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 | 故鄉的芭茅花,潛山一代人的鄉村記憶……

2021-02-07 微潛山


清秋時節天柱山,漫山遍野一簇簇一束束芭茅花悄然綻放。晴朗天空下,仿佛—面面輕柔白色紗旗迎風飄揚。遠看,每—枝都是桀驁的頭顱傲視蒼穹,搖頭晃腦向天發問。近瞧,毛茸茸小花,密匝匝組合成—枝花束,如含羞少女俯首下垂,一幅低眉順眼惹人憐愛的模樣。



潛山有山區、丘陵、圩畈三種地貌,到處是起伏山頭,或高低坡坎。公路邊、河岸旁、田埂上,無論房前或屋後,到處恣意蔓延著芭茅身影。芭茅賤而易活,是叢生植物,根莖發達,植被豐盈碧綠成片,兼具保沙固土防止水土流失功效。夏能賞綠,狹長帶鋸齒的葉子,猶如一柄柄綠色軟劍倒懸在高岸坡頭,風起時呼啦啦作響,有古代劍士俠客般瀟灑風姿。



作為土生土長潛山人,對鄉間那隨處可見的芭茅花,可謂再熟悉不過了。然而要對芭茅花有什麼特別關注,還真是要排到很多植物之後,更不用說月季、桂花、秋菊,竹林、果園、莊稼,蓮花姜、魚腥草……可是,在秋風蕭瑟中,長長芭茅花鬱鬱蔥蔥,卻總令人生發出關於芭茅的記憶和情感,那麼熟悉、親切、自然!



芭芽生在草叢中,葉子極鋒利,不小心會劃破手。對於生長於天柱山的人來說,沒被芭茅割傷過的童年,是缺失無趣的童年。躲貓貓,玩打遊擊遊戲,你追我趕,少不了藏藏覓覓,而最終敗露,往往是被芭茅割傷時疼痛不忍的呻吟聲。隨疼痛而來的,是一道道血珠如線樣滑過皮膚,雖痛但一兩天即痊癒。如今想起,童年種種回憶都是痛並快樂著的。



牛喜歡嚼幼嫩的芭茅莖葉。我年輕時放牛,常把牛牽到山塘腳下竹林子裡,將牛繩系在毛竹上。牛呢,悠然啃半天,然後臥住,無限回味地反芻。夥伴們放心躺在蔭處睡大覺,或三兩一夥自顧玩去。傍晚,炊煙升起,牛也飽食一日,愜意下山。一捆嫩綠芭茅莖葉,人字型打開,馱在牛背上,那是它們豐草季節的零食。若在秋冬,哪怕是乾枯的芭茅葉,灑些鹽水,也是牛的最愛。



在那貧窮歲月,芭茅可是農家之寶。莖是一味中藥材,功能主治清熱通淋,祛風和溼。芭茅柴可蓋房或搭草庵,杜甫曾寫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今茅屋已不多見了。粗杆可賣給廠家造紙,穗兒可製作笤帚和刷把撣子,芯杆可編花籃或小筐,還可製成玩具。一到芭茅飛花季節,鄉親們就搶著採割,冬季乾枯再砍來柴火。似乎有芭茅的地方,炊煙就會嫋嫋升起,鄉村便有了暖意。每每看到芭茅,我總禁不住想到土灶上香香的鍋巴湯,濃濃的瓦罐土雞湯,還有辣椒炒臘肉,很饞!芭茅是生命力頑強的草本植物,越砍越割,來年春天長得越旺。



芭茅花不豔麗,沒有花香,但有種素樸之美。在秋天空濛背景下,芭茅花是最美點綴,花穗經風吹雨打,時光漂洗,由最初微紅慢慢變淡、變白、變柔,最後結籽。芭茅籽之美,猶如蒲公英種子有一個流浪過程,借風力翅膀,在秋風中輕飄曼舞,把秋之羞澀演繹得如泣如訴。攝影家此時常到去抓拍,無論星辰含露的清晨,或夕陽鍍金的暮晚,芭茅是最具魅力的模特秀,在鏡頭下表現得野性而空靈、頑強而茁壯。



芭茅花是謙謙君子,常在風中曠野彎腰低頭,臣服於天地,一派謙遜柔和,且韌性十足,絕不失風骨氣韻。我想,做人也該如此,適時放低身段,才能更好望天。惟願,我老時還有芭茅花之精氣神,頭頂霜發,還柔性十足,至簡而絕不匱乏。天柱山鄉村,老百姓有把芭茅花種在亡靈墳上習俗,保佑後人,昭示福音。眼下,秋風裡芭茅花飄飛,我想父母墳上芭茅花也該開放了。天漸涼,耳畔總迴響起老人叮囑添加寒衣的話語,而今我正享受幸福,父母墳頭芭茅花,那該是辛勞—生父母安息的微笑吧! 


鄉野鄉趣鄉情,年齡漸長,關乎鄉土的情結便越來越深。芭茅花幾乎就是鄉村代名詞,因為有它才知天地蠻荒,還有深扎土壤的存在感。芭茅花開,鄉村便有了符號,童年認知也飄蕩在鄉村記憶裡,故鄉的存在便有了踏實貼切的回應。


(文/儲北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微潛山」公眾號由中共潛山縣委宣傳部主辦,潛山縣新聞信息中心承辦,旨在搭建了解潛山的窗口、宣傳潛山的平臺。

相關焦點

  • 鄉村的芭茅花
    找一根粗細勻稱的柳條彎一個弓,芭茅花便是我們的箭簇,誰射得遠,誰就是孩子王,呵呵,為了一個「王」的頭銜,曾經多少的熱血傾注在芭茅花的優劣選擇之中啊!童年,童年,「王」道之年。倘再能童年一次,是否還會為此虛榮爭先恐後呢?生在鄂東南丘陵地區,到處是低矮的山包,或高高的田岸。沙石邊,河岸旁,無論是房前還是屋後,到處都是恣意蔓延的芭茅身影。
  • 不一樣的芭茅
    在鄉村,芭茅是很常見的野草。從前,芭茅是鄉下不可多得的燃料,莖杆粗長又易於得到。每年冬閒的時候,高大的芭茅成熟枯萎,人們便會將它們齊根割斷,鋪開曬乾,然後紮成一捆捆挑回家,用柴刀剁成適當的長度,最後用芭茅長長的葉子一圈圈纏繞,紮成草把。在冬日的暖陽下,一邊在柴凳上剁著芭茅的莖杆,一邊聊著當年的收成和家長裡短,是鄉村最閒適的時光。砍得多的人家芭茅的莖杆會整齊的碼在房簷下,一個冬季的柴火就有了著落。
  • 還記得你的故鄉嗎?8幅鄉村油畫,濃濃故鄉情
    「曾經我覺得都市的繁華會讓我永遠迷戀,我曾以為都市的喧譁和夜夜點亮的華燈才是我的歸宿,我曾對故鄉沒有一絲回歸的念想,當我真的覺得自己已經適應城市的時候,那濃濃的故鄉情卻開始拉扯著我的思念……」鄉村油畫在他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帶著濃濃「土味」的鄉村油畫,彈落菸灰時他又望了望那幅油畫:「你還記得你的故鄉嗎?我怕忘記,這幅油畫總是能勾起家鄉記憶,讓我回味濃濃的鄉情」。
  • |大家| 方敏《芭茅》
    待春風吹綠大地,一場春雨悄然而至,芭茅錐狀的幼芽便會悄悄的頂破泥土,卯足了勁直往上竄,一天一個樣,葉片青翠欲滴,莖幹圓潤細膩,嫩嫩的芭茅葉成了牛們的最愛。芭茅莖幹中的抽出的穗是可以吃的,雖談不上美味,卻也成了孩子們的零食。入夏,芭茅花開,潔白中有點粉紅的圓錐狀花束,高高的挺出葉叢,隨風搖曳,活脫一個清麗佳人。
  • 潛山特產——太平幹胡蘿蔔絲
    無論鹹魚白菜,還是山珍海味,美味總是能在不經意間捕捉住人的味蕾,觸動人的嗅覺神經,尤其是來自故鄉鄉野田家的質樸美味更是如此。又到一年「曬胡蘿蔔絲」的時節,在潛山梅城鎮太平村的田畈上,隨處都能看見人們忙著晾曬胡蘿蔔絲的熱鬧場景。
  • 「重型記憶」,消失在一代人回憶中的太脫拉
    長徵汽車廠房內部這個已經消失在人們視野當中的廠房,曾經製造了一款讓一代人印象深刻的「重型記憶」,因為他生產過太脫拉。早在50年代左右,我國就曾小批量進口過太脫拉T111。但無論如何,太脫拉還是在中國的重型汽車史上,寫上了重重的一筆,並且成為了一代人的「重型記憶」。
  • 記住鄉村的美——故鄉的符號
    我現在回想起故鄉,故鄉其實也是有自己的符號,想起故鄉眼前浮現的往往就是這些符號……通往村莊的小路我總覺得自己記憶最深的「那條根須」是從味蕾開始。我現在還記得故鄉酸棗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是我成人後離開故鄉後吃過的任何水果所不具有的美好。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回憶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回憶今天讀到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我想我的故鄉了。我多想遇見故鄉來的親戚朋友,夜燈之下聊聊故鄉的人情往事。1997年,我就離開我的故鄉求學去了,自那以後,每年我在家鄉停留的日子就是寒假和暑假了,上了大學後,更是勤工儉學,暑假也不回家了。自打出生到現在,家鄉的樣貌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至少我熟悉的那一塊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 老照片:上世紀80-90年代河南省漯河市,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這組老照片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希望這組照片給你帶來昔日美好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街百貨大樓,從圖中來看雖然建築看起來破舊,但是給當年老一輩人留下購物回憶,不知當年的你是否來過?圖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匯星影劇院門口的畫書攤,當年匯星影劇院在五一路,給人們帶來了觀影回憶,在當時電視機沒有進入千家萬戶的年代,這裡是人們最喜歡去的地方之一,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發展,這裡已經被拆除。圖為90年代馬路街與交通路交叉口,從圖中來看當年這條街道是條繁華街道。
  • 老照片:上世紀遼寧省錦州市,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組老照片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更能從這組照片中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的百貨大樓,中間的中央大街轉盤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作為當時的地標轉盤,給老一輩的錦州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從圖中來看,當年這條街道很寬闊,道路兩邊還種植了一些樹木。如今隨著時代進步,城市發展,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故鄉有靈》:有故鄉才會有天堂
    有故鄉才會有天堂——評花如掌燈散文集《故鄉有靈》※北喬與許多書寫故鄉的作品不同,花如掌燈的《故鄉有靈》以樸素而乾淨的文字,儘可能拂去記憶的煙燻火燎,最大限度地呈現逝去鄉村的本真原貌他不做詩意的抒寫,也未摻雜守望中的思考,只讓鄉村從時光中向我們走來,寫鄉村的枝枝節節,寫故鄉的雞零狗碎,寫生命成長初期的目睹耳聞,一切是那樣的原生態,一切又是那樣的本色純淨。這是他個體生命中的鄉村,又是我們集體性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在我們的心靈裡清晰,卻在現實中模糊。故鄉已經在我們的視野和心靈中遠去,因而故鄉總是寫作者無法也不願意繞開的題材。
  • 嫩綠誘人的榆葉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回望故鄉
    這榆錢兒謠,引起我對童年時捋榆錢的回憶。春天來臨,樹上長滿成串成串亮綠的榆錢兒,甚是惹人喜愛。我那時十來歲,便夥同小夥伴想法子摘榆錢。我拿竿子往樹上打,小夥伴旁邊看著,半天打幾串,笑著,叫著,搶著,把又鮮又嫩的榆錢捋下來,送進嘴裡,吃得那麼香甜。爬到樹上去捋,才過癮呢!我得意地把籃子往肩膀上一挎,左右腳跟相互一蹭,鞋子掉了。
  • 老照片:上世紀吉林省遼源市,一代人的美好回憶
    希望大家能夠通過這組老照片不僅能夠重新認識這座城市,更能從這組照片中回憶過往的點點滴滴。圖為國營第三副食,是在以前群眾影院旁邊,從圖中來看,這裡非常的熱鬧和繁華,大街上人來人往,當時因為都不富裕,人們出行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這裡給當年的老一輩遼源人帶來美好的回憶。
  • 「畫糖人」,一代人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 ■■■■記得讀小學那時,學校周邊賣零食的小攤位,總少不了這些畫糖人。在現在的孩子看來,「糖人」已經是一個陌生的名詞了,他們不知道,「糖人」的背後,藏著一代人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 佛山這條CD街,承載了一代人的獨家記憶
    —————— 福興街 一個古老又神奇的地方 這裡有著稀奇古舊的電子產品 這裡有著80、90年代的回憶
  • 故鄉的春,是一場開到荼蘼的花事
    一股朗潤之氣在亂山間氤氳開來,水孕育著自然的韻味,草木開始蔥蘢,山氣漸次由淺入深,這是故鄉的春。回憶的春天,如一幅點彩的油畫般奼紫嫣紅。古老的村莊點綴在如畫的山水間,炊煙嫋嫋,枝頭春意熱鬧登場。鄉村的日子,清淡如水,在稻子生長的過程裡,水面悄然長滿了浮萍,微風過處,瀰瀰淺浪。稻田邊的一樹梨花迎風而開,白色的花瓣落在青翠的水面,仿一件綴滿珍珠的綠紗。母親買回十隻小鴨子,那長著鵝黃色絨毛的小小生物軟萌可愛,略帶驚慌「嘰嘰喳喳」地叫著,我每天樂此不疲地去打撈浮萍回家給他們做食物。
  • 藍雲的世界|心中那片油菜花,是故鄉的情結
    油菜花兒開,散發出了鄉村淳樸自然的氣息,聞著這濃鬱的花香味,我陶醉其中。母親的笑容在花海裡蕩漾,一個蒼老的身影,在花海裡探出頭來,這個開心的場景我仍然記憶猶新。每一年的四月都是春光無限的時候,花紅柳綠再加上田間地頭的油菜花競相開放,形成了一道壯麗的鄉村美景。
  • 張衛健: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顏值巔峰秒殺現在一線的小鮮肉!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張衛健他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也許今時今日,他承載了一代人的已經無法與當年搭戲的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人平起平坐,但他大紅大紫的時候,一部《超級學校霸王》,四大天王,三個名字排在他後面。王晶說:電影周星馳第一,電視劇他承載了一代人的第一。
  • 《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 最美不過家鄉話最親莫過故鄉人——一群遊子,用文字留住鄉愁
    一個人,大概從離開故鄉的那刻起,便開始懂得了鄉愁的滋味。那滋味,越咀嚼越令人沉醉。要留住鄉愁,不僅僅是留住影像,留下建築,還要留住綿長的記憶和濃濃的情感。對一群漂泊在外的社旗遊子來說,何以解鄉愁?就是寫下記憶、抒發情感,用一行行文字回望並宣傳故鄉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發展變化……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那一年,在鄭州鐵路部門工作的趙華勝在一次聯誼會上,聽到大家回憶社旗家鄉的往事,你一言我一語充滿了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