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曾是極具生活情懷的行當。在幾年前,街邊上常常可以見到修鞋的手藝人,他們經常一個人守著一臺補鞋機和旁邊零碎的工具,或坐在牆邊或在夕陽照耀下修補鞋子,仿佛是一道流動的生活場景。
這次我們採訪了在已經修了30多年鞋的陳師傅,他說現在人修鞋的也比較少,不像以前大家都很節省,一雙鞋子縫縫補補的能穿很久,生活越來越好後,大家往修鞋鋪跑的次數少了,來修鞋鋪解決麻煩的,很多是老熟客。
他們不光自己來,也告訴身邊的親人、鄰居,哪裡有手藝好的修鞋師傅,鞋子被他一倒騰,像是翻新了一樣,一傳二、二傳十的帶來了不少客人。
陳師傅說自己也修了半輩子的鞋了,現在不出攤也在家坐不住,像這樣出來和大家聊聊天也覺得很開心。
陳師傅的工具箱:起子、銼刀、沾膠、砂紙....
挑到把合適的工具就開始動手,把破了的鞋放圍裙上修修補補。
皸裂的手指、布滿老繭的雙手,都是工匠精神的最好印記。
開鎖阿姨忘了問她姓什麼了,阿姨說自己很早就在這裡擺攤了。從年輕幹到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開鎖阿姨守著自己的攤位,埋頭在一堆鎖具之中工作著。
燈光灑在桌面上,阿姨拿起一枚鑰匙放進機器,熟練地比對著齒口,來回調整機器齒輪。
嗡嗡的聲響,金屬的屑末飛濺,不一會兒,一把新配的鑰匙便展現在眼前。
阿姨說他本來也有做修車生意但是現在不讓擺了。
現在已經開始出現指紋鎖,未來像配鎖阿姨這樣的存在應該會越來越少。但不得不說他們和修鞋師傅一樣,在我們需要他們的時候,提供實實在在的幫助。"傳統手藝的守望者」
城中路的橋頭有六七個擦鞋攤子,大多數的阿婆和大叔在這也都在這擺了十幾二十年了。而且說到擦鞋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這。
這次過來有一個大叔特別吸引我們,大叔自己打扮的乾乾淨淨整整齊齊的,頭髮也梳得油光發亮,而且很健談。大叔說對於擦鞋這門手藝,也有著自己的一套原則。掃灰、上油、拋光、護理、反覆擦拭……看似簡單的步驟,沒有一定的功力,擦不出這麼鋥亮的鞋子。
「來擦鞋的好多都是回頭客,擦了一次覺得好就次次來這擦。」說到這裡,大叔臉上也流露著一絲的驕傲。客人認準了大叔的擦鞋手藝,這對於大叔來說,也就是堅守這個行業的最大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