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agy的依戀理論談心智化與邊緣人格障礙

2021-03-01 無意識研究

Peter Fonagy教授:倫敦學院大學的精神分析教授和臨床心理學家,當今依戀理論執牛耳者。

鮑爾比最初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早起的母子依戀關係決定了社會大腦的發育和建構,在當代,英國的Fonagy教授發展出了新的依戀理論,這尤其是透過發明一個重要概念開始的,這就是:心智化(mentalization),它牽涉到想像性的精神功能,即各種意向性的精神狀態:需求、欲望、感受、信仰、目標、以及理性)。與照料者的暫時性的鏡映過程,是最初構成心智化的自體感受的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繼而得以發展出人際間的各種主體間的能力;與此同時,非良好的鏡映過程,將導致在人際間的關係衝突、急性應激或者創傷中該能力暫時性的或者更廣泛地被抑制,藉此以一種非心智化的認知形式呈現出來。

嬰兒內在化照顧者的表象以便形成心理學的自體安全感,有趣的與照顧者的互動產生經驗性的內在現實的原初模式,即所謂的內在化。而在暫時性的鏡映中,母親的目光和孩子的目光的交錯互動的時長是判斷自體功能建構完善的關鍵。在這個最初的過程中,依戀的發展期功能被劃分為三類:注意力的機制(努力的控制)、進行心智化的能力(反思功能),以及情感的表象(第二秩序之表象)。這個基礎上,正是與照料著原初表象的生理性的自體基礎上,透過餵養等的符號(signal)機制,構成新陳代謝的情感表達,獲得第二秩序的表象,內在化得以實現,進而構成心理性的自體世界。紊亂的依附中自體的異化(自體的陌生人)形成,乃是因為照料者的感知不準確,或者沒被標定,或者二者皆有。

由於鏡映失敗,病人透過依戀的多動——即透過控制和操縱,來在人際間創造一種連貫的自體表象。在該關係中,內在的異化的自體,被外化(外投射)到依戀人物形象上,自體藉此經歷一種連貫性的經驗。

 

 

 

內在狀態表象的建構條件:

1 鏡映的偶遇:照顧者立馬匹配嬰兒的精神狀況;

2 鏡映的標記:當她並沒有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照顧者鏡映;

這個基礎上,產生:1不一致的鏡映:內在狀態的表象沒有對應實物,構成假裝模式;2未標記的鏡映:照料者的表達被看做是鏡映的外在化,構成精神等價模式。

這樣,Fonagy把邊緣人格的病理發展表述為下圖:

心智化的失敗將導致自體的異化,創傷以及錯誤的人際關係行為(掌控等)構成其內核,這導致邊緣性病人的人際關係模式的僵化,無法透過鏡映和趣味建構感情和生活。同時,在臨床中,Fonagy在心智化(mentalization)區分出動詞進行時的mentalising,我們權且翻譯為「進行心智化」,後者作為心智化心理治療的核心概念。其特徵如下:

核心概念是內在狀態(情感、思想等)是模糊的,我們對它們加以推論,但是這些可能導致錯誤,首要原則是治療師處於追根問底的位置。進行心智化意味著:人際間的行為會讓一個心智能透過對另一個心智的學習而被啟發、驚訝還有改變。Fonagy強調的這點非常接近Bion的容器與阿爾法功能上,治療師如何透過建構inqury(質詢)而獲得K link(知識的連接),從而從經驗中學習。而在拉康那裡,這裡即是一方面分析家作為想像的客體,另一方面,分析家作為假設知道的主體,透過移情來幫助分析者展現其能指機器,進而了解到自身欲望的過程。

 

Fonagy區分出兩類進行心智化的過程,分別對應於拉康的想像和符號關係:
暗含:非意識性、非言語、程序性的、非反思的,例如鏡映;    

清晰:意識性、言語性、深思的、反思的,例如解釋。

 

這樣,進行心智化的廣度可以表述為下面三列的相互搭配:

    X    目標     X     過程

暗含         自體        欲望

清晰         其他人      感受

            關係         信念

                       

 

對於Fonagy而言,進行心智化這一概念作為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心智理論、依戀理論,四個當前理論和研究的支點。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介紹Fonagy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對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開展的心智化基礎的治療理論。

相關焦點

  • 一個比抑鬱症情緒還不穩定的心理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
    其實我們忽略了有些神經症還會伴隨人格障礙的可能。比如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問題——邊緣型人格障礙。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相就是,這些人也控制不住,ta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是邊緣型人格障礙。那麼究竟什麼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呢?首先要給大家簡單科普一下人格,其實我們每天說的人格就是在遺傳先天基礎上,與外界客體環境互動後形成的穩定且獨特的心理模式。
  • 「我是一個沒有皮膚的人」 | 痛苦的邊緣型人格障礙
    由於對於情緒的不可控制,邊緣型人格的人在人際互動以及親密關係中往往無法或很困難與他人形成穩定且持續的關係。當對方對他照料有加時,他會將照料者或者情侶理想化。電影中很多富有魅力的角色都帶有邊緣型人格的特質(參考自殺小隊中的The Joker & Harley Quinn)。同時,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些「邊緣型」特質,這些特質並非一無是處。
  • 邊緣型人格障礙真的一病誤終生?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基本特徵是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穩定以及顯著衝動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於成年早期,存在於各種背景下。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整個人群當中的患病率為6%,這個數字比例可真的是不低,而且一個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會影響到一個家庭,甚至是好幾個家庭。
  • 手機App鑑別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ECNP2020
    Saunders博士介紹了智慧型手機在鑑別雙相障礙(BD)與邊緣型人格障礙(BPD)中的應用。 能鑑別,也能預測 雙相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均屬於精神科常見病,兩者的治療及預後存在顯著差異。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還難的諮詢
    國外的統計數據邊緣人格佔精神科門診的10%,住院病人的20%,比例相當高。臨床來看國內的比例與此接近。邊緣型人格障礙在我國的心理疾病認知中還不普及,不像抑鬱症近年來幾乎無人不知,但其導致的痛苦程度卻並不亞於抑鬱症,對於周邊人的精神影響的破壞力不可忽視。邊緣型人格障礙多見於年輕女性,18-35周歲發病人群75%為女性。
  • 超同理心:邊緣性人格障礙帶來的「意外禮物」
    隨著醫學模式佔主導地位,我們傾向於將這種痛苦歸結為一種可能,即我們的痛苦可能是由於我們沒有尊重個體的獨特性所帶來的結果。邊緣性人格障礙也被稱為情緒失調障礙或情緒不穩定人格障礙(來自世界衛生組織,1992)。儘管被稱為「人格障礙」,但這並不是一個性格缺陷,而是一個人調節情緒能力的局限。這意味著邊緣人格患者通常會經歷快速變化或失控的感覺。這些症狀伴隨著衝動的自我安慰行為和內在空虛的慢性感覺。
  • 邊緣型人格障礙 :心理諮詢師的殺手
    1.什麼都不穩定 情感上 邊緣型人格的人,情緒在一天中(甚至一個小時中)可能會有多次的劇烈起伏。與雙相情感障礙不同的是:抑鬱和躁狂更替周期較長,而邊緣型人格的人,情緒轉變的太快,就像龍捲風。邊緣型人格的自尊水平和對自我的認知,完全取決於與他人的親密關係,且經常會陷入理想化(idealization)和自我貶低(devaluation)的極端。與伴侶在一起時,對自我的評價很正常,甚至過於正性:「世界安好,我是最幸福的人。
  • 人格障礙模樣:偏執型、分裂型、邊緣型...
    精神疾病跟心臟病或糖尿病一樣具有家族聚集性,但即使個體的患病風險高於常人,也可能只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才會發展成某種人格障礙。比如嬰幼兒階段在與重要他人形成依戀過程中出現了阻隔、偏移,或是成長過程中長期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裡。
  • 邊緣人格障礙:比抑鬱症糟糕可怕的心境障礙就是我
    其實ta們根本控制不住,ta們很可能是人格障礙患者,甚至是邊緣性人格障礙。那麼什麼是邊緣性人格障礙呢?首先我們說說人格,其實我們每天說的人格都是在遺傳先天基礎上與外界客體環境互動後形成的穩定且獨特的心理模式。
  • 遇到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你該怎麼辦?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病嗎?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上文中男子的奇怪行為具有較強的「邊緣型人格障礙」傾向。理論上講,邊緣型人格障礙主要以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行為的不穩定,並且伴隨多種衝動行為為特徵,是一種複雜又嚴重的精神障礙。然而事實上,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如果我們沒有深入接觸,很難識別,但他們就生活在我們身邊。
  • 「沒有安全感、喜怒無常,我是邊緣型人格障礙」,「不,你不是」
    在昨天的文章裡,我介紹了邊緣型人格障礙(BPD)的一些行為特徵,在文章下面有很多讀者留言,紛紛給自己「上套」,說「我就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或者「我身邊的某位親人就是這樣的人」。事實上,在上一篇文章的開端我就曾經寫道:「人格障礙是一種僅次於精神分裂的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佔總人群的6%。
  • 童俊:邊緣性人格障礙與代際創傷治療
    成熟的人格是什麼呢?健康心理學上說是灰色的,就是美學上白和黑的組成。我們今天說的這類病人,主要是邊緣人格組織(結構),不僅僅是邊緣性人格障礙。既然是組織結構,就有一大堆疾病在裡面,至少包括6種人格障礙。肯伯格教授的研究發現,關於人格障礙的診斷至少有11種,但它們實際上有同一種病理核心,就是BPO。所謂邊緣,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處於兩者之間的狀態。
  • 依戀理論漫談:什麼是依戀?
    因此,客體關係學派的理論家鮑爾比將嬰兒和養育者之間的情感依附就稱作依戀,依戀關係的好壞會影響兒童成人以後的生活,對心理發展影響很大。隨著依戀理論的發展,人們又發現成人個體之間也會存在「強烈、持久的情感聯繫。
  • 被嫌棄的邊緣型人格的一生
    擁有一些邊緣型特質可能是單純的「性格古怪」,但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卻是另一回事。 但僅憑几個特徵就診斷一個人為邊緣型人格障礙是遠遠不夠的。真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他們極端的行為和壓迫性情緒往往嚴重到已經開始影響社會功能,讓他們無法正常生活和工作。而且,精神健康狀態是一個連續的譜系,並非單純只有「患病」或「健康」的兩極狀態。
  • 依戀理論,知多少?
    他講授變態心理學課程,主要內容就是他的「安全感理論」。於是,深受不安全感困擾的瑪麗報了名。「他(布拉茨)認為兒童的安全感來自父母的陪伴,這一點令我印象深刻,」安斯沃思後來這樣說,「有了安全感,一個人就能走出自己的天地,去研究外面的世界,並學會如何適應世界的技能。我不記得'以父母為安全基地,去探索世界"是不是他的原話,反正我理解他是這個意思。」
  • 依戀理論在臨床心理治療中的應用
    在過去十年裡,研究者發現Bowlby的依戀理論對心理諮詢和治療有著重要意義(Mallinckrodt,2000)。依戀理論涉及個體的情感管理和人際關係。當撫養人或監護人採取敏感,積極響應的撫養方式,個體更有可能會發展出安全型依戀關係和積極的自我和他人的內在工作模式(working model of self and others);詳情:(父母皆禍害?
  • 別再拿邊緣型人格障礙罵人了,他們自救並不容易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將邊緣型人格障礙定義為「一種人際關係、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穩定以及表現出顯著衝動行為的心理行為模式」,並將其表現形式整合為九項診斷標準。如果一個人的情況符合其中五項及以上,且這些症狀起始於青春期並持續了一定時間,對TA生活的諸多方面產生了影響,那麼便可能被診斷為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 「邊緣性人格障礙」其主要病因與症狀有哪些?
    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迄今為止最為普遍的一種人格障礙類型,同時也是爭議不斷的一種疾病[1]。
  • 焦慮不安心情低落,你可能患了人格障礙症!
    DSM-5 第三部分的特定人格障礙類型分為6種。這六種人格障礙分為是: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迴避型人格障礙及分裂型人格障礙。這六種人格障礙類型所不能描述的部分,可用特定特質型人格障礙(PD-TS)評估。
  • 焦慮型依戀人格愛上迴避型依戀人格怎麼辦?
    這種關係介於心理學家稱之為:焦慮型依戀人格與迴避型依戀人格之間。在這類夫妻關係中,存在著持續不斷的推拉遊戲。焦慮型依戀人格很典型地或多或少會抱怨他們的伴侶反應不足,指控他們感情上的疏離、隱瞞、冷酷、身體上也冷落。迴避型戀人對他們的伴侶保持著相對安靜,但在他們厭煩時,他們會抱怨。焦慮的戀人要求太高,有可能失常了,輕蔑地稱之為: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