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的曬穀場
王清銘
詩人在遠離鄉下的高樓裡歌頌過陽光,他們以為人都像莊稼,都需要陽光為他們灌漿。鄉村的夏日,什麼都缺,陽光撒得滿地都是嫌不夠,還要鑽進土裡和我們的毛孔裡。乾裂的土地咧開嘴,喊著要喝水,白天我們這些小孩得幫父母戽水;到了夜晚,鑽進皮膚的如針尖、如麥芒的陽光就從毛孔裡鑽出,扎我們白天裸露的肌膚。
在鄉下生活過的孩子一般都有點怨恨夏日的陽光,陽光意味著渾濁的汗、能扎傷人的炎熱、結痂的皮膚等,哪象月光,粼粼的,仿佛母親撫摸我們的柔情的手。
曬穀場白天曬穀,晚上曬人。說是場,其實也就是普通的一塊房前空地。鄉下人多地少,能有這麼一塊不種莊稼的地,確實珍貴。晚上勞作回來,農人顧不得搓身吃飯,就把自己移植到曬穀場了。場邊的龍眼樹上,蟬還在嘶啞嗓子喊熱,蜷縮的葉子開始把收著的一縷風放到場上,儘管白日的餘熱還如狗吐出來的舌頭,但畢竟有風了,有風就能夠或多或少拂去農人身上的一點疲憊。
男人們端著粗瓷碗,蹲到了一起,一簇一簇的,仿佛肆意生長的雜草。在地裡做了一天的莊稼,轉換成以雜草的方式生長,這很愜意。男人們不鹹不淡地談些生活瑣事,有時也說一些很鹹的話,近處的女人們瞪了好幾眼,他們才停止了「咀嚼」,把舌尖的話語「吞咽」進肚子。女人們從家中搬出凳子和一些幹不完的活,比如擇菜、剝花生等白天沒空幹的碎活。嘴裡說著家長裡短,卻不耽擱手上的活計,女人還能分出一些心思,放在了場上躥來躥去的孩子身上。孩子們玩捉迷藏、老鷹抓小雞等,也有的到草叢中捉螢火蟲,去角落用水灌蟋蟀……孩子們能把曬穀場的每個角落都變成自己的樂園。
節約的農人捨不得點油燈,月光也很體貼地升上天空,給他們照明。吃過飯的男人們卷了一捲菸,疲憊似乎隨煙霧飄散了,這時會講「故典」(故事)的農人開始說了,《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說也說不完,聽了還要再聽。會吹奏笛子的、拉二胡的,從家中拿出來吹拉一番,笛聲、二胡聲如水,月光也如水,聽的人心情也如村前小溪的流水,平靜地流向很遠的地方。孩子心中就有了嚮往,纏著母親問,比我們更遠的地方是什麼。沒有文化的母親也不懂,就回答孩子:等你們長大後就知道了。孩子看著遠處斑駁的樹影,樹影外逶迤的山,山上明亮的月,突然就有了唱歌的願望。歌是母親教的:「一根竹扁水面浮,阿公叫我去牽牛……」
孩子們唱累了,就靠在母親的身邊,抬頭看月亮,想起老祖母曾經說過,月中有很多宮殿,都是白銀做的,有一棵美麗的桂樹,有一個美麗的仙女,於是他們的心就開始飛升起來……醒來後,看見母親正揮動著手中的蒲扇,那涼爽的風一點一點地撫摸著他們的身子。男人們回家打起酣暢的鼾聲,安靜下來的曬穀場灌滿了月的清輝,粼粼的,好像風一吹過,就泛起了細細的波紋。
這些長大了的孩子有些就留在鄉村,也有一些人,比如我,去了鄉村更遠的地方,現在在逼仄的鋼筋水泥中,吹著空調製造的涼風,突然想起了多年前月光下的曬穀場。
他的心有些疲憊。
王清銘,中高考熱點作家,全國著名美文作家。福建省仙遊縣作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首屆名師工作室——應永恆名師工作室研修人員。詩人、散文家,《格言》雜誌、《語文報》等籤約作家。在《人民日報》、《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發表散文100多萬字,詩歌五百多首,已出版個人散文集三部作品。即將出版三部散文集和一部傳記。作品入選《大學語文》等大中專教材、香港語文課本和中小學語文教材等。五十多篇散文被編為中考、高考現代文閱讀題(包括模擬題)。
【圖片來自網絡搜索,致謝!版權歸原作者。】
王清銘老師公眾號
做有情懷、有溫度的自媒體!
只做文學☆只做教育
語文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