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 Fonagy教授:倫敦學院大學的精神分析教授和臨床心理學家,當今依戀理論執牛耳者。
鮑爾比最初提出的依戀理論認為早起的母子依戀關係決定了社會大腦的發育和建構,在當代,英國的Fonagy教授發展出了新的依戀理論,這尤其是透過發明一個重要概念開始的,這就是:心智化(mentalization),它牽涉到想像性的精神功能,即各種意向性的精神狀態:需求、欲望、感受、信仰、目標、以及理性)。與照料者的暫時性的鏡映過程,是最初構成心智化的自體感受的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繼而得以發展出人際間的各種主體間的能力;與此同時,非良好的鏡映過程,將導致在人際間的關係衝突、急性應激或者創傷中該能力暫時性的或者更廣泛地被抑制,藉此以一種非心智化的認知形式呈現出來。
嬰兒內在化照顧者的表象以便形成心理學的自體安全感,有趣的與照顧者的互動產生經驗性的內在現實的原初模式,即所謂的內在化。而在暫時性的鏡映中,母親的目光和孩子的目光的交錯互動的時長是判斷自體功能建構完善的關鍵。在這個最初的過程中,依戀的發展期功能被劃分為三類:注意力的機制(努力的控制)、進行心智化的能力(反思功能),以及情感的表象(第二秩序之表象)。這個基礎上,正是與照料著原初表象的生理性的自體基礎上,透過餵養等的符號(signal)機制,構成新陳代謝的情感表達,獲得第二秩序的表象,內在化得以實現,進而構成心理性的自體世界。紊亂的依附中自體的異化(自體的陌生人)形成,乃是因為照料者的感知不準確,或者沒被標定,或者二者皆有。
由於鏡映失敗,病人透過依戀的多動——即透過控制和操縱,來在人際間創造一種連貫的自體表象。在該關係中,內在的異化的自體,被外化(外投射)到依戀人物形象上,自體藉此經歷一種連貫性的經驗。
內在狀態表象的建構條件:
1 鏡映的偶遇:照顧者立馬匹配嬰兒的精神狀況;
2 鏡映的標記:當她並沒有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照顧者鏡映;
這個基礎上,產生:1不一致的鏡映:內在狀態的表象沒有對應實物,構成假裝模式;2未標記的鏡映:照料者的表達被看做是鏡映的外在化,構成精神等價模式。
這樣,Fonagy把邊緣人格的病理發展表述為下圖:
心智化的失敗將導致自體的異化,創傷以及錯誤的人際關係行為(掌控等)構成其內核,這導致邊緣性病人的人際關係模式的僵化,無法透過鏡映和趣味建構感情和生活。同時,在臨床中,Fonagy在心智化(mentalization)區分出動詞進行時的mentalising,我們權且翻譯為「進行心智化」,後者作為心智化心理治療的核心概念。其特徵如下:
核心概念是內在狀態(情感、思想等)是模糊的,我們對它們加以推論,但是這些可能導致錯誤,首要原則是治療師處於追根問底的位置。進行心智化意味著:人際間的行為會讓一個心智能透過對另一個心智的學習而被啟發、驚訝還有改變。Fonagy強調的這點非常接近Bion的容器與阿爾法功能上,治療師如何透過建構inqury(質詢)而獲得K link(知識的連接),從而從經驗中學習。而在拉康那裡,這裡即是一方面分析家作為想像的客體,另一方面,分析家作為假設知道的主體,透過移情來幫助分析者展現其能指機器,進而了解到自身欲望的過程。
Fonagy區分出兩類進行心智化的過程,分別對應於拉康的想像和符號關係:
暗含:非意識性、非言語、程序性的、非反思的,例如鏡映;
清晰:意識性、言語性、深思的、反思的,例如解釋。
這樣,進行心智化的廣度可以表述為下面三列的相互搭配:
X 目標 X 過程
暗含 自體 欲望
清晰 其他人 感受
關係 信念
對於Fonagy而言,進行心智化這一概念作為進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心智理論、依戀理論,四個當前理論和研究的支點。
下一篇,我們將進一步介紹Fonagy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發展的對邊緣人格障礙的患者開展的心智化基礎的治療理論。