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綠誘人的榆葉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回望故鄉

2020-12-21 問心求是

情思榆樹

文/榮凡詩

芳菲已濃的初夏,我回到思念的老家。宅院南牆根處,生長著一棵榆樹,不經意它樹身長得又高又粗,微向南傾斜;出奇茂盛枝葉,長成了似大傘狀的樹冠,撐到南牆外的路邊;油綠髮亮的榆葉,密密地綴在枝梢上,垂著頭在風中搖曳。

大榆樹和其他榆樹、棗樹、槐樹、春樹等,盤根錯節地生長在宅基地上。太陽透過密密層層的樹葉,把陽光照射在院落裡。喜鵲、麻雀和那些嬌小玲瓏、體態俊秀的鳥兒,戲謔追逐、跳躍樹間,鳴唱著動聽優美的歌。微微的南風,刮來了新麥子的香氣和綠色植物的氣息。在這天氣不涼,也不頂熱的時候,我面向南站在空落的院子裡,望著這棵鬱鬱蔥蔥的大榆樹,凝神屏氣地想了許多,許多……

大榆樹啊!你生不逢時噢。如果早在60年前,長在我家院子裡,將是我們全家人莫大的榮幸。那時是「三年大饑荒」,人們生活極其困難,我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吃飯很成問題。如能吃上榆錢,喝上榆葉,那真是一件樂事,美在心田。

「東家妞,西家娃,採回榆錢過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我也採過它。」這榆錢兒謠,引起我對童年時捋榆錢的回憶。春天來臨,樹上長滿成串成串亮綠的榆錢兒,甚是惹人喜愛。我那時十來歲,便夥同小夥伴想法子摘榆錢。我拿竿子往樹上打,小夥伴旁邊看著,半天打幾串,笑著,叫著,搶著,把又鮮又嫩的榆錢捋下來,送進嘴裡,吃得那麼香甜。爬到樹上去捋,才過癮呢!我得意地把籃子往肩膀上一挎,左右腳跟相互一蹭,鞋子掉了。往手心啐一口唾沫,倆手一搓,雙臂抱樹,兩腳用力,身子一躥,就「噌噌」上樹了。我腳踩在樹杈上,一隻手抓著籃子並扶住樹枝,另一手捋榆錢,「譁」的一聲,榆錢兒就紛紛揚揚地落到籃子裡。一會兒工夫,籃子就被我裝得滿滿當當,心中可高興啦。

我和小夥伴們,透過滿眼的榆錢兒互相觀望者、說笑著:「藍子滿啦。」「下來吧。」俗話說:「上山容易下山難。」爬樹可不是這樣,下樹就容易得多。如果早準備好繩子,把籃子遞下去,那下樹就更容易了。我從樹杈上一層層地往下走,待到樹幹時,雙手摟著樹,肚子和腿緊貼樹幹,「刷」的一聲下滑,就到地面了。我們得意地分開榆錢,邊吃著邊回家,餘下的做熟了吃,那美味陶醉人啊!

大榆樹舒展著綠色的樹冠,繁茂樹枝上蕩漾著翡翠般的綠葉。我嘴饞了,想吃榆葉了。恰好送我們回老家的弟弟,修剪小榆樹砍掉一些樹枝,我便從榆葉中捋嫩的,煮著喝,做成黑窩窩頭吃,著實過了榆葉癮,也使我追憶了過去吃榆葉的情形。那時候,人餓得心慌意亂,頭暈眼花,走路打飄,睡不好覺。榆葉成了好東西,煮粥,蒸吃,做成菜糰子充飢。它粘粘的,香香的,嚼起來「咯吱咯吱」的,沒有異味。它不像榆錢,「曇花一現」,幾天工夫,就飄飄灑灑,漫天飛舞,打著旋兒落到四方,孕育幼苗去了。榆葉嫩、老、溼、幹,一年四季均可食用。所以,榆葉幾乎是被捋得光光的,樹上只剩下殘枝敗葉了。

榆樹全身是寶,就連根和樹皮也能吃。那時家中斷糧,母親就撕些榆樹皮和榆樹小根,曬乾剪成小塊、小短,和糠或捋的草種子,拌在一起磨成面吃。糠或草種子特別澀,而榆樹根、皮粘滑,摻和的面,食用能好吃些。在那鬧饑荒的年代裡,榆樹可是「救命樹」,不知道救活了多少父老鄉親啊!

榆樹再好,數量總是有限的。人們為了填充肚子,什麼葉兒、菜兒都尋覓吃。我們家還吃過槐葉、柳葉、棗葉、杏葉、楊樹葉、春樹葉等,雖然煮熟後,用水泡好長時間,但它們苦味還濃,吃了身上還浮腫啊。春樹葉不僅苦,而且還有特別的怪味,人吃了難以忍受。吃過數不清的野菜,吃得較多的是苦菜、七七菜、灰灰菜、福綿秧等。還吃了池塘裡的水草,長長的,滑滑的,用刀切碎,拌點面蒸著吃,嚼不爛,咽不下,難吃得很,其營養就不知道了。

人活著,嘴是個填不滿的洞。在飢餓難耐時,不爭氣的嘴惹來許多麻煩。春天悄悄地降臨大地,豌豆探出嬌嫩的芽,待在長到10多公分高,我們便掐下尖吃,那個甜那個美呀!待豌豆開花長出嫩嫩的莢,那又是生吃充飢的好時機。這樣做,是無奈啊!如果放到藍子拿回家,那是要被罰或收交家什的。我曾看到有的孩子,因此被奪走藍子,哭得嗷嗷叫的情景,想起來讓人寒心啊。在青黃不接的時刻,家裡常常是斷糧的。沒法子,我只好到隊裡的地裡,掐些麥穗,搓下麥粒,便往嘴裡填;掐幾穗乍紅還青的高粱,連殼帶粒的捋下,搗碎後摻和著樹葉、野菜蒸著吃;深更半夜,在紅薯地裡爬行著,扒幾塊紅薯充飢……這樣,懼怕被村幹部或看莊稼的人抓著,心中總是忐忑不安,行動始終小心再三。我忘不了那時的飢餓,我忘不了那些痛心的「舉動」。

「家居黃金地,人在幸福中。」這是我老家大門上的對聯,反映和概括了我們全家人,在改革開放後家庭生活的情景。我在城裡居住的這些年,曾多次回老家小住,但都錯過了看榆錢和吃榆錢的機會。大榆樹和其他幾棵小榆樹,融枝多多,愛人催我修剪,我說不。等到來年春天,我要吃那酷似銅錢狀的榆錢,嫩綠誘人的榆葉,還有那多種的野菜。我忘不了生長在貧困年代的榆樹,珍惜今天富足美滿的生活。(圖片來自網絡)

心向記憶裡的那片海|青蔥歲月思念老家那把老椅|回望故鄉春來又聞野菜香|野菜絮語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問心求是




相關焦點

  • 榆葉小豆腐
    提起榆葉小豆腐,就會勾起許多過往的記憶。           從小是奶奶帶著我,八九歲的時候我喜歡爬樹,經常把衣服弄髒、弄破,小腿、膝蓋上也磨沒了皮,這時就會受到奶奶的一頓斥責。有一個情況例外,那就是奶奶想吃榆葉小豆腐的時候。
  • 榆葉飄香
    兩個星期之後,那些一粒粒的榆錢就開始飄落,然後就是一片片嫩綠的葉子,在春天的陽光裡招搖。小時候,我一直很瘦弱,尤其到了夏天,就更瘦弱了。奶奶總擔心我,說我有一天會被風颳走。她不知從哪裡得來個秘方,說是在立夏這一天吃榆樹葉就不苦夏了。於是立夏這天,奶奶就挎著籃子,踮著小腳,家前屋後的找榆樹葉。
  • 佛山這條CD街,承載了一代人的獨家記憶
    在福祿路和公正路中間,夾著一條幾百米的小街——福興街。 ■■■ 「一代人獨有的記憶」 曾經承載了80、90後回憶的CD街,現在已經幾乎沒有了CD,只留下一間又一間的外賣鋪、小吃店。
  • 《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 回憶 | 故鄉的芭茅花,潛山一代人的鄉村記憶……
    然而要對芭茅花有什麼特別關注,還真是要排到很多植物之後,更不用說月季、桂花、秋菊,竹林、果園、莊稼,蓮花姜、魚腥草……可是,在秋風蕭瑟中,長長芭茅花鬱鬱蔥蔥,卻總令人生發出關於芭茅的記憶和情感,那麼熟悉、親切、自然!
  • 老照片:上世紀80-90年代河南省漯河市,一代人的美好記憶
    這組老照片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希望這組照片給你帶來昔日美好的點點滴滴。圖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老街百貨大樓,從圖中來看雖然建築看起來破舊,但是給當年老一輩人留下購物回憶,不知當年的你是否來過?圖為上世紀漯河火車站,這座火車站老一輩的人絕對是不會忘記的,承載了一代人的美好記憶,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發展這裡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圖為漯河90年代受降路農貿市場,圖中路邊的建築低矮破舊,但這裡給老一輩漯河人留下了美好的購物回憶。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城市的發展,這裡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知情知了|回望故鄉
    這樣貪晚起早的摸知了,儘管很辛苦,畢竟有收穫,倦意悄悄化作笑意掛在嘴角,那份投身自然的恬淡情趣常會被裝進記憶,留著日後久久咀嚼,細細體味。我在少年時期,曾是摸知了猴大軍中的一員「幹將」。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活極其困難,平時是見不到肉星的。摸得知了猴,母親做熟後,與弟妹一人分幾個,吃得津津有味,就是改善生活了。
  • 張衛健: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顏值巔峰秒殺現在一線的小鮮肉!
    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張衛健他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也許今時今日,他承載了一代人的已經無法與當年搭戲的劉德華、梁朝偉、郭富城等人平起平坐,但他大紅大紫的時候,一部《超級學校霸王》,四大天王,三個名字排在他後面。王晶說:電影周星馳第一,電視劇他承載了一代人的第一。
  • 承載一代人30年酸甜苦辣鹹的時代記憶~
    種類豐富,葷素搭配的自選涮菜,堪稱店內的經典招牌;獨具雲南特色的各色燒烤、調糕藕粉、牛奶米布、烤乳扇、甜白酒、米涼蝦……更是承載了懷舊的店內環境、別無二致的口味,仿佛穿越回了八十年代的老昆明,每一口都是記憶中的味道~
  • 科比球衣退役三周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此封
    科比球衣退役三周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此封時間:2020-12-19 13:40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比球衣退役三周 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就此封 3年前的今天,在科比球衣退役儀式上,8與24號被永遠懸掛在斯臺普斯球館上空。
  • 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李義中用微縮場景製作,還原許多人記憶中的故鄉老屋。新時報記者王樂濤 趙曉昕攝生活在濟南,李義中始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這個柴火灶煮出來的飯,我可是沒少吃……」李義中望著「奶奶家」的廚房感嘆。原來,這是李義中按照1:50的比例還原的故鄉老屋。今年37歲的他從事雕塑行業已有十幾年,近幾年才涉足微縮場景製作,專注於還原許多人記憶裡的老屋。每個人心中皆藏有鄉愁李義中的老家在濟寧,大學時就讀於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後一直以承接大型雕塑工程為主。
  • 手工製作透納榆葉花工藝教程,快買皺紋紙學起來
    手工製作透納榆葉花工藝教程,快買皺紋紙學起來 2020-12-09 00:00
  • 情感在故鄉一隅與歲月常談 ——讀王芬霞詩集《不曾遠去的春天》
    故鄉是中國傳統文化恆久的母題。兩千多年來,故鄉在詩人的筆下遊走,文墨針腳綿密悠長,情感徘徊惆悵,濃鬱的鄉情思念貫穿始終。作家王蒙說文學創作「是人想起來的回憶。」甘肅籍詩人王芬霞也未繞開對故鄉回望的題材,步入鄉情書寫的表現方式,在看她新近出版的詩集《不曾遠去的春天》時,讓我再次思考故鄉這樣的命題。  王芬霞,出生於甘肅張掖,現居蘭州,甘肅省作家協會會員。她的詩歌作品將人生感悟落腳詩行,物化可感可知,文思細密,清新雅致,言之有物,情真意切,給人以美妙的暢想和藝術享受。其作品在她自信的敘事漫步中蕩漾詩思詩情,不經意間與遙遠的故鄉相遇。
  • 嫩綠(標題要求八個字)
    、春天來了,花草樹木都發了芽,嫩綠嫩綠,遠遠望去,有種毛茸茸的感覺,讓你忍不住伸手去摸。校園沒有人,很安靜。唯有寬闊的馬路,陽光和綠茵交織的步道,不經意間出現的小橋,橋邊清晨的光輝映著一池璀璨。心也跟著澄澈起來了。水上的鳥兒舒展著翅膀,有節奏地拍打著從水上空飛過,又飛向遠處。
  • 中山路老天橋謝幕,一代人的城市記憶終結
    至此,這座矗立在青島34年的天橋正式結束了它的使命,伴隨它離開的,還有一代人的記憶,和青島曾經的繁華商業中心。時光倒回34年前,為保證交通暢通,解決行人過街問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從1986年起,青島市投資建設了多座人行天橋和地下通道,中山路人行天橋便是其中的代表建築。
  • 「重型記憶」,消失在一代人回憶中的太脫拉
    長徵汽車廠房內部這個已經消失在人們視野當中的廠房,曾經製造了一款讓一代人印象深刻的「重型記憶」,因為他生產過太脫拉。早在50年代左右,我國就曾小批量進口過太脫拉T111。但無論如何,太脫拉還是在中國的重型汽車史上,寫上了重重的一筆,並且成為了一代人的「重型記憶」。
  • 這部8.2分的紀錄片,帶你探尋莫言賈平凹的故鄉
    「胃是有記憶的,小時候吃過啥東西,到老到死,都喜歡吃那個東西。」他們如何從故鄉出發,又怎樣將生活的故鄉轉化為文學的故鄉? 賈平凹把故鄉稱作「血地」。這種以血脈承載的生命聯結也讓他一次次在文字中回到這片最熟悉的土地。2008年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的《秦腔》正是集大成之作。
  • 《故鄉有靈》:有故鄉才會有天堂
    有故鄉才會有天堂——評花如掌燈散文集《故鄉有靈》※北喬與許多書寫故鄉的作品不同,花如掌燈的《故鄉有靈》以樸素而乾淨的文字,儘可能拂去記憶的煙燻火燎,最大限度地呈現逝去鄉村的本真原貌他不做詩意的抒寫,也未摻雜守望中的思考,只讓鄉村從時光中向我們走來,寫鄉村的枝枝節節,寫故鄉的雞零狗碎,寫生命成長初期的目睹耳聞,一切是那樣的原生態,一切又是那樣的本色純淨。這是他個體生命中的鄉村,又是我們集體性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在我們的心靈裡清晰,卻在現實中模糊。故鄉已經在我們的視野和心靈中遠去,因而故鄉總是寫作者無法也不願意繞開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