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豆嬸兒
來源:女兒派(ID: nverpai)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姍姍朗讀音頻
《外婆的道歉信》裡,小女孩愛莎和大人之間有一段對話:
「你真是一個不一樣的小孩。」女人說。
「我不是小孩,我快八歲了。」
愛莎解釋道:「不一樣沒什麼不好的,外婆說,只有不一樣的人才能改變世界。」
是的,每一個女孩,都是不一樣的,世間獨一無二。
今天我們講三個小女孩的故事,她們,改變了這個世界的溫度。
三年前的一個冬天裡,加拿大女孩Tara的媽媽給她準備了個生日驚喜:熱熱鬧鬧的生日派對,還有櫥窗裡心儀已久的小裙子。
買新衣服的路上,Tara看到了流浪漢Kevin。
Kevin裹著一條破舊毛毯,瑟縮在斑馬線旁邊的電線桿底下。
情不自禁走上前的Tara想要幫助這位可憐的流浪漢。
「我能為你做點什麼嗎?」
「沒什麼,小姑娘。我只是有點冷。」
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冬夜的室外溫度能達到零下20℃,在大街上裹毛毯露宿,無異於向死神低頭。
Tara非常難過,她堅持讓媽媽退掉小裙子,用這筆錢給Kevin買了一頂帽子,一件外套。
有了新衣服的Kevin感動到落淚:「小天使,如果不是你,我真不知道能不能熬過這個寒冬。」
Tara一家
回家後,Tara的媽媽告訴她,哈利法克斯市每個街區都有流浪漢,她們沒辦法去給所有的流浪漢買衣服。
「那我們可以把多餘的衣服送給他們嗎?」
「可以,但衣服要整潔、乾淨。因為流浪漢也有尊嚴,即便是給予,我們也要表達尊重。」
媽媽的話在Tara的心裡埋下種子。
她和朋友在社區裡回收人們的舊衣服,帶回家由媽媽清洗整理乾淨,再把它們「穿」在電線桿上。
並且在衣服上留下了「我沒有迷路,如果你覺得寒冷,就把我帶走哦」的暖心卡片。
當Tara看到電線桿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被流浪漢領走時,高興得歡呼雀躍,她幫助了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Tara在電線桿上「穿」衣服的行為,成了哈利法克斯市的潮流。
家長帶著孩子紛紛參與,把家裡的廢舊衣服捐贈出去。
有人把Tara的愛心行為發到臉書上,短時間內就收到過萬的點讚和分享。
這場愛心接力,也從哈利法克斯市,蔓延到了整個加拿大。
越來越多的陌生人,開始伸出援助之手,幾乎每個街區都成立了幫助小組。
而街上的流浪漢也有了共同的默契:他們每個人只拿一件衣服,剩下的,就留給更需要的人。
這個8歲的女孩兒,改變了世界的溫度。
第二個故事,從一顆「巨無霸」捲心菜開始。
2008年,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一個小城女孩凱蒂,9歲時,學校布置了一項家庭作業:播種一顆捲心菜種子,觀察並記錄它的生長過程。
凱蒂化身成小農夫,按時給種子澆水施肥,讓她吃驚的是,到了秋收季節,院子裡的捲心菜竟然長到了40磅(約20公斤)!
凱蒂與「巨無霸」捲心菜的合影
和父母商量後,凱蒂把這顆「巨無霸」捐給了當地的Homeless Shelter(收容所),並且幫助工作人員,用這顆捲心菜加上配料,做出了足足供300個人吃飽的飯。
平時,收容所裡的人只能吃蔬菜罐頭,新鮮的蔬菜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奢侈。
這一顆捲心菜,讓所有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和滿足。
凱蒂突然認識到,對她來說不值一提的,換作別人竟是一種奢望。
原來,她也可以幫助這麼多人。
自此,凱蒂有了一項獨特的愛好:種菜。
「菜園子」也從自家的院子,轉到校園裡的空地,擴大到社區郊外的地皮,農產品公司也自願免費給她提供種子和幼苗。
12歲時,她成立了一個叫「凱蒂菜園」的非盈利組織。
這項愛好,開始轉向成事業。
幾年下來,「凱蒂菜園」給收容所、慈善機構,還有貧困人群,捐贈了2.2萬磅的蔬菜。
但凱蒂覺得自己做的還是不夠,「我可以做到的事情,其他孩子都可以做到,他們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幫助更多飢餓的人。」
她把自己的故事寫下來,出版了一本書,叫做「Katie’s Cabbage」(凱蒂的捲心菜),還獲得了柯林頓全球公民獎。
當這件事情被電視節目宣傳後,社會各界都開始幫她募集,如此,凱蒂有了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
於是,「凱蒂菜園」開始擴張了。
直至去年,凱蒂在美國33個州建立了100個「凱蒂菜園」,每個經營者都是像她這樣的小孩子。
誰也沒想到,一顆「捲心菜」引發的愛心,竟然堅持了10年。
她說,「如果你相信一棵捲心菜可以重達40磅,那麼你也應該相信一顆有愛的靈魂可以溫暖全世界。」
莎士比亞說,愛,可以創造奇蹟。
這個女孩兒,用一隻筆,改寫了國家的命運。
她叫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是巴基斯坦邊境斯特河谷的97年女孩兒。
在她11歲時,就已經在白沙瓦市的記者俱樂部上演講,為和她一樣的女孩子呼籲「塔利班為何敢剝奪我的基本受教育權?」。
當時的社會環境,禁止所有的女孩接受教育,幾百所的學校被迫關閉。
BBC的的高層認為,如果能找個當地的孩子來記錄校園裡的生活,一定能夠讓世界感受到最真實的情況。
於是,馬拉拉在父親的支持下,自高奮勇,擔起重任。
用一支筆,寫下每天上學和生活的故事,並發表在博客上。
一開始,她的博客只發表在BBC的地方語言網站,後來被人翻譯成英文,放在BBC的首頁。
一夜之間,這個博客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這個小城遭受的黑暗碾壓,也終於綻放出一線光明。
13歲時,馬拉拉接受了CNN的採訪:「我有玩樂的權利,我有唱歌的權利,我有說話的權利,我有逛商場的權利,我有大聲說話的權利。」
誰也想不到,這句話出口自一個13歲的小女孩。
但也是這句為女孩爭取權益的宣言,惹怒了塔利班。
她在乘校車回家途中,遭到了搶手暗殺,所幸命運女神眷顧著這個女孩兒,馬拉拉最終痊癒出院。
2014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上,馬拉拉成為所有獎項中史上最年輕的得主,被授予諾貝爾和平獎,還被《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人之一,她的名字,僅次於歐巴馬。
而這一天,距離她17歲的生日,只過去不到3個月。
在這個還可以做夢的花樣年紀,大多數女孩子只是煩惱著臉上冒出的青春痘,擔心著突如其來的考試,暗戀著教室後排的某個男生。
就和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的女生一樣,經歷著青春期的快樂與憂傷。
而馬拉拉的十七歲,寫滿了背井離鄉、為巴基斯坦的女子教育奮鬥了6年的血與淚。
朋友問我,生了女孩,以後要讓她去做什麼。
我給他看了一個視頻。
這是榮獲2016年Kinsale Shark獎銅獎和Cinanima Espinho國際動畫電影節等多項提名的動畫短片《無形障礙》(Invisible Barriers:Girl Effect)。
兩分鐘的視頻,用硬朗的線條,振奮旁白,勾畫了不受重視的女孩涅槃新生的故事。
裡面有幾句臺詞是這樣的:
「我們需要鼓勵人們去聆聽女孩兒們所說的話,
給她們以話語權,讓她們被社會看到,
使她們相信,她們是開啟未來的鑰匙。
讓她們看到,她們能走多遠。
你知道嗎,你是個女孩兒,這就是你的影響力。
你知道嗎,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你知道嗎,你可以翱翔。」
人們總認為,女孩兒的標籤就是柔弱、不堪一擊,生來就需要被安排、被保護,能夠平安喜樂地度過一生就已足夠美滿幸福。
可我有女兒,不會「讓」她做些什麼,而是斬釘截鐵地相信她,她是如此的完美與特別。
她不需要被動地接受別人的安排,而是可以大大方方地、自由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女孩兒的力量,你永遠不可小覷。
她可以改變家庭、改變世界,可以一生純良,也可以永遠盛放!
本文轉載自:女兒派(微信號:nverpai)
每一個女兒,都是爸媽眼中的稀世名花。
養得好一朝驚豔四座,養不好費心勞神。
關於養育女兒的乾貨,這裡都有;
關於養育女兒的苦甜,我們都懂。
家有女兒,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我們的故事,就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