工技術的進步,桑園圍的的管理工作以及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20世紀50年代,桑園圍與樵北圍合併,稱為樵桑聯圍。1985年,南海完成對樵桑聯圍堤防加固工程初步設計任務書。
目前,桑園圍的整體防洪標準由不足 10 年一遇提高至 50 年一遇以上,現狀灌溉面積 6.2 萬畝。這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歷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仍保留完好。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樵桑聯圍:從桑基魚塘到近代工業的搖籃
桑園圍堤圍的修建,最初是出於防洪的需要。當時的廣南路憲張朝棟目睹了西、北江洪水對當地百姓造成的危害,奏請修築東、西兩道防洪土堤。後來又修築吉贊橫基來抵禦上遊洪水。
而隨著西、北江水位的抬升,堤圍也不斷加高,至清代大約5-6m,保障著圍內數十萬戶居民和10萬餘畝農桑田地的安全,被稱為「南順江防之巨」。
西江江堤
作為珠江三角洲早期修建的大型基圍水利工程,桑園圍修建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數百年的歷史中,佛山一代又一代先輩用智慧和堅韌築圍造堤,利用堤圍、河湧、閘竇進行灌排。在桑園圍堤圍和閘竇等水利設施的保障下,佛山這種立體農業的耕種模式,可以較好地利用堤圍、河湧、閘竇進行灌排,也因此產生了桑樹養蠶、蠶沙餵魚、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態循環,清朝以來,佛山蠶桑經濟空前繁榮,百姓富庶。
李雲鵬表示,桑園圍的修建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的歷史,也見證了中國東部經濟區的拓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過程,是珠三角灌溉農業發展的裡程碑,「可以說,如果沒有桑園圍,就沒有順德、南海地區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長期富庶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
西江江堤
在九江一帶,由於地處西江、北江下遊,地勢低洼,自桑園圍修築後,九江先民便以種植水稻為業,並廣泛開展了漁業養殖。「周回百有餘裡,居民數十萬戶,田地一千數百餘頃,種植桑株以飼春蠶,誠粵東農桑之沃壤也。」就是對嘉慶年間桑園圍周邊繁榮盛況的描寫。
歷代對桑園圍工程的修建,還促進了圍內水運和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桑園圍內絲織業發達,其中尤以西樵的絲織業最具規模,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更遠銷東南亞,成為廣東省最著名的蠶桑之鄉、絲綢重鎮。
西江江堤上的竇閘
滿載絲綢的渡輪,從民樂竇外運經官山湧至廣州或江門,再通過水上絲綢之路遠運到東南亞、印度、中東和歐洲,民樂竇因此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興旺時,一船絲綢出,一船白銀歸,民樂竇閘旁的碼頭也因此被譽為「銀船碼頭」。規模化的蠶桑經濟,加速了佛山地區的資本積累和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就誕生於西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桑園圍的建設不僅改變了圍內區域的防洪排澇環境條件,為灌溉農業和桑基魚塘生態農業創造了條件,使佛山成為嶺南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也造就了這裡良好的人居環境,數百年來默默滋養一代又一代人。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桑園圍內水道河湧縱橫,古橋流水綠樹成蔭,閘竇星落分布其間,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美畫境。煙橋村、松塘村、簡村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整體格局與桑園圍河湧水系密切融合。而以民樂竇、吉水竇、下北石塘閘等古水利工程為主體的生態旅遊線路,如今已被列入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
桑園圍大事記
宋代
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文獻始見修建東西圍、吉贊橫基的記載。
元代
元代,對東西圍加高培厚,高約 3~4 米。
明代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六月吉贊橫基決。二十九年(1396),陳博民率民眾堵塞倒流港水口,桑園圍完成合圍。
明崇禎 15 年(1642),崇禎《南海縣誌》中首次出現了「桑園圍」名稱。
明末,桑園圍形成了沿江有堤、河湧有圍、圍內有排灌溝渠的獨具特色的基圍灌排工程體系。
清代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成立桑園圍總局,負責通修工程的實施,並編修《桑園圍志》,這標誌著桑園圍開始作為整體性的區域水利工程開始進行管理。桑園圍的概念、範圍及其工程體系、管理體系,第一次明確地確立了下來。
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人盧維球總輯集刻成《桑園圍總志》。同年,在南海河神廟內立《桑園圍全圖碑》,所繪製桑園圍圖系採用西方繪圖技術繪製的第一幅水利專題圖。
清光緒十五年(1889),由南海鎮湧堡舉人何如銓負責編纂的《重輯桑園圍志》刊刻。
民國
民國十三年十四年(1925~1926),先後修成了獅頷口、龍江和歌滘水閘,這三座水閘採用採用新型的鋼及混凝土材料,桑園圍至此成為一條閉合的、人工控制的堤圍。
民國二十一年(1932),何炳堃任總纂刊印《續桑園圍志》。
1949年以來
20 世紀 50 年代,官山水閘修建後,桑園圍與樵北大圍聯成一體,至 1985年合稱為樵桑聯圍,進行統一的防洪規劃與設計。
1991年12月4日至 6 日,在廣東省南海縣聯合召開「紀念桑園圍建圍 880 周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學術討論會」,並出版論文集。
2019 年,桑園圍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 年1月,佛山西樵基塘農業系統入選第五批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新聞連結
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之前
我國世界遺產共有55處
居世界第一!
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杭州西湖等
耳熟能詳的風景名勝都名列其中
其中廣東省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開平碉樓與村落
中國丹霞(韶關丹霞山)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2017年12月,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中國丹霞
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巖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這一遺產包括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6處遺址。其中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也屬於6處遺址之一。201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中國的世界遺產,你打卡過幾處?
中國這麼大
世界遺產這麼多,你打卡過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