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成為廣東省第一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12-23 廣州日報

12月8日

天寶陂、龍首渠、三十六堰、桑園圍

成功入選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至此,我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達到23處

成為擁有遺產工程類型最豐富、

分布範圍最廣泛、

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

其中桑園圍位於廣東省佛山市

成為我國首個以基圍水利為主體的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也是廣東省內首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

此次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

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廣西靈渠等齊名!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一個都江堰,

鑄就了巴蜀之地「天府之國」的美譽;

一個白起渠,

澤被宜城平原百姓上千年。

而跨越900多年歷史的桑園圍,時至今日仍在發揮防洪、灌溉、排澇、水運、養殖、種植等綜合水利效益。佛山歷代先輩在對桑園圍的持續修繕中,一直享受著它的恩賜,也讓它成為嶺南水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文化符號。

佛山「桑園圍」

包括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和九江鎮大部分,以及順德區龍江鎮的全部、勒流鎮勒北村的一部分。圍堤周長 83.86km,圍內土地面積265.4km2,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

南順桑園圍全圖。資料圖片

宋元之前,珠三角地區多水,水每歲為患,此地居民只能「依高阜而居」,並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為保護農業生產,人們開始大規模修建堤圍。

據史料記載,桑園圍自宋代開始修築,合圍於明初,興盛於清中葉。清光緒年間,桑園圍堤工程總長約39km。圍內築有竇閘51處,其中以九江堡的閘竇最多,有29處。圍內田地約15萬畝,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基圍水利工程。

九江桑基魚塘

西樵桑基魚塘

900多年前,南海人就開始用區域「大包圍」式的防洪理念,與暴戾水患鬥爭。到了17 世紀,桑園圍已經形成圍堤、河湧水系、竇閘工程體系完備,防洪、擋潮、灌溉排水、水運等功能齊全的基圍灌排工程體系。

竇閘就是哪裡受益,哪裡出錢出力。」西樵人梁成坡喜歡研究桑園圍歷史文化,他表示,竇閘多是政府補貼一些資金,主要由鄉親共籌共建共護。如被列為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吉水竇,就是由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捐助重建的。

西江江堤上的竇閘

至清末,桑園圍成為古代最大基圍水利工程之一。「清代將桑園圍稱為『粵東糧命最大之區』『近省第一沃壤』,可見其重要性和突出價值。」中國水科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主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長助理李雲鵬介紹。

西江江堤

邁入近現代社會,隨著水利施工技術的進步,桑園圍的的管理工作以及質量得到了進一步提升。20世紀50年代,桑園圍與樵北圍合併,稱為樵桑聯圍。1985年,南海完成對樵桑聯圍堤防加固工程初步設計任務書。

目前,桑園圍的整體防洪標準由不足 10 年一遇提高至 50 年一遇以上,現狀灌溉面積 6.2 萬畝。這一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歷史格局和文化肌理仍保留完好。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樵桑聯圍:從桑基魚塘到近代工業的搖籃

桑園圍堤圍的修建,最初是出於防洪的需要。當時的廣南路憲張朝棟目睹了西、北江洪水對當地百姓造成的危害,奏請修築東、西兩道防洪土堤。後來又修築吉贊橫基來抵禦上遊洪水。

而隨著西、北江水位的抬升,堤圍也不斷加高,至清代大約5-6m,保障著圍內數十萬戶居民和10萬餘畝農桑田地的安全,被稱為「南順江防之巨」。

西江江堤

作為珠江三角洲早期修建的大型基圍水利工程,桑園圍修建的意義遠不止於此。在數百年的歷史中,佛山一代又一代先輩用智慧和堅韌築圍造堤,利用堤圍、河湧、閘竇進行灌排。在桑園圍堤圍和閘竇等水利設施的保障下,佛山這種立體農業的耕種模式,可以較好地利用堤圍、河湧、閘竇進行灌排,也因此產生了桑樹養蠶、蠶沙餵魚、塘泥肥桑的良性生態循環,清朝以來,佛山蠶桑經濟空前繁榮,百姓富庶。

李雲鵬表示,桑園圍的修建開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大規模農業開發的歷史,也見證了中國東部經濟區的拓展和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過程,是珠三角灌溉農業發展的裡程碑,「可以說,如果沒有桑園圍,就沒有順德、南海地區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長期富庶的經濟和繁榮的文化。」

西江江堤

在九江一帶,由於地處西江、北江下遊,地勢低洼,自桑園圍修築後,九江先民便以種植水稻為業,並廣泛開展了漁業養殖。「周回百有餘裡,居民數十萬戶,田地一千數百餘頃,種植桑株以飼春蠶,誠粵東農桑之沃壤也。」就是對嘉慶年間桑園圍周邊繁榮盛況的描寫。

歷代對桑園圍工程的修建,還促進了圍內水運和商業的發展。明清時期,桑園圍內絲織業發達,其中尤以西樵的絲織業最具規模,產品不僅暢銷國內市場,更遠銷東南亞,成為廣東省最著名的蠶桑之鄉、絲綢重鎮。

西江江堤上的竇閘

滿載絲綢的渡輪,從民樂竇外運經官山湧至廣州或江門,再通過水上絲綢之路遠運到東南亞、印度、中東和歐洲,民樂竇因此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興旺時,一船絲綢出,一船白銀歸,民樂竇閘旁的碼頭也因此被譽為「銀船碼頭」。規模化的蠶桑經濟,加速了佛山地區的資本積累和近現代化的進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創始人陳啟沅的繼昌隆繅絲廠就誕生於西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桑園圍的建設不僅改變了圍內區域的防洪排澇環境條件,為灌溉農業和桑基魚塘生態農業創造了條件,使佛山成為嶺南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也造就了這裡良好的人居環境,數百年來默默滋養一代又一代人。

從西江俯瞰佛山桑園圍

桑園圍內水道河湧縱橫,古橋流水綠樹成蔭,閘竇星落分布其間,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的優美畫境。煙橋村、松塘村、簡村等一些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整體格局與桑園圍河湧水系密切融合。而以民樂竇、吉水竇、下北石塘閘等古水利工程為主體的生態旅遊線路,如今已被列入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

桑園圍大事記

宋代

宋徽宗崇寧、大觀年間(1102~1110),文獻始見修建東西圍、吉贊橫基的記載。

元代

元代,對東西圍加高培厚,高約 3~4 米。

明代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六月吉贊橫基決。二十九年(1396),陳博民率民眾堵塞倒流港水口,桑園圍完成合圍。

明崇禎 15 年(1642),崇禎《南海縣誌》中首次出現了「桑園圍」名稱。

明末,桑園圍形成了沿江有堤、河湧有圍、圍內有排灌溝渠的獨具特色的基圍灌排工程體系。

清代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成立桑園圍總局,負責通修工程的實施,並編修《桑園圍志》,這標誌著桑園圍開始作為整體性的區域水利工程開始進行管理。桑園圍的概念、範圍及其工程體系、管理體系,第一次明確地確立了下來。

清同治九年(1870),南海人盧維球總輯集刻成《桑園圍總志》。同年,在南海河神廟內立《桑園圍全圖碑》,所繪製桑園圍圖系採用西方繪圖技術繪製的第一幅水利專題圖。

清光緒十五年(1889),由南海鎮湧堡舉人何如銓負責編纂的《重輯桑園圍志》刊刻。

民國

民國十三年十四年(1925~1926),先後修成了獅頷口、龍江和歌滘水閘,這三座水閘採用採用新型的鋼及混凝土材料,桑園圍至此成為一條閉合的、人工控制的堤圍。

民國二十一年(1932),何炳堃任總纂刊印《續桑園圍志》。

1949年以來

20 世紀 50 年代,官山水閘修建後,桑園圍與樵北大圍聯成一體,至 1985年合稱為樵桑聯圍,進行統一的防洪規劃與設計。

1991年12月4日至 6 日,在廣東省南海縣聯合召開「紀念桑園圍建圍 880 周年暨珠江三角洲水利史學術討論會」,並出版論文集。

2019 年,桑園圍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 年1月,佛山西樵基塘農業系統入選第五批國家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名單。

新聞連結

佛山桑園圍申遺成功之前

我國世界遺產共有55處

居世界第一!

長城、故宮、敦煌莫高窟、杭州西湖等

耳熟能詳的風景名勝都名列其中

其中廣東省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有

開平碉樓與村落

中國丹霞(韶關丹霞山)

開平碉樓與村落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2017年12月,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中國丹霞

中國丹霞是中國境內由陸相紅色砂礫巖在內生力量(包括隆起)和外來力量(包括風化和侵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各種地貌景觀的總稱。這一遺產包括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的6處遺址。其中位於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境內的丹霞山( 中國紅石公園),也屬於6處遺址之一。2010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耀燁 攝

中國的世界遺產,你打卡過幾處?

中國這麼大

世界遺產這麼多,你打卡過幾處?

相關焦點

  • 廣東省佛山市桑園圍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
    12月8日晚10時,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國際執行理事會線上會議公布廣東省佛山桑園圍成功入選第七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孟帆同志在北京出席了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收錄工程的網絡授牌會。
  • 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北京時間12月8日晚上10點,國際灌排委員會(ICID)第71屆執行理事會以線上視頻會議的形式,宣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佛山桑園圍正式入選,成為廣東省內第一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也是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中歷史水利工程遺存最多的項目。
  • 俯瞰千年桑園圍 見證龍江發展史
    &nbsp&nbsp&nbsp&nbsp這裡是近期獲得世界矚目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桑園圍的所在地之一。桑園圍是地跨佛山南海、順德兩區,由北江、西江大堤合圍而成的區域性水利工程,歷史上因種植大片桑樹而得名。據《南海縣誌》記載,桑園圍始建於宋代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5年)。900多年間,它圍墾灌溉,合圍防洪,推動了圍內社會經濟的發展。
  • 中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12月8日晚,會議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這四項水利工程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 ...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霹靂舞成2024年巴黎奧運會新項目 | 早安,佛山
    ●本地新聞●▶佛山桑園圍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公布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佛山桑園圍正式入選,成為廣東省內第一個入選該項名錄的工程,也是首個以基圍水利為主體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 中國再添4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總數已達23項
    12月8日晚,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這四項水利工程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23項。
  • 什麼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我國已上榜23處
    據新華社報導,國際灌排委員會第71屆執行理事會於12月8日晚,公布了「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中國申報的四項水利工程全部成功入選,分別是福建省福清天寶陂、陝西省龍首渠引洛古灌區、浙江省金華白沙溪三十六堰、廣東省佛山桑園圍。
  • 我縣積極籌備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我縣積極籌備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2020-05-25 04: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沙溪三十六堰為何能申遺成功
    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遺」實至名歸關於此次白沙溪三十六堰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一事,不少市民在高興之餘,也產生了一個疑問:「為什麼是白沙溪三十六堰?為什麼白沙溪三十六堰能申遺成功?它符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哪些標準?」
  • 全世界第一個成功申遺的竹林,為什麼又是韓國的
    FAO發布的潭陽竹林系統申遺成功宣傳片韓國潭陽竹鄉,就此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成為農業文化遺產的竹林系統。為了讓「潭陽竹」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韓國農業食品部、潭陽郡和韓國農村社區遺產協會還舉辦了以竹為主題的東亞農業遺產論壇(ERAHS)。據當地媒體報導,正是這一論壇建立了海外專家合作網,為韓國成功申請世界首個竹林農業遺產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太極拳申遺成功 不忘對文化遺產保持敬畏
    【文化評析】媒體報導,12月17日晚,我國申報的「太極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發世界關注。入選世界非遺名錄,即為全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太極拳申遺成功,意味著太極拳受到的關注度會更高,獲得支持將更大,國內外的太極拳愛好者會更多。對於太極拳發源地河南焦作,對於太極拳各門派傳承人、研習者而言,這是一個歡欣鼓舞的重大利好。對一個國家而言,一項文化遺產走向世界視野,則需承擔更多的保護傳承責任。其前提是正本清源,讓世人看到此項文化遺產的本質屬性、本真面貌,看到它與世界、與人類產生更密切關聯的可能性。
  • 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記」:潤澤千年 而今煥新生
    在新晉「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後,這座歡歌千年的古堰正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申遺成功之後的路該怎麼走?18日,記者從金華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當地將通過實施文化解碼、古堰壩修復、白沙八景等「六大工程」,結合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創建,在傳承和弘揚優秀水文化的同時,帶動一方百姓富起來。
  • 太極拳申遺成功:讓中華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在當下與未來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題:太極拳申遺成功:讓中華文化遺產更好地活在當下與未來新華社記者 周瑋「太極拳」申遺成功!我們樂見,遍布世界各地的習練者,成為文化遺產的保護者、傳承者,在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同時,也親近、傳承著中華文化的基因。
  • 熱議,白沙古堰驚豔了世界
    此次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申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婺城廣大幹部群眾的極大關注和熱議。  專家學者熱議三十六堰  國際灌排委員會榮譽副主席、中國國家灌溉排水委員會副秘書長丁崑崙  祝賀白沙溪三十六堰以及其他三處中國遺產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談黃山申遺
    )、徐景源(右一)在一起世界遺產證書、中國世界遺產標牌頒發儀式1990年,世界自然遺產項目總管桑塞爾在黃山考察1998年9月,景峰(左)和IUCN專家莫羅伊博士(右)在黃山考察世界遺產保護狀況中國文化人物(記者 蘇晴)今年是黃山申遺成功30周年
  • 中國再添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極拳十二年的堅持,終於申遺成功
    大家好,我是小二黑,記得關注並轉發來支持作者哦12月17日,中國再添2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項分別為: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以及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如今中國可是擁有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總數位居...
    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從開始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成功入選,太極拳終於實至名歸地迎來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大道之源,法式於地,取象於天。」河南理工大學太極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王柏利認為,太極拳成功申遺,是太極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裡程碑。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調研焦溪古鎮聯合申遺
    常報全媒體訊 昨天,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趙雲一行專題調研指導焦溪古鎮加入江南水鄉古鎮聯合申遺相關工作。市領導方國強、張耀鋼參加調研活動。「江南水鄉古鎮」項目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工作由國家文物局統一領導,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承擔了該項目的相關研究工作。
  • 馬黛涼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系巴拉圭首個申遺成功項目
    【南美僑報網編譯徐梓揚報導】12月17日,巴拉圭申報的「馬黛涼茶」(Tereré)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也是巴拉圭首個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