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諮詢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我在戀愛中太過於患得患失了」,「我的女朋友太作了,讓我很苦惱「,」為什麼別人談戀愛一談就是兩三年,而我只能談到兩三個月……」其實這些行為問題都可以歸咎於依戀類型。
下面七月給大家講一講依戀類型,相信大家了解後,對戀愛,朋友關係和自身,以及如何與對方相處會有一定把握和幫助。那麼我們開門見山,依戀類型是指什麼呢?
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兒童與其照顧者(一般指其父母)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感情關係。依戀既是個體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
就此美國心理學家安斯沃斯設計了陌生情景測驗,探究幼兒三種不同依戀風格。實驗者首先將母嬰安排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中,讓嬰兒分別經歷與母親分離和與陌生人相處的情境。觀察記錄嬰兒與母親分離相聚時的行為表現,和與陌生人相處時的行為表現,從而以此推斷嬰兒依戀類型。
兒童的依戀類型分為三種,安全型:當父母離開房間時,嬰兒表現出心煩意亂,又哭鬧等行為,當父母返回時,嬰兒很容易尋找父母,並在安慰下很快平靜下來。焦慮型-抵抗型:在父母離開時,嬰兒顯得極為痛苦,父母團聚時,兒童很難平靜下來,表現出矛盾行為,既想得到父母安慰,又想「懲罰」父母的離開行為。迴避型:嬰兒不會因為父母的離開表現出明顯痛苦,並且團聚時主動迴避與父母接觸,將注意力轉到其他玩具上。
成人的依戀類型:
安全型依戀:
這種依戀類型與兒童的安全型基本相同。這類人會在自己的關係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時,伴侶會隨時出現,並且能夠很好地依賴他人和讓他人依賴自己。安全型依戀有助於幫助個體積極評價應對壓力情境,有較好的適應性,能有效解決這些事件。
他們通常認為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認為自己是友善的,積極的,值得信賴的,並且在親密關係中,能正確評價自己的價值,地位,不害怕被拋棄,也不會過於依賴他人。相比較而言,與安全型伴侶相處是最輕鬆愉悅的。
焦慮型依戀:
依戀焦慮主要指在親密關係中表現出焦慮的情緒狀態。他們通常害怕被拋棄,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依賴在對方身上獲得讚許,肯定,以及愛。對於自己,總是以消極的心態,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對方身上,總是努力去贏得他人的接納。容易感到被誤解和不重視,對別人的負面評價十分敏感,只要一受到質疑就十分焦慮,傾向於誇大負面信息。
戀愛關係中,容易被對方指責為「作」,「想太多」,其實他/她也許只是想讓你多關係,愛護,保護她/他一些。總的來說,這種類型的人十分缺乏安全感,需要人照顧和關愛,他們也有可能把伴侶作為安全感的基礎和來源,依次去探索適應人際關係,所以,伴侶和親密關係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在他們的生活中佔有很大的比重。
迴避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人一般來說對外界關係表現出消極抵抗心理,相當於一種防禦機制。依戀迴避趨向極高,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們會避免與他人發生聯繫,以免自己受到傷害,對愛情冷漠且多疑。他們也不屑於,不主動依賴他人,相反,對於自己十分信任,認為自己能獨立生存。在戀人相處之中,表現為害怕對方過於親密,對這種親密感感到不適,甚至「窒息」。
並且,希望伴侶不要給予他們太多關注,兩人有獨立的空間,也不希望伴侶幫助自己,因為不會他們不會給予回報。在矛盾中,容易以「冷暴力」應對,拒絕一切溝通。
焦慮迴避型依戀,也稱矛盾型依戀:
這種類型的人通常對親密關係表現出極為矛盾和糾結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他們敏感而多疑、善變,既渴望愛,又害怕受到傷害,想要依戀對方,又害怕對方厭煩。他們就像寄居蟹一般,希望去觸碰外界關係,但受到旁人的一點質疑,又會回到殼子裡躲起來,保護自己柔軟的心。在戀愛中,感受到對方的一點疏離,就回在腦袋裡腦補小劇場,覺得她/他是不是不愛我了,在外面有別人了種種。
同時,他們害怕被拋棄,所以在分手這件事情上,他們會比任何人都要敏感,與其對方提出分手,不如自己提出結束這段戀情,並且往往提出分手後,後悔的人會是自己。總體來說,這種類型的人是缺愛,被疏忽的典型表現,一般與原生家庭關係極大,需要找一位安全型伴侶幫助自己調整親密關係。
整體上講,依戀類型不僅在戀愛中影響親密關係,還會影響人與人的交往關係,可以說是十分重要的存在。有的人身上的依戀類型也許會隨著周圍生活環境或刺激性事件的發生而改變,有的人則一生都為同一種依戀類型。
知曉自己為哪種依戀類型,可以從某個角度分解釋自己在一段關係中的行為表現特徵,以及了解對方的行為原因,這樣,就可以更好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其實,你是不是安全型人格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去面對,去調整,去接納。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的特徵,細節,都無語倫比,每個人都是可愛的存在。
我是七月,對依戀類型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去做一下依戀類型測試,有不懂的地方可以私信七月。你是哪種依戀類型呢?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