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黎世還了車,這趟穿越德國、奧地利和瑞士鹽湖區和阿爾卑斯山區的自駕散漫遊就到了最後一站。
在蘇黎世,主要是搭乘當地公共運輸工具,再腿兒著走街串巷逛新老市區。
逛累了,坐下來喝杯咖啡,歇歇腳,是種不錯的享受。走到班霍夫大街上的Paradeplatz街角有個叫ALLeone Cafe的咖啡館,我們坐了下來,點了兩杯拿鐵馬奇朵Latte Macchiato。
這家咖啡館室設在一座端莊氣派的大廈一樓,室內裝飾很有格調,室外座位更可以瀏覽霍夫大街「黃金大道」上的街景。
呷一口香潤的瑪奇朵,打開TripAdvisor(貓途鷹)瀏覽一下,才曉得,這家ALLeone Cafe是一家深受班霍夫大街上的金融界人士喜愛的咖啡館,被當地咖啡客稱為「銀行家的咖啡館」(Bankers Coffee Shop)。
而我們所在的咖啡館就在瑞士第二大銀行——瑞士信貸銀行(Switzerland Credit Siusse)總部大廈的一樓。
難怪蘇黎世食客說,這是一個銀行家們小聚的地方,這裡的咖啡價格跟高端地段很「匹配」
TripAdvisor上的歐洲咖啡客對ALLeone Cafe的環境與咖啡都很滿意,贊其「環境優雅」「咖啡不錯!」Coffee is one of the best in town。
但同時吐槽說「咖啡價格太昂貴了!」High Price。
那麼,這家「銀行家們小聚的咖啡館」價格有多昂貴呢?
結帳時我留意到,每杯Latte Macchiato的價格是6.5CHF(合44人民幣)。這樣的咖啡價格,在歐洲人,甚至以高消費著稱的瑞士人看來,都「太昂貴了!」
可在我大中國北、上、廣的咖啡館,這樣的咖啡價格實在是太正常了!(這還沒說咖啡的品質的差別)
無意間,我們竟然跑到蘇黎世銀行家們喝咖啡的地方,歇了歇腳。看了歐洲咖啡客們對咖啡價格的吐槽,我也說不清楚,究竟是該為我們中國的物價感到自豪呢?還是悲哀?
軍械庫餐廳
Zeughauskeller
蘇黎世班霍夫大道有一座著名的餐館——軍械庫餐館。說起來,這座軍械庫還是瑞士人的驕傲呢!
早在531年前(1487年),取得勃艮第戰爭勝利後,瑞士政府軍繳獲大量軍械。當時的蘇黎世市長頒令建造了這座具有紀念意義的軍械庫,用於儲備繳械的大量武器軍資。
直到91年前(1927年),這座軍械庫才被改建成蘇黎世最酷的主題餐館。這家以軍械為特色的餐館各個角落,隨處可見中世紀的盔甲、長矛時代早期的機槍。
一般來說,在班霍夫大道繁華地段的的餐館應該是遊客為主,可這家餐館裡的本地人卻很多。在夏季,歐洲的很多餐館的室內座位是空置無人坐的,而這家軍械庫餐館不僅露天座位滿滿,連室內也坐了不少人。
到這家餐館用餐,一般需要提前預訂。我們沒有預訂,本來是慕名而來來碰碰運氣。
結果,運氣竟真的被我們撞到了:靠街心的露天座位有一張桌客人剛剛離開。連服務生都說我們真的好運!
蘇黎世屬瑞士德語區,軍械庫餐館主打菜色自然是巴伐利亞風味的德國南部菜系。
嗯,就是我們從慕尼黑一路到奧地利再到瑞士,屢食不厭的烤豬肘、香腸、小牛肉、烤肉等,德國鮮啤酒當然是必點的。
軍械庫餐館有一道招牌菜叫做「市長長劍」Bürgermeister Schwert。(菜名是不是取自當年頒令建造這座軍械庫的蘇黎世市長的佩劍?不得而知)
這道菜是將小牛肉串在1米多長的劍身烤熟,端到食客餐桌前,用匕首把劍上的肉劃開,再片下來食用。
看起來,還真有些將士們大塊吃肉、大口喝酒的豪氣。
我們這支「部隊」只有2名將士,實在無法吃掉5名壯漢食量的烤牛肉,唯有咽口水作罷。
我們照例點了巴伐利亞烤豬肘土豆泥和德國白香腸,還有大杯鮮啤酒。
我們的座位對著街心。我們品著鮮啤的原麥甘甜,觀看著傍邊愛馬仕店門前的往來路人。
在這刀光劍影的兵器主題啤酒屋悠哉地進餐,更能體會瑞士由戰爭走向和平的珍貴。作為永久中立國的瑞士人,把徵伐時代的冰冷軍械庫改造成餐館,其珍視和平的寓意,與中國成語「鑄劍為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不知不覺,啤酒已被我喝掉了大半。整理桌面餐桌紙時,我不慎碰翻了啤酒杯,杯中剩餘的啤酒灑在了桌面。
我正抓起餐巾紙擦拭桌面時,帥哥服務生瞬間出現了。
他麻利地將桌面處理乾淨後,看了一眼空啤酒杯,隨即把酒杯放到託盤上,微笑著說「我幫你換一杯吧!」
主菜和新換的生啤一起上來了,午餐正式開始。
是的。結帳時我專門看了一眼帳單:服務生給我重新「換」的那杯啤酒沒有收費。
客人不慎碰翻的啤酒,餐館沒有責任。但在服務生看來,無論如何,客人點了啤酒還沒喝(儘管我已經喝掉了大半),餐館給客人重新「換」過一杯也是應該的。
雖然只是8.00 CHF(50元人民幣)的事兒,顧客體驗便截然不同了。
布爾克利跳蚤市場
沿班霍夫大道向蘇黎世湖漫步,轉過瑞士國家銀行SNB就到了布爾克利廣場(Bürkliplatz)。在美麗的蘇黎世湖畔有個小花園,看起來還挺熱鬧。一向看熱鬧不怕事兒大的我倆趕緊湊過去瞧個究竟。
原來,這裡就是蘇黎世的一個著名的露天集市(Open Air Market)。這是一個「舊貨市場」,即歐美居民很流行的「跳蚤市場」,英文叫flea market,在蘇黎世,德文叫做Flohmarkt Bürkliplatz。蘇黎世布爾克利廣場的這個跳蚤市場很有名氣,
布爾克利跳蚤市場並不是每天都開,它只在每年的5-10月的周六才開。今天剛好是周六。
旅行,本來就是離開自己熟悉的環境,去體驗不同形式的文化和生活。逛當地居民的「跳蚤市場」恐怕是體驗當地生活的最直接的方法了。
歐美人生活品質高,家中用品的質量、款式都很好。但他們通常不尚浪費,家裡不用的物品便在周末拿出來擺賣,即便富裕如瑞士居民也是如此。
沒人能知道逛集市的人需要什麼,正如沒人知道擺賣的人會拿出什麼。西人喜歡這樣形容逛跳蚤市場的驚喜——「你永遠不會知道你可能會發現什麼。You never know what you may find」
這種感受,是逛品牌商店無法體驗的。
首先吸引Daisy的是一位瑞士老伯擺出的咖啡杯,歐陸風格的瓷杯做工相當精緻,圖案也很美。
Daisy拿起一隻粉紅玫瑰圖案的咖啡杯,問老伯:「這套杯碟多少錢?」
老伯微笑答道:「這是整套賣的。」
Daisy說:「是的,這隻杯子和託碟一套多少錢呢?」
老伯很紳士地介紹說:「這套咖啡器皿一共包括12隻杯子和12個託碟。」
啊?!這時,我們才注意到:臺面擺放的12隻咖啡杯和12個託碟的圖案和色彩各不相同。
Daisy拿的那隻粉紅玫瑰咖啡杯內側印著June(六月),其他杯碟則是July...November等不同月份的應季鮮花圖案,每套不同。太講究啦!
老伯很自豪地告訴我們:這套咖啡具產自德國,已有80年歷史,是他祖母用過的....
我不方便問老伯出身什麼樣的家庭,但80年前能使用如此精美瓷器的家族,想必生活十分優渥。
雖然來自瓷器的故鄉,我仍然被歐洲(德國)燒制的瓷器吸引了。仔細觀察,這使用了80年的器皿,只有杯耳底部的金線略有磨損,整體還是那麼華麗。
我在慕尼黑寧芬堡宮已經入手了一套精緻的Espresso咖啡杯,如果現在再搬一套12件易碎的瓷器杯碟,實在困難。
瑞士人家裡的任何物件都可能出現在跳蚤市場裡,有主人曾經用過的咖啡器具、鐘錶、自行車、衣服、手袋、帽子等。
總之,人們不再需要的物品都會拿出來賣給需要它的人。那些家居物品多是八九成新(甚至未曾用過)的,質地都不錯,價格也低廉,僅為新貨價格的10%~30%。
位於霍夫大街,蘇黎世湖畔花園的這個跳蚤市場畢竟還是跟普通舊貨市場不同。這裡的日常生活用品會相對少一些。更多的是一些裝飾品、首飾、工藝品等,感覺更有藝術範兒。
另外,在集市擺賣的主人都是本地居民,一點兒也沒有職業小販的市井氣,倒很有紳士或淑女氣質。當我們遇到感興趣的物品,駐足觀看時,主人便會熱情又不失風度地講解他(她)那件物品的質地和歷史,就像遇到鄰居閒談一般。
無論你買與不買,主人都不會極力向你推銷,也不會順帶推銷其他物品。
還有,他們沒有「討價還價」的習慣。價格只是體現主人對自己物品價值的認定。
我們旅行從不列「購物清單」,不肯當「海淘搬運工」。若偶遇心儀或正巧用得著的輕便商品,才會購買。
說實話,我對別人用過的咖啡具、衣物這些,還是有些心理顧忌的。雖然說品相、質地都不錯(主人看起來也不是窘迫之人),但心理上還是有所牴觸。
但對好幾樣收藏品倒是很喜歡,畢竟那些擺件留有幾十年前歐人生活的真實痕跡,還是值得留念的。
可惜,正因為跳蚤市場的賣家不是職業商家,自然沒有移動POS機,不能刷卡。而我們身上只有歐元現鈔,沒有瑞郎。於是便空手而返,留下小小遺憾。
不經意間,走入了瑞士人的生活。體驗到了當地居民的一種生活方式,收穫還是不小的。
據我觀察,在跳蚤市場擺賣的主人們,多是本地的老年居民。從衣著、神情和氣質可以看出,他(她)們的生活十分舒適,絕不是為了生計而「擺攤兒」,倒像是一種享受。享受著把自己用不著的物品傳遞給需要的人的愉悅過程,以及他人對自己的物品讚賞時的滿足感。
臨離開跳蚤市場時,我們看到一對老夫婦正在自己的攤檔後小憩。老頭擺好自帶的小餐桌,老太太仔細把餐桌布鋪得熨帖,然後,端出一碟茶點,倒上兩杯熱咖啡。
老夫婦一邊品咖,一邊望著身側恬靜的蘇黎世湖。這就是以高福利著稱的蘇黎世人的一種生活姿態。
蘇黎世是「西行慢記」最後一站。離開蘇黎世,將飛巴黎。在戴高樂機場酒店過夜,然後,轉國際航班回國。
16天的中歐之旅,感覺如白駒過隙。從自己呆膩了的地方,到別人呆膩的地方轉轉,永遠都有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