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在戀愛中的四種依戀類型:看看你是哪一種?

2021-03-02 幸福密碼學

【免費微課】如何讀懂來訪者的心靈——個案概念化

       成人在戀愛中的四種依戀類型

最近有很多同學詢問一些親密關係方面的問題。比如有個小朋友覺得自己總是很粘人,明知道這樣會讓對方討厭,而且對方總是很冷漠,自己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希望你有在看今天的文章哦~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模式。

我們一生中最早的依戀,是嬰兒時期對母親或者其他監護人的依戀,而這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長大後的戀愛風格。研究發現,嬰兒的依戀模式大體上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焦慮-矛盾型和迴避型。

安全型的嬰兒最常見,因為安全型是最容易使種族延續的類型(孩子比較能夠好好長大並繼續繁衍),在人群中約佔50%。由於總是受到悉心呵護,多數長大後發展為安全型依戀風格。焦慮-矛盾型嬰兒約佔22%。因為受到大人忽冷忽熱的矛盾待遇,以後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常會有緊張的情緒,長大後發展為痴迷(依賴)型依戀風格。

迴避型的嬰兒約佔25%。則基本上是完全被監護者以拒絕或者敵對的態度對待,孩子很可能會認為周圍的人或者世界不安全,長大後可能發展為兩種不同的表現:恐懼型或疏離型。發現少了3%?雖然數學很差但是不是我算錯了。

另有約3%人群是混合型。是不是有點暈?前面只是做個鋪墊,還沒看明白的同學可以甩甩腦袋忘掉剛才那些(噗…接下來Mimi就給大家仔細說說成年人在戀愛中的四種風格表現。請搬板凳準備好對號入座。

安全型依戀:

對你來說,溫暖和愛是能自然獲得的,你能夠做到和人親密的同時,不會經常擔憂你們的關係或一些小誤解。你接受你另一半的小缺點,並且能夠愛Ta,尊重Ta。你不會把戀愛當成一場有輸贏的遊戲,不會使心眼試圖操控對方。你會直接地,坦誠地,堅定地表達你的需要和感受,當你覺得你從他身上獲得了什麼,或者因為他付出了什麼,你都能夠直接說出來。

而且你能夠回應你的伴侶,並努力想滿足他的需要。因為你有很好的自尊(我們後面再談自尊是什麼),你不會輕易把一些事當做對你的私人冒犯,對批評也不會很敏感,所以當你和愛人有衝突的時候,你不會防禦性很強,對一點點不合就大發雷霆。

相反,你能夠好好解決問題,能夠通過道歉和原諒使矛盾降級。
痴迷型依戀:

你渴望親密,也有能力親密。為了維持一個好的關係,你會放棄自己的需要,去討好和適應你的伴侶。但因為你自己的需要沒有被滿足,你會變得不快樂。

你的世界被你的愛情完全佔據,你高度地配合你的伴侶,會投入非常多的精力繞著Ta轉,總是擔心Ta會變得沒有這麼親密,擔心Ta對你的感情會變少。你很容易把一些小事私人化,認為對方一些很小的舉動是對你的負面信號。

為了緩解你的焦慮,你會和你的伴侶「玩遊戲」,有很多「小心機」,或者希望能夠操控你的伴侶來獲得注意力。你可能會假裝冷淡、發脾氣、不回電話、嫉妒、或者威脅對方自己可能會離開,以此來獲得對方的回應,來重新堅定「對方愛我」的信心。 當Ta的注意力在別的地方時,你會很容易嫉妒,而且會頻繁的電話、簡訊Ta,即便Ta讓你不要這樣做。

恐懼型和疏離型在表現上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先說疏離型,因為疏離型的表現更加明確。

疏離型依戀:

你迴避和人親近,你的獨立和「自給自足」比親密關係要更重要。你在戀愛關係中,還是自我依賴,自我滿足,會覺得把自己的感受分享給對方有些不舒服。你保護你的自由,拖延給出承諾。一旦你做出了承諾,你還是會在頭腦中和這段關係保持一定距離,你會觀察和審視這段關係,經常注意到對方的小缺點,追憶單身的樂趣,或者幻想另外一種更理想的關係。

痴迷(依賴)型的人會對對方想保持距離的信號特別敏感,而你則會對對方想要控制你、想要限制你的自主自由的信號格外敏感。你在有戀愛關係的時候,還會和其他人曖昧調情,單方面去做關於兩個人的決定,有時候無視你的伴侶,無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

你的伴侶有時候會抱怨你根本不需要Ta,或者你對他們不真實,因為你保留你的秘密,也不跟他們分享你的情緒感受。事實上,你的伴侶常常會表現出對你非常渴望,甚至過分依賴,因為這會讓你覺得自己有力量且安全。

對於你自己,你則認為沒有必要依賴他人,甚至認為和他人有親密關係是沒有必要並且得不償失的。

恐懼型依戀:

你和疏離型依戀的人不同,你知道你也需要親密關係,你知道你也需要依賴他人。但一方面你又害怕和人過分親近,你擔心這會把你置於某種危險中。一方面你擔心依賴別人會損害到你的自由,一方面你也擔心依賴別人會被拒絕,被傷害,會因此變脆弱。

你對自由和自主的態度是不那麼堅決的,你既需要自主自由,也渴望放棄自主自由。你不是不害怕分手,但一旦關係受到威脅,你就假裝你從來沒有依戀的需求,而且把你自己的感受埋藏起來。你會壓抑它們,有時候甚至自己都感受不到它們。

但這些需要和感受是存在的,你很可能會感受到另外一種焦慮,即你可能沒有愛的能力或者你再也得不到真正親密的關係了——你通過另外一種方式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

如果你還不能確定自己是哪個類型,明天我們將推出依戀類型量表(RSQ)。1994年由英國學者Griffin和Bartholomew設計,用17個問題測量依戀類型四種維度。這份量表是目前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成人依戀關係專業自我報告量表。

如果你想知道你伴侶的依戀類型,你可以回想一下當你直接地向Ta要求把關係變得更近時,Ta是如何反應的?Ta是嘗試滿足你的需求?還是做到了你的要求,卻同時有很多擔憂?還是變得更加防備,顯得很不舒服?或者他短暫地滿足你的要求但很快回到了有距離的位置上?你要記住,一個安全的人,是不「玩遊戲」的。Ta能好好和你溝通,也有能力做出妥協。

「這樣看來安全型的人很美好?」

可是現實中,後幾種人相對較少被安全類型的人吸引。痴迷類型的人常常和後兩種(恐懼型、疏離型)人互相吸引,而陷入一種codependency的關係,互相傷害。這是因為在親密關係中不安全的感覺,雖然會帶來很多不舒服,卻是彼此都熟悉的,也能彼此驗證「關係很危險,我不值得被愛」的觀念。

人們總是無意識地尋求著這樣的自我驗證。而不像安全依戀類型的人,這些人並沒有好好解決不合的技能,他們會在矛盾中,變得戒備、防禦、攻擊、退縮,從而使矛盾不斷升級。他們討厭這些,卻也需要這些,因為在一段平順穩定的關係中,他們會感到壓抑和空虛,這種壓抑和空虛因為太像嬰兒時期感受過的經歷,而使他們痛苦不堪。

說到這,你是不是已經快絕望了。安啦,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百,好在養成的戀愛模式並不是不可改變的。最後解釋一下自尊。自尊,可以最通俗地理解為內心深處是否相信自己會被別人無條件地愛和接受。

在親密關係中,低自尊的人常常低估伴侶對他們的愛,悲觀,或者認為被伴侶漠視看不起。當關係出現問題時,低自尊的人不像別人那樣試圖拉近距離努力修復,而是防禦的隔離自己,生悶氣或者「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大鬧,然後覺得自己更加糟糕,評價更低,周而復始惡性循環。

低自尊型的人因為很難平衡自我保護和人際關係,會在有矛盾時優先保護自己過強又脆弱的「面子和尊嚴」,如果被伴侶提到了缺點則會表現出反感,自我打擊式的傷害和憤怒,並且會偏激的認為伴侶是在切斷關係和拒絕承諾,認為都是對方的錯誤,並且可能使用極端的方法反擊伴侶。

相關焦點

  • 依戀類型:是什麼決定了你戀愛中的表現?
    說到依戀類型,還是得從嬰兒時期說起。因為,對成人依戀(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在嬰兒時期,造成我們和父母之間緊密的情緒聯繫的心理系統,也在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中發揮作用。
  • 依戀類型
    我們過往的一些人生經歷和原生家庭的日常活動會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種依戀模型,而人類經過成百上千萬年的進化已經把這些依戀模型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裡面,這些依戀模型在遠古時期是為了幫助人類生存遠離危險,而今這些依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下面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依戀模型。
  • 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
    簡單來說,通過依戀他人我們不再是一個孤單的個體,而是一個融入了集體的社會人。了解的依戀的基本內涵,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依戀類型這個概念又是如何提出的。 成人的依戀類型當依戀理論發展到成人依戀領域的時候,Hazan&Shaver(1988)通過問卷調查提出:早期社會經驗不同產生了關係風格上相對持久的差異,嬰兒依戀中的三種主要的依戀類型(安全型、迴避型、矛盾型)在成人的戀情中也得到了證實。
  • 了解依戀類型
    在該實驗中,他們首先安排母嬰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然後讓嬰兒分別經歷母親離開、陌生人進入等情境。觀察嬰兒在與母親分離和相聚的過程中,以及面對陌生人的過程中的表現,從而對嬰兒的依戀類型進行判斷。Hazan & Shaver於1987年在《婚戀關係是一種依戀關係》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成人婚戀關係中的情感聯結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依戀關係,它有著和早期依戀相似的生物系統,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他們的研究表明成人在處理親密關係時也會表現出類似的反應方式。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下面七月給大家講一講依戀類型,相信大家了解後,對戀愛,朋友關係和自身,以及如何與對方相處會有一定把握和幫助。那麼我們開門見山,依戀類型是指什麼呢?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
  • 依戀類型手冊
    依戀理論對於理解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具有很大的價值。)現在我們談依戀類型,更多的是談論成人依戀類型。但是依戀類型最開始的研究,是從嬰兒開始的。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研究依戀理論,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 這篇就夠了:依戀類型的劃分
    嬰兒依戀和成人依戀是兩套系統,且各自又有著不同的劃分方式。
  • 依戀類型的四種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親密關係
    許多心理學家認為,我們早期的人際交往經歷(比如我們與父母的互動會對我們後來的成人交往模式產生影響)。我們的經歷影響著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方式,以及我們和他人的關係。因此,依戀類型影響著我們人際關係中的思想、情感和行為的習得模式。我們嬰兒期的經歷會影響我們的依戀類型,並在整個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繼續發展。
  • 成人依戀詳解丨依戀類型對愛情有什麼影響?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成人依戀理論的由來,以及不同依戀類型會對愛情的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Bowlby打算研究嬰兒在離開父母后會有什麼表現,他觀察到嬰兒們會表達對父母離開的不滿,或者試圖找到「失蹤」的父母(例如哭泣,焦躁,執著地搜尋)。
  • 依戀類型的四種類型
    你能說出你的依戀類型嗎?除非你去做過精神分析測試,否則很可能說不出。精神分析學說把依戀類型分為四個主要類別。
  • 依戀:關於談戀愛
    她根據嬰兒不同的表現,劃分了四種依戀類型:迴避型(A類),安全型(B類),抗拒型(C類)和混亂型(D類)。A類嬰兒的主要表現是不管監護人在不在場都不為所動,表現冷漠。這種嬰兒在人群中佔比大約20%。B類嬰兒在監護人離開時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但監護人一旦回來又會重回平靜。這類嬰兒大致佔65%。C類嬰兒比較作,在監護人回來後還是不肯停止哭鬧,又想親近又拒絕安撫。這類嬰兒約佔15%。
  • 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型依戀-親密關係的四種原型
    目前依戀理論用在成人的主要研究領域1、成人依戀的工作模式。依戀的研究拓展到成人領域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內部工作模式的持續影響。「內部工作模式」(internalworkingmodels)是指個體在其童年時代與其照看者之間的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心理表徵模式。2、成人依戀與人格特質的關係。3、成人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
  • 測一測,在愛情裡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愛是一種選擇,當愛情遇到心理學。不光要讀懂ta,更要讀懂自己。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在戀愛關係中,每個人對待愛情的態度和表現是不一樣的,與戀人相處的方式、情感互動也都各不相同。我們在早期生活中學會了期望從他人那裡獲得什麼,這種期望會影響到我們戀愛中的行為。致使我們每個人在愛情裡所屬依戀類型不同。根據依戀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安全型的人很容易與人接近,不會經常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拋棄,也不擔心是否與別人走得太近。
  • 男人出軌的幾種類型 看看你遇到的是哪一種?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來看看男人出軌提出分手的幾種情況:一、不愛了1)他本來就不愛你,新歡有你沒有的"激情"。最初,是機緣巧合或是你主動他被動接受等等原因,他對你的感覺達不到愛的程度,就走到一起了。可以說整個戀愛過程,他都沒有投入過,付出過,出軌只是早晚的事。
  • 如何在親密關係中培養安全型依戀
    在依戀理論中有一個專門術語來「稱呼」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叫做內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它是一種心理表徵(representation)。嬰兒在和依戀對象的實際交往中形成內部工作模型,以幫助嬰兒感知時間、預測未來和指定計劃。
  • 四種說話類型,你是哪一種?幫你明確修煉方向
    認同你說的這件事情很重要,溝通要麼在創造結果,要麼在浪費時間,所以走進對方心裡,是每一個人在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關於講話呢,我們大概分為以下四種類型:第一種:喜歡表達、滔滔不絕、樂觀、愛表現等這個類型的人很喜歡開口說話,見到人就會滔滔不絕,這種人天生非常樂觀,所以他的表達能力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最大的問題就是他講話沒有重點,他只是愛表現,愛表達,所以往往在對方聽完他長篇大論之後就會問一句:你講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在平時生活中是不是也會經常遇到這樣的人?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男人最放不下的,是這四種女人,看看你是哪一種?
    大喵導語:戀愛的候,男人對於另一半總是有著極強的保護欲,他越是深愛著對方,就越喜歡把對方當做小孩子來看待,所以他總是會面面俱到的照顧著對方。女人在感情裡最大的幸運就是遇到一個願意永遠疼愛自己的男人,其實最讓男人放不下的,就是下面這四種類型的女人,看看你是不是?
  • 依戀,可能與我是如何愛你有關
    嘿,你有想過嗎,在一段親密關係中,你的行為可能有著比較穩定的模式。而這種比較穩定的行為模式在心理學中被稱為,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模式。心理學家John Bowlby發現,嬰兒似乎會很自然地去親近和吸引特定的養育者,並且更喜歡他們。
  • 談談迴避型依戀人格
    科學專業的解釋是:1990年,Bartholomew從嬰兒的三種依戀類型出發,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  —— 他根據迴避的原因,將迴避型分為兩種:一種人既期待親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因此不願意與他人親近,稱為「恐懼型」(fearful);另一種人完全不願意與他人親密和相互依賴,稱為「疏離型」(dismissing)。迴避型依戀人格在人群中佔比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