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照看態度對依戀形成有重要影響。嬰兒與照看者之間互動的方式,決定著依戀形成的性質。通過對4 000對母子的66項研究表明,母親對孩子的信號始終能作出合適、積極的回應的,對孩子照顧溫柔而細緻的,孩子的依戀安全就比較強(De Wolff, &Van Ijzendoorn, 1997)。因為在此過程中,兒童發展了一個信仰體系,即將父母合併成一個在保護、培養、安慰和安全的方面可以信賴和依靠的人,同時兒童形成了一個信念,自己能夠從別人那兒獲得積極的反應。
安斯沃思根據敏感—不敏感、接受—拒絕、合作—幹涉和易接受—冷漠四個維度來評定母親的照看方式,結果發現安全型依戀的兒童,其母親的照看方式在以上四個維度上的分數都高。其中,母親對兒童的敏感性是影響兒童依戀形成的關鍵因素。敏感的母親對兒童是易接近的、接受的、合作的。安斯沃思發現,嬰兒出生頭三個月中,哺乳過程中敏感性高的母親,其嬰兒在1歲時一般都顯示安全型依戀模式。來自於照看者的關心的、溫馨的、適時的撫養,有助於嬰兒形成安全型依戀。如果母親取拒絕態度或不敏感,教養行為又不適當,嬰兒則會形成不安全型依戀。
其次,照看環境。這裡講的照看環境是指嬰兒在家庭中由母親或親屬單個兒照看還是把嬰兒送到託兒所集體照看。這兩種不同的照看環境對兒童的依戀是否會有影響?這些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在託兒所,一般採取集體照看,幾個保育員輪流照看幾個或十幾個兒童。在集體照看條件下,每個兒童得到的關懷要比個別照看少,兒童與照看者相互作用的時間或機會少,但這只是一個量的問題,還不足以影響兒童對母親依戀的性質,關鍵是照看者的照看質量,也就是照看者的敏感性、易接近性和合作的態度或行為特點。我們知道,母親的照看態度對兒童依戀的形成具有關鍵的作用,通常,兒童在進入託兒機構時,依戀的模式已經形成。新的照看環境一般不會改變母子依戀的模式。集體照看和短暫親子分離也不會中斷親子依戀。但研究也表明,日託兒童與家庭照看兒童在依戀強度和依戀表達方式有差異。日託兒童依戀行為少,焦慮水平低,探究頻率高,多以接近、注視和有聲信號表達依戀。家庭照看兒童依戀行為多,焦慮水平高,探究頻率較低,多以身體接觸、接近行為表達依戀。
為什麼嬰兒害怕陌生人、害怕分離?
為什麼嬰兒剛剛開始體驗被愛的快樂,就突然開始害怕陌生人,並且與他們喜愛的事物分離時感到焦慮呢?讓我們來看一下已經得到一些支持的兩種觀點。
1.習性學的觀點。習性學研究者鮑爾比(1973)宣稱,嬰兒面對的許多情景被認為是危險的自然線索;在人類進化的歷史中,他們遇到危險的頻率非常多,因此害怕或迴避的反應已經成為生物學上設計好的程序。一旦嬰兒能從不熟悉的東西中區分出熟悉的物體和事件時,嬰兒對陌生的臉(這張臉在遠古時代可能是一隻食肉動物的臉)、陌生的情景,還有與熟悉的照看者分離的陌生環境。
和習性學觀點相一致的是,嬰兒在一個不熟悉的實驗室裡表現出來的陌生人焦慮和分離焦慮要比他們在家裡表現出來的更強烈;大概實驗室的陌生環境增加了他們平常遇到一個陌生人或不得不忍受分離的焦慮。這種行為理論的觀點也解釋了在分離焦慮中存在的一種有趣的跨文化的差異:在許多非個人取向的社會中,嬰兒與媽媽睡在一起,而且經常與她們有非常親密的接觸,這些嬰兒出現分離焦慮的時間要比西方國家的嬰兒早2~3個月。為什麼?因為那些嬰兒很少與他們的照看者分開,因此幾乎任何一次分離對他們來說都是非常奇怪、害怕並容易引起他們生氣的事件。
習性學的觀點也解釋了為什麼陌生焦慮和分離焦慮在第二年的時候開始減少。一旦嬰兒開始走路,並把他們的依戀對象當做是探索的安全基地後,他們開始主動地引起分離,變得更加能忍受分離,對他們以前害怕的其他新奇刺激(包括友好的陌生人)表現出來的小心謹慎也少了很多(Ainsworth,1967)。
2.認知發展的觀點。認知理論的研究者們認為陌生焦慮和分離焦慮是嬰兒感知覺和認知發展的自然結果。卡根(1972,1976)認為,6~10個月的嬰兒最後發展了穩定的圖式:(1)熟悉的照看者的臉的圖式;(2)這些照看者可能呆在家裡的哪個地方的圖式(如果他們不在現場的話)。突然,一個陌生的、與嬰兒形成的照看者的圖式不一樣的臉,使得孩子不安,因為他們不能解釋他是誰或者熟悉的照看者變成了什麼。卡根也提出7~10個月的孩子在家的時候對絕大部分的分離不會產生抗拒,那是因為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照看者把他們留在起居室的話,那麼他會去哪裡:他們在另一個熟悉的地方生存,比如在廚房。但是如果照看者拎起公文包,走到前門,從而與嬰兒所建立這些熟悉的臉在一些熟悉的地方的圖式不一致,那麼嬰兒不大能接受照看者所在的地方,有可能會哭。
實際上,嬰兒在家裡被觀察到,當照看者穿過一個不熟悉的門口(比如地下室的入口)離開時,比他穿過一個熟悉的門口更有可能引起他們的反抗(Littenberg,Tulkin & Kagan,1971)。一個9個月的孩子,在分離期間自己安靜地玩,當他尋找媽媽並發現媽媽不在他想像的地方時,他就馬上變得非常不安(Corter,et al., 1980)。很清楚,這些觀察的結果支持了卡根的理論:當嬰兒不確定照看者在哪裡時,他們很有可能因為與照看者的分離而引起焦慮。
總之,陌生焦慮和分離焦慮是非常複雜的情感反應,他們一部分來自嬰兒對不熟悉的事物的一般恐懼(行為理論的觀點),另一部分來自他無法解釋那個陌生人是誰,或者熟悉的照看者變得怎麼樣了(認知發展的觀點)。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於陌生人和分離,不同的嬰兒的反應差別非常大:有些幾乎不關心這些事情,而另一些嬰兒表現得似乎他們非常害怕。為什麼有這些不同呢?發展心理學家現在相信,這些不同經常反映著嬰兒在依戀關係的質量或安全性方面的個體差異。
──Shaffer,D.(2002),Developmental Psychology.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p.394.(韓春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