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推薦:教師招聘考試《教育心理學》知識點|常考考點匯總
教育綜合基礎知識速記刷題班
(教綜19天速學班1.1元於10月20日開課)
依戀是嬰兒尋求並企圖與另一個人親密的身體和情感聯繫的傾向,是兒童在與父母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情感上逐漸形成的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的關係。比如,我們生活中經常見到這樣的現象,新生兒對不同的人並無明顯的不同反應,但隨著嬰兒的成長他們會更喜歡與自己的母親(依戀對象)接觸,甚至在陌生人接近的時候表現出一些反抗或者哭泣的行為。其實這種現象的出現,正是由於我們所說的依戀關係的存在,所以有些嬰兒才會在親人離去後長時間哭鬧、情緒不安,出現分離焦慮,這就是依戀關係受到障礙的表現。
心理學家艾斯沃斯通過「陌生情景」實驗,研究了嬰兒的分離焦慮和陌生焦慮,實驗過程主要是在帶有陌生人的陌生環境中,通過觀察母親在場、離開以及返回三種情況下嬰兒的探索行為、分離焦慮反應和依戀行為等,從而總結出以下三種親子依戀關係的類型,這部分知識點相對來講易於理解,可以聯繫生活中的場景進行想像,考點主要在於每種依戀關係類型與其不同情況下表現特點的對應關係,需要聯繫實驗中的操作過程進行對比記憶。
(1)迴避型
母親(依戀對象)在場或不在場對這類兒童影響不大,母親離開時他們並無特別緊張或焦慮的表現。當母親回來時他們也往往不予理會,有時也會歡迎母親的到來,但只是暫時的,我們也把這類兒童稱為「無依戀兒童」。這類兒童約佔20%。
(2)安全型
這類兒童與母親在一起時,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對陌生人的反應比較積極,並不總是依偎在母親身旁。母親離開時探索性行為會受到影響,明顯地表現出一種苦惱。母親又重新回來時他們會立即尋求與母親的接觸,平靜下來繼續做遊戲。這種依戀類型兒童約佔65-70%。
(3)反抗型
這類兒童遇到母親離開之前,總顯得很警惕,有點大驚小怪。母親離開時,就會表現出極度的反抗,。但是與母親在一起時,有無法把母親作為安全的探究基地,這類兒童見到母親回來時就尋求與母親的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的接觸。這類兒童約佔10%-15%。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發現安全型是較理想的依戀關係類型,也是佔據比重較大的一種依戀關係類型。作為教師和家長,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通過身體接觸、及時反饋信號等方式,引導幼兒形成安全型的依戀關係,這對幼兒的積極探索以及同伴關係的建立都是有利的。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