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2020-12-21 中國青年網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徐漢雄出生於湖北鄉村,但讀他寫父親、母親,鄉村生活,人生經歷,疼痛與溫暖等等,地域差別仿佛消失,那一刻,山東、河南、安徽、江蘇……諸多省份的讀者,都會感同身受,這就是「故鄉寫作」的魅力之處。

其實不管出生在哪裡,生活在何處,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擁有同一個「故鄉」。這個「故鄉」不是地理意義上的,更多是歷史與文化、人生與情感層面的。共同的成長背景、相似的成長經歷,會讓一代人在某個時間節點上,不約而同地頻頻回頭,以自己的童年為起點,審視打量這一路走過來的風雨坎坷。

徐漢雄在他的書裡,提煉出一個令人動容的表達傾向,書名即明明白白地說出:當兒子活過了母親去世時的年紀,母親就會永遠定格在「年輕」的「時間框」中。在《父親已成大人》這一輯,同樣丟失過童年的父親,在長成大人、老去之後又變成了溫順的孩童,以父親「長大」為標記,作者書寫著責任的同時也書寫了內心的蒼老——徐漢雄用一種反差的手段,製造了本書的獨特視角,使得本書不僅有回望,還無形地融入了諸多對生命的感慨、對人生的評判。

父母在,孩子無論走多遠都還有故鄉,而當父母逝去,孩子才可能有勇氣書寫故鄉——這是多數從事「故鄉寫作」的作家的共識,徐漢雄能夠有勇氣提起筆,真誠地面對父母與自身,平靜地展示傷口與淚痕,非常難得。紓解內心困境大概是作者的寫作動機,尋求共鳴則是他獲取情感力量的初衷,而留下一份有關親情與故鄉的文本,供同齡人與年輕人閱讀,則是所有從事「故鄉寫作」之人的共同願望。

在《母親已比我年輕》中,可以看到「童年的鏡像」。父母親的婚姻並非門當戶對、幸福美滿,而更接近「一個悲劇」,被生活重壓的父母親沒法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但從周邊汲取溫暖是一個孩子的本能。在困頓的童年裡,作者仍然盡力地從父母、爺爺、外婆、舅舅那裡,尋找成長支撐……愛與光亮在過去的年代是「奢侈品」,作者的童年與諸多70後的童年一樣,是被鋪開在一張「圖紙」上的。那張「圖紙」,畫滿恐懼、焦慮、失望,同樣也畫滿憧憬、幻想、熱愛,這兩相矛盾的情感,讓一代人的童年充滿掙扎,但也由此讓童年成為一口靈魂的「水井」,在日後長大成人的艱難時刻,總是要從這口「深井」裡獲取力量。

在書中,還可以看到「疾病的隱喻」。作者說「人生不過三場病」,分別是「父親的一場病,母親的一場病,我的一場病」,這樣的說法觸目驚心,但不得不承認,在過去的鄉村,不少家庭都經歷過這「三場病」交織出的荊棘。對於鄉村人而言,疾病是表象,疾病背後,是看不見的貧窮,是溺水狀態的掙扎,是對前途的無望。作者所寫到的疾病,多是胃病之類因為饑寒、勞累而積攢下來的病,這些疾病,是一枚暗紅色的時代「印章」,刻在不少人的身體上與內心當中。

當然,《母親已比我年輕》帶來的整體感受是深情。作者情感在本書中的體現,是母親的目送,是爛漫的山花,是一家人能夠聚在一起吃一頓平常的飯,是老父親孩子一樣任由兒子牽著他的手到處走……蔓延的深情遍布字裡行間,不停地治癒著那一個個曾經令作者感到疼痛的文字,也讓讀者在閱讀時獲得了安慰。

又近一年年末時,遊子的心又會開始動蕩不安,尋找故鄉的衝動再次湧起,父母在的地方就是故鄉,父母離去了,他們的故土仍然是故鄉,哪怕僅僅是向那個方向遙望,也會溼了眼眶。

韓浩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母親將故鄉,給我裝進了行囊……
    不知從什麼年代起,故鄉開始留不住它孕育的子孫們。成年後的年輕人總是背井離鄉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待追夢成功卻不一定會衣錦還鄉,那時候故鄉已是他鄉,而他鄉卻未必已成故鄉。Part . 1 小的時候父母不止一次問過我,長大以後會待在故鄉嗎?
  • 回望母親
    八十五歲的母親總是覺得自己還很年輕,對我們四個已經也是做了老父老母的兄妹們做這做那,最讓人心憂的是她還常常覺得自己對孩子們做得不夠盡心,經常寫一些歉意的話語給我們,這讓我們感覺到很不安,我想,母親一定是在做她愛的最後清零吧。天下母親都是這樣,要把她們所有的愛都清空留下,供她們的兒女在薄涼的世界裡深情地活著。
  • 這部8.2分的紀錄片,帶你探尋莫言賈平凹的故鄉
    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源自現實,甚至不少故事直接來自賈平凹風趣健談的母親。在《秦腔》的封底,賈平凹寫道「我要以它為故鄉豎一塊碑」。 賈平凹的母親 賈平凹這樣總結:「年輕的時候,從老家到西安,是站在世界的視角回望家鄉,而五六十歲了,卻是從老家的視角看世界
  • 知情知了|回望故鄉
    我在少年時期,曾是摸知了猴大軍中的一員「幹將」。那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生活極其困難,平時是見不到肉星的。摸得知了猴,母親做熟後,與弟妹一人分幾個,吃得津津有味,就是改善生活了。揀的知了猴殼,一天天地積攢起來,賣給供銷社,錢補貼上學用。在烈日炎炎下,日曬地烤全然不顧,我用長竿捆綁上網、兜,去捉那黑黑的老知了。
  • 嫩綠誘人的榆葉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回望故鄉
    情思榆樹文/榮凡詩芳菲已濃的初夏,我回到思念的老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我也採過它。」這榆錢兒謠,引起我對童年時捋榆錢的回憶。春天來臨,樹上長滿成串成串亮綠的榆錢兒,甚是惹人喜愛。我那時十來歲,便夥同小夥伴想法子摘榆錢。我拿竿子往樹上打,小夥伴旁邊看著,半天打幾串,笑著,叫著,搶著,把又鮮又嫩的榆錢捋下來,送進嘴裡,吃得那麼香甜。爬到樹上去捋,才過癮呢!我得意地把籃子往肩膀上一挎,左右腳跟相互一蹭,鞋子掉了。
  •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
    菏澤--我的故鄉,「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高秉涵和他的殷殷家國情「出生在哪裡,哪裡就是故鄉,我的故鄉是山東菏澤!」「這是堂屋,老人住的地方,我小時候跟母親住在西屋,東屋是廚房。」站在一處農家小院裡,高秉涵回憶道。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70年過去了,高孫莊村當年的老屋幾經翻建,目前由高秉涵的族人居住著。   高秉涵獨自走進西屋,睹物思人,神色凝重。「小時候,母親總是哼唱一首寒衣曲,那就是我的搖籃曲。」高秉涵回憶道,那是母親惦記離家已久、生死未知的姐姐而唱出的心聲,而他相信母親也是如此思念他的。
  • 藍雲的世界|心中那片油菜花,是故鄉的情結
    作者| 陳紅時值春日,翻閱過往的記憶,暖風尚未喚醒青草綠芽的當兒,卻不小心傾翻了一缽明黃色的顏料,一張舊照片,勾起了我夢中的那一片熟悉金黃。這張照片是母親給我拍的。記得那一年清明回老家,母親說油菜花開的真好,要不我給你拍一張照吧。
  • 讓維爾康成為年輕一代的「故鄉情結」
    值此國資國企改革攻堅之際,願我市的維爾康能夠伴隨著年輕一代,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夜深人靜,隨意瀏覽微博。猛然間,一個在外求學的山城學子所說的話吸引了筆者的眼球。他在微博中這樣寫道:放假了,終於又能喝上思念已久的維爾康了。  寥寥數語,卻引發了筆者的感觸與共鳴。因為筆者就曾經為遠在千裡之外上學的孩子郵寄過一箱維爾康飲料。
  • 品讀|淘洗時光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評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
    李皓散文集《雨水抵達故鄉》中的「故鄉」,不再是地理上的概念,而是過往生活的心靈印跡和情感意象。由此,他的散文是在撿拾和打磨那些有意味的歲月印痕和生活碎片,尋找生活本身的詩性價值和書寫意義。李皓一直在追求散文的有情書寫,在散淡之中營建共情。
  • 趙蘭振:書寫中國小鎮 回望故鄉烙印
    對趙蘭振而言,書寫鄉村或小鎮並非書寫鄉愁的故鄉,故鄉更像是一種方法和對象,是看待世界的起點。作家李洱曾言:「讀懂了中國的小鎮,就讀懂了中國。而閱讀趙蘭振的小說,就是閱讀中國的小鎮。」近日,在趙蘭振的三部新書《夜長夢多》《草靈》《摸一摸閃電的滋味》面世之際,當代作家邱華棟、趙大河、李浩、陸源和朱嶽,與作者趙蘭振一起暢談創作,探討了小說中有關故鄉的人、鬼、獸。
  • 從反差視覺、人物塑造、人性思考解讀《菊次郎的夏天》的成功
    在我的眼裡,這其實是一個男人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懺悔。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小學生,在鄰居中年大叔的幫助下,走上了去遠方找母親的路途,一路上挫折不斷。但找到母親後,卻發現母親已經有了新的家庭,小學生正男知道自己被遺棄後難掩傷痛,大叔菊次郎努力安慰和幫助他,並走上歸途的故事。
  • 中秋節思念故鄉的句子,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二、月圓的時候,想起那安寧的家,想到的是父親的白髮,母親的淚花。陽光明媚的時候想那溫暖的家,想到的是父親的駝背,母親的繭花。三、窗外是綿綿的細雨;今夜風聲又敲打著我的窗欞,思鄉的心猶如一粒浸透了的種子,無端地膨脹起來。漂泊了許多日子的夢,就模糊地爬上了村中那條彎彎的小路。
  • 鄉愁是遊子心底永恆的歌,《東遼河·我的故鄉》
    《東遼河 · 我的故鄉》文/彎弓小時候,不知道東遼河有多長只知道岸邊住著父老鄉親還有我的親娘高梁青了又紅,玉米青了又黃我懷揣著夢想沿著深深的車轍走向遠方春天近了我離故鄉越來越遠只有母親的身影常在村頭瞭望大柳樹的枝條翠綠伸展母親頭上平添一絲絲蒼白的惦念夏天來了我揮汗如雨奔走在異鄉的街巷今夜的月亮可否帶我一起臥在老屋的窗臺上聽母親絮叨陳年舊事乘著涼 進入夢香
  • 會東青年歌手安東新歌《媽媽 故鄉》首發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話也許能夠闡釋安東創作《媽媽 故鄉》的初衷。安東說,小時候,他慈祥的母親經常帶他來到會東魯南山上,在廣闊的藍天下有一句沒一句地唱著彝族古老的歌謠,歌聲深邃、悠遠,猶如穿過時光的河水,清凌凌地流淌在無遮無攔的草地上。歌頌故鄉的美好、詠唱母愛的深沉,是安東在《媽媽 故鄉》中最想表達的情感。
  • 最圓最美的月亮,在故鄉
    讓我驀然聽到小溪的水聲,好像還嗅到了泥土的芳香,聽到母親教我唱月亮童謠的細語聲……哦,我的思緒,我的靈魂,回到了故鄉,正陶醉在故鄉上空泊著的那一輪明月,正陶醉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詩情畫意之中。
  • 母親茶
    每年春天,在城裡工作的我總會收到母親從故鄉樅陽寄來的一包手工製作的新茶,這茶挾著山野的春風,裹著濃濃的春意,裝著滿滿的溫馨,最後醇香我的心田。近幾年,在老家樅陽生活母親的身體越來越差,為了不讓日漸衰老的母親再滿山遍野採摘野茶。今年春節我對母親說:「您已近古稀之年,腿腳又不方便,我在城裡又能買到黃山毛峰等好茶,您就不要太辛苦採摘茶了。」
  • 我的故鄉 大莫古
    回家的路,總是那麼漫長,車外的一山一水,逆著我的童年,把那夢裡的故鄉,編織的是如此的真實。
  • 【一閱一視界】我的母親手記
    因為當晚有一個非出席不可的活動,我一抵達東京車站即直奔會場,等回到家已經將近午夜十二點。才一進門,電話鈴就響了。電話是美津從老家打來的,說明天有一個老友講好要來東京的家,希望我趕快跟人家取消,接著說:「剛剛奶奶可不得了啦。」「跌倒了嗎?」我立刻問道。
  • 小時候,媽媽對我講,大海,就是我故鄉!海邊出生,海裡成長
    我們盤腿坐在沙灘上欣賞著露天電影,漸漸地海水已漫到屏幕的支架下面,大家仍泰然處之,這種處「海」不變的矜持讓外地人驚嘆不已。海風好大啊,足以吹透經年思鄉的心情!木閣樓懷想雨季,母親已如當年的祖母,銀絲繞鬢,拉著我的手,依在木質光滑的門檻上,喃喃地訴說著我幼年的奔跑和離家遠行的無奈……家鄉的海,時常縈繞在漂泊異鄉的夢裡,時常為渴望呼吸海的氣味而徹夜輾轉!
  • 母親節書單 | 十本書讀懂母親的愛
    作者蔡崇達,本著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一種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一系列刻在骨肉間故事。一個福建漁業小鎮上的風土人情和時代變遷,在這些溫情而又殘酷的故事中一一體現。用「皮囊」這個具有指向本質意味的書名,來表達作者對父母、家鄉的緬懷,對朋友命運的關切,同時也回答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