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類型:是什麼決定了你戀愛中的表現?

2021-02-19 勞俊銘



是什麼決定了你戀愛中的表現?

說到依戀類型,還是得從嬰兒時期說起。因為,對成人依戀(adult attachment)的研究是基於這樣一個假設:在嬰兒時期,造成我們和父母之間緊密的情緒聯繫的心理系統,也在成人時期的親密關係中發揮作用。

依戀類型在「嬰兒-父母」間已經出現

最早提出依戀理論的人叫John Bowlby,他是一個英國的精神分析師。那時的依戀理論是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的。他發現,哺乳動物的幼崽自身沒有存活能力,而那些成功獲得父母關注的幼崽則比較有機會獲得照顧,最終存活下來,所以,幼崽會通過哭泣、尖叫、糾纏等方式,來拒絕和父母的分離——我們人類也是如此。「害怕與父母分離、害怕被父母拋棄」,是進化造成的人類的天性。

他指出,依戀理論的核心是在問這樣一個問題,「被依戀的那個人是不是在自己身邊的,容易找到的,對自己充滿注意力的?Is the attachment figure nearby, accessible, and attentive?」

如果父母是在嬰兒身邊的、有回應的、給孩子注意力的,嬰兒就會感受到安全、愛和自信,這種嬰兒會比較不拘謹、愛笑、容易和其他人交往;

如果父母並非如此,則嬰兒會開始用各種行為試圖找回自己的父母;

如果無論如何父母都不再回來,嬰兒就會陷入抑鬱和絕望。

後來,一個叫作Mary Ainsworth的人第一次對嬰兒的依戀類型做出了分類。她做了一個實驗,讓12個月大的嬰兒和他們的父母分開,繼而重聚。結果顯示:

大約有60%的嬰兒在父母離開時覺得不開心,等父母一回來就開始找父母,並順利地被父母安撫,這些孩子通常被稱為安全型(secure)

另外,有20%的孩子,當父母離開時會表現得極度抓狂、崩潰,而當父母回來時,卻不願意立刻投入父母的懷抱,表現出一方面想要得到父母安撫,另一方面又想懲罰父母的離開的矛盾表現,這些孩子被叫作焦慮-反抗型(anxious-resistant)

最後20%的孩子,當父母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現出不高興或有壓力,當父母回來時,他們會主動迴避和父母的接觸,有的會把注意力轉向玩地面上的小東西。這些孩子被叫作迴避型(avoidant)

這個研究同時也發現,安全型的孩子的父母,普遍比較注意回應孩子的需要,而另外40%的孩子的父母,則對孩子的需求不太敏感,或者對孩子的回應無法一以貫之,並時不時會拒絕孩子的需求。正是這個實驗,證明了父母的撫養方式與孩子依戀類型之間的關係。

成人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類型

1987年,Hazan 和 Shaver第一次把上述嬰兒-父母的依戀類型理論放到成人的戀情關係(romantic relationships)語境中研究。他們認為,成人的戀情關係的本質也是一種依戀,它們與「嬰兒-父母」之間的依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相似:

他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問卷,來測量成人是哪一種依戀類型:

A. 和其他人靠近讓我覺得不舒服;讓我完全信任他們很難,我也不能允許自己依賴他們。當任何人離我太近的時候,我都會緊張。而通常情況下,別人都希望我能比「讓我感到舒服的距離」更貼近他們,他們希望我能和他們更親密。


B. 讓我和別人親近相對來說還挺容易。我願意依賴別人,也願意被人依賴。我不擔心自己會被拋棄,也不害怕別人離我太近。

C. 我發現其他人往往不願意像我希望的那樣,和我那麼親近。我經常擔心我的伴侶不是真的愛我,不是真的想和我呆在一起。我希望和我的伴侶非常緊密,但有時這反而就把別人嚇跑。

結果顯示,和「嬰兒-父母」依戀類似,有60%的人屬於安全型,20%屬於「焦慮-抵抗」型,20%屬於迴避型。

不過,從1998年發布的兩個研究以來,人們傾向於把依戀類型看成是區間,而不是絕對的分類,可以用一張圖來說明這個問題:

在人的依戀模式中,和親密關係相關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是兩個關鍵的因素。焦慮感高的人,會傾向於擔心自己的伴侶「是不是還在那裡、是不是及時地回應自己、是不是給予自己足夠的注意力」等問題。而迴避感高的人,則不太願意和別人過分親近。所以我們看到,這兩個變量把依戀類型分成了四個區間。


從上圖可以看到:

焦慮感和迴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焦慮感高、迴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焦慮感低、迴避感高的人,是疏離型(Dismissing-Avoidant)

焦慮感和迴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懼型(Fearful-Avoidant)

這張圖同時也說明了,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感和迴避感,每個人依戀類型的程度和表現都各不相同。這四種依戀類型並不是一個絕對、統一的分類

依戀類型對我們的影響

研究已經證明,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和成人親密關係中的依戀類型具有沿襲性。同時,更多的新研究正在證明,成人親密關係中兩個人依戀的方式,和「嬰兒-父母」之間的依戀也有高度的類似。比如說,很多在機場分別的戀人,都會表達出高出平時的親密行為,這和孩子與父母分別是一樣的。嬰兒時期的依戀類型因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影響

(1)擇偶

通常來說,在挑選長期關係的伴侶時,我們會認為那些「及時給予我們回應」、「給我們很多注意力」、「溫暖」、「對我們的需求敏感」的約會對象是更合適和有吸引力的,這和孩子們在父母身上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一樣的。

但是,1997年的另外一個研究證明,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會選擇安全型的人作為伴侶。我們往往會選擇這樣的人:這些人能夠再一次確認我們已存在的、對親密關係的信念熟悉感(Familiarity)是一個理解我們每個人親密關係模式的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尋求我們已經熟悉的依戀模式。

在嬰兒時期因為父母的照顧方式培養出不安全的依戀類型的人,總是會下意識地找到那些會讓他們重複體驗不安全依戀感覺的人。所以,糟糕的戀愛經歷往往會一再重複。

(2)安全感

在嬰兒期,安全型的嬰兒往往是適應性最好的,他們有一定的自我恢復與調節能力,和同伴相處很好,也很容易受到喜愛。一項1994年的研究顯示,安全型的成年人在長大後最容易對戀愛關係感到滿意,戀愛關係也往往持續更長的時間,彼此信任,彼此承諾,互相依賴。1997年的另一項研究顯示,他們更有可能把伴侶作為安全感的基礎,以此為退路去探索世界。

與之相應的,1992年的研究顯示,安全型的人,更傾向於在壓力大的時候向伴侶求助,也更願意在對方有壓力時提供支持。

而不安全型的人,則容易擔憂/懷疑對方的行為。這種擔憂常常會激化矛盾,而不是緩解他們的不安全感,這在一項1996年的研究中得到了證明。

(3)迴避型(疏離、恐懼)是一種防禦機制

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嬰兒與父母分離」的實驗中,我們看到,迴避型的孩子在父母離開時,並不會表現出不高興或者有壓力。然而,對這些嬰兒的心率及與壓力相關的荷爾蒙水平測試卻顯示出,這些孩子並不是真的感受不到壓力,而是一種防禦機制隱藏了他們的壓力感。表現出冷酷和不在意,就是這樣一種防禦機制。

在一項針對成人的研究中,研究者對「迴避感」高的人做了實驗,讓他們假設雙親過世,並就此進行討論。對這些人皮膚的測試顯示,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會感到焦慮和壓力。而當研究者讓這些人壓抑自己的這種壓力感時,疏離型(高迴避感、低焦慮感)的人,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減少自己的心理壓力反應,不把注意力放在與依戀相關的想法上。而恐懼型(高迴避感、高焦慮感)的人則無法做到這一點。疏離型的人,心理防禦機制是很強的。

如何改變依戀類型?

最後,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一個人一生的依戀類型是穩定不變的麼?

並不是。

我們已有的依戀模式,會不斷被新的經驗一點點地更新和改寫;有時候甚至會被完全「重寫」。通常情況下,我們最初的依戀模式或多或少還是會在整個一生中都對我們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和思維產生影響。

大多數人在不接受長期心理治療的情況下,其實並不會改變他們的依戀模式,但你的確還是可能通過不同的經歷和有意識的努力,或多或少地變得更加安全。最可能幫你改變不安全依戀模式的途徑是:找一個安全依戀類型的伴侶。

對於本身不是安全依戀類型的你來說,一開始,你很難覺得安全的人會吸引你。但如果你真的希望變得更加安全,擁有更幸福的人生,你就要有意識地付出努力,去多和安全的人接觸,多給對方一些時間,也盡力打開自己的心。

此外,還有以下這些方法可能對你有幫助:

理解你自己的羞恥感,提升自尊——即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被尊重、被珍惜的。這可以幫助你客觀看待伴侶的行為,不會對對方任何的一個小行為都十分敏感。

學著變堅定,對於你自己的需求,不要妥協,要求對方滿足。

學著識別出、看重、並堅定地表達出你的情感需要。

勇於冒風險,不要在感情中「玩心計」,不要嘗試「操縱」對方,直接、坦誠。

練習接納你自己、也接納他人,不要過於挑剔自己與別人的錯誤和不足。

當矛盾發生時,不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反應,而是學著去處理和應對。學會從「我們」出發去看問題,而不是「我」。

痴迷型的人還要注意,不要過快投入一段感情。

簡而言之,痴迷型的人需要學會對自己更負責任,而疏離/恐懼的人需要學會對伴侶更負責。這就能夠帶來更健康、更獨立的關係,而不是一方過於依賴,或者看似獨立的虛假的自給自足感。

疏離/恐懼型的人相比痴迷型的人,更難自行改變,他們通常沒有改變的動力,會有很多自我合理化的理由,例如,覺得自己現在過得很好。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伴侶,如果真的想要走的很遠,可能就要接受:你可能永遠無法擁有一段正常的感情。你要給對方很多的空間,同時要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信任、信念,因為往往對方不會幫助你做這些。你可以嘗試的是,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的行為表現是因為害怕受傷害;同時讓他們意識到的確存在他們可以信任的人,比如你。一旦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也就會開始改變了。

Reference:

Fraley, R. C. (2004). A brief overview of adult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Retrieved August, 16, 2007.

Mikulincer and Shaver, Attachment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2007)

Levine and Heller, Attached (2010)

文章來源於:KnowYourself,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旨在分享

推薦學習

解鎖你的關係地圖——依戀關係線上訓練營

四節課,每節90-120分鐘,實時課程直播(可回看)讓你實時體驗依戀療愈的滋養!

課後配套練習,資深助教帶領,實現學習成果最大化!

【導師】:Piyusha 於莎

【時間安排】:

 第一課:2020年10月14日19:30

 第二課:2020年10月21日19:30

 第三課:2020年10月28日19:30

 第四課:2020年11月04日19:30

【學費】:原價680元,

              兩人團購價:488元

報名諮詢:勞俊銘 13342917816(微信)

相關文章:

相關焦點

  • 你的依戀類型決定戀愛中的表現
    下面七月給大家講一講依戀類型,相信大家了解後,對戀愛,朋友關係和自身,以及如何與對方相處會有一定把握和幫助。那麼我們開門見山,依戀類型是指什麼呢?依戀理論最初是由英國的一位精神分析師約翰·鮑爾比提出,用來解釋嬰兒與養護者之間的情感聯繫,後來研究者將其擴展到成人關係中。
  • 成人在戀愛中的四種依戀類型:看看你是哪一種?
    【免費微課】如何讀懂來訪者的心靈——個案概念化       成人在戀愛中的四種依戀類型最近有很多同學詢問一些親密關係方面的問題。比如有個小朋友覺得自己總是很粘人,明知道這樣會讓對方討厭,而且對方總是很冷漠,自己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希望你有在看今天的文章哦~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親密關係中的依戀模式。
  • 測一測,在愛情裡你是哪種依戀類型?
    在戀愛關係中,每個人對待愛情的態度和表現是不一樣的,與戀人相處的方式、情感互動也都各不相同。我們在早期生活中學會了期望從他人那裡獲得什麼,這種期望會影響到我們戀愛中的行為。致使我們每個人在愛情裡所屬依戀類型不同。根據依戀理論,依戀關係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
  • 依戀類型與親密關係
    依戀類型差異的產生心理學中一直存在著關於遺傳與環境(或者說,天性與教養)的爭論(nature-nurturecontroversy),即人的發展是在出生之前就由遺傳和生物因素預先決定的,還是受後天經驗和環境因素決定的?
  • 成人依戀詳解丨依戀類型對愛情有什麼影響?
    本文將為大家介紹成人依戀理論的由來,以及不同依戀類型會對愛情的影響。    英國心理學家Bowlby打算研究嬰兒在離開父母后會有什麼表現,他觀察到嬰兒們會表達對父母離開的不滿,或者試圖找到「失蹤」的父母(例如哭泣,焦躁,執著地搜尋)。
  • 了解依戀類型
    在該實驗中,他們首先安排母嬰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中,然後讓嬰兒分別經歷母親離開、陌生人進入等情境。觀察嬰兒在與母親分離和相聚的過程中,以及面對陌生人的過程中的表現,從而對嬰兒的依戀類型進行判斷。2.迴避型依戀(avoidant attachment)主要表現為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約佔20%。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有多種類型。
  • 依戀類型手冊
    依戀理論對於理解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具有很大的價值。)現在我們談依戀類型,更多的是談論成人依戀類型。但是依戀類型最開始的研究,是從嬰兒開始的。英國精神分析師John Bowlby研究依戀理論,用來理解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 依戀類型
    我們過往的一些人生經歷和原生家庭的日常活動會潛移默化的形成一種種依戀模型,而人類經過成百上千萬年的進化已經把這些依戀模型寫在了我們的基因裡面,這些依戀模型在遠古時期是為了幫助人類生存遠離危險,而今這些依戀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我們與他人的人際關係,下面來看看你屬於哪一種依戀模型。
  • 依戀類型的四種類型
    你能說出你的依戀類型嗎?除非你去做過精神分析測試,否則很可能說不出。精神分析學說把依戀類型分為四個主要類別。
  • 什麼是迴避型依戀,戀愛中迴避型依戀者真正的需要是什麼?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迴避型依戀百度百科是解釋嬰兒,但是很多成年人戀愛與之類似!莎士比亞詩裡曾這樣寫道:「你說你喜歡太陽,卻在陽光明媚的時候躲進陰涼的地方;你說你喜歡風,卻在颳風的時候關上窗戶;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害怕你說:你也喜歡我。」用這句話形容迴避型依戀的愛再確切不過了!迴避型依戀本來就是這樣的性格,她們也不可能在短時間改變,題主所說不是絕望與妥協之下的答案,這表示在不改變的情況下迴避型依戀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 小時光提醒:什麼是依戀型人格?痴戀型、迴避型、你是哪種類型?
    小時光提醒:你想知道依戀人格是什麼嗎?每種依戀方式又是如何影響人的戀愛關係、友誼、育兒甚至世界觀的呢?你又是哪種類型呢?一起來看看吧!你有沒有想過你的關係是如何影響你的?又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依戀理論是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1968年提出的,是積極心理學的基礎理論之一。
  • 依戀的類型
    在四川教師招聘考試當中,有一些常見但是特別容易被忽略的知識點,兒童的依戀,下面就依戀的類型進行簡單的學習。依戀,一般被定義為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一種特殊的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是一種感情上的聯結和紐帶。
  • 想愛,卻又特別容易失望——心理學:迴避型依戀的5大表現
    在你的生活裡,有沒有這麼一種人,常常把「我不需要愛情」掛在嘴邊。可是,隔一段時間又會不時的換一個老公,沒錯,就是韓劇又出新番了。如果一個女生同時具有這兩個特點,那麼很有可能,她身上就具備了迴避型依戀的特質。什麼是迴避型依戀?
  • 教招備考理論-依戀類型解讀
    ,是兒童在與父母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比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並無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的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時候表現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為。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由於我們所說的依戀關係的存在,所以有些嬰兒才會在親人離去後長時間哭鬧、情緒不安,出現分離焦慮,這就是依戀關係受到障礙的表現。
  • 你在戀愛中容易「想太多」嗎?|焦慮型依戀者戀愛指南
    可見,朋友的心情是大起大落的,而決定她心情起伏的點,就在於她男朋友有沒有及時滿足她在這段感情中的需求。因此,有時候覺得對方對自己時好時壞,不在於對方,而在於自己的感受。在戀愛中,像朋友這種容易感到對方時好時壞的人,往往和自己的「依戀模式」密切相關。
  • 依戀關係才是關鍵,最理想的依戀類型是這種
    像萌萌就是一種缺乏安全感的表現。非常黏媽媽,其實就是孩子在建構安全感的過程中,最常見的一種成長現象。有一份穩固的安全感,可以讓孩子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成為獨立的個體時,情感上始終保持著安全的依戀狀態。親子之間不同的依戀關係,會養育出3種依戀類型的孩子什麼是依戀關係?依戀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性表現,是嬰兒與主要撫養者(通常是媽媽)之間最初的社會性聯結,也是嬰兒情感社會化的重要標誌。一般發生在嬰兒經常接觸、關係最密切的人之間。
  • 依戀:關於談戀愛
    她根據嬰兒不同的表現,劃分了四種依戀類型:迴避型(A類),安全型(B類),抗拒型(C類)和混亂型(D類)。A類嬰兒的主要表現是不管監護人在不在場都不為所動,表現冷漠。這種嬰兒在人群中佔比大約20%。B類嬰兒在監護人離開時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但監護人一旦回來又會重回平靜。這類嬰兒大致佔65%。C類嬰兒比較作,在監護人回來後還是不肯停止哭鬧,又想親近又拒絕安撫。這類嬰兒約佔15%。
  • 矛盾型依戀類型——情感豐盈者
    在對嬰兒進行的依戀實驗裡,父母離開令他十分的痛苦和焦慮(安全型嬰兒也有焦慮,但那是適度的,而且在父母返回時會主動接近父母尋求安慰,且較容易安撫),回來時在與母親聯接和拒絕之間搖擺。迴避型看起來是不在乎的,而矛盾型則被兩股力量拉扯著,伸出胳膊腳卻後退了——這正是將這一類型命名為矛盾型的原因。
  • 依戀模式測試:​你了解自己的依戀風格嗎
    在下面的問卷中,請在符合你的描述項後面畫勾。A 組依戀風格描述1. 我常常擔心我的伴侶不再愛我。2. 我害怕別人一旦了解真正的我,就會嫌棄我。3. 我一不戀愛就感覺焦慮,生活像缺了什麼似的。4. 當伴侶不和我在一起時,我就擔心他是不是看上了別人。5.
  • 迴避型依戀的人適合和什麼人談戀愛?
    迴避型性依戀人格戀愛的臨床表現:1、只有在分手之後,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喜歡前任。但即使分手後再悔恨,表面上也要裝得分平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