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村的美——故鄉的符號

2020-12-26 灃渭之水

#鄉村生活#北方似乎冠以黃土高原,豪邁大漢而廣知;南方常以小橋流水,小家碧玉而聞名。無論是秦嶺淮河分界的南北方自然大地域,還是以省份城市劃分的區域。車水馬龍的車流、摩肩接踵的人潮,在萬千的相似當中,總有一絲的特色,那就是地域的符號。我現在回想起故鄉,故鄉其實也是有自己的符號,想起故鄉眼前浮現的往往就是這些符號……

通往村莊的小路

我總覺得自己記憶最深的「那條根須」是從味蕾開始。我現在還記得故鄉酸棗的味道——酸酸的、甜甜的。那種酸酸甜甜的味道是我成人後離開故鄉後吃過的任何水果所不具有的美好。每年的農曆七八月都是故鄉酸棗成熟的季節,村子南面的土坡上數不盡的酸棗樹上掛滿了鮮紅的酸棗,上上下下的土坡沿上全是摘酸棗的小孩。每天放學後的下午都有一群群的小孩跑向土坡,太陽下山時,大家手裡的塑膠袋和身上的衣兜裡全是酸棗。回家後都是吃著酸棗入睡,第二天早上在學校的課間大家嘴裡都是含著酸棗。那時候每年在酸棗成熟的季節要是不去土坡摘酸棗,就會感覺不自然。

路邊的野枸杞

我現在有時總是回想起酸棗的味道,總是想找機會回故鄉的土坡摘些酸棗,但是每次放假回家都是酸棗沒有成熟或者已經落果的季節。我知道現在村子裡的孩子早就不去摘酸棗了。一是大人害怕酸棗的刺傷到孩子,土坡僻靜、荒無人煙也不安全。另一方面是現在孩子們也不缺少水果,家長會給孩子買許多的水果。我時常會想像土坡上那數不清的酸棗無人採摘。冬去春來它們自然生長又悄然熟落……

冬季的麥田

我的印象中故鄉是和麥田分不開的。家鄉的土地處於關中平原,平曠而肥沃,光照充足,很適合小麥的生長。在我的記憶中我們的這片土地上一直是一望無垠的麥田。秋季播種,冬季過冬,春季又生長,夏季收穫。一眼望去像巨大的綠毯,小麥出穗的季節,風一吹捲起一波一波的「麥浪」。我的童年都是伴隨著麥田。在麥田裡追逐打鬧;在麥田裡放風箏;在麥田裡捉螞蚱……許多童年的美好記憶都是與麥田有關……

農村路邊的野草

我想起故鄉也會記起那些野花野草。這些野花野草,自然生長,生生不息,每年都會在村莊的田間地頭看到它們的身影。我小時候最喜歡在秋季的時候去土坡看野菊花,那時候滿坡全是金黃色。我們最愛玩的還有蒲公英和蒼耳,蒲公英成熟後一吹,種子都是飛散到四方。蒼耳往往成了我們玩耍的「武器」,這些帶著小刺的圓果實,我們都是相互往對方的頭髮上擲。現在看到路邊的這些野花野草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冬季的野菊花

故鄉是每個人內心休憩的家園,故鄉的一些事物漸漸已經變成了我們記憶中的符號,這些符號就代表著故鄉。

相關焦點

  • 映山紅花開的春天,贛州鄉村山間美麗綻放的花朵,故鄉的風景很美
    映山紅花開的時候也是春日最充滿生機的時候,映山紅在贛州的農村山間是最常見的花朵,春天一棵棵映山紅開滿了紅豔嬌美的花朵,站在遠處就能看到山間一叢叢紅豔嬌美的花朵。紅色的花朵與長著新綠的樹木構成的畫面甚是動人。紅豔豔的花嬌豔迷人的模樣。花開滿枝頭春日最美不過映山紅。美麗的景色熟悉的花是故鄉的原風景。美豔的花朵動人的美麗。
  • 回憶 | 故鄉的芭茅花,潛山一代人的鄉村記憶……
    似乎有芭茅的地方,炊煙就會嫋嫋升起,鄉村便有了暖意。每每看到芭茅,我總禁不住想到土灶上香香的鍋巴湯,濃濃的瓦罐土雞湯,還有辣椒炒臘肉,很饞!芭茅是生命力頑強的草本植物,越砍越割,來年春天長得越旺。芭茅花不豔麗,沒有花香,但有種素樸之美。在秋天空濛背景下,芭茅花是最美點綴,花穗經風吹雨打,時光漂洗,由最初微紅慢慢變淡、變白、變柔,最後結籽。
  • 還記得你的故鄉嗎?8幅鄉村油畫,濃濃故鄉情
    「曾經我覺得都市的繁華會讓我永遠迷戀,我曾以為都市的喧譁和夜夜點亮的華燈才是我的歸宿,我曾對故鄉沒有一絲回歸的念想,當我真的覺得自己已經適應城市的時候,那濃濃的故鄉情卻開始拉扯著我的思念……」鄉村油畫在他的辦公室掛著一幅帶著濃濃「土味」的鄉村油畫,彈落菸灰時他又望了望那幅油畫:「你還記得你的故鄉嗎?我怕忘記,這幅油畫總是能勾起家鄉記憶,讓我回味濃濃的鄉情」。
  • 12×11.6米三層鄉村小別墅,過年回鄉建一棟,再現記憶中的符號
    故鄉的景物更是今非昔比,熟悉的鄉土氣息的建築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要麼是雜草叢生,要麼是鋼筋水泥,唯一不變的也只是那口親切的鄉土話了。當故鄉不再是故鄉,不安的心,該何去何從?故鄉最美麗的模樣,恰是我們未離開時的樣子,而在闊別多年之後,這往昔的美麗畫面,往往會變成一種縹緲的幻想,化成塵封在歲月中的記憶符號。
  • 晨讀|故鄉的春天
    春日裡的故鄉崇明,有嫋嫋的春風,有纖纖的細雨,有碧波蕩漾的小河,有五彩繽紛的花朵,一片詩意生機盎然。春天給大自然帶來了無窮魅力,也給故鄉增添了無限生機。迎著嫋嫋春風,沐著纖纖細雨,來到故鄉崇明,是踏青賞花的好時節。
  • 《故鄉有靈》:有故鄉才會有天堂
    有故鄉才會有天堂——評花如掌燈散文集《故鄉有靈》※北喬與許多書寫故鄉的作品不同,花如掌燈的《故鄉有靈》以樸素而乾淨的文字,儘可能拂去記憶的煙燻火燎,最大限度地呈現逝去鄉村的本真原貌他不做詩意的抒寫,也未摻雜守望中的思考,只讓鄉村從時光中向我們走來,寫鄉村的枝枝節節,寫故鄉的雞零狗碎,寫生命成長初期的目睹耳聞,一切是那樣的原生態,一切又是那樣的本色純淨。這是他個體生命中的鄉村,又是我們集體性記憶中的故鄉。故鄉在我們的心靈裡清晰,卻在現實中模糊。故鄉已經在我們的視野和心靈中遠去,因而故鄉總是寫作者無法也不願意繞開的題材。
  • 智慧輸出助力鄉村振興 華僑城遇見美好生活節將啟幕
    如果大地會說話,你把故鄉,安放在了哪裡?如果大地會說話,你把味道,遣散在了哪裡?千百年來,在我們的文化情懷中,鄉愁是無法割捨的記憶。念及故鄉過去的時光,每每讓我們惆悵,只有安放在淳樸的大地上,才能讓人心安。
  • 廣東紅梅排村的鄉村景象,地處粵贛交界處,南雄人熟悉的故鄉老屋
    在每個人的情感世界裡,對於故鄉的深深留戀,都凝結在了盛放著青春靈魂的舊瓦房裡。而瓦房,仿佛特別像一位樸實安詳的老人,懷揣了無盡的故事,只等著親近他的人,用渴望的眼神聽他將陳年的故事一一道來。瓦房,因以瓦蓋為頂而得名,漢族傳統民居建築。在中國傳統民居建築中,佔據重要地位,流行於全國。
  • 故鄉的黑蘿蔔
    離開家鄉十幾年,最能引起思鄉情緒的要算是故鄉的食物了。前段時間胃口不好,吃不下什麼,倒是嘴饞起故鄉的黑蘿蔔,於是在QQ上寫了個信息:「故鄉的黑蘿蔔啊!」---這句話只有家鄉的人才看得懂,果然,熱心的老鄉看見了,特意幫我從家鄉捎來了一些黑蘿蔔,我如獲至寶,小心地在冰箱裡保存起來,每天吃一點,似乎這是從外星來的食物一樣。­
  • 趙蘭振:書寫中國小鎮 回望故鄉烙印
    對趙蘭振而言,書寫鄉村或小鎮並非書寫鄉愁的故鄉,故鄉更像是一種方法和對象,是看待世界的起點。作家李洱曾言:「讀懂了中國的小鎮,就讀懂了中國。而閱讀趙蘭振的小說,就是閱讀中國的小鎮。」從《夜長夢多》到《草靈》和《摸一摸閃電的滋味》,趙蘭振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書寫鄉土的方式,一種以豐富的語彙,充沛的感情,去描寫當代鄉村文明的瓦解與腐爛的方式,但同時以奇譎詭異的想像力賦予鄉村大地豐厚久遠的生命力,萬物有靈,各自喃喃低語。
  • 中國鄉村散記|抒一首歸園新篇:追夢滿鄉情
    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鄉村的烙印多是來自課本,從魯迅的《社戲》與《故鄉》,到範成大的《四時田園》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後來又讀費孝通的《江村經濟》與《鄉土中國》,鄉村的輪廓與氛圍早已深存在腦海中。2020年7月末至8月初,經過半月對4座村子的實地採訪,我們歸來再看從前學習過的作品,便能自然而然地將那時情景與當下景象連接起來。
  • 最美不過家鄉話最親莫過故鄉人——一群遊子,用文字留住鄉愁
    一個人,大概從離開故鄉的那刻起,便開始懂得了鄉愁的滋味。那滋味,越咀嚼越令人沉醉。要留住鄉愁,不僅僅是留住影像,留下建築,還要留住綿長的記憶和濃濃的情感。對一群漂泊在外的社旗遊子來說,何以解鄉愁?就是寫下記憶、抒發情感,用一行行文字回望並宣傳故鄉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發展變化……故事要從2017年說起。那一年,在鄭州鐵路部門工作的趙華勝在一次聯誼會上,聽到大家回憶社旗家鄉的往事,你一言我一語充滿了思鄉之情。
  • 塗鴉畫在東頭村,路上偶遇的美麗鄉村
    暮春的鄉村,麥苗青綠,梧桐盛開。可我們卻沒有心情看風景。期待中的「網紅塗鴉村」尋而不見,我不禁懷疑導航是不是出錯了。還好,繞過寫有「慈化寺」的指示牌,車子拐到了田王東路上,遠遠看到兩層樓高的「夢想女孩」巨型塗鴉,我心底的疑慮總算打消。
  • 我的故鄉 大莫古
    我的故鄉,大莫古,彝族語:吉祥如意的地方,作為一個多年的遊子,歸鄉的那一刻,眉梢中都有一種洗盡鉛華的寧靜和坦然,無論是天涯海角,還是咫尺之遙,心中的歸宿,永遠都在。真懷念住在老屋的時光。奶奶說我出生的那年,院子裡長滿了香椿樹,人在院裡走,一呼一吸間,都纏繞了花香,年少的時光,就這樣被浸得香香的。
  • 為什麼你產品需要進行包裝升級,因為缺少一個讓消費者記住的符號
    在品牌包裝設計過程中,記憶符號到底是什麼?記憶符號分為:「品牌記憶符號」和「產品記憶符號」,品牌記憶符號和產品記憶符號其實是不相同的,而品牌記憶符號包含了產品記憶符號。而產品記憶符號不一定是品牌記憶符號,他可能是針對於個體產品的。「品牌記憶符號」則是覆蓋整個品牌體系。產品記憶符號解決的是消費者對於你產品記憶難的痛點,同時把您的產品形象及品牌文化流傳多年。
  • 「詩與遠方」2020美麗鄉村國際影像節論壇西安舉辦
    今日下午,美麗鄉村國際影像節的一個重要單元——「詩與遠方論壇」美麗鄉村國際影視論壇在西安培華學院舉行。陝西省電影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發學、陝西省廣播電視局傳媒與合作交流處處長李亞琳等相關領導和近300人參加了本次論壇。
  • 臺灣設計師林智遠:為大陸村落打造專屬超級符號
    中新社福州12月27日電 題:臺灣設計師林智遠:為大陸村落打造專屬超級符號作者 鄭江洛「每個地方都應該有它的故事,它的文化,甚至每個村落都應該有它的超級符號,讓人記住的符號。」臺灣青年設計師林智遠近日對中新社記者娓娓道來。
  • 畢飛宇|文學的故鄉,生命的密碼
    這是從現實故鄉到文學故鄉的視像闡釋,是懷抱土地體味人情寄託鄉愁的感性呈現。最讓我心動者,作家回到故鄉的所見所思以及近乎孩童式的真情流露,自然的純粹,熟悉而陌生。文學是一座橋。連接起作家的小說創作與故鄉情結之間內在聯繫。小說是一部史。記錄下作家的性靈成長曆程與他所處的鄉村世界。
  • 《母親已比我年輕》:以反差視角回望故鄉
    媒體人寫故鄉的現象還在繼續,近日讀到徐漢雄的新書《母親已比我年輕》,它是今年諸多「故鄉寫作」主題中的一本。寫故鄉,似乎更能把媒體人從理性、嚴謹的思維中解放出來,他們的文字,在觸碰到「故鄉」時,往往會柔軟下來,感性十足,讓人讀著讀著便沉浸進去。
  • 樂山市沙灣區:以文旅融合、農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
    沙灣是世界文豪郭沫若先生的故鄉,是樂山的工業重鎮,地處大渡河下遊、大小涼山與四川盆地過渡地帶,古稱「南陵」,因南宋詩人範成大評「南陵」地處「靈山秀山水,沙岸灣環處」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